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课件(共1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课件(共1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08:1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8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目录
01.
记叙文阅读
02.
说明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03.
议论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01
记叙文阅读
一、小说
一、小说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
人 物 特点:在三要素中居首要地位,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
题。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
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
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举例:《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
的菲利普夫妇。
情 节 特点: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四个过程,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作用:承上启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埋伏笔等。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开端(盼望于勒)→发展(夸赞于勒)
→高潮(偶遇于勒,幻想破灭)→结局(躲避于勒)
续表
环境 自然 环境 特点: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等的描
写。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②烘托人物心情/情
感;③渲染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突出、深化主题;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
力。
举例:《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
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一段
自然环境描写,色彩极为饱满、鲜活、明净,洋溢着生命
的活力与欣喜,这是“我”理想的寄托。]
续表
环境 社会 环境 特点:能反映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的场所,陈设以及民俗,民
风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故事的环境氛围;③烘
托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⑤推动情节
的发展;⑥深化文章的主旨。
举例:《孔乙己》前三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主
人公的出场做铺垫。]
续表
二、散文
一、记叙文(叙事散文)概念
记叙文(叙事散文)是一种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即通过记叙事件、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使人读后受到感染和影响。
二、记叙文(叙事散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回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我”;经过——父亲穿过铁道、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结果——“我”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来。
三、记叙线索
线索是文章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在于把表现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 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如《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
为线索。
事线 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主人公处理狗
咬人的案件为线索。
人线 以人物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
既是线索人物,又是视角人
物。
地线 以空间、地点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
点为线索。
时线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以时间为线
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
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感情线 以情感或情感变化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
主义情感为线索(暗线)。
续表
___________ 明暗线交织,有些比较复杂的作品不止一条线索,有两条或两条以
上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一般来说,明线多为实,如具体的人物、事物、事
件等,暗线多为虚,如抒发的情感。
作用:明暗线交织,使情节的发展脉络更清晰,结构更紧凑,人物形象更
突出,主题能得到更深的挖掘。
如《藤野先生》一文: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暗线
是“我”的爱国主义情感。
续表
四、记叙顺序
顺叙 含义: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 后顺序来写。 如《社戏》以“看社戏”为中
心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写
了“戏前风波—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月下归航—偷豆
送豆”等情节。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③中心 明确。 倒叙 含义:根据表达的需要,先写事件的 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 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用顺叙写出 整个过程。 如《回忆我的母亲》开篇写
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
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
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
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
的。”采用倒叙的记叙顺
序,先交代母亲去世的消
息,再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
忆。
续表
倒叙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强调主要内 容,突出中心思想;③引出下文;④ 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⑤制造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⑥避免平铺直 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如《回忆我的母亲》开篇写
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
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
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
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
的。”采用倒叙的记叙顺
序,先交代母亲去世的消
息,再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
忆。
续表
插叙 含义: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 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转而插入 相关的事件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 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 述。 如《秋天的怀念》第一段插
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
的腿瘫痪后,
续表
插叙 作用:【内容上】①交代……(家 境、生活环境、相关故事内容、缘由 等);②对主要故事情节起补充作 用,使故事情节完整。 【结构上】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②使文章结 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交代母亲要推“我”去北海看
花的缘由,从侧面表现了母
爱的无私与伟大。
续表
五、记叙人称
第一 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视角展开叙述。第一人称 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 加工的“我”。 如《社戏》《故乡》
《孔乙己》,虽是小
说,却以第一人称“我”
来写,增强了故事的真
实性。
作用:①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② 使叙述显得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 距离;③以“我”的视角叙事,使故事显得 真实可信。 第二 人称 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你”,其一般 多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 里,实际上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的角度写的。写作中一般很少用到第二 人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用 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 如《白杨礼赞》开篇写
道:“当汽车在望不到边
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
综的一条大毯子。”采用
第二人称,像与读者对
话,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
作用:①便于情感交流,如同作者和读 者面对面交流;②读起来给人以亲切 感;③有时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续表
第三 人称 以第三人称中的“他(他们)”“她(她 们)”“它(它们)”叙述文中的人物、事 件、场景等。 如2017年安徽中考记叙
文《扁担的一生》一文
中,作者提到“扁担”,
多次使用第三人称
“她”,将扁担人格化,
使叙述亲切自然,表达
了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
感。
作用:①使叙述直接、客观;②不受时 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③用“他”“她” 指代物品或动物时,有拟人化效果。 续表
六、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修辞手法一般是常见的八种。其中,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对偶、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比 喻 定义 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
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本体;用来比喻
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像”“好
像”“如同”等)叫比喻词。
举例 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2023年安徽
中考记叙文《中国地图》)儿子上小学这几年,眼瞅着“债
台”又一天天高筑,我也想见天陪着他,但工作实在太忙,书
要读,文章也要写。(2021年安徽中考记叙文《儿子的一幅
画》)
比 喻 作用 ①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加深读者的印象;②使深
奥晦涩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 模板 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事物/道理)……情态/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
感。
续表
拟 人 定义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行为动作或思想感
情。
举例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春》)
②那个暑假,天刚擦黑儿,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
了。(2018年安徽中考记叙文《歪儿》)
续表
拟 人 作用 ①将具体的事物人格化,使事物特点/形象更突出;②使表达
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 模板 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动
作/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
使表达更生动,……(事物)特点/形象更突出。
续表
夸 张 定义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
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特点的修辞手法。
举例 ①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
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皇帝的新装》)
②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2023年安
徽中考记叙文《中国地图》)
续表
夸 张 作用 ①揭示事物的特点(本质);②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
力和表达效果;③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加深读者印
象。
答题 模板 该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揭示了(事物)……特点/本质,
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续表
排 比 定义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
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情感的表达。
举例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②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2018年安徽中考记叙文《歪儿》)
续表
排 比 作用 ①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②用于说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情感抒
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 模板 该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节奏感
强,强调了(事物/人物)……特点/形象,表达了(人
物)……的情感。
续表
对 偶 定义 对偶俗称“对对子”,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
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儿地排列起来,给人以音节匀称、音
律和谐的美感。
举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作用 ①语言形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②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便于
记忆和背诵。
答题 模板 该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表现
力,强调了(事物/人物)……特点/形象,表达了(人
物)……的情感。
续表
反 复 定义 反复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
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举例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
②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2018年安徽中考记叙文《歪儿》)
作用 ①反复咏叹,突出思想,强调感情;②层次分明,增强节奏
感或感染力。
答题 模板 该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特
点/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续表
反 问 定义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
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反问一般是用肯定形式表达
否定的意思,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举例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背
影》)
作用 ①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②使感
彩更加鲜明。
答题 模板 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无疑而问,感情强烈,强调(事
物/人物)……特点/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情感。
续表
设 问 定义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用于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
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举例 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
来管理家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作用 ①引起注意,突出……(特点/形象/情感);②引发读者思
考;③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答题 模板 该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发读者思考,突出
强调了(事物/人物)……特点/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续表
七、描写方法
(一)按描写对象分
人物 描写 语言 描写 特点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
别人交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举例 《背影》:“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
在天无绝人之路!’”
作用 ①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人
物情感;②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
人物 描写 语言 描写 答题模 板 运用语言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人物)
的语言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体现人
物……的性格/品质。
神态 描写 特点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的一种描写方法。
举例 《秋天的怀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
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
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续表
人物 描写 神态 描写 作用 ①展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②展现人物的
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命运;③透视时代印记。
答题模 板 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突出了人物……的形
象,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展现了人物的……
性格/品质/精神等。
续表
人物 描写 动作 描写 特点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来刻画其
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举例 《范进中举》:“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
把拳头舒过来。”[“攥”“舒”是对屠户动作的描
写。]
作用 ①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③有画面感,让读者有代入感。
答题模 板 运用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人物)
的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
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续表
人物 描写 心理 描写 特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
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
感情,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刻画人物形象的
一种描写方法。
举例 《皇帝的新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
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
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
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
情。’”
续表
人物 描写 心理 描写 作用 ①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②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
的情感。
答题模 板 运用心理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人物)
的心理进行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
了……的情感。
续表
人物 描写 外貌 描写 特点 通过对容貌、身材、姿态、服饰等的描写来刻画
人物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举例 《阿长与〈山海经〉》:“她生得黄胖而矮,‘长’
也不是形容词。”[“黄胖而矮”是对长妈妈外貌的
描写。]
续表
人物 描写 外貌 描写 作用 ①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②展
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
答题模 板 运用外貌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人物)
的外貌进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
所处的社会环境,表现了其……的性格特点。
续表
人物 描写 细节 描写 特点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
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
的描写之中。
举例 《猫》:“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
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嘴里好像还在
吃着什么”这一细节描写更加坚定了“我”对第三只
猫咬死芙蓉鸟的推测。]
续表
人物 描写 细节 描写 作用 ①烘托环境气氛;②推动情节发展;③刻画人物
形象;④揭示主题思想。
答题模 板 运用细节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的细节进
行描写,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刻
画……形象/揭示……的主题思想。
续表
(二)按描写角度分
正面描 写 特点 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写。
举例 《春》描写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作用 刻画/表现/写出了人物/景物/事物……的特点。
答题模板 运用正面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直接描写,刻
画/表现/写出了人物/景物/事物……的特点。
侧面描 写 特点 通过对其他人、事、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
人、事、物,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
事、物。
举例 《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通过描写蜜蜂和蝴蝶,从侧面表
现了花的繁盛。]
作用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突出文章的主旨。
答题模板 运用侧面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进行侧面描
写,使人物/事件……的特点更加突出。
续表
&1& 场面描写也是一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里就有一段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八、表达方式
记 叙 含义 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
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 真实记录事件,使文章脉络清晰。
描 写 含义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和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
出来。
作用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使文章生动形象。
说 明 含义 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
系、功用等解说清楚。
作用 客观真实。
抒 情 含义 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着重于
感情的抒发。
作用 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 论 含义 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直接点明和
深化所写事物的意义。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增强对所述事
件的认识,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
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件的思考,以引起其对下文的密切关注。
作用 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文章主旨;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续表
九、表现手法
铺垫 特点 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
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
作用 一方面可以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
强作品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增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
关系和完整性。
举例 《老王》中“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
翳”的描写,为下文写老王的死亡做铺垫。
渲染 特点 对所写对象进行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作用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的表现。
举例 《故乡》开篇“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
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些活气”对环境的渲染,突出人物凄楚的心理,奠定全
文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续表
对比 特点 也叫对照。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
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或说
明。
作用 使形象更鲜明,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能更好地表现文
章主题。
举例 《我的叔叔于勒》中前面的“盼于勒”和后面的“躲于勒”
形成鲜明对比。
续表
衬托 特点 为了突出主要人、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人、
事、物,作为陪衬烘托。包括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
物,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常与对比一
起使用。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人、事、物衬托
所描绘的人、事、物;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人、事、
物衬托所描绘的人、事、物。
续表
衬托 作用 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
象。
举例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以游鱼仿佛在空中游动衬托水的清澈。
续表
衬托 ___________ 衬托和烘托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
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托”的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人、
事、物等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人、事、物等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烘托则先对该人、事、物等做侧面描写,然后引出主题,使要表
现的人、事、物等鲜明突出。
续表
伏笔 特点 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照应。
作用 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暗示,使读者对下文出现的情节不
感到疑惑。
举例 《故乡》中写“出门坐船”,为下文写离开故乡“听船底
潺潺的水声”时的抒情、议论埋下伏笔。
续表
照应 特点 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作用 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 《背影》一文中四次写“我”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
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将“我”的情感表达得真挚感
人。
续表
悬念 特点 为了激发读者兴趣,作者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
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而是到一定阶段或
结束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
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
使文章情节曲折有波澜。
举例 《紫藤萝瀑布》开篇“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下文设置
悬念。
续表
象征 特点 通过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
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 ①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
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隽永,
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举例 《未选择的路》中,以“路”象征人生选择。
托物 言志 特点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借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续表
托物 言志 作用 ①具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
独特的感受;②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
染力。
举例 《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花的再次繁盛,表达作者“花
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
境的”的人生感悟。
续表
欲扬 先抑 特点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作用 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或人物)的……
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收到出人
意料的效果。
续表
欲扬 先抑 举例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饱含深情地追忆了阿长,表
达了“我”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但文章开篇
首先写的是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行为,
“抑”至极点;随后才写阿长的好,尤其是她给“我”买来
了有画儿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
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使“我”对她的怨恨,也“从此
完全消灭了”。这就是欲扬先抑。
续表
以小 见大 特点 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作用 突出表现中心,使文章更有震撼力。
举例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用修润课本文字、送
客、回信三件小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便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续表
拓展延伸
借景抒情 特点 通过对某种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举例 《济南的冬天》,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对
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虚实结合 特点 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把眼前
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举例 《春》中描写春花“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
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就是虚实结合。
联想、想 象 特点 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想象是在
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举例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
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
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明
星”,又由“明星”想象天上也有“街市”。这一句既有联想
也有想象。
续表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从形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伏笔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从用笔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02
说明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说明文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使人们获得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一)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特征 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内容。
举例 《苏州园林》是一篇以苏州园林为说明对象的事物
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特征 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内容。
举例 《时间的脚印》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岩石
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
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二)按语言特色分
平实 性说 明文 特 征 直截了当说明所写对象,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
不夸张,无描写,没有弦外之音,单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使
人一读就明白。
举 例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用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科学家们是怎样
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解决恐龙灭绝的年代问题的。
文艺 性说 明文 特 征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常借助修
辞手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
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举 例 《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描写
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了一幅四季风光画
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产生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续表
三、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阐释的事理。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分类 别 特征 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并逐一说明。
语言标 志 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表序数
的词;首先……其次……再次……
作用 事物之间的关系眉目清晰,不同类别的事物特征明了,让
人印象深刻。
举例 2018年安徽中考说明文《冰雪精灵——雾凇》一文第⑥段
中的“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稍有
震动就会脱落”,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了雾凇的
两种主要形状。
举例 子 特征 为了把事物(事理)及其特征等说明得更加具体、清楚、
明白,在说明过程中举出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语言标 志 比如、例如、譬如、据说
作用 使那些概括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
解。
续表
举例 子 举例 《恐龙无处不有》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
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具体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许多问题提供了
答案,从而说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续表
打比 方 特征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形象生动地表达
出来。
语言标 志 像、仿佛、犹如、如
作用 可以使原本不为人所熟悉的或抽象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
使语言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举例 《中国石拱桥》中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运
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弧形的桥洞比作“虹”,形象生动
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给人以美的感受。
续表
列数 字 特征 运用具体的数字资料介绍事物的特点。
语言标 志 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倍数
作用 能够给人以准确、具体的印象,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
性。
举例 《中国石拱桥》中的“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
在已经1 300多年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
了赵州桥历史悠久的特点。
续表
作比 较 特征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有一定联系或者有相似点的事物进
行比较,从而介绍某一事物的性质、发展、变化等。
语言标 志 较……、比、相对于、……而……
作用 通过比较,使事物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都明显地表现出
来,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差别。
举例 《被压扁的沙子》中的“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
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
地说明了“被压扁的沙子”重量重的特点。
续表
下定 义 特征 用最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事物的本质意义和特征。常
用格式为“……是什么”或“……是怎样的”。
语言标 志 这就是……、……是……、……叫(作)……
作用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人们对抽象的概念更加易于理
解。
举例 《恐龙无处不有》中给“泛大陆”下的定义:“每隔一段时
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用科学简明的语言对“泛大
陆”加以解释。
续表
作诠 释 特征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语言标 志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换句话说
作用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续表
作诠 释 举例 2018年安徽中考说明文《冰雪精灵——雾凇》第⑥段中的
“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
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为紧密”和“由雾滴
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
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准确通俗地解释了硬凇和软凇的特征和区别,让读者对这
两个概念更容易理解。
续表
摹状 貌 特征 通过描绘事物形状外貌的方法把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
语言标 志 类似于记叙文里的描写语句,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
作用 有助于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生动。
举例 《中国石拱桥》中的“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
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
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
了卢沟桥石狮子的各种姿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
点,使读者印象深刻。
续表
引用 特征 包括引用具体的事例、数据,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以
及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逸事趣闻等。
语言标 志 引名言诗文、传说民谣、新闻报道、逸闻趣事等各类资
料,一般有引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作用 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增添了
文章的文学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文章开头引
用有时还具有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续表
引用 举例 《梦回繁华》中的“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
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
之脚店’等,无有不符”,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指出
《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内容一致的地方,有力
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很强的特点。
画图 表 特征 用画图表的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语言标 志 各种类型的图片、表格、照片。
作用 直观具体地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续表
五、说明顺序
时间 顺序 特征 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一般文中会出现表
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判断 方法 找时间名词:早、晚、年、月、季节、时代、朝代、世纪、
工艺程序的先后等。
举例 《中国石拱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约建于公元282年
的“旅人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的赵州桥、建于公元1189
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和建于1961年的“长虹大桥”。
空间 顺序 特征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
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运用这
种说明顺序,文中通常会出现方位词。
判断 方法 找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举例 《梦回繁华》中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
了空间顺序。
续表
逻辑 顺序 特征 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常用的逻辑顺序
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
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从主
要到次要。
判断 方法 排除法:没有具体的时间、空间名词,不是时间、空间顺
序,一般来说,就是逻辑顺序。
举例 《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
“板块构造”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续表
___________ 大多数文章不会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往往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
序,从而使说明更加透彻。如《恐龙无处不有》一文,整体上是按照“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写,但在介绍泛大陆的分裂以及当今世
界地理的形成过程时,则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说明了恐龙无处不有的根本
原因。
续表
六、说明文结构
并列 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
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如《梦回繁华》中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按照“画面开
卷处”“画面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说明,各部分之间没有主次之
分。
递进 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由现象到本质一层一层地剖析事
理。
如《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先引出可能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
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然后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最后
通过麦克霍恩等人的研究证明得出结论。追本求源,按照由因到
果的逻辑顺序层层剖析。
续表
总分 式 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总—分—总”式常
用于采用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
中。事物说明文则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
式安排。
续表
总分 式 如《苏州园林》一文,运用了“总—分”式的说明结构,首先从整
体上说明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
画”这一特点,然后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
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又如《恐龙无处不有》一文,运用了“总—分—总”式的说明结
构,第1段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第2~1
4段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第15段总结全文,
呼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
续表
连贯 式 (承 接 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
采用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续表
七、说明文语言
准确严 谨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
都要求表述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作者严谨、周密、科学的态
度。
生动形 象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轻松活泼,幽
默风趣,具有趣味性。
03
议论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议论文概念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目的是以理服人。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二、议论文论点
议论文的论点是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性质的完整的话,必须正确、鲜明。从形式上看,不能是短语、疑问句、比喻句等。
文章的主要见解称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在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叫作分论点。如《怀疑与学问》的第二个分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和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一篇文章有且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分论点可以有多个。
论点与论题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作者所议论的问题称为论题,论点则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同一论题,可以得出不同的论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区别:
①定义不同。论题就是议论类文章中的“话题”,即作者所议论的问题,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如“‘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形式不同。论题一般是一个词语、短语,如“马说”“怀疑与学问”,也可以是一句话,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③位置不同。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论点的位置较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文末。
三、议论文论据
概 念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在 议论文中,论点是统帅,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它们是证明与被证 明的关系。 论 据 类 型 事 实 论 据 内容:包括典型事例、历史事实和统计数字等。用来做论据的
事实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
系。
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论据,可以具体、真实、有力地
论证观点,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举例:《谈创造性思维》中谷登堡的例子就是事实论据。
论 据 类 型 道 理 论 据 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
用来做论据的言论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
作用:充分论证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加权威性,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准确、严密。
举例:《敬业与乐业》中引用的孔子的话就是道理论据。
续表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一篇议论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 论证 内容 运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 使论证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标志词 常含有“如”“比如”“……就是一个例子”之类的词句。
举例 论证 举例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
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
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愚蠢到了极点!(《论教
养》)
[运用举例论证,举“无教养”的事例,论证“一个人的教养
体现在对亲人的了解和关心上”的观点。]
续表
道理 论证 内容 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
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
论点。这种方法有时也称作引用论证。有时作者的分析
论述也是道理论证。
作用 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权
威性和说服力。
标志词 多用冒号、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有“××曾说
过”之类的提示语。
续表
道理 论证 举例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
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敬业与乐
业》)
[运用道理(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无业之人
难以教诲的观点,从反面强调了有业的必要性。]
续表
对比 论证 内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
点。
作用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可以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
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标志词 常含有“反之”“但是”之类的词语以及反义词。
续表
对比 论证 举例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怀
疑与学问》)
[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
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
随便便就信了”的观点。]
续表
比喻 论证 内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进行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 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形象。
标志词 常含有比喻词:如、像、似、好像、仿佛、犹如、如
同、恰似、像……似的、如……一般、像……一样等。
续表
比喻 论证 举例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
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
条生路。(《创造宣言》)
[运用比喻论证,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
把信念与意志比作金刚,论证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
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
生,闯出一条生路”的观点。]
续表
五、议论文结构
基本结 构形式 引论—本论—结论。 论证结 构类型 并列 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点、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如《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第7~18段详细论述了精神的三间
小屋的功能:盛放爱恨、盛放事业、安放自身。这三种功
能是平行的、并重的。
论证结 构类型 对照 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
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陪衬、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
其是非美丑。在议论文中更多地体现为正反对比论证。如
《论教养》中第5~10段论述了“无教养”的表现,第11、1
2段论述了“有教养”的表现,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续表
论证结 构类型 层进 式 即“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
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
透。如《敬业与乐业》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证:要有业、要
敬业、要乐业。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常见的层进式论证
思路有以下三种类型: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②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③理论铺垫—实例分析—
得出结论。
续表
论证结 构类型 总分 式 分为三类:总—分、分—总、总—分—总。如《敬业与乐
业》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文章首先提出“‘敬业
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中心论点;然
后从“有业”“敬业”“乐业”三个方面论述;最后用“敬业即是
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又如《怀
疑与学问》运用“总—分”的结构行文。第1、2段引用名
言,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须疑;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
论点,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续表
六、议论文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严密性、生动形象性。分析准确严密性时,要重点关注其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分析生动形象性时,要注意各种修辞手法、句式的运用。有时,一些议论文会使用古诗文、四字词语等,其语言往往呈现出典雅优美的特点。
七、议论文论证方式
立论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理由,表
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
力的论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立论有时是
在“破”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即此意。如《不求
甚解》,否定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观点,提出
“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的观点。
驳论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驳论的
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
点。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驳论点:可用事实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或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
的,再以此组织论据,推出一个错误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或证明与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是对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驳论据:通过驳斥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揭穿对方论据
的虚假性。
续表
驳论 驳论证:通过驳斥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指出对方的论
据不能推出论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指出中国
一部分人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了这种“信”,只是失掉
了“他信力”,不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鲁迅指出对方
的论证过程不能证明论点,这就是驳论证。
续表
非常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