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1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2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主父偃及《汉书》的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通过了解汉民族与匈奴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知晓我国古代处理民族争端的经验教训。
3、体悟谏疏类的文章言简意赅,察情观意,语言恳切的特点。
4、积累古汉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主父偃及《汉书》的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积累古汉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4《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编撰的一部 体 史。《汉书》与《 》、《 》、《 》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关于《汉书》纪传断代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班固5关于作者主父偃(前?—前127年),临菑(今山东临淄)人,汉武帝时期名臣,官至中大夫,提出削弱诸侯王势力的 。推恩法6进谏前: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7进谏: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8进谏后: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
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9背景介绍匈奴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自先秦至秦汉,她的强弱攻守,往往直接影响到中原政权的兴衰消长;她与汉朝的关系,是影响整个时代的民族关系问题。因此,当时汉朝有为的君主,如高帝、武帝、宣帝;著名的贤才,如贾谊、晁错;英武的将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还有仗节的使臣如苏武,张骞等等,莫不出谋与策划,抵抗或征伐,为国为民尽心竭力。因此,司马迁、班固都予以十分重视,《史记》《汉书》专设《匈奴传》。10背景介绍匈奴毕竟是一个有数千年根基的剽悍民族。汉武帝在他53年皇帝生涯中,举倾国之兵,选绝世帅才,打了四十六年的战争,终是没能亲眼看到这个令他祖先蒙辱的民族消失。这个逞尽文韬武略的大汉皇帝在他有生之年,虽然尽夺失地,侵吞河西,但当瞑目之时,他的大汉王朝也随着他几十年的穷兵黩武而渐入民变土崩之中了。11什么是谏书?谏书是用于 。
“谏”的意思是——
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 1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不恶切谏 2幸赦而少察之
3天子大恺 4春蒐秋狝
5靡敝中国 6 泽卤
7 暴兵露师 8 踰河而北
9飞刍輓粟 10黄、腄、琅邪
11一石 12从之如搏景
13天下亡干戈之事 14系虏单于13梳理第1段和第2段的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
兵者凶器也 古义:
今义:
争者末节也 古义:
今义:凶手杀人的工具不祥的器物节操卑劣小节14解释划线词语
不恶切谏( )
以效愚计( )
幸赦而少察之( )( )
怒者逆德( )
故圣王重行之( )( )
务战胜( )
穷武事( )梳理第1段和第2段的文言知识献,呈上憎恨,讨厌 慎重稍微用尽致力,从事违背敬辞,表希望所以15准确翻译下列语句,并注意句中虚词的用法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 (以:连词,来)
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他们功业将流传百世。 (而,连词,表并列)
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思考这件事。
(而,连词,表并列)
16国虽大,好战必亡
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
(虽,连词,即使)
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
(所以,用来……的)17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古汉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谏疏类文章的语言特点。18梳理3—5段的重点实词 通假字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 ( )
从之如搏景 ( )
亡干戈之事 ( )通“又”通“影”,影子通“无”,没有19古今异义词
并吞战国 古义:
靡敝中国 古义:
以河为境 古义: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古义:
三十钟而为一石 古义:
将吏相疑而外市 古义: 梳理3—5段的重点实词 交战的国家 中原特指黄河这以后与外人勾结古代计量单位20词类活用
A
蚕食天下 迁徙鸟举 道死者相望
兽聚而鸟散 日费千金 禽兽畜之梳理3—5段的重点实词 像蚕一样像鸟一样像野兽一样,
像鸟一样每天在道路上像对待禽兽一样名词作状语21词类活用
B
靡敝中国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梳理3—5段的重点实词 使……疲敝,困乏 使……风吹日晒 使动用法22词类活用
C
甘心匈奴 臣窃危之
高帝悔之梳理3—5段的重点实词 以…为快意以…为危,认为…是危险的意动用法以…为后悔D
终不能踰河而北北进,北上名词作动词23其他重点实词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务胜不休 轻兵深入
地固泽卤 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死者不可胜数
兵革不备 负海之郡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 天下始叛秦梳理3—5段的重点实词 凭借一定 军队靠近充裕,完备尽派遣本来奋力大致,一般开始24其他重点实词
略地于边 从之如搏景 臣窃危之
适足以结怨深仇 不比为人 虞夏殷周之统
事苦则虑易 此得失之效
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 梳理3—5段的重点实词 取得,获得追 谦辞,私下,私自改变经验认为和…一样恰好仔细效果25把握全篇课文中重点虚词的用法以
适足以结怨深仇
今以陛下之盛德攻匈奴
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运粮以行介词,凭借。 介词,凭借。 连词,来 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 26之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岂人众之不足
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
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把握全篇课文中重点虚词的用法助词,的助词,取独代词,这件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27于
略地于边
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把握全篇课文中重点虚词的用法介词,在介词,从虽
国虽大,好战必亡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即使虽然281此得失之效也
2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3略地于边
4转输(于)北河。特殊句式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29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及此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2、体会本文论证观点的结构特点。
3、体悟谏疏类的文章言简意赅,察情观意,语言恳切的特点。30概括各段内容(1)从君臣本分出发,为进谏张目。
(2)反“好战”,毋“忘战”,为立国之策。
(3)言始皇拒谏李斯的旧事,详陈匈奴不可伐。
(4)言当朝高帝教训,再证匈奴不可伐。
(5)说匈奴本性和历代先王对匈奴的态度,阐明伐匈奴的危险。3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些事例?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一是秦始皇攻打匈奴兵败的事例
(秦始皇建立了赫赫功业,功盖三代,不听李斯劝谏,民怨国亡)
二是汉高祖平成之围受辱
(有平定天下的功业,攻伐匈奴却兵败受辱)都是功业显赫的君王,攻伐匈奴却同遭失败,一古一今,两相对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论据典型,有力。32这篇文章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影响?请你从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分析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33写作特点(1)开门见山,开头就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是谏疏的文体所决定的,需把要点放在开头,让君王一目了然。
(2)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是谏疏克君制胜的法宝,此文引用司马相如与孙子兵法的名言作为自己的论据。又用两段阐述秦始皇伐匈奴的后果和汉高祖平城之围的悔恨,使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3)语言含蓄得体。先表忠心,再恳切鲜明地表明观点,篇幅虽短,言简意赅。此篇为谏疏的名篇,《史记》《汉书》全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