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
广播演说
(1941年6月22日)
丘吉尔
关于预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及过程。写一篇 200字以内的知识札记。
2.诵读课文,给课文做一些批注。
①标出课文大致分几部分;
②对演说中富于感彩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③画出面对希特勒入侵苏联这一突发事件表明英政府决策的关键句子。
检查预习
一.慕尼黑阴谋
1、时间:
2、制造者:
3、地点:
4、内容:
5、实质:
6、影响:
1938年
德、意、英、法
德国的慕尼黑
规定捷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给德国
英法美等国希望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以求得暂时的安宁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极大的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检查预习
二. 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2、二战的扩大:德军突袭苏联 (它标志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
德国
苏 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1、爆发的标志:
1939年,突袭波兰
检查预习
二. 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3、二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标志二战进一步扩大)
战
《 》:
时间:1942年1月1日
地点:美国华盛顿
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内容: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联合国家宣言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1942年夏,希特勒集中150万人的兵力,于7月进攻斯大林格勒,一昼夜出动2000架飞机狂炸,但苏军守住每条街、每幢房屋,打到冬宫,由于天气问题损失惨重,被苏军反攻,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德国)
2.中途岛海战(美国—日本)
——苏德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英国—意大利)
——北非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
充分表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1943年战争的主动权都已转入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手中。
雅尔塔会议
(1)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2)决定成立联合国;(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时间:
1945年2月
地点:
雅尔塔
参加国:
美、英、苏、
内容:
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在法国诺曼底向德军发动进攻,解放了很多被占领的国家。
祈祷 赡养 碾压 威吓 鞭挞 暴戾 嚣张 一撮 枷锁 翌日 伎俩
喋喋不休 十恶不赦 欲壑难填 贪得无厌 横暴凶悍 卑劣行径 黯然失色 唯命是从 心有余悸 唾手可得 得意忘形 不共戴天 坚韧不拔 直抒胸臆 同流合污 故伎重演
基础字词
(1874---1965)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 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丘吉尔出身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上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祖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无疑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他成长为英国一代名相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丘吉尔
丘吉尔未上过大学,他渊博知识和多方面才能是经过刻苦自学得来的。他年轻时驻军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在那里有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阅读四小时或五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39年9月3日出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10日德军闪击西欧当日,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他以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领导英国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在不列颠之战中击败德军,迫使希特勒放弃进攻英国的企图,使英国成为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大本营和解放欧洲的反攻基地。
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摄影师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刹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丘吉尔(英) 资本主义国家
罗斯福(美) 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苏) 社会主义国家
题目分析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1941年6月22日)
类别
方式
内容
引出对象
(发表演说的时间)
这是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对希特勒入侵苏联一事发表的广播演说。那么,什么是演说?演说有什么特点呢?
关于演说
演讲又可叫做讲演、演说。是在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口头语言活动。“演讲”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演讲主要由四大要素组成:即演讲主体也就是演讲者,演讲的客体也就是演讲的听众,演讲主、客体沟通的手段也就是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演讲的场合也就是演讲的时间和环境。
它的特点是:第一,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第二,它有一定的时间性;第三,它是为了阐述某一问题或整理而开展的;第四,它带有一定的鼓动性和说服性。
关于演说
演说的目的:
达到感染、激励与说服的目的。演说意在说服,所以演说中的祈使句很多。
演说的语言:
以情动人,富于感染力;
以理服人,做到理性与深刻;简明精粹概括。
激情Vs智慧
演说的写作手法:
渲染、对比、夸张、形象、排比、直抒胸臆。
总的原则是能用语言调动人的请绪
谁在说
说什么
谁在听
马丁·路德·金,是他的说服力使美国人民相信种族隔离主义的不公平和不道德。
阿道夫·希特勒,这个杀人魔王,却是公认的“最具有威力的演说家”,他由默默无闻,到将整个德国驱入疯狂的杀戮战场。
苏珊·安东尼,著名雄辩家,她为美国妇女争得了投票参政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期长达十二年的美国总统,遭遇美国历史上两件大事——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都能运用自己的权力和说服力。使美国人民保持充沛的自信,以度过难关。
弗拉基米尔·列宁,具有惊人的说服力,他号召俄国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局势。
赫塞尔,这位犹太奥地利作家,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创始者,最终导致以色列在中东建立家园。
甘地,毕生倡导“不合作”运动,终为印度赢得独立。
第一部分(1—6) 对希特勒突然入侵苏联一事强烈责。
第二部分(7—10) 阐明了英政府的这一重要决策。
第三部分(11—14)讲决策的实施,强调战争的性质,指
出新的决策将使希特勒“各个击破”的
伎俩彻底破产。
第四部分(15、16) 对“援俄”决策的再次阐发和强调。
演说的结构与内容
设疑思辨
品读赏析
丘吉尔对希特勒入侵苏联这件事的是怎么的态度,在文章的什么地方,你能快速找出来吗?
第10自然段:“因此,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们将……忠诚不渝地进行到底。”
概括为:我们要援俄,我们要呼吁盟友一块援俄!
作者最想让听众明白的观点在第10自然段,那么1——9自然段,又分别阐明了什么?
第1自然段中的“今晚”交代了时间;“借此机会向大家发表演说”告诉了听众自己要干什么;“因为我们已经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既阐明发表演说的原因,又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抓住了听众的心——啊!战争的关键时刻?是,是怎么个关键呢?
设疑思辨 品读赏析
设疑思辨
品读赏析
按照作者的思路,接着在第2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通报希特勒在“今天凌晨4时”“已进攻并入侵俄国”
希特勒是怎样“进攻并入侵”的呢?
“即没有宣战,也没有最后通牒” ,而且炸弹“像雨点般落下”。
设疑思辨
品读赏析
第3自然段是对希特勒、纳粹制度本质的无情揭露。
本段不难理解,一带而过。
设疑思辨
品读赏析
第4、5自然段是一个难点,着力分析。
设计问题如下:
1、“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此句中的“这一切”指什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对照”是怎样的对照?有什么特点?
设疑思辨
品读赏析
2、“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 ”
“过去的一切”指什么?“它”指什么?
为什么“都一闪而逝了”?
3、作者连用了几个“我看见”?他都看见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点反思
“设疑思辨,品读赏析”是我们四人两次交流研讨后,设计确定的课型。用恰当的思考题诱导学生一步步地读懂课文是我们的设计初衷,这也是语文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用此方法的确能完成教学目标,只是我们都感觉到少了一些创新,课型设计的还是保守传统了一些。感觉在学法指导方面还需要明确一些,突出一些。对 “这节课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教会学生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仔细思考,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