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项脊轩志
部编版高中语文
知人论世丨初读感悟丨入情入境丨研读析旨|思考延伸
环节一
知人论世
环节二
初读感悟
环节三
入情入境
环节四
研读析旨
环节五
思考延伸
知人论世丨初读感悟丨入情入境丨研读析旨|思考延伸
目录
CONTENTS
学习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涵咏,体会语淡情浓。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探究,感受章法之妙。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披文入情,发现细节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分享表达,共品人间至情。
情境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知人论世
【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知人论世
【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命名缘由:
①追念祖先。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②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③自号项脊生,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想要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志:“记”的意思,散文的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知人论世
【了解文体】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初读感悟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文,感受韵律
初读感悟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 lù) 垣(yuán) 妪(yù)
婢(bì) 妣(bǐ) 姊(zǐ)
呱呱(gū) 阖(hé) 笏(hù)
2.聆听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
3.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初读感悟
任务活动二
整体感知
入情入境
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思考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初读感悟
思考2:整体感知
一间老屋 项脊轩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
两种情感 喜
悲
三个女人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四件琐事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追忆大母
回忆亡妻
入情入境
任务活动
文本研读
入情入境
研读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入情入境
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请概括段意:
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入情入境
补充:
三五之夜,〔三五〕农历每月的十五。古汉语中,如果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现。
农历每月的初一称“朔”;
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
农历每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入情入境
喜。
改建之喜(日影反照......亦遂增胜)
读书之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休闲之喜(冥然兀坐......人至不去)
赏月之喜(三五之夜......珊珊可爱)
思考1:第一段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入情入境
悠闲快乐的时光
文人的情趣
勤学的习惯
家族的责任
远大的志向
思考2:我们从这些“喜”中可以感觉到,少年时期的归有光身上有哪些特点?
入情入境
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思考3: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入情入境
研读第二段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入情入境
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入情入境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请概括段意:
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入情入境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读书,长期以来却没有成就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指日可待了!”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入情入境
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一“悲”:诸父异爨
归有光对 “诸父异爨”的叙述一笔带过,重点描绘异爨后归氏大家族的日常生活画面。在家庭生活空间上,庭院的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
从内外多置小门墙就可以看出一个大家族分家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在主观上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淡漠与远离。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没落衰败,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甚至礼崩乐坏,他无力挽回。从中体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
思考1: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入情入境
补充: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俊,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归有光《家谱记》
入情入境
译文: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入情入境
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二“悲”:幼年丧母
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
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温婉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思考1: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入情入境
补充:
归母周桂出身大家,父亲是太学生,周家家境殷实。据《先妣事略》可知,“以指叩门扉”时为1506年,母亲18岁,已生女淑静1岁,又身怀六甲,腹中孕有光,即将临盆。听到女儿哭,母亲随即“以指叩门扉”已属不易,问寒问食,慈爱溢于言表。自1505年至1512年,周桂孕生七胎,殇、流产各1人,哺育5个孩子。1513年,因病卒,时年26岁。
归母饱受多孕多子之苦,依然勤劳持家,“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更重要的是她课子甚严。“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教有光与淑静《小学》及女红,姐弟功课无缺,才“怡怡然”,可见对子女教育之重视。
入情入境
三“悲”:思念祖母/科举不利
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
且归有光身上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担,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振兴家业不仅是祖母对归有光的期许,也是归有光个人的奋斗目标: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 《家谱记》)
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
思考1: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入情入境
拓展:
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入情入境
研读第三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入情入境
译文: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请概括段意:
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入情入境
研读第四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入情入境
译文: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请概括段意:
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思考1:本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入情入境
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思考2:“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入情入境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生活境遇的不佳和心情的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怀念。
四“悲”:悼念亡妻
入情入境
拓展:
妻子魏氏的父亲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魏氏一族在当地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魏孺人“少长富贵家”,嫁到归家后却并没有抱怨生活清贫,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其贫如此也”。更为难得的是,魏氏非常敬重归有光,与他感情甚笃。当别人奚落、嘲笑归有光时,她却劝慰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归有光《请敕命事略》)鼓励他不要为眼前的处境所困扰,应该立志干出一番事业来。正是有了这位志同道合、毫无怨言的“贤内助”的默默支持,归有光才“屡败屡战”,不断坚持考下去。妻子是归有光人生道路上的巨大动力与精神慰藉。琴瑟相谐的岁月是归氏最甜蜜与最幸福的时光,然而天道不公、好景不长:“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宜夭殁……天道竟不可知矣!”婚后仅六年,妻子就突然病逝,这对归有光的打击是可以想象的。当他回忆起那段美好时光时,恍同隔世,痛何如哉!
入情入境
研读第五段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请概括段意:
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入情入境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思考1: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入情入境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亲早逝,记忆模糊,转述思念)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抚养长大,刚去世不久,亲历辜负遗憾)
对比变化:妻子亲手栽种的树长大了,现在为亭亭如盖的树,而那个亭亭玉立的人不在了。睹物思人,不言情而情无限,没有宣之于口的深情与思念。成熟克制的平淡叙述中隐藏的是内心的痛苦。
纵观全文,请分析作者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情感有何差异?
入情入境
拓展:
八岁时归有光丧母,十八岁时写下《项脊轩志》前四段思念母亲
二十四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订亲的女子魏氏,渴望白头偕老。
二十九岁魏氏去世,项脊轩废弃,三十二岁久病卧床,
三十三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写下最后两段,终于补成完整的一篇。前半篇追忆生母,后半篇思念发妻。
就这样,把一生最重要的两个人合葬于此。从此纷扰蹉跎,荣枯有数,再不论今生,只盼来世。
而恰恰在他补写完《项脊轩志》的第二年终于中举,人生突然有了希望,之后却又是八次落第,经历了续娶丧妻、丧子,直到年近60岁才高中进士,之后又不过六年,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而亡。
入情入境
归有光的记叙散文,多写家庭生活琐事,生活面比较狭窄,缺乏现实内容。即以本篇而论,抒发的只是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喜和悲,主要是悲——悲家庭失和,家族衰败,仕途失意,母逝妻亡……总之,悲封建时代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身世命运的不幸,全篇充满了一种低沉的感伤情调。他的眼光仅局限于一室一家而未及于天下大事;他所梦想和追求的,不过是读书、中举、富贵,以实现先大母的期望;他时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时而又陷入不可自拔的悲哀。应该说,这样的胸怀、理想和情趣,即使在封建士大夫中也是并不高明的。但是尽管如此,在明中叶那个理学统治人们的头脑,社会上作伪成风,文坛上以雕琢为工、以剽窃为能事的时代,像这样平易自然、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毫不装腔作势的文章,无疑是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一股新鲜空气,透露出一线生机。这就有它的价值和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某些经验,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创作时的借鉴。
(选自《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改)
思辨性评价
入情入境
总结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研读析旨
思考1: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人物 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 作者的情感
母亲 以指叩门扉 关怀 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爱、期待 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研读析旨
思考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拓展延伸
[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拓展延伸
[乙]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拓展延伸
“悲”是《项脊轩志》和《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表达的共同情感,试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各自表达了哪几种悲?
《项脊轩志》:悲家境衰败;悲慈母早逝;悲祖母厚爱;悲爱妻薄命。
《祭十二郎文》:悲侄儿之死;悲家族人丁不兴;悲自己仕途失意。
拓展延伸
附:(乙)
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欢爱,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男孩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就十分悲恨,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好友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倘使您纠缠住我不放,不过是想为朝廷物色人,使他为世所用罢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如果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以此感到高兴;这样讲最接近我的本性,可以这样说。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像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说的那种高尚品质,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课后作业
1.背诵《项脊轩志》
2.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