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母题:精神追求、道德修养、坚守自我与他人评价
2024
2024.5.9
2024浙江Z20名校联盟二模作文材料解读与审题立意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浙江Z20名校联盟二模)
春秋时一个名叫士成绮的人,常常听到时人夸赞老子,于是跋山涉水来拜访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扬,衣食住处也乱七八糟,便说:“人们都说你是圣人,我看是老鼠还差不多。”老子看了他一眼,说:“我心有大‘道’,你骂我是老鼠又能奈我何?我还是我。”说罢,低头继续读手中的书。
士成绮说:“你固然心有大‘道’,但也应该听我一句劝,又何必生活自苦如此?”
老子说:“我活在自己的‘道’里,而不是活在你的嘴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这段材料描绘了春秋时期的士成绮与老子之间的一次对话。
士成绮因为听闻老子的名声而长途跋涉来拜访他,然而他到达后却发现老子其貌不扬,生活简朴,甚至杂乱无章,生活状况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很是失望。于是对老子产生了不满和批评,出言不逊,将老子比作老鼠。
材料解读
老子对于士成绮的批评并没有感到愤怒或沮丧,反而以平和的态度回应,强调他心中有大“道”,不以为意,低头继续读书。士成绮依然劝说老子,“何必如此自苦”,老子却说活在自己的“道”里,不是活在别人的嘴巴里。老子强调他心中的“道”并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老子的回答表明,他更重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外在的形象和生活条件。
材料解读
这道题以小故事的形式展开,“心中大道”与“嘴里自苦”作为题干的关键词,实际上传递的是“自我与他人”“内在与外在”这两个基本母题的糅合,或是解读为精神追求、道德修养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关系。
老子的回答表明,他更重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外在的形象和生活条件。
材料关键词解读
材料的关键词是“道”。
首先,要理解“道”的内涵。
在老子哲学中,“道”是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在这里,“道”可以理解为个体的生活理念、价值追求或精神寄托。
材料关键词解读
其次,要分析对话中的冲突与矛盾:士成绮与老子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一种冲突与矛盾。
士成绮以世俗的眼光看待老子,认为他的生活状态与“圣人”形象不符;而老子则坚守自己的“道”,不为外界所动。这种冲突反映了不同个体在面对外界评价时的不同态度。
材料关键词解读
再次,探讨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的关系: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士成绮的评判是基于他对“圣人”形象的期待和想象,而老子则更加关注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之间关系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如何平衡自我认知与外界期望 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坚守自我,不受他人左右,不受外界影响。面对外界评价时应保持内心的坚定与独立,根据自己的内心追求来生活,而不是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当然,他人评价若有正确的成分和因素,也可以听从或选择性地采纳。这里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材料引导语解读
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
若写记叙文,可以选择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人与事,运用多种手法,来凸显一个人面对他人的评价时的态度。
若写议论文,首先亮明观点——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然后运用并列式结构,阐述在面对外界评价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独立。
立意分析
一、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老子通过他的回答强调,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的外在形象或生活条件,而在于他内心的修养和道德水平。
二、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老子坚守自己的“道”,并不因为外界的批评或质疑而改变。这种坚定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
立意分析
三、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老子的回答也表明,人们应该学会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内在修养和精神满足的过程中。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可能会导致人们迷失自我,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总的来说,这段材料通过士成绮和老子的对话,强调了内在修养、自我认同和不受他人评价影响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立意
1.为心中大道而活,勿为他人流言而活
2.走自己的“道”,让别人说去吧
3.执着心中大“道”,不为物欲易初心
4.强大内心,笃定追求,方可成就不凡人生
5.心怀壮志成大师,贪图享受变庸人
问题分析
从立意的角度看,基于“坚守自我”“坚守内心” 等等的表述都不至离题,与既往老生常谈的话题无异,浅近易懂,但也容易套路化,如“揆诸当下, 物欲横流……+君不见排比”。
从思辨的角度看,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认为的对世界更深邃的认知,比如“有的人认为世界是表面仁义道德,实际上弱肉强食,于是选择沉溺在利益外表漩涡之中并试图填满内心的空虚”,这也同样是一种世界观,因此士成绮与老子各有自我的人生态度无可厚非(但论述要有偏向性)。
活在自己的“道”里
在春秋时代,士成绮因听闻时人对老子的赞誉,跋山涉水而来,期待见到一个超凡脱俗的圣人形象。然而,眼前的老子却其貌不扬,生活简朴,甚至可以说是杂乱无章。士成绮失望之余,出言不逊,将老子比作老鼠。面对这样的羞辱,老子只是淡淡地回应:“我心有大‘道’,你骂我是老鼠又能奈我何?我还是我。”这句话,如同清风过耳,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心中。
点评:开头:引材料,暗含观点:赞成老子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
范文赏析与点评1
老子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人活在自己“道”里的从容与坚定。他的“道”,或许并非世人眼中的荣华富贵,也非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他坚守自己的“道”,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世俗所扰。这种坚守,让我深感敬佩。
点评: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阐释“道”的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评判所左右,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不断地改变自己。我们追求名利,追求地位,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需求。我们活在他人的嘴里,却忘记了自己应该如何生活。正如士成绮所说:“你固然心有大‘道’,但也应该听我一句劝,又何必生活自苦如此?”他似乎认为,老子应该改变生活方式,以符合世人的期待。然而,老子却坚定地回应:“我活在自己的‘道’里,而不是活在你的嘴里。”
点评:联系现实反面论述,重申观点。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位古人——陶渊明。他也曾身居官位,享受过权力的滋味。然而,当他发现那并非他真正追求的生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隐田园。他坚守自己的“道”,不为五斗米折腰,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活在了自己的“道”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
点评:具体论述,例证+点评。
活在自己的“道”里,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或是拒绝成长。相反,它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坚持,对内心需求的尊重。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它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点评:递进,分论点:对自我认知的坚持,对内心需求的尊重。
当然,活在自己“道”里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或是盲目自大。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更好地理解和坚守自己的“道”。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
点评:反面论证,指出正确做法。
总之,活在自己的“道”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它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从容。让我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吧!
点评:结尾:总结全文,呼吁,强化观点。活在自己的“道”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破樊笼,立真我,行至道
面对士成绮“圣人”与“老鼠”之疑,老子只言:“我心有大道。”而在他人目光愈发如影随形的今日,面对他人“你应该如何”的指点,你我又是否敢高呼“我即是我,我自有道”呢?诚如王阳明所言“万化根源总在心”,欲行至道,还需破他人凝视之樊笼,守心中不移之真我。(提出中心论点)
老子与士成绮之辩的根本区分,在于价值建构的标准与基础。老子活在自己的“道”里,守的是一个“我”字,故而形貌枯槁、安居陋室,被骂老鼠亦不甚惜,他自有他的丰盈;士成绮活在他人的嘴里,随的是一个“他”字,故而人称老子“圣人”便跋山涉水来见,只闻见其表又以外界标准取人骂其“老鼠”,实为浅陋不堪。
范文赏析与点评2
然而于现实中,“士成绮”,何其多矣!有如老子之人才为凤毛麟角。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被包揽在这张大网之下,一言一行都在他人凝视中,都经受着他人或“圣人”或“老鼠”的评判,犹如斯德哥尔摩之剑高悬于顶,最终被固化、异化、扁平化,就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而“我”与我“心中的道就”被冻结在“他人的凝视之中”,如萨特所言。(联系现实,反面论证)
因此,欲行至道还须破他人评价之樊笼。如何破?以“我”破。就像沃尔特·惠特曼所写“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屏蔽外界干扰,注重完善自我,以“我”看世界而非让世界评“我”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显得格外重要。尤如叔本华“不做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的
号召,又如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从“我”出发,坚守己心,才会让“身体里的火车错轨”。(论述“怎么做”——破樊笼)
犹记得,王阳明被贬深山,面对质疑,身处至微至陋之境仍不懈找寻真我、求问真理,终在龙场漆黑夜空之下发出“此心流明,亦复何言”的呐喊;还忆否,袁隆平不理外界嘲讽执着探求“我”之道,研究杂交水稻,方能“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有诺奖得主“不顾冷板凳”之言;听障人士江梦南“知命不惧,日日自新”之志,无一不佐证只有守内心不移之“道”,才能破他人、社会之强加枷锁,从而发展"我"之多彩,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排例论证)
当然,坚守自我不是闭门造车、狂妄自大,而是对心中“道”的坚定与自信。面对他人的奚落,我们应有相信自我的信念,有秉持初心的勇气,因为我们并非活在别人的嘴里,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活在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旅途里。(联系自身)
李大钊曾勉励自己:“青年锐进之子,尘尘刹刹,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在信息时代的不断裹挟中,吾辈青年理应以屹然独立之气魄,破樊笼,立真我,行至道。
(结尾点题,重申观点,关照时代,承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