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7 微专题 冻害、森林火灾、堰塞湖、风暴潮(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7 微专题 冻害、森林火灾、堰塞湖、风暴潮(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0 08:58:58

文档简介

微专题 冻害、森林火灾、堰塞湖、风暴潮
(2023上·辽宁·高三校联考)每年初春的3月下旬至4月初,果树抗寒能力较差,极易发生冻害。为了减轻霜冻对果树的影响,农业上会使用无人机搅动近地层气流,增加下层空气温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使用无人机对近地层气流进行干扰前,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最可能位于( )
A.辽宁省 B.甘肃省 C.河北省 D.湖北省
2.采用无人机干扰,进行防冻的最佳时间是( )
A.18:00-20:00 B.20:00-22:00
C.22:00-24:00 D.4:00—6:00
(2023·广东·模拟预测)强降水可使岩土体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林火会增大山区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图示意美国西南部某地发生林火后四年内引发泥石流的降水强度的逐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地发生林火后四年内( )
①降水总量较大 ②降水次数较多 ③极端降水多发 ④降水时间较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发生林火后第1年泥石流发生的频次较高,主要是因为林火改变了( )
①降水强度 ②降水频次 ③土壤结构 ④地表覆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3·山东日照·统考二模)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森林大火会加速冻土退化。1971年5月,阿拉斯加北部的黑云杉林遭遇重度林火,使当地的植被与冻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下图示意阿拉斯加重度火迹地植被与冻土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重度林火后冻土退化加速,原因是( )
A.烧毁了地表枯枝落叶,冬季保温作用减弱
B.产生大量烟尘,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C.烧毁大量植被,树冠截留积雪的能力下降
D.植被荫蔽度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
6.草本-低矮灌木最先恢复的原因是( )
①草本植被种子传播速度快 ②草灌植被根系浅,易吸收水肥
③乔木消失后光照条件改善 ④林木灰烬增加,土质疏松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3上·甘肃武威·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区内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地势陡峭,多见峡谷地貌。峡谷中的河流因地震、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其岸坡失稳,大量的松散物形成滑坡冲入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下面三幅图示意滑坡堵塞河流形成湖相沉积物模式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滑坡堰塞过程中,河水流速由快到慢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8.该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分选作用不显著,关键在于( )
A.河水搬运作用弱 B.滑坡突发性强 C.松散物粒径均衡 D.河床变化复杂
9.与区内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关联性最大的是( )
A.青藏高原隆起 B.下切侵蚀强烈 C.板块张裂拉伸 D.板块挤压运动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一模)巨杉是植物界的"巨人",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单体。巨杉坚韧的树皮能抵抗火烧、防止白蚁等有害昆虫和微生物入侵,在遭受雷击、火烧致伤后会自动愈合,带着伤疤继续生长;巨杉的种粒包裹在外壳坚实致密的果球中(果球可挂在树上几十年);巨杉适宜在夏季温暖但不炎热,秋季多雨,冬季温和的湿润环境中生长。距今七千万年前,天然巨杉曾在北半球广泛分布,目前天然巨杉主要保留在内华达山脉某些彼此相对独立的狭长地带,数量稀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林火能加快巨杉繁衍的步伐,原因是( )
A.林火将大部分害虫烧死,减少病虫害 B.林火导致气流上升,增加降水
C.林火过后,增加土壤肥力 D.林火焙干了果球,使之迸裂释放出种子
11.天然巨杉最可能分布在内华达山脉的位置及原因( )
A.东坡 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 B.东坡 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
C.西坡 受西风的影响 D.西坡 受夏季风的影响
12.导致天然巨杉分布范围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海陆变迁 C.陨石撞击 D.人类干预
(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校联考期中)当地时间2022年3月11日凌晨2时30分,热带气旋“贡贝”登陆莫桑比克,造成莫桑比克大量房屋倒塌,超过2万人流离失所。下图为热带气旋“贡贝”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莫桑比克港相比,热带气旋“贡贝”登陆时安戈谢港( )
A.为离岸风,风暴潮更强 B.为离岸风,风暴潮更弱
C.为迎岸风,风暴潮更强 D.为迎岸风,风暴潮更弱
14.评估此次灾害范围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VR C.GNNS D.GIS
(2023上·江苏镇江·高三统考开学考试)某年农历八月初一,受台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普遍出现了1~3米的风暴潮,浙江鳌江站测得最高潮位6.9米,创下该站最高潮记录。下图为“台风及风暴潮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16.鳌江站潮位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因为鳌江( )
A.位于台风眼 B.恰逢天文大潮 C.盛行离岸风 D.突发地质灾害
二、综合题
17.(2023上·福建三明·高三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岭主要由一系列呈东北——西南或东西向的构造山地簇组成,总体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早期地壳运动使南岭地区形成大量背斜和断层构造,核心为花岗岩体,上覆岩层多为硬砂岩和石灰岩,地形较破碎。南岭与秦岭皆为我国重要的地形屏障,对气候的屏障作用并不如秦岭显著。南岭以北的湖南省南部地区冬季多冻害。韶关市位于五岭之口,商品流通承南起北,唐宋时期为南岭商业重镇。下图为南岭地区示意图。
(1)与秦岭相比,南岭对气候的屏障作用较弱,说明其原因。
(2)请对湖南省南部冬季多冻害作出合理解释。
(3)简述南岭地形较破碎的原因。
18.(2023上·江苏扬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风暴潮按成因可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江苏和浙江均受风暴潮影响。江苏以平原为主,“一山二水七分田”;浙江则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七山一水二分田”。图左为江苏海岸线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示意图。
材料二西北太平洋热带的水温较高,是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源地。图右示意厄尔尼诺事件与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频次相关性。
(1)描述自元明时期以来废黄河河口海岸线位置的总体演变过程。
(2)与浙江沿海相比,分析江苏沿海受温带风暴潮影响范围更广的原因。
(3)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多发时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频次的高低,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
19.(2023上·山东·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麦兹巴赫湖位于阿克苏河上游,是伊利尔切克冰川(分南北两支,北支退缩明显)作用下形成的堰塞湖(图1)。夏秋季节,堰塞湖溃堤多发,湖水排水过程受冰坝升降影响。图2示意2022年7月麦兹巴赫湖下游协合拉水文站测得的一次洪水过程流量统计。

(1)分析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的形成原因。
(2)简述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到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
(3)概括2022年7月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溃堤引发的洪水特点。
1.(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微专题 冻害、森林火灾、堰塞湖、风暴潮
(2023上·辽宁·高三校联考)每年初春的3月下旬至4月初,果树抗寒能力较差,极易发生冻害。为了减轻霜冻对果树的影响,农业上会使用无人机搅动近地层气流,增加下层空气温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使用无人机对近地层气流进行干扰前,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最可能位于( )
A.辽宁省 B.甘肃省 C.河北省 D.湖北省
2.采用无人机干扰,进行防冻的最佳时间是( )
A.18:00-20:00 B.20:00-22:00
C.22:00-24:00 D.4:00—6:00
【答案】1.A 2.D
【解析】1.本试题主要以无人机防霜为背景,考察地球运动和大气知识。该测试主要在3月下旬,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全球各地大约地方时6:00日出。通过上图可以看出该地北京时间5:30-5:40气温开始回升,所以该地日出大概在北京时间5:30-5:40,而此时该地地方时在6点左右,则该地经度应在120°E以东,且最低温度在0℃以下,可得出该地纬度较高,选项中只有辽宁省符合上述条件,A正确,BCD错。故选A。
2.无人机通过干扰近地面大气从而达到增温防冻的效果,无人机防冻属于阶段性的,所以防冻的最佳时间一方面要考虑气温,气温低,霜冻影响显著,最需要进行干扰;同时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逆温,所以综合考虑4:00-6:00最容易产生冻害,此时进行干扰效果最好,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使用无人机搅动近地层气流减轻霜冻的原理是早春霜冻发生的同时一般存在辐射逆温现象,使用无人机扰动气流,将上方暖空气与下方果树冠层处冷空气进行对流混合,以提高果树冠层温度,从而达到防霜的目的,是目前公认的一种经济且有效的方法。
(2023·广东·模拟预测)强降水可使岩土体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林火会增大山区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图示意美国西南部某地发生林火后四年内引发泥石流的降水强度的逐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地发生林火后四年内( )
①降水总量较大 ②降水次数较多 ③极端降水多发 ④降水时间较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发生林火后第1年泥石流发生的频次较高,主要是因为林火改变了( )
①降水强度 ②降水频次 ③土壤结构 ④地表覆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3.B 4.D
【解析】3.由图可知,该地发生林火后的一年内发生了多次泥石流,可推测出当地的降水次数较多,②正确;发生林火后的四年内出现了两次约十年一遇的泥石流,可推测当地极端降水多发,③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林火发生后降水总量和降水时间的变化,排除①④,选B。
4.降水的强度与频次受区域水循环的影响较大,受林火影响较小,①②错误;林火会烧毁植被,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松散的土壤表面,为泥石流发生提供条件,③正确;林火会降低地表植被覆盖度,导致植被对径流的拦截作用减弱,进而提高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④正确。故选D。
【点睛】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023·山东日照·统考二模)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森林大火会加速冻土退化。1971年5月,阿拉斯加北部的黑云杉林遭遇重度林火,使当地的植被与冻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下图示意阿拉斯加重度火迹地植被与冻土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重度林火后冻土退化加速,原因是( )
A.烧毁了地表枯枝落叶,冬季保温作用减弱
B.产生大量烟尘,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C.烧毁大量植被,树冠截留积雪的能力下降
D.植被荫蔽度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
6.草本-低矮灌木最先恢复的原因是( )
①草本植被种子传播速度快 ②草灌植被根系浅,易吸收水肥
③乔木消失后光照条件改善 ④林木灰烬增加,土质疏松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5.D 6.C
【解析】5.根据题干信息,重度林火后森林覆盖率下降,植被荫蔽度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冻土退化加速,D正确;烧毁了地表枯枝落叶,冬季保温作用减弱对冻土加速融化影响较小,排除A;产生大量烟尘,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只是短时间内变化,对于冻土加速融化影响较小,排除B;烧毁大量植被,树冠截留积雪的能力下降与冻土加速融化关系小,排除C。故选D。
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森林大火之后草本-低矮灌木最先恢复,原因在于草本植被种子传播速度快,促进其生长,同时,大火过后,乔木消失后光照条件改善,使得低矮的草本和灌木快速生长,①③正确;草灌植被根系浅,易吸收水肥不是最先恢复的原因,排除 ②;林木灰烬增加,土质疏松肥沃是所有植被都拥有的共同优势,不是草本-低矮灌木最先恢复的原因,排除④。故选C。
【点睛】森林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被誉为绿色水库。
(2023上·甘肃武威·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区内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地势陡峭,多见峡谷地貌。峡谷中的河流因地震、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其岸坡失稳,大量的松散物形成滑坡冲入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下面三幅图示意滑坡堵塞河流形成湖相沉积物模式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滑坡堰塞过程中,河水流速由快到慢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8.该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分选作用不显著,关键在于( )
A.河水搬运作用弱 B.滑坡突发性强 C.松散物粒径均衡 D.河床变化复杂
9.与区内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关联性最大的是( )
A.青藏高原隆起 B.下切侵蚀强烈 C.板块张裂拉伸 D.板块挤压运动
【答案】7.C 8.B 9.D
【解析】7.据图可知,②阶段滑坡堵塞河道,河流成为堰塞湖,河水流速最慢;③阶段滑坡坝决堤,堰塞湖蓄积的水大量从滑坡坝口往下游排泄,河水流速最快;①阶段河流不受滑坡的影响,处于正常的流速。因此,图中滑坡堰塞过程中,河水流速由快到慢依次是③①②。故选C。
8.据图并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图示河段岸坡滑坡频发,且突发性强,滑坡体中的松散物同时入湖,导致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分选作用不显著,B正确。突发性滑坡,河流搬运作用强,松散物粒径不均衡,AC错误。跟河床变化复杂无关,D错误。故选B。
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区),地质历史时期处于南亚大陆与欧亚大陆交接带的东翼,当印度洋板块由南俯冲挤压而来时,青藏高原北部、东部受其他地块阻挡,难以向北、向东推进,因而被迫向上生长,且转向在南北方向上延伸,导致该区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C错误、D正确。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地势整体抬升;南北断裂主要与内力作用有关,内力作用塑造大的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下切侵蚀属于外力作用。AB错误。故选D。
【点睛】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一模)巨杉是植物界的"巨人",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单体。巨杉坚韧的树皮能抵抗火烧、防止白蚁等有害昆虫和微生物入侵,在遭受雷击、火烧致伤后会自动愈合,带着伤疤继续生长;巨杉的种粒包裹在外壳坚实致密的果球中(果球可挂在树上几十年);巨杉适宜在夏季温暖但不炎热,秋季多雨,冬季温和的湿润环境中生长。距今七千万年前,天然巨杉曾在北半球广泛分布,目前天然巨杉主要保留在内华达山脉某些彼此相对独立的狭长地带,数量稀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林火能加快巨杉繁衍的步伐,原因是( )
A.林火将大部分害虫烧死,减少病虫害 B.林火导致气流上升,增加降水
C.林火过后,增加土壤肥力 D.林火焙干了果球,使之迸裂释放出种子
11.天然巨杉最可能分布在内华达山脉的位置及原因( )
A.东坡 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 B.东坡 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
C.西坡 受西风的影响 D.西坡 受夏季风的影响
12.导致天然巨杉分布范围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海陆变迁 C.陨石撞击 D.人类干预
【答案】10.D 11.C 12.A
【解析】10.巨杉的种粒包裹在外壳坚实致密的果球中,种子难以萌发。林火过后,果球受热裂开,种子释放出来,很快就会萌发,这样林火能加快巨杉繁衍的步伐,D正确,AC项内容只是有利于巨杉的生长,与“加快繁衍”关系不大,排除。林火会导致当地蒸发作用加强,降水不一定增加,且与物种繁衍关系不大,B错误。故选D。
11.内华达山位于北美洲西海岸,不受季风影响,ABD错误;“巨杉适宜在夏季温暖但不炎热,秋季多雨,冬季温和的湿润环境中生长”,说明巨杉生长的地方水较多。内华达山脉位于北美洲西海岸,南北走向,来自太平洋西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形成地形雨。故天然巨杉最可能分布在内华达山脉的西坡,C正确。故选C。
12.“巨杉适宜在夏季温暖但不炎热,秋季多雨,冬季温和的湿润环境中生长”,说明巨杉不耐高温,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其分布范围大幅减少,A正确。没有资料显示距今七千万年前至今,北美大陆有明显的海陆变迁和陨石撞击,BC错误。人类干预应有助于维持巨杉的生存范围,而不是大幅减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内华达山脉是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西缘山地的组成部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巨杉分布于内华达山脉西侧约400公里的条形地带,海拔在1400-2200米之间,共75个群落,少则十来株,多则几千。
(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校联考期中)当地时间2022年3月11日凌晨2时30分,热带气旋“贡贝”登陆莫桑比克,造成莫桑比克大量房屋倒塌,超过2万人流离失所。下图为热带气旋“贡贝”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莫桑比克港相比,热带气旋“贡贝”登陆时安戈谢港( )
A.为离岸风,风暴潮更强 B.为离岸风,风暴潮更弱
C.为迎岸风,风暴潮更强 D.为迎岸风,风暴潮更弱
14.评估此次灾害范围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VR C.GNNS D.GIS
【答案】13.C 14.D
【解析】13.读图分析,台风“贡贝”在登陆时,气旋的水平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呈顺时针旋转。北部的莫桑比克吹偏西风,为离岸风;而南部的安戈谢盛行偏东风,为迎岸风,因此安戈谢比莫桑比克的风暴潮更强、更猛烈,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4.结合所学可知,确定灾害范围需要通过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范围,D正确;RS是遥感技术、VR是虚拟现实技术、GNNS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都不能确定灾害范围,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事物的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其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问题。
(2023上·江苏镇江·高三统考开学考试)某年农历八月初一,受台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普遍出现了1~3米的风暴潮,浙江鳌江站测得最高潮位6.9米,创下该站最高潮记录。下图为“台风及风暴潮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16.鳌江站潮位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因为鳌江( )
A.位于台风眼 B.恰逢天文大潮 C.盛行离岸风 D.突发地质灾害
【答案】15.D 16.B
【解析】15.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应是受海洋吹向陆地的迎风面(向岸风)影响,且风力强劲。台风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为强烈的低压天气系统,四周的气流向台风中心涌入,丁地位于陆地,当台风中心到丁地时,丁地气压低,气流由东侧和南侧的海洋向陆地吹来,携带大量海水从而导致风暴潮影响严重,D正确;甲乙丙三地均在海洋,受风暴潮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16.当日为农历八月初一,而农历初一时,太阳地球和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就会作用于同一方向,海水的涨落必然增大,会出现天文大潮。鳌江站在此日受台风影响形成风暴潮,有恰逢天文大潮,所以潮位创历史新高,B正确;台风眼处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不利于形成大潮,A错误;离岸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不利于形成大潮,C错误;潮位高低与地质灾害关联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
二、综合题
17.(2023上·福建三明·高三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岭主要由一系列呈东北——西南或东西向的构造山地簇组成,总体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早期地壳运动使南岭地区形成大量背斜和断层构造,核心为花岗岩体,上覆岩层多为硬砂岩和石灰岩,地形较破碎。南岭与秦岭皆为我国重要的地形屏障,对气候的屏障作用并不如秦岭显著。南岭以北的湖南省南部地区冬季多冻害。韶关市位于五岭之口,商品流通承南起北,唐宋时期为南岭商业重镇。下图为南岭地区示意图。
(1)与秦岭相比,南岭对气候的屏障作用较弱,说明其原因。
(2)请对湖南省南部冬季多冻害作出合理解释。
(3)简述南岭地形较破碎的原因。
【答案】(1)南岭海拔较低,对季风阻挡作用不明显;地形破碎,山口较多,气流易通过。
(2)湖南省南部位于南岭北部,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强冷空气南下时受地形阻挡,滞留时间长,降温幅度大,易造成冻害。
(3)早期地壳运动,多构造地貌,背斜顶部裂隙发育,断层附近岩体破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沟谷较多;出露的岩石种类多,差异侵蚀明显,导致地形起伏较大。
【分析】本题以南岭地形构造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的形成原因、农业区位因素、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图文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详解】(1)据图文材料可知,南岭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相对较低,从图中看出南岭是由五座走向各异、互不连续的山岭组成,地形破碎,不连脉,多山口和谷地,所以对南北部阻隔不够强,岭与岭之间的低谷或山间盆地可能成为冷暖空气等地理要素的联系通道,对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阻挡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南岭的地域分界作用不够鲜明。
(2)从题干可知湖南省南部位于南岭北部,纬度在26°N左右,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强冷空气南下时受南岭地形阻挡,被南岭挡在北部地区,滞留时间长,降温幅度大,易造成冻害。
(3)从题干可知早期地壳运动,多构造地貌,背斜顶部裂隙发育,上覆岩层多为硬砂岩和石灰岩,这些岩石质地不同,断层附近岩体破碎;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沟谷较多;出露的岩石种类多,有硬砂岩和石灰岩等岩石,差异侵蚀明显,有些岩石侵蚀速度快,有些较慢,导致地形起伏较大。
18.(2023上·江苏扬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风暴潮按成因可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江苏和浙江均受风暴潮影响。江苏以平原为主,“一山二水七分田”;浙江则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七山一水二分田”。图左为江苏海岸线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示意图。
材料二西北太平洋热带的水温较高,是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源地。图右示意厄尔尼诺事件与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频次相关性。
(1)描述自元明时期以来废黄河河口海岸线位置的总体演变过程。
(2)与浙江沿海相比,分析江苏沿海受温带风暴潮影响范围更广的原因。
(3)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多发时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频次的高低,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元明时期至1855年黄河北归前后,废黄河河口海岸线向黄海推进;1855年黄河北归前后至现代,废黄河河口海岸线后退。
(2)江苏纬度较浙江高;江苏沿海平原面积更广。
(3)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附近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增强,海洋为大气输送的水汽减少;海洋为大气提供的热量减少,导致台风主要源地的能量供给减少,台风生成数量减少。
【分析】本题以江苏海岸线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示意图、厄尔尼诺事件与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频次相关性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主要考查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温带气旋的形成、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影响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元明时期至1855年黄河北归前后,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并在入海口附近沉积,导致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1855年黄河北归前后至现代,废黄河三角洲由沉积为主变为被海浪侵蚀为主,海岸线后退。
(2)温带风暴潮灾害是我国沿海常发生的严重海洋灾害,江苏纬度较浙江高,位于长江以北,长江以北的地区多受温带风暴潮的影响;江苏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地区,沿海平原面积更广,没有起伏的山脉作为屏障来遏制温带风暴潮的形成和传播。
(3)读图可知,厄尔尼诺事件与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频次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厄尔尼诺事件多发时,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频次较低。西北太平洋热带的水温较高,是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源地。但是在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沃克环流减弱,暖水区东移,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升高,西北太平洋附近表层海水温度下降,海洋为大气提供的热量减少,导致台风主要源地的能量供给减少;由于西北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下沉气流增强,使得海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对流活动减弱,不利于台风的形成,因此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生成的数量减少。
19.(2023上·山东·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麦兹巴赫湖位于阿克苏河上游,是伊利尔切克冰川(分南北两支,北支退缩明显)作用下形成的堰塞湖(图1)。夏秋季节,堰塞湖溃堤多发,湖水排水过程受冰坝升降影响。图2示意2022年7月麦兹巴赫湖下游协合拉水文站测得的一次洪水过程流量统计。

(1)分析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的形成原因。
(2)简述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到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
(3)概括2022年7月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溃堤引发的洪水特点。
【答案】(1)伊利尔切克冰川北支退缩使得冰川前缘形成湖盆;而南支阻塞湖盆形成冰坝;后轴冰川融化,积水成湖。
(2)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冰坝漂浮,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湖,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
(3)洪水持续时间长;洪峰流量大,且形成多次洪峰;洪峰出现时间与冰雪消融时间一致;洪水涨水极慢,落水迅速。
【分析】本大题以2022年7月麦兹巴赫湖下游协合拉水文站测得的一次洪水过程流量统计示意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的补给、堰塞湖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及图可知,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后退,因而可判断,由于气候变暖,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大量融化而后退,因而冰川前缘形成湖盆;南支冰川体堵塞河道,形成冰坝,积水成湖。
(2)由上题可知,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是冰坝阻塞冰雪陆水形成的,因此湖泊溃堤与冰坝开合和冰雪融水量密切相关。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冰坝漂浮,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湖,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
(3)由图2可知,从洪水持续时间、洪峰大小、洪峰数量等方面分析,结合横坐标分析洪峰出现的时间特点以及洪水涨落特点。可概括为:洪水持续时间长;洪峰流量大,且形成多次洪峰;洪峰出现时间与冰雪消融时间一致;洪水涨水极慢,落水迅速。
1.(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答案】(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放牧通过牲畜食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火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火灾的原因、防治森林火灾的措施方案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试验点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干燥;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易燃物多;该地区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
(2)方案:由图可知,冬季采用机械,选择性采伐部分林下次生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减少易燃物;并通过放牧牲畜,减少地表植被,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的数量,减少可燃物。影响:通过机械采伐、人工移除、放牧牲畜等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物等的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利于减轻干扰因素,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通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苗萌发与林下群落更新;这种方案减少了枯枝落叶,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所以说林下光照要充足;图中为亚热带地区季节明显,落叶具有季节性,落叶相对集中;地中海式气候降水有明显的的季节差异,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林木群落较复杂;各个阶段的实施需要机械作业,需要充足的资金。
【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