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青蛙卖泥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卖、烂”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喝”,会写“蛙、卖”等8个字,会写“青蛙、草籽”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分角色表演故事。
3.体会老牛和野鸭说话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老牛和野鸭说话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感知
1.看图,理解“烂泥塘”
师:什么叫泥塘?(出示泥塘图)
师:小朋友,看了这个泥塘,你有什么想法?
(很难看、不喜欢)
2.(出示牌子课件)指导书写“卖”
3.表演理解“吆喝”
师:(出示青蛙吆喝的课件)“吆喝”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地喊。
师:现在,你们就是小青蛙,来吆喝吆喝吧!
(学生表演吆喝:“卖泥塘喽!卖泥塘喽!”)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把自己代入进去。教学中,最好的情境来自于文本,不要破坏这种情境,会给小朋友带来好的体验。
4.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解题。
(1)谁来买?
(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猴……)
(2)概括。
青蛙卖泥塘,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猴……小动物们都来了。
设计说明:用大概念来进行统筹整个单元,没有大概念就没有大单元。本单元的大概念就是用户思维,需求至上。注重对方的体验,结合大家的愿望,才能共赢。大概念提炼的路径——好好读书,提炼出本单元课文中的共同点,找到四海皆准的原理,并且适合于生活。
板块二 学习青蛙的“买卖”
(一)第一次“买卖”
1.读课文第3—5自然段,梳理“买卖”。
2.交流。
买家 老牛 要求:没有草
卖家 青蛙 做法:去种草
生意 没成
设计说明:教学可以设计填写学习单,但不能全靠学习单。设计学习单的目的是梳理信息。学习单的内容大都浮在面上,形式化,要回到文中,沉入文中。
3.读懂老牛的话
(1)老牛是怎么提意见的?
(出示课件)“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2)理解“水坑坑”“打打滚”,并指导朗读
(叠词显得很可爱。)
4.理解青蛙的“想法”和“做法”
(1)青蛙想法和做法是什么呢?
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撤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2)(出示烂泥塘和种上青草的图片对比图)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老牛。看到这样的泥塘你买不买呢?
(想)
(3)但是顾客换了。谁又来了呢?
(二)第二次“买卖”
1.朗读课文6-8自然段。
2.提取信息,梳理信息。
3.朗读指导。
4.聚焦青蛙的动作,体会青蛙的辛苦与智慧。
找——体会很费力;
砍、破——做动作来理解;
接——小组排队,让每个小朋友拿起尺子,一个一个往下接,接成尺子的长龙。
(三)第N次“买卖”
1.顾客走了,谁又来了?
2. 朗读第10自然段,提取信息。
3.梳理、总结。
顾客说要什么,青蛙就去做什么,变成了什么?
4.分角色表演
(1)教师指导,做好样本。
青蛙吆喝——
要听(顾客)
做(青蛙)
变(要什么,变成了什么)
(2)沉入文本,发挥想象,分角色表演。
重点指导:
种树——挖坑、插苗、填土、浇水;
栽花——挖坑、移花、填土、浇水;
修路——清理石子、铺上细石、撒上细砂、踏平;
盖房子——打地基、砌墙、上梁、加顶。
设计说明:表演属于基于学生理解与生活经验的表达,教师不要讲的太多,更不要要求学生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对学生来说太难,把学生趣味做没了。要分步做,让学生沉入文本,最后朗读来进行收尾。把程序做一个拆分,拆分的步骤在流程上给孩子打造最佳的学习路径,学生掌握得非常清晰,符合条件之后,能力不断提升。
三、“买卖”后的反思
1.青蛙最后卖成了吗?
(没有)
2.青蛙卖泥塘有哪些变化?
(1)吆喝变了——自豪地描述
(2)池塘变了——出示课件对比图,从烂泥塘到多好的地方。
3.“买卖”后反思。
(1)小朋友,这么好的泥塘没有卖成功,但是你认识了一只( )的青蛙?
(勤劳,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善于变通的青蛙……)
(2)你见证了( )的变化?
(泥塘的变化,家园的变化)
(3)读了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劳动创造了美;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要想改变别人,必须先改变自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