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3节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大气热力环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地位、作用和特点:
《大气热力环流》是新课标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的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三节内容。本章节是在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并且为之后的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奠定了基础。另外,本节课的内容单独作为一节内容来编排,而且在内容上更加详细,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更加侧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更加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使老师更好教,学生更愿意学,更容易学懂,并且会将所学内容运用在生活中。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学生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本节课的学习还需要学生了解关于气压的基本知识,所以在正式讲解本节课内容之前要有知识的补充,补充回顾初中学过的大气压强的概念,以及影响气压的因素。减少或者解决学生在理解本节课内容时的困惑。
三、说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动态和系统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综合思维。(综合思维)
2、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热力环流状况,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能够运用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具备运用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究热力环流的意识和能力。(人地协调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应用。
从教材内容结构上看,大气热力环流原理是大气运动规律的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的大气环流,都可以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热力环流原理同其他地理原理一样,是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增强对生活中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2、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的形成涉及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是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而本节课的内容概念性较强,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在知识的构建上缺乏理论支撑点,比如大气压的概念、空气垂直运动对同一水平面气压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学习热力环流的过程中存在“留白”现象,难以深刻理解。其次,热力环流中涉及到气温、气压等地理要素的变化呈现多时空交互耦合。第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真实复杂的现实情景缺少地理意义的思考。比如“点蜡烛,切洋葱”、“海陆风的昼夜变化”、“海南白天多雨,夜间晴朗”等现象。最后,需要借助模拟实验、地理视频等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的发生。因此,本届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1、实验演示法。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联系紧密,但是同学们却很难和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一节课的开始部分我用一个实验视频进行演示,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会更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综合思维)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人地协调观)
同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如下表所示:
水平一 水平二
在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能够辨识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简单分析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对于给定的大气热力环流现象,能够简单的分析其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解释热力环流的时空变化过程,辨别人类活动影响热力环流形成的主要方式,说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根据提示,能够辨别日常生活区域中的大气热力环流特征(区域认知) 根据提示,能够归纳出大气热力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能够自主辨别给定区域内的大气受热运动特征(区域认知)
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地理工具,设计简单的模拟热力环流实验(地理实践力) 能够与他人合作,使用地理工具,对热力环流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做出简要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六、说教学过程
【测】
1、大气受热过程中有哪两种作用
2、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
【导入】通过课前实验,观测楼道温度与教室内温度,并打开教室门点燃蜡烛,观察在上方和下方火焰的偏向。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引出本节内容大气热力环流。
【链接初中】
气压(大气压强):指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等压线:同一水平上各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线。
等压面:是空间上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面。
影响气压的因素:温度(温度越高,气压越低)、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大)、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自主学习】
【思考】
1、将A、B、C、D气压大小进行排序
2、A、B两地天气状况如何?
造成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一样吗?
【展示】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教师总结】
【合作探究】
新教材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以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题主要为海陆风,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最后反馈练习链接高考题,让学生在联系中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探究和反馈练习如下:
【链接高考】(2021年全国卷乙卷)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A. 气温高 B. 蒸发(腾)强 C. 降水量大 D. 绿地面积大
【总结归结】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同一高度气压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这便是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七、说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 “做中学 ” ,教师 在“学中教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亲历 ”。本节课通过“课前实验、自主思考 、合作探究 ”等方式 ,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