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08:39: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篇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
【单元分析】: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文本解析】:
《伯牙鼓琴》是一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课文共四句话,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喜遇知音,伯牙是如何欣喜 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文章用墨极简,但画
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 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伯牙鼓琴》的插图中,古琴的放置与后代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古琴的形制是从汉代逐渐走向定型的,春秋时期没有翔实的资料可查,细节无法苛求,因此以相关画作示意。
课后“资料袋”中介绍了历史上与伯牙、锺子期有关的传说及文献资料,对“知音”和“高山流水”两个词的特殊意义进行了解释,用以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重)——读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重)——想象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难)——知音
【教学环节】:
【板块一: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导读诗,引入课文
破题,理解课题,齐读课题
揭示人物“伯牙”“钟子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疏通文意,读好停顿,读出韵律美
【板块二: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1.语言文字——想象画面
2.听曲(音乐)——想象画面(知音)
3.语言文字——感受琴志、心志(知志)
【板块三: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背景故事创设情景,借助视频悟出情感(知情)
结合两人身份进一步思考知音(知心)
3.课后资料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知音
4.拓展资料,谈“交友之道”(小初衔接)
教案(详细)
【板块一: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导读诗,引入课文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已经学了的几个诗句(语调不要平)
师:高适在《别董大》中有这样的诗句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这样的诗句
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欧阳修还在诗句中这样提到
生: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师: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这样写到
生:读“与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师:这4个诗句你比对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讲的知己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些古诗里面都藏着两个人之间的友情,他们是是知己、是知音。
过渡语: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一篇文言文,去感受什么是知音 (重读“知音”)
2.破题,理解课题,齐读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伯牙鼓琴
师:伯牙 鼓琴,谁再来读一读?
生:伯牙 鼓琴
师:本课选自《吕氏春秋》有谁了解这本书的?
生:
师:看老师帮你们查到了,看资料
师:“鼓琴”是什么意思,注意看老师的提示(语气加强重读“提示”)
生:鼓琴就是弹琴的意思。
师:带着理解咱们再读课题。
生:伯牙 鼓琴
学文
(一)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1.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2页,这篇文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师:一起读这句话
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师: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生:伯牙和钟子期(随机粘贴板书伯牙、钟子期)
师:伯牙在做什么?
生:鼓琴(板书 鼓琴)
师:钟子期呢?
生:听琴(板书 听之)
师:再读这句话
2.借助课前预学单,查漏补缺
师:瞧,这是我们班上6位同学的预学成果,来瞧一瞧,这两个字大家一致认为读音是?“少”一起读这个词语“少选”
生:少选
师:再读
生:少选
师:破琴绝弦,读,“弦”
生:破琴绝弦
师:这是谁的?有没有不同意见(“汤汤乎”拍读音选错了的)
生:(结合注释知道是shang汤汤乎)
师:谁说读shang啊,说说你的理由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啊,你真棒,就是这样理解的,向他那样读
生:汤汤乎
师:这里有两个“为”字,两个字的读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是谁的,来你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一听(请选正确的同学来说)
师:请你读注释,现在根据注释,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师:一起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过渡语:来,我们走进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读!(加重读加粗)
生:读整篇课文。
3.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语:你们读的真棒,句子读的很通顺,文言有一个特点,我们要读好停顿,读出节奏,该怎么读呢?来,听老师读,你也试着读一读,用小斜线在书上划一划节奏。
师:这个句子你是怎么读的,怎么划的?读给大家听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读“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拍学生划的照片展示(正确的)
生:“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谁来读一读
师:谁还想来试一试
生:全班再读2句
师:大家都一致了吗?是这样的吗?谁敢来挑战一下,把整篇课文读一遍
生:读全文
师:点评
生:全班一起读全文
师:点评
4.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过渡语: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对应注释把相对的解释批注到课文中。
师:好,时间到,现在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请一个人说全文
生:说全文意思
板块二: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借助文字音乐——想象画面(知音)
师:闭眼听老师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播放音乐30秒)边听边想象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场景)?
生:仿佛让我看到了一条小溪的水由快到慢的由慢到快的情景。
师:你听出了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你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几座高山,高耸挺拔,直入云霄。
师:对应文中的是哪一句善哉乎?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是,谁还想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浩瀚的流水滔滔不绝,巍峨的泰山高耸入云,对应的是“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你听出了高山流水之美,谁还想说?
生: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的样子
师:你的想象可真丰富
师:伯牙作为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时候还会想到那些画面呢?可能会有(PPT出示图片白雪、明月、炊烟、细雨、云雾、茂竹、芳草、杨柳、清风)
生:
研学单处理: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研学单,补全2个,再写4个(强调语气),写完之后试着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是谁的?请你选一个说一说(2-3个学生说)
2.知志
师:来咱们回到课文中,谁来读一读?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抽学生读)其他同学思考伯牙的志是什么?
生: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师:志在太山,志在流水,这就是伯牙的志向
师:同学们听懂了他的琴声,他的心志琴志。还有一个人他也听懂了,是谁?
生:钟子期。
师:能够听懂他的琴声,又能够听懂他的志向,他们真是一对——知音。(板书:乐)
板块三: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1.知情
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里,你们知道他们二人的身份吗?伯牙是谁?钟子期又是谁?你知道吗?
生:预设不知道
生:预设知道,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的
师:不了解伯牙是谁?钟子期是谁?不利于我们深度的理解课文内容。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查阅或借阅资料(相机粘贴板贴)
师:看老师查阅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伯牙、子期?
生:学生介绍
师:两个人物的资料你读完了,你有什么疑问?
生:怎么这两个人会成为好朋友啊
师: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琴圣和樵夫成为了知音(重读)。你对知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无论是哪一种人,都可以成为互相的知音。
师:哦,这就是知音
用背景故事,来创设情景展开想象
相传,这次相遇,伯牙、锺子期挥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八月十五再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当伯牙赶到相约地时,锺子期已不幸染病身亡。 (看视频)(边看边解说)薄雾绵绵,淫雨霏霏,伯牙抱着琴站在钟子期的墓前,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他心中一定有着千言万语,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随机的递话筒给学生,形成聊课状态)自己先想半分钟,再回答。
师:请你来
生: 破琴绝弦
生:终身不复鼓琴
师: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书上那句话告诉了我们
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为什么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因为知音不在了
师:谁来读?这个时候伯牙是什么样的感受?
师:这个时候伯牙是什么心情?
生:低沉、伤心
师:读出那种伤心、难受
师:伯牙当时是怎么样的心理活动?读出他的伤感
师:伯牙是怎样的难过?读出他的悲痛
师:相机板书情和心
师:是呀,他的知音不在了,让我们用朗读一起去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生:“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借助资料袋综合感知知音
过渡语:师:为了(相机指向黑板板书粘贴)帮助我们深度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后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资料袋,自己读一读,(学生先思考半分钟)这里面儿有这样几个诗句,孟浩然在《示孟郊》中这样说,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写道读,王安石在《伯牙》中说。读完了这些诗句,你从中发现了共同的地方?
生:不光说知音,都是在两个人是知音
师:现在谁来说说,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知音?
延学单处理,谈“交友之道”
师:(走黑板板书)哇,根据这堂课的研读,我们已经建立了这样的认知,知其乐,知其志,知其情,知其心为知音(相机板书连线)
师:还有这样一句话这样说知音(指向PPT让学生读)
生:琴也懂,志也懂,情也懂,心也懂
师: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师:今天走进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对知音有了这样的思考。然而,对于知音的认知,并不能仅仅用几个文字就能够诠释的,我们必须走进生活去做真诚的体验,才会真正有所知,真正有所得,真正有所悟。到了七年级的时候,(相机出示PPT最后一张)在七年级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将要聊到一个话题“交友之道”(学生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管鲍之交”)那个时候你又会读知音产生什么更新的认知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后延学单,看清楚活动要求,四人为以小组,下来进行收集、整理有关交友的文章,并结合自身交友经验在组内交流想法,)我们期待着你们这一年深度的探讨,去交流、去沟通。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知音
乐 心
志 情
教学反思:
在执教中朗读指导可以再加强,比如在让学生通过划小斜线做好停顿标记,可以在让学生划好两个难句子后,先让学生读,然后再请学生评价,评价完后再抽学生起来朗读这两句。再全班朗读这两句难停顿的句子。
课堂教学机智还需要提高,比如执教中请学生回答“读完资料知道伯牙与锺子期两人身份后”你有什么疑问的?连续请了两位同学回答,但是学生的答案并不是我之前预设的答案,这个时候我很生硬的直接把答案说出来了,课后我在想,如果当时我执教时面对第一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就加以引导,引导后再让学生回答,会不会更加自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