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9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考点
目录
01.
记叙文阅读考点
02.
说明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
03.
议论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
01
记叙文阅读考点
复习任务群一 文本感知类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1 内容理解与概括
考向1 把握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选择题)
方法引路
一、选项常见设误类型
二、把握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选择题)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第1步圈 画题干关 键词,明 确考查方 向 ___________[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
先生交往的部分,[限定答题范围]说说为什么[限定答题角
度]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分析的关键点]。
第2步建 构答题思 路,定位 文本细分 析 一、通读文章,锁定答题范围。
文章主要讲了三层内容:第一层为第1~3段,写“我”在东
京的见闻与感受;第二层为第4~35段,写“我”在仙台求学的
经历及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三层为第36~38段,写“我”离开
仙台,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本题的大致答题范围为
第4~35段。
续表
第2步建 构答题思 路,定位 文本细分 析 二、精读答题范围内的内容,挖掘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
这一部分与藤野先生有关的有以下几件事:藤野先生帮
“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
解中国女人的裹脚情形,“我”与藤野先生惜别,他赠送“我”照
片。从上述几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矢志于医学事业,治学严
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
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其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续表
第2步建 构答题思 路,定位 文本细分 析 三、再读文章,联系写作背景或重点段落,思考“为什么”。
文章第一层交代了“我”在东京看到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
无术;第二层中的“匿名信事件”反映出日本学生内心充满民族
偏见,“看电影事件”则反映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性和日本人妄自
尊大的军国主义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
生,有如此品质,自然“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续表
第3步再 读题干厘 思路,调 整答案要 点 【参考答案】藤野先生是一个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他
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
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其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
助,[答出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能
够做到这些难能可贵。[答出其可贵之处]所以他虽然是一个
普通的日本人,但“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扣题总
结]
续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1.[七下《老王》“积累拓展”]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
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2.[八下《社戏》“思考探究”]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
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续表
考点2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考向1 梳理文章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方法引路
梳理文章情节变化/行文思路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从文章线索、脉络入手厘清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1.抓时间标志。很多文章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的。对于这种文章,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分别概括每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主要故事,从而厘清整篇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2.抓地点转移。很多文章是根据地点的变化进行叙事的。对于这种文章,要抓住表示地点的关键词句,分别概括每一个地点发生的主要故事,从而厘清整篇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3.抓情节转换。任何故事,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分析。厘清了情节展开的思路,也就厘清了整篇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4.抓情感变化。有些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也就掌握了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方法二: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厘清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首先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概括每层的大意。据此即可厘清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方法三:从关键词句入手厘清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有些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快速梳理出文章的情节变化/行文思路。
1.常见的关键词语有“第一”“第二”“第三”、“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2.常见的关键句有主旨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等。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 关键词, 明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八下《社戏》“思考探究”]通读全文,[限定答题范
围]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限定答案字数及格式]概括本文
所写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行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 定位文本 细分析 一、通读全文,锁定答题范围。
“月夜行船”对应文章第7~13段,故前三空对应的是第1~6
段,后四空对应的是第14~40段。
二、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将第1~6段划分为三个层次,将第14~40段划分为四个层
次。其中,第1段介绍了平桥村的概况;第2~3段交代了“我”
在平桥村与伙伴之间的乐事;第4~6段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找不到船去看戏;第14~21段写“我”和小伙伴到达赵庄看戏的
情形;第22~27段交代了返回途中“我”和小伙伴停船偷吃罗汉
豆一事;第28~30段写我们回到平桥村;第31~40段围绕偷罗汉
豆一事交代后续发生的故事。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 厘思路, 调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月夜行船→赵
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续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1.[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
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
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续表
(借鉴点:题目给出了梳理小说情节的四种角度,给考生提供了答题方
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
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
节,完成右边的图表。
(借鉴点:以导图的形式进行考查,作答的关键在于厘清导图的关系)
续表
方法引路
考向2 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考点3 探究文章标题
考向1 拟写、选择、比较(替换)文章标题
方法引路
一、拟写文章标题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2& 若题干要求阐述拟题理由,可立足所选用的拟写角度,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选择、比较(替换)文章标题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1.表态。通常是“××标题好”或“原标题好”(“不能替换”)。
2.从标题含义和作用等方面对比分析。先分别分析所选标题或原标题与其他标题在含义和作用等方面的妙处;然后点明所选标题或原标题在含义和作用等方面比其他标题具体好在哪里。
3.重申观点。一般是“因此××标题好”或“因此原标题好”(“因此不能替换”)。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 干关键 词,明 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七上《散步》“思考探究”]如果换个角度[给出了答题方
向,原题目为中心事件、明线的角度]为本文另拟一个题目,
你会以什么为题?[此为第一问,答出拟的题目是什么]说明
你的理由。[此为第二问,分析为什么拟这个题目]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立 足文本 细分析 一、回忆“拟写文章标题”的相关知识,确定拟题角度。
拟题时,可从主要人物、中心事件、文章线索等角度切
入,拟一个具象的题目;也可从主旨角度切入,拟一个抽象的
题目。由题干中的“换个角度”可知,“中心事件”角度、“文章线
索”角度中的“明线”角度均不在本题的考虑范围内。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立 足文本 细分析 二、立足全文,结合文本逐方面分析。
“主要人物”角度:文章主要写了“我”、“我”的母亲、“我”的
妻子和儿子祖孙三代(一家人)散步的故事,母亲和“我”、妻
子和儿子构成两对母子关系。可拟题:《儿子和母亲》《三
代》《一家人》等。
“文章线索(暗线)”角度:文章以散步为明线,以一家人
之间的爱为暗线。可拟题:《背上的爱》。
“主旨”角度:文章主要歌颂了一家人之间的爱,具体可以
理解为“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可拟题:《爱的选
择》。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 干厘思 路, 调整答 案要点 【参考答案】 示例一:《儿子和母亲》(或《三代》《一家
人》等)。理由:文章主要写了两对母子(或祖孙三代、一家
人)在田野上散步的琐事。
示例二:《背上的爱》。理由:这个标题既是贯穿全文的
感情线(暗线),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三:《爱的选择》。理由: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
旨。
续表
考向2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妙处)
方法引路
分析文章标题作用(妙处)的角度
1.内容上: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暗示(点明、揭示、凸显)了文章主旨,对文章主题的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结构上: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标题展开。
3.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眼球;用词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眼球;引用古诗词(歌词、俗语等),富有文学色彩(诗意);营造……的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 键词,明确 考查方向 ___________[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用“驿路梨花”做标题
[立足整个文本分析]有什么妙处?[给出了答题方向]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 立足 文本细分析 一、回忆“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妙处)”的相关知识,明
确答题要点。
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类试题,通常可以从内容、结
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切入。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 立足 文本细分析 二、立足全文,结合文本逐方面分析。
内容上:①“驿路”的表层含义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
的道路,深层含义是助人为乐精神常在这里发生,是其地
域见证。②由第4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第6段“梨花的白
色花瓣”等可知,“梨花”的表层含义是自然界的梨花;结合
“梨花”的特点——洁白,以及文中叙述的哈尼小姑娘助人为
乐的事、“小草房”的来历等可知,“梨花”的深层含义是助人
为乐的精神和边疆民族优良的民风,也喻指哈尼小姑娘。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 立足 文本细分析 结构上:“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串起全文(标题与
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的关
键意象。
表达效果上:由结尾段“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
花处处开。’”可知,其化用诗句,增添了文学韵味。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 思路,调整 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
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内容上的作用——表层
含义]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内容
上的作用——深层含义]“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
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
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内容上的作用——表层含义]又
是哈尼小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内
容上的作用——深层含义]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
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 思路,调整 答案要点 [内容上的作用——深层含义]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
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内容上的作
用——深
层含义]“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
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结构上的作
用]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
化的韵味。[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___________ 本题中,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可作为术语积
累。
续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1.[七上《散步》“思考探究”]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提
示:审题关键词是“为什么”)
2.[八上《背影》“思考探究”]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
了什么作用?
续表
方法引路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方法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按照“联系表层含义→体会深层含义→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的思路分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标题的字词。从理解标题关键字词的本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有些文章的标题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需要考生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再进行分析。
考向3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3.把握文章线索、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有些文章的标题与文章的线索、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有关,把握住这三点有助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寻找文章的文眼,把握文章的主旨。有些文章的文眼和主旨阐释了标题的含义。
5.分析标题的双关义。有些标题有双关义,考生在理解标题含义时要先找出其表层含义,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挖掘其深层含义。
方法引路
谈感悟、启示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仔细审题。如题干要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感受”,一定要先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再谈感受;如题干要求“结合文章的主题谈启示”,一定要先分析文章的主题,再谈获得的启示。
第二步:抓关键句。反复阅读文章,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等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由文章主旨衍生阅读感悟、启示。
考点4 谈感悟、启示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答出感悟、启示后,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具体阐述。所举生活实例要与文章内容有关且必须能支撑或佐证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总结启示或观点。组织语言时,一般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用“我认为(觉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悟,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总结或重申获得的启示或得出的观点。
复习任务群二 语言品读类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5 词句选填
考向1 选词填空
方法引路
方法引路
语句还原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探究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来说,待还原语句与选文待还原位置的上句或下句存在一定的照应关系,考生只要抓住它们之间的照应关系,就可以轻松解答。
2.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待还原语句和选文涉及的事物或情境应是相同或一致的,若内容或情境相差较大,则不符合要求。
3.注意情感、风格等的和谐性。要注意待还原语句与选文的感情基调、感彩及语言风格等的和谐性,若原文句子表现的情感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表达的情感就不能是
凄凉的;若原文句子表现的意境是壮阔的,与之衔接的句子表现的意境就不能是柔婉的。
4.注意写作顺序的合理性。描写事物或叙述事件,总会遵循一定的顺序,可以是逻辑顺序,也可以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考生只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合理顺序,就能找到待还原语句的恰当位置。
&3& 先利用上述四点技巧,选定语句的位置;然后用“代入法”把待还原语句代入确定好的位置,看是否符合选文的文意、语境、逻辑等,从而确定最终答案。
考点6 理解词句含义
考向1 理解词语含义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 键词, 明 确考查方向 ___________ [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积累拓展”]下面句
中[限定了语境]“眩晕”和“卖弄”[要分析的两个词语]是
什么意思[给出了答题方向]?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
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立足文 本细分析 一、回忆“理解词语含义”的相关知识,确定分析角度。
作答理解词语含义类试题,通常要从本义和语境义两个
方面切入,落脚到作者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上。
二、根据待分析词语及其所在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词语
的本义和语境义。
这句话是作者在砾石堆上四顾冰塔林的奇妙景色后发出
的感叹。
分析本义:“眩晕”原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立足文 本细分析 分析语境义:将词语的本义代入句子中,可得出“这一
派奇美令人感到旋转,造物主在这里尽情炫耀着它的无所不
能的创造力”,故“眩晕”在这里指“这一派奇美”令人目不暇
接,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在这里贬词褒用,指大自然的无
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 思路,调整 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眩晕”原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本义]这里指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语境
义]“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本义]
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语境义]
续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1.[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
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2.[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下
面语句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
的具体含义?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续表
方法引路
分析词语的指代义的方法
1.分析指示代词的指代义。一般要从指示代词的上文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找出所指内容后,可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看与原句的思路、意思、语境等是否一致,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考向2 分析词语的指代义
2.分析非指示代词的指代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词语的指代义一般是在词语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然后,要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即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有时该词可能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考生应结合语境理解其修辞义。最后,要从整体上感知。词语的指代义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一致。因此,可根据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推断这个词语具体指代什么。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 干关键 词,明 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九上《故乡》“思考探究”]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
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非指示代词]是什么?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立 足文本 细分析 一、分析词语类型,理解词语的本义。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可悲的”“厚”是修
饰语,中心语是“障壁”,因此作答的关键是要理解“障壁”的意
思。“障壁”的本义是“屏障,墙壁”。
二、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这句话是“我”阔别故乡二十多年回到故乡后,儿时的玩伴闰
土因为身份、地位、境遇差异叫“我”“老爷”时“我”的感受。故可
分析出“障壁”在这里指“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立 足文本 细分析 三、联系全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为什么用“可悲的”
“厚”来形容“障壁”。
由于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之深,“我”和
“闰土”之间的“障壁”“厚”,即隔膜深厚,“可悲”在于这样的隔膜
在生活中是普遍而合理的存在,如“我”和杨二嫂、杨二嫂和闰土
(杨二嫂断定闰土是窃贼)之间的隔膜,是难以打破的。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 干厘思 路,调 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 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
通。[“障壁”的指代义]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和闰土之
间,也存在于“我”与故乡的其他人物之间,或故乡的人物彼此之
间。[“可悲的”“厚”的指代义]
续表
方法引路
一、理解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方法
考向3 理解句子含意
二、理解句子含意题的答题模板
该句的表层含意是……,(写出了……内容,)深层含意是……,(运用……的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 键词,明确 考查方向 ___________[七上《散步》“思考探究”]品味下面的语句,[给出
了切入点]结合全文,[限定了答题范围]说说你对课文深
层意蕴的理解。[限定了答题角度]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
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 立足文本细 分析 一、抓句中关键词分析。
“慢慢地”“稳稳地”形容他们走得小心。“整个世界”表明
经不起摔跌,也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平安、健康、
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二、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初步理解其内涵。
句子位于文章结尾,是收束全文的议论句。作者把“我”
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
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
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 立足文本细 分析 三、联系文章主旨,深入理解其意蕴。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
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联系文章主旨(代与代之间的爱与责
任)可知,它暗示着中年人承担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
有一种使命感。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 思路,调整 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
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
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
不可。[句子的表层含意]从深层来说,这是一句情思隽
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
承担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联系主
旨,分析出句子的深层含意]“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
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
“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平安、健
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结合关键词,具体阐明其意
蕴]
续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1.[七下《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
理解。(提示:作答时,不能忽视“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的要求。)
2.[七下《伟大的悲剧》“思考探究”]联系上下文,体味下面语句的含
意,说说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续表
考点7 赏析词句
考向1 赏析词语
方法引路
&4& 如果句中待分析的词语不止一个,则要关注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如构成表示某种关系的关联词;连用两个一样的词语,突显节奏上的变化,构成语意上的递进,情感、态度的增强;连用三个及以上相似的词语,增强语势。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 干关键 词,明 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七上《春》“积累拓展”]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给
出了答题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给出了答题方向]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 立足文 本细分 析 一、立足语境,分析本义和语境义,指出词语运用的写作手法。
第(1)题:跳过该步骤。(赏析的重点在于两个“盼望着”
连用)
第(2)题:“偷偷地”本指行动不使人觉察,这里用来修饰
“小草”,是拟人的手法;“钻”也是“小草长出来”的拟人化表达。
(“嫩嫩的”“绿绿的”赏析的重点在于语序的变化)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 立足文 本细分 析 二、立足语境,结合全文,根据词语的特点,分析词语的表达效
果。
第(1)题:两个“盼望着”连用,语气递进,表明“盼望”的
急切心情,[根据词语的特点分析]根据该句中“东风来了,春
天的脚步近了”这一“盼望”的结果,可以看出此时作者欣喜的心
情。[立足语境分析]而该句位于文章开头,结合文本的内容,
不难推断其奠定了全文欢快而热烈的基调。[结合全文分析]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 立足文 本细分 析 第(2)题:“偷偷地”“钻”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
动形象,突出了小草的灵性和个性。“嫩嫩的”“绿绿的”是对小草
的修饰,这里将其单独拉出,置于句末,一则更显眼,突出强调
小草的形态;二则改变了语序和句子结构,造成语言抑扬顿挫的
效果和短而快的语流节奏。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 干厘思 路, 调整答 案要点 【参考答案】(1)两个“盼望着”,语气递进,[连用两个相同
词语本身的表达效果]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立
足语境的表达效果]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
氛。[结合全文的表达效果]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 干厘思 路, 调整答 案要点 (2)“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点明运用的写
作手法]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结合
写作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嫩嫩的”“绿绿的”是定语后置,使句子
改变了正常的语序,[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特殊性]造成语言抑
扬顿挫的效果,[分析这种特殊性本身的表达效果]又突出小草
的特点,[分析词语在内容上的表达效果]而且句子变短了,也
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节奏。[分析这种特殊性本身的表达效
果]
续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七上《纪念白求恩》“积累拓展”改编]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语的
表达效果。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
精神所感动。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
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
的人。
续表
方法引路
一、赏析语句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考向2 赏析语句
二、常见句式(语气)的表达效果
①感叹句(感叹语气):感情强烈。
②疑问句(疑问语气):引人深思。
③反问句:起强调作用。
④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
⑤短句:节奏感强,简洁有力。
⑥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⑦散句:自由灵活,便于抒情。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 键词,明确 考查方向 ___________ [九下《海燕》“积累拓展”]品味下面语句,说说它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限定了赏析角度]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 [给出了答题方向]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
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立足文 本细分析 一、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或标志词,准确切入。
“抱”“甩”“摔”这几个动词是人发出的动作,这里用来
形容狂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恶狠狠”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神态,这里用来刻画狂
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大块的翡翠”指的是“巨浪”,即把“巨浪”比作“大块的
翡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立足文 本细分析 二、结合赏析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结合“抱起一层层巨浪”“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
末”这些结果,可知“抱”“甩”“摔”这几个动作和“恶狠狠”的
神态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气焰猖狂。
喻体“大块的翡翠”的特点是坚硬,突出海浪中蕴蓄的
力量,狂风能将如此坚硬的“巨浪”摔成尘雾和碎末,从侧
面烘托出风的猖狂和凶狠。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 思路,调整 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这一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先答
出赏析角度,本题为“修辞手法”]“抱”“甩”“摔”几个动词
的连用,以及“恶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狂风以人的性
格,[结合句子分析“拟人”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写出了风
猖狂的气焰。[分析表达效果]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
翠”,[结合句子分析“比喻”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本体和
喻体分别是什么]突出海浪中蕴蓄的力量,也烘托出风的
猖狂和凶狠。[分析表达效果]
续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1.[七上《散步》“积累拓展”]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
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
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2.[七下《老山界》“积累拓展”]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
面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
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续表
任务2 考点建构
复习任务群三 人物分析类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8 分析人物形象(品质)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键 词,明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从文中[给
出了答题范围]可以看出母亲[所要分析的人物]具有
怎样的品格[给出了答题方向]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定位文本 细分析 一、通读全文,锁定答题范围。
文章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对
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3段),是文章的主体部
分,写对母亲的具体回忆;第三部分(第14~17段),
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因此,可主要从第二部分
(第2~13段)中找答案。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定位文本 细分析 二、精读答题范围内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切入,筛选表
现人物品格的内容进行分析。
(1)品读人物描写:如第4段“母亲把饭煮了,还要
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正面写母亲每日煮
饭、种田等劳作,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2)赏读环境描写:如第10段,在更广阔的社会背
景下叙述与母亲有关的事例,写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
和同盟会,表现出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品质。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定位文本 细分析 (3)分析情节发展:如第9段,通过叙写“母亲面对
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决心节衣缩食
培养‘我’读书”这一情节,可看出母亲有远见、识大体。
(4)精读细节描写:如第11段写到的“‘我’将母亲
接出来,但母亲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后回家继续劳动”这
一细节,表现出母亲的勤劳。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定位文本 细分析 (5)品读作者评价:如由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
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等,可概括出母亲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格。
___________ 文章较长,对母亲的描写众多,上述分析只就每一
种方法举了一条内容,考生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全面分
析。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思 路,调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 示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有远见、识
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注意概括品质时,要点
不要重复]
续表
方法引路
把握作者情感的5种方法
1.题目分析法。有些文章的题目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考生须在读懂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点句子分析法。在一篇文章中,抒情句、议论句、中心句等重点句子往往能直接反映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这些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考生应多关注这些位置的句子,据此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9 把握作者情感
3.重点段落分析法。文章的重点段落,如开头段、结尾段,往往能集中反映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重点段落仔细分析,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主要人物分析法。在写人的文章中,作者的写作目的一般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等方面的特点或表达对人物的某种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写作背景分析法。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遭遇等往往能暗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键 词,明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中[给出了答
题范围]寄寓了萧红对鲁迅[限定了分析对象]怎样的情
感[给出了答题内容]?
第2步 定位文本细梳 理, 立足文 本细分析 文中写萧红搬到北四川路后,“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
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
候”,可见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
写萧红在鲁迅家里和许广平一起包饺子,做韭菜合
子、荷叶饼,可见她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
写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家里,
可见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
续表
第2步 定位文本细梳 理, 立足文 本细分析 写鲁迅看完电影后坐在桥边的石围上,和一个乡下的
安静老人一样,可见萧红眼里的鲁迅如邻家老伯般随和亲
切。
还写了鲁迅尝鱼丸、包书、深夜工作等事,体现出萧
红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
颂。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
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思 路,调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萧红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她和鲁迅一
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热爱,
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她眼里的鲁迅如邻家老伯般随和亲
切;她赞颂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
格;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
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续表
方法引路
分析人物情感(心理)的3种方法
1.从描写方法入手。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心理)。
2.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能体现人物情感(心理)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语,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的情感(心理)。
3.从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入手。在故事情节中,人物的情感(心理)往往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因而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往往可以分析出人物的情感(心理)。
考点10 分析人物情感(心理)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 关键词, 明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九上《我的叔叔于勒》“积累拓展”]下面这句话体现
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给出了答题方向]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立 足文本细 分析 一、阅读句子,从“描写方法”“关键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
或关联词语”等入手确定分析角度。
从关键词语入手:叹词“唉”,副词“竟”“多么”。
二、结合句子的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仔细揣摩。
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父亲对于勒回来的期待。但这并不
是因为于勒是父亲的亲弟弟,故而深层含意是父亲希望于勒
回来后,全家人能过上富裕的生活。由此可看出这句话表现
了父亲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
小人物的辛酸。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 厘思路, 调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表现了父亲对于勒回来的期待,既表现了父亲
的势利,也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续表
复习任务群四 写法探究类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11 分析情节的作用
方法引路
分析情节的作用的答题角度
1.内容上: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③揭示(或寄托、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结构上:①为……的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②与上/下文照应;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作为线索,贯串全文;⑤承上启下。
3.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 关键词, 明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有人认为美
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创设情境,给出了答题范
围]你是否同意?[第一问:表态]简要说明理由。[第二
问:简述理由]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立 足文本细 分析 一、通读全文,找到美女蛇的故事所在的范围。
这段故事是文章在叙写相传百草园里有一条赤练蛇时,
插入的一段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二、结合文章内容,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
析。
内容、表达效果上: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
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
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
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有机
的组成部分。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立 足文本细 分析 结构上: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
系,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然
而都不是美女蛇”,推动了情节发展。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 厘思路, 调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 不是赘笔。[表态]理由:这段美女蛇的故事
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
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容上的作用]“我”由美女蛇
的故事生发联想,推动了情节发展;[结构上的作用]给百
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本文题为《藤野先 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 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续表
方法引路
&5& 有时,该考点会以赏析句子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点12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 键词,明确 考查方向 ___________[七上《散步》“思考探究”]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
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品味下面景物描写的作用。[给
出了答题方向]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
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
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 立足文本细 分析 一、概括描写的环境及其特征。
第一句点明了季节——初春,即语句描写了初春的景
色。“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儿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着
水泡儿”等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二、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进行分析。
内容上:传达出对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展现了一家
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____________ 有时,并不是环境描写每一方面的作用都会体现。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 思路,调整 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对万物复
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
情。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1.[九上《故乡》“思考探究”]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 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提示:限定了角 度“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2.[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 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 什么好处? 续表
方法引路
一、记叙文中,句段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1.句段位于文章的开头:
内容上: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等;②交代写作对象/内容;③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结构上:①统领下文;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比;④欲扬先抑。
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13 分析句段作用
2.句段位于文章的中间:
内容上:①突出强调某事/某种感情;②揭示事件的意义,丰富文章内涵;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结构上: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总结上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③照应标题或开头。
3.句段位于文章的结尾:
内容上:①归纳主旨,卒章显志;②暗示主题,强化感情,深化/升华主旨。
结构上:①收束(总结)全文;②呼应标题或开头。
表达效果上:①引发读者的思考(或对某一问题的反思);②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二、记叙文中,独句成段的作用
①起强调作用,点明主旨、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等;②调整节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有力,突出文章中心;③显示文脉、贯串线索、前后呼应、过渡、记录人物对话等,使思路更加清晰。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 干关键 词,明 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七上《猫》“思考探究”]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
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
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
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给出了答
题角度]起什么作用[给出了答题内容]?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 定位文 本细分 析 一、定位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分析范围。
第一句话在第2段,第二句话在第14段,第三句话在结尾
段。
二、回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段位于文章的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总结
上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③照应标题或开头。
句段位于文章的结尾:①收束(总结)全文;②呼应标题
或开头。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 定位文 本细分 析 三、观察三句话,明确三句话之间的关联。
第一句中的“不要紧”,第二句中的“好久不”,第三句中的
“永不”,三者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表明的是情感态度的加
深。
四、回归文本,逐句逐条分析。
第一句:由“不要紧”可看出对于第一只猫的死,我们虽然难
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正是由于第一只猫的死,才有了第二
只猫的到来,该句起到铺垫作用。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 题思 路, 定位文 本细分 析 第二句:由“好久不养猫”可以看出第二只猫死后我们全家伤
心的程度比第一只猫死后加深了,该句既是对第二只猫的总
结,也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位于文章最后,“我家永不养猫”照应开头“我家养
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永不”显示出作者决绝
的态度。该句既开拓了文意,同时总结了全文。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 干厘思 路,调 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
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
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
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话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作者决绝的态
度,将其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
对全文的总结。
[答案的落脚点在结构上的作用]
续表
考点14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 关键词, 明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九下《海燕》“思考探究”]课文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
[给出了答题方向]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待分析的形
象]?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立 足文本细 分析 一、明确分析的形象是主要形象还是次要形象。
由题干可知,“海燕”是主要形象,“海鸥、海鸭和企鹅”是
次要形象。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立 足文本细 分析 二、通读文本,找到描写次要形象的词句,从不同角度入手具
体分析。
文章第4~6段写道,“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
—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
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
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立 足文本细 分析 从形象上看,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
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
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
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 厘思路, 调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 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
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塑造次要形象
是为了突出、丰富主要形象,因此答案中必须包含这一角度]
续表
方法引路
考点15 分析人称、视角的作用
教材典例
1.[九下《孔乙己》“积累拓展”改编]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点16 分析记叙顺序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 关键词, 明确考查 方向 ___________[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本文[给出了答题范围]运用
了哪种记叙顺序?[第一问:答出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第二问:分析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立 足文本细 分析 一、结合相应记叙顺序的特点,判断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分析时要重点关注开头部分是否运用了倒叙,中间部分是
否运用了插叙。
文章开头部分写母亲去世,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可判
断出运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 思路,立 足文本细 分析 二、结合文章内容,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个角度具体分
析其作用。
内容上:“我爱我母亲”是全文感情的基调;“特别是她勤
劳一生”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很多事情是值得我
永远回忆的”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由。
结构上:通读全文可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下文对母
亲的回忆都是围绕“勤劳”这一中心展开的。
表达效果上:“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探求哪些事情值得作者回忆。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 厘思路, 调整答案 要点 【参考答案】 运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
由,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
调;[内容上的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结构上的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
果上的作用]
续表
考点17 分析写作手法
教材典例
第1步 圈画题干关 键词,明确 考查方向 ___________[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本文写法有扬有抑,
富于变化。[给出了答题角度]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
种写法的表达效果。[给出了答题内容]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立足文 本细分析 一、明确该写作手法的相关内容。
“扬”指褒扬;“抑”指贬低。
“抑扬”写作手法的作用:内容上,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突出强调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使描写对象的形象
更丰满、更鲜明,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结构上,使文章波
澜起伏,富于变化。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立足文 本细分析 二、找出该写作手法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第7段前三句中,“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
枝”“它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对白杨树的贬低,是
“抑”。
紧接着的“但是”表转折,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
肃”等,夸它是“伟丈夫”,这是对白杨树的褒扬,是“扬”。
续表
第2步 建构答题思 路,立足文 本细分析 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使用该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内容上: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侧重点在后写的内
容,即“扬”的内容,该写作手法更能突出白杨树“不平凡”的
精神风貌,更能表现出作者对白杨树精神的赞美。
结构上: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手法的使用改变了文章
平铺直叙的结构,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续表
第3步 再读题干厘 思路,调整 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
“好女子”,[抑]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等,夸它是“伟丈夫”,[扬]这是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抑扬写作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
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内容上的作
用]
续表
统编教材典例拓展
1.[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
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
果。
2.[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
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提示:落脚点在“讽刺效果”)
续表
任务2 考点建构
02
说明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复习任务群一 文体知识类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1 说明顺序
考向1 分析说明顺序
安徽中考
[2018《冰雪精灵——雾凇》,7] 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说明顺序。(3分)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1.[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 逻辑顺序。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所以最先说明;经度差异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明。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2.[八上教参《梦回繁华》“问题探究”]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答案] 就全文来说,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方法引路
考向2 分析说明内容/几个段落能否调换顺序
方法引路
常见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及答题模板
说明 方法 语言标志 答题模板
举例 子 比如、例如 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
(事理)……的特点。
列数 字 确数、约数、小数、分 数、百分比、度数、倍 数 举……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
(事理)……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
力。
考点2 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 方法 语言标志 答题模板
打比 方 像、仿佛、犹如、如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
(事理)……的特点,使事物(事理)
更具体、形象,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
分类 别 一组表序数的词;首 先……,其次……,再 次……;一方面 (类)……,另一方面 (类)…… 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地加以说
明,使说明更全面且层次分明。
续表
说明 方法 语言标志 答题模板
作比 较 较……、比、相对于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
象……的特点(影响)等。
下定 义 ……就是……、…… 是……、……叫 (作)…… 简洁准确地对说明的事物(事理)加以
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概括地揭示事物
(事理)的特征。
续表
说明 方法 语言标志 答题模板
作诠 释 因为……、由于……、 这是由……造成的、换 句话说 具体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
的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
续表
说明 方法 语言标志 答题模板
引用 引用名言诗文、传说民 谣、新闻报道、逸闻趣 事等各类资料,一般有 引号、书名号等标点符 号,或者有“据记载”“据 报道”“××说”等提示性信 息 引用……来突出事物(事理)的特征,
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如果引
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则既能增强说
明的效果,又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说
服力。若“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用在文章
开头,通常有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续表
说明 方法 语言标志 答题模板
摹状 貌 类似于记叙文中运用描 写方法的语句 通过对……的描写,形象、具体、生动
地描摹了……
画图 表 各种类型的图片、表 格、照片等 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直
观形象地说明事物(事理)……的特
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1& 除常规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外,部分试题还会考查给某一事物下定义。解答这类试题,考生不仅要掌握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还要掌握这类试题的答题句式。一般来说,被定义事物=突出特点+本质属性。考生作答时,可用“……是……”的句式来表达。
续表
教材典例
1.[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案] 示例:①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②引用。如引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鷔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考向:给事物下定义)
[答案]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考点3 说明语言
考向1 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引路
一、说明语言的特点
二、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答题步骤
教材典例
[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 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案]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是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增强了准确性。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答案] “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答案] 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方法引路
考向2 分析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能否替换成某个词语
方法引路
考点4 说明文结构、行文思路
教材典例
1.[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答案]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然后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八上教参《中国石拱桥》“问题探究”]说明文讲究严谨、科学,重视段落内部结构的清晰、有序。请以第9段为例,分析其段落内部的结构方式。
[答案] 第9段以一个问句为“总起”,下面的第2、6、7句与第1句构成总分结构,又以“首先”“其次”“再其次”这样的序次连词为标志,构成由主到次的逻辑关系。其中第2句总说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与从属于它的第3、4、5句构成“总体概说—举例分说”的结构。第3句介绍石料的制作,与介绍建筑技术的第4、5句是并列结构;第4、5句之间又是“总体概说—举例分说”的结构。
任务2 考点建构
复习任务群二 文本感知与图表分析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5 文意比对与推断(选择题)
方法引路
一、文意比对与推断题的常见设错类型
二、文意比对与推断题的答题步骤
三、“两相比较”的3种方法
1.比对句中词语。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大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绝大部分”“极个别”“已经”“未来”等,看说法是否绝对,是否混淆时态等;比对表肯否的词,如“没有”“无非”“不得不”等,看是否混淆是非。
2.比对句间关系。逐项审察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句间关系一般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以因果关系居多。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思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能否找到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颠倒等情况。
3.比对依据和结论。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方法引路
考点6 信息提取与概括
教材典例
[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
[答案]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方法引路
考点7 把握说明对象特点
教材典例
[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答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借鉴点:以让考生寻找目标语句的形式考查其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作答时,应重点关注文章开头)
方法引路
一、句段作用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考点8 句段作用
二、不同位置句段的具体作用
教材典例
[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 课文多数段都是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这样总分式的结构安排,构成了一个严谨的整体。本文要说明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审美特征,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理解,需要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加以说明。作者在文章的显要处“设路标”“给提示”,能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理解文章。
考点9 理解词语含义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案] “标本”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答案] 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答案]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借鉴点:第2、3题通过比较两个词语的细微区别,引导考生把握用词的精准性以及深入理解文本)
考点10 图表分析
方法引路
复习任务群三 拓展探究与迁移运用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11 提建议
方法引路
方法引路
考点12 谈认识、看法
考点13 迁移运用
方法引路
迁移运用,顾名思义,就是迁移材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托材料。作答时,应通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确保答案的所有依据都从材料中获得。
2.注意与其他考点的融合。在组织答案时,要能根据不同的考点要求整合答案。
3.注意答题格式的规范性。组织答案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分点作答,或采用“总—分—总”式结构。
03
议论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复习任务群一 文体知识类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1 论点与论题
考向1 提取中心论点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1.[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答案]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主张的
观点是什么?
[答案] 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提示:驳论文中,作者批驳的观点与主张的观点往往是相对的)
考向2 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
方法引路
考向3 补写、概括分论点
方法引路
补写、概括分论点的方法
1.若文段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其段首句或段尾句往往就有总领或总结段落内容的作用,则段首句或段尾句可以直接作为分论点。
2.若文段不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则可阅读文段内容,找到文段的论据,进而判断分论点。若论据是道理论据,则可从所论述的道理中找关键词语,概括分论点;若论据是事实论据,则可概括所举事例的内容,组织语言概括分论点。
3.看其他文段分论点的位置,或研读文章中间的过渡内容及文章结尾的总结内容,由此概括该段的分论点。
考向4 分析论题
方法引路
考点2 论据
考向1 概括论据
方法引路
考向2 分析论据的作用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九上《谈创造性思维》教参“教学设计”]课文中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用意是什么呢?
[答案] 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证明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考向3 补写论据
方法引路
教材典例
[九上《敬业与乐业》“积累拓展”]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参照这种写法,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事例。
[答案] 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不抱怨叫苦。
考向4 辨析论据
方法引路
论据辨析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分析所给材料,明确材料论证的内容(或表达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所给段落的分论点。
3.分析比较,做出判断。将材料的观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所给段落的分论点进行比较。若材料表达的观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所给段落的分论点一致,则表明所给材料可作为文章或所给段落的论据;反之,则不能作为文章或所给段落的论据。
考点3 分析论证思路
方法引路
一、分析论证思路类试题的解题步骤
二、分析论证思路类试题的答题模板
题型一:概括全文/某几段的论证思路
1.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观点(或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名言等,提出……的论点/观点);然后用……的事例或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最后重申/强调……的论点/观点(或发出……的号召/提出……的希望)。
2.论点在结尾: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名言等,引出……的论题;然后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最后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题型二:概括某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的观点(或本段的论题);然后从……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最后再次强调(点明、深化)……的观点。
题型三:文中第×段与第×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①表态(一般是“不能调换”。“能调换”的情况一般是: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且文中没有指明各并列层次的先后关系的词语或句子)。②阐述理由:第×段的内容是……,第×段的内容是……,二者存在先后的逻辑关系(或这样的行文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与上/下文某处的“……”一句相照应,或存在时间先后顺序、一定的空间顺序)。③重申自己的态度。
题型四:文中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删去”)。②阐述理由:该段的内容是……,其上/下文的内容是……,该段与上/下文存在……的关系(或该段是对上文的补充论证,或该段有效地引出下文……)。③该段使论证更全面、更充分、更周密。
方法引路
不同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答题模板
1.举例论证的答题模板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论证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有时既写分论点,又写中心论点),使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
考点4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道理论证的答题模板
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的名言,阐述了……的内容,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论证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有时既写分论点,又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深入、严密、具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的答题模板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强调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论证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有时既写分论点,又写中心论点),使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
4.比喻论证的答题模板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论证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论证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有时既写分论点,又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教材典例
1.[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案] 作者举的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说“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通过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紧密联系起来,并对观点起到支持作用。
2.[九下《山水画的意境》“思考探究”]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案] 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人们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证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引用四川人对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提示:①引用耳熟能详的诗词,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②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③引用领袖的诗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考点5 议论文语言
方法引路
一、品析议论文语言类试题的解题步骤
二、议论文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特点 判断标志
准确严密性 关注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
生动形象性 注意各种修辞手法、句式的运用
典雅优美性 注意古诗文、四字词语的使用
三、品析议论文语言的常见角度
1.准确严密性,应结合语句内容具体分析。首先从词语的本义入手,明确其在频率、程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这些词语以副词和形容词居多;然后结合议论文语言严谨、简明、准确的特点和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2.生动形象性,应结合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分析。若使用修辞手法,则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使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四、议论文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板
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排比: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反问:增强语气,引人深思。
4.设问:强调某种观点,启发读者思考。
教材典例
1.[九下《山水画的意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片面”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答案] 不能删去。“片面”指偏于一面的,不全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山水画如果只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就无法感动别人。如果删去,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不符。“片面”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九上《怀疑与学问》“积累拓展”]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答案] 不绝对。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意,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任务2 考点建构
复习任务群二 内容理解与拓展类
任务1 考点精讲
考点6 内容理解与分析
考向1 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引路
一、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类试题的解题步骤
二、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类试题的常用解题方法
1.摘录法:寻找中心句、结论句、论点或分论点,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
2.组合法:组合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着眼点要放在材料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上。
3.归纳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该方法适用于提炼中心论点、概括作者观点等概括性类型的题目。
教材典例
1.[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论点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答案] 作者是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2.[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思考探究”]根据课文第3段,说说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答案] 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3.[九上《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方法引路
考向2 文意比对与推断(选择题)
方法引路
一、分析句段作用的答题步骤
考点7 句段作用
二、议论文中句段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1.句段位于文章的开头
(1)结构上:①引出下文对中心论点的阐述;②呼应文章标题。
(2)内容上:①引用故事、传说、个人经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生动的比喻等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②引用谚语、名人名言等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③开篇点题,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3)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句段位于文章的中间
(1)结构上:①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②引出下文……的内容;③总结上文……的内容。
(2)内容上: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
3.句段位于文章的结尾
(1)结构上:①收束(总结)全文;②呼应标题或开头。
(2)内容上:①强化(重申、补充论证)中心论点;②在文章的结尾明确(提出)中心论点;③发出号召或劝勉读者。
(3)表达效果上:引发读者的思考(或对某一问题的反思)。
教材典例
[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
何而写。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方法引路
考点8 词句理解
考点9 拓展探究与迁移运用
考向1 材料的拓展探究
方法引路
一、拓展探究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二、拓展探究类试题的答题模板
题型一:谈谈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启示
①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观点。
②联系生活实际阐明为什么或怎么做。
③总结重申观点。
题型二:阅读链接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①提炼链接材料的主要观点。
②结合材料观点进行阐述,得出结论。
教材典例
[九上《敬业与乐业》“积累拓展”]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 示例一:在我看来,梁启超先生是在教导学生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我赞同他的观点。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的特定价值,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它们只有分工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谁都只想当政治家,不想做木匠,人们日常用的家具从哪里来?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把事情做好,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示例二:我不赞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职业给社会创造的财富并不一样。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只能让个别人获得实惠,而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却能惠及千千万万的共和国公民,两者的价值绝不可相提并论。所以,不同的职业固然没有“尊卑”之别,其价值、贡献却有大小之分。
考向2 材料的迁移运用
方法引路
非常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