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8 微专题 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8 微专题 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0 08:59:19

文档简介

微专题 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
(2024·全国·模拟预测)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下表示意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城乡对比情况(单位:%)。据此完成问题。
居住安排 2000年 2010年
城市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 城市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
独居 7.4 8.3 9.7 10.6
只与配偶同住 35.6 29.6 39.6 35.0
与子女同住 15.3 16.8 14.8 15.2
隔代同住 7.0 3.5 6.7 3.7
三代同住 33.4 41.3 26.4 34.0
与其他人同住 1.3 0.5 2.8 1.5
1.与2000年相比,2010年城乡老年人居住安排占比变化量较大的是( )
A.独居的比例 B.与子女同住的比例 C.隔代同住的比例 D.三代同住的比例
2.表中农村老年人三代同住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子女外出务工 B.养老制度不完善 C.老年人收入提高 D.传统观念的影响
3.下列有关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提高高龄补贴的年龄标准 B.提高老年人医疗报销水平
C.子女全部回乡务工照顾老人 D.在农村建设大型养老社区
(2023上·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统考期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流动人口主要承载地。下图示意2000~2018年四大城市群流入人口分布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四大城市群中流入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最明显的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5.与图示其他城市群相比,流入长三角城市群外围县市人口比例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大都市辐射②产业基础③政府政策④社会福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建筑是在一定地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下图为俄罗斯传统民居建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建筑设置较多窗户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 B.增加采光 C.装饰建筑 D.节省用材
7.图示建筑在俄罗斯各地均有分布,说明俄罗斯( )
A.平原地形辽阔 B.森林资源丰富 C.建筑技术高超 D.人口分布均衡
(2023上·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岭南珠江三角洲食蚝、养蚝的传统历史悠久,而使用生蚝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外层为高致密的硬化蛋白)砌筑墙体的习俗则可追溯至唐朝。古人先用铁丝或藤条把蚝壳串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烧制的蚝壳灰、黄泥、红糖、熟糯米拌上后,再把蚝壳墙黏好。生蚝在我国沿海各个地区都有人工养殖,而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出产的“程村蚝”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又称生蚝)活体水产品,当地近6000亩的连片红树林守护着近30000亩的滩涂海域,为生蚝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群落,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珠三角地区形成蚝壳墙这一建筑特色的原因有( )
①能防潮 ②具有降温功能 ③节省建筑成本 ④能防酸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程村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活体水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生蚝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B.滩涂面积广,生长空间大
C.红树林面积广,生态环境好 D.珠三角地区,市场广阔
10.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红树林具有的适应性特征是( )
A.植株较矮 B.发达的根系 C.为纸质叶片 D.生长速度慢
(2023上·陕西商洛·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部分人口学者将“抚养比”定义为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者)需扶养的依赖人口(0~14岁及65岁以上者)数。“抚老比”是指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的老年人口数;“抚幼比”是指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的幼年人口数。 下图为某国1901—2001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开始明显加快的时间段大约为( )
A.1916—1921年 B.1931—1941年 C.1951—1961年 D.1981—1991年
12.1971-2001年,该国出现的社会问题最可能是( )
A.抚幼比低 B.抚养比高 C.劳动力不足 D.人口红利小
13.为了解决该社会问题,该国亟须( )
A.健全养老制度 B.延迟退休年龄 C.完善基础设施 D.加快发展经济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某研究团队计划探究南疆地区传统聚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南疆地区指新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一带,该地人居聚落在被以荒漠基质隔绝所形成的特殊环境中发展出了高度的营建智慧。南疆地区传统建筑尽量选择当地盛产的某种自然材料或者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地方材料,普遍以厚墙承重,墙体多用砖石建造,外墙表皮被刷成浅色。“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从而加强空气对流的现象。下图为南疆地区爬山式聚落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南疆地区居民多采用爬山式聚落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
①节省建筑用材②便于采光通风③节约土地资源④抵御风沙灾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相较于平顶屋顶,南疆地区公共建筑多采用较高的圆顶屋顶,有利于( )
A.形成“烟囱效应”,加强室内通风 B.形成“烟囱效应”,加快空气下沉
C.消除“烟囱效应”,抵御风沙灾害 D.消除“烟囱效应”,便于收集雨水
16.南疆地区传统建筑墙体的工作机制是( )
A.反射太阳辐射,夜晚释放辐射热 B.反射太阳辐射,白天释放辐射热
C.吸收太阳辐射,夜晚释放辐射热 D.吸收太阳辐射,白天释放辐射热
17.(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九中校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图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格局图。
(1)简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建设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推测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导致人口集聚对陕北的有利影响。
(3)说明推进关中平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18.(2023上·重庆渝中·高三统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可分为地域文化(主要指历史上是经济、文化或政治中心、交通要塞或文明发祥地)和传统民族文化(主要指民族村寨)两大类型。图为“各省级行政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分布数量图(前六批)”。
(1)判断云贵川地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主要类型并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地理条件。
(2)评价城镇化进程对东部历史文化名村产生的影响。
(3)请针对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的现状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19.(2023上·贵州·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北段,其河谷两侧分布着6000多座传统民居——白藏房(图1)。
材料二白藏房多为三层楼房,墙体厚,外墙向内倾斜,房顶平整,整体呈梯形。白藏房属典型的土木结构房屋,其建造过程为:早舂先用黏土和砖木夯筑,晚秋再用白垩土加水搅拌成白色土浆,从墙头自上而下浇灌,直到墙体变白。乡城县河谷地区年降水量约6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当地人主要从事农牧业。图2示意乡城县的地形及城镇分布。
(1)分析乡城县县城和乡镇白藏房选址在河谷两侧的主要原因。
(2)分析选择在晚秋用白色土浆浇灌白藏房的原因。
(3)乡城县白藏房多为三层楼房,推测养畜、居住和储粮分别最适宜的楼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2023·河北卷)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河北卷)《海录》记载了我国清代船员的航海见闻:“万山一名鲁万山,广州外海岛屿也。山有二,东山在新安县界,西山在香山县界,沿海渔船籍以笔风雨。西南风急则居东澳,东北风急则居西澳,凡南洋海艘俱由此出口,故纪海国自万山始。”下图展现了海南先民根据航向和用航海时间估算的距离而绘制的南海作业线路(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广东沿海地名多有“澳”字,“澳”字代表( )
A.海峡 B.岛屿 C.滩涂 D.海湾
4.我国海南先民精确绘制该作业线路图,主要运用了( )
A.罗盘和燃香 B.罗盘和洋流
C.星象和燃香 D.星象和洋流
(2021·浙江1月卷)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
A.15-19岁比例增加 B.平均年龄增大
C.25-29岁数量减少 D.男女比例失衡
6.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 )
A.产业结构升级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 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2021·辽宁卷)以互联网+等为引领的新经济正在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电商企业联系网络(图)中,义乌成为与上海并列的区域中心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从图中联系强度可知( )
A.义乌市比上海市经济辐射范围更广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部区域产业互补性强
C.淮安市比苍南县电商企业交易活跃度更高 D.“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所围地区为核心区域
8.助力浙东南成为电商企业联系最强区域的主要因素有( )
①轻工业商品集散市场②轻工业商品生产能力③网络交易方式④电子商务总部位置⑤企业服务意识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9.(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微专题 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
(2024·全国·模拟预测)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下表示意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城乡对比情况(单位:%)。据此完成问题。
居住安排 2000年 2010年
城市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 城市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
独居 7.4 8.3 9.7 10.6
只与配偶同住 35.6 29.6 39.6 35.0
与子女同住 15.3 16.8 14.8 15.2
隔代同住 7.0 3.5 6.7 3.7
三代同住 33.4 41.3 26.4 34.0
与其他人同住 1.3 0.5 2.8 1.5
1.与2000年相比,2010年城乡老年人居住安排占比变化量较大的是( )
A.独居的比例 B.与子女同住的比例 C.隔代同住的比例 D.三代同住的比例
2.表中农村老年人三代同住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子女外出务工 B.养老制度不完善 C.老年人收入提高 D.传统观念的影响
3.下列有关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提高高龄补贴的年龄标准 B.提高老年人医疗报销水平
C.子女全部回乡务工照顾老人 D.在农村建设大型养老社区
【答案】1.D 2.A 3.B
【解析】1.由表中数据计算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城乡老年人独居的比例增加了4.6%;城乡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减少了2.1%;城乡老年人与隔代同住的比例减少了0.1%;城乡老年人三代同住的比例减少了14.3%。故选D。
2.2000—2010年,农村老年人三代同住比例下降7.3%,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城市务工,加之受城市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随子女迁移到城市,从而造成农村老年人三代同住比例下降,A正确;养老制度不完善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会增加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从而增加三代同住比例,B、D错误;当前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不高,大多依靠子女养老,C错误,故选A。
3.提高农村老年人高龄补贴的年龄标准,会减少享受高龄补贴政策的农村老年人人数,A错误;提高老年人医疗报销水平,可以使老年人享受更多优惠政策,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B正确;农村就业机会少,工资收入低,子女不可能全部回乡务工,C错误;农村地区老年人居住分散,不适宜建设大型养老社区,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到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措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强老年人自我养老的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对于养老保险的宣传。
(2023上·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统考期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流动人口主要承载地。下图示意2000~2018年四大城市群流入人口分布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四大城市群中流入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最明显的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5.与图示其他城市群相比,流入长三角城市群外围县市人口比例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大都市辐射②产业基础③政府政策④社会福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4.A 5.A
【解析】4.读图可知,四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流入中心城市的人口比例最高,而且呈上升的趋势,故其向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最明显,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流入长三角城市群外围县市人口比例大的原因是由于上海大都市辐射作用的影响,外围县市发展较快,产业基础好,吸引大都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围县市转移,外围县市就业机会多,吸引外来人口流人,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大都市辐射和产业基础,①②正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政府政策影响不明显,外围县市社会福利待遇不如大都市,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建筑是在一定地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下图为俄罗斯传统民居建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建筑设置较多窗户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 B.增加采光 C.装饰建筑 D.节省用材
7.图示建筑在俄罗斯各地均有分布,说明俄罗斯( )
A.平原地形辽阔 B.森林资源丰富 C.建筑技术高超 D.人口分布均衡
【答案】6.B 7.B
【解析】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多窗户可以使室内获得更多光照,增加室温,抵御寒冷,B正确;通风透气、装饰建筑、节省用材不是主要目的,ACD错误。故选B。
7.传统民居一般是就地取材的建筑。读图,图示建筑以木材为基本建筑材料,说明俄罗斯是森林广阔、林木资源丰富的国家。B正确。该建筑在俄罗斯的分布无法说明俄罗斯平原地形辽阔、建筑技术高超、AC错误;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2023上·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岭南珠江三角洲食蚝、养蚝的传统历史悠久,而使用生蚝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外层为高致密的硬化蛋白)砌筑墙体的习俗则可追溯至唐朝。古人先用铁丝或藤条把蚝壳串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烧制的蚝壳灰、黄泥、红糖、熟糯米拌上后,再把蚝壳墙黏好。生蚝在我国沿海各个地区都有人工养殖,而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出产的“程村蚝”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又称生蚝)活体水产品,当地近6000亩的连片红树林守护着近30000亩的滩涂海域,为生蚝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群落,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珠三角地区形成蚝壳墙这一建筑特色的原因有( )
①能防潮 ②具有降温功能 ③节省建筑成本 ④能防酸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程村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活体水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生蚝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B.滩涂面积广,生长空间大
C.红树林面积广,生态环境好 D.珠三角地区,市场广阔
10.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红树林具有的适应性特征是( )
A.植株较矮 B.发达的根系 C.为纸质叶片 D.生长速度慢
【答案】8.D 9.C 10.B
【解析】8.我国华南沿海地区盛产蚝,但制作生蚝墙的步骤较多,需要的人工成本高,不能节省建筑成本,③错误;华南地区气候湿热,传统砖墙容易受潮,蚝壳墙不会被雨水侵蚀,不会积水可以防潮,①正确;华南夏季较长,蚝壳表面凹凸不平,日照下大片的蚝壳可以隔热,且蚝壳传热系数较小,夏季蚝壳表面的小孔可以储存微量雨水,雨水冷却后可以降温,②正确;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且最外层由高致密的硬化蛋白组成,能防酸蚀,④正确。綜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当地近6000亩的连片红树林守护着近30000亩的滩涂海域,为生蚝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生蚝的生长对环境要求比较高,需要有特定的水质和水流。红树林起着净化海滩生态环境的作用,不但提供了优良的水质水流,还提供了生蚝生长繁殖必需的微生物环境,所以使得程村镇生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综上所述,“程村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活体水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红树林面积广,生态环境好,而养殖历史和经验、生长空间、市场均不是主要原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潮间带地区,水热条件好,生长速度快且高大,AD错误;为抵御海水侵蚀和台风,根系发达,B正确;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植物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叶片多光亮的革质叶片,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C错误。故选B。
【点睛】红树林与海洋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等美誉,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形成的常绿乔木、灌木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海岸植被,其在净化海水、防风抗浪、吸碳减排、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2023上·陕西商洛·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部分人口学者将“抚养比”定义为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者)需扶养的依赖人口(0~14岁及65岁以上者)数。“抚老比”是指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的老年人口数;“抚幼比”是指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的幼年人口数。 下图为某国1901—2001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开始明显加快的时间段大约为( )
A.1916—1921年 B.1931—1941年 C.1951—1961年 D.1981—1991年
12.1971-2001年,该国出现的社会问题最可能是( )
A.抚幼比低 B.抚养比高 C.劳动力不足 D.人口红利小
13.为了解决该社会问题,该国亟须( )
A.健全养老制度 B.延迟退休年龄 C.完善基础设施 D.加快发展经济
【答案】11.A 12.B 13.D
【解析】1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图可知,1916—1921年期间,出生率下降缓慢、死亡率急剧下降,且者的差不断扩大,人口自然增长开始明显加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读图可知,1971-2001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新生儿多,出现的社会问题最可能是抚幼比、抚养比高,劳动力充足,人口红利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结合上一题分析可知,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大,为了解决该社会问题,该国亟须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红利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某研究团队计划探究南疆地区传统聚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南疆地区指新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一带,该地人居聚落在被以荒漠基质隔绝所形成的特殊环境中发展出了高度的营建智慧。南疆地区传统建筑尽量选择当地盛产的某种自然材料或者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地方材料,普遍以厚墙承重,墙体多用砖石建造,外墙表皮被刷成浅色。“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从而加强空气对流的现象。下图为南疆地区爬山式聚落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南疆地区居民多采用爬山式聚落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
①节省建筑用材②便于采光通风③节约土地资源④抵御风沙灾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相较于平顶屋顶,南疆地区公共建筑多采用较高的圆顶屋顶,有利于( )
A.形成“烟囱效应”,加强室内通风 B.形成“烟囱效应”,加快空气下沉
C.消除“烟囱效应”,抵御风沙灾害 D.消除“烟囱效应”,便于收集雨水
16.南疆地区传统建筑墙体的工作机制是( )
A.反射太阳辐射,夜晚释放辐射热 B.反射太阳辐射,白天释放辐射热
C.吸收太阳辐射,夜晚释放辐射热 D.吸收太阳辐射,白天释放辐射热
【答案】14.B 15.A 16.A
【解析】14.由于绿洲内资源和环境条件相对良好,但是绿洲的土地较为有限,使得平地紧张,迫使部分居民房屋要傍山就坡建造,利用地基的高低及山体坡度巧妙就坡砌墙、挖洞筑台,低处以土筑或砌石为墙,自然而然地连接山地或丘陵与平地之间的缓冲区,由此可知,爬山式建筑能节省材料和土地资源,①③正确;爬山式建筑分布在山坡,虽然有利于采光和通风,且地势较高,受风沙影响小,但不是采取此种建筑方式的主要目的,②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圆顶增加了室内顶面部分的高度,顶部外表面被太阳照射,使屋顶内部表面形成温度较高的区域,形成烟囱效应,使热气上升,由屋顶侧面吸出去,室内营造热压通风效应,加强室内通风,A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从而加强空气对流的现象可知,消除该效应则不利于室内外空气对流,不利于通风散热,而且该效应对抵御风沙和收集雨水作用不大,CD错误。故选A。
16.根据材料“普遍以厚墙承重,墙体多用砖石建造,外墙表皮被刷成浅色”可知,内院厚实围墙形成的阴影来抵挡白天强烈的太阳辐射,又能够反射部分太阳辐射,墙内厚重的砖石结构具有较好的储热功能,被墙体吸收的辐射热直至夜晚才会向屋内释放,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17.(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九中校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图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格局图。
(1)简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建设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推测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导致人口集聚对陕北的有利影响。
(3)说明推进关中平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1)有利于陕西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陕西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对外联系;促进了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机会。
(2)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
(3)完善交通网,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加强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促进各城市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分析】本题以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有关图文资料为情境,涉及人口迁移、城镇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关中平原城市群承东启西、联接南北,通过多条发展轴、发展带与多个城市、区域相联系,对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而言,有利于陕西省与周围省市共同开发利用本身的优势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陕西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对外联系;通过与其他省市的分工合作,促进了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2)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严峻,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促进陕北人口向南集聚,有利于陕北地区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了陕北地区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
(3)推进关中平原城市一体化发展可从各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产业协作以及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措施,如完善交通网,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加强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促进各城市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8.(2023上·重庆渝中·高三统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可分为地域文化(主要指历史上是经济、文化或政治中心、交通要塞或文明发祥地)和传统民族文化(主要指民族村寨)两大类型。图为“各省级行政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分布数量图(前六批)”。
(1)判断云贵川地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主要类型并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地理条件。
(2)评价城镇化进程对东部历史文化名村产生的影响。
(3)请针对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的现状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答案】(1)传统民族文化或民族村寨;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自古以来行政管理难度大,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合多种农业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类型:众多山脉和大江大河阻碍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较好地保存了各自民族文化特色。
(2)正面:推动了历史文化名村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历史文化明村的知名度,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完善了基础设施,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负面:同时也导致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
(3)积极调查和走访,发现重庆市保存下来的古村文化遗产;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历史环境;通过相关法规对古村落实现动态监管和保护;注意开发的速度和方式,彰显村落的传统特色;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参与力度等。
【分析】本题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成、城镇化的影响、名村发展的建议与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阅读材料可知,历史文化名村可分为地域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两大类型,云贵川地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主要类型是传统民族文化类型。原因主要从历史过程、民族文化角度分析,云贵川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距离中心行政区较远,自古以来行政管理难度大,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合多种农业的发展,民族聚居形成特色的民族村寨,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类型:从地形河流角度分析,众多山脉和大江大河阻碍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较好地保存了各自民族文化特色,各民族形成独居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
(2)城镇化进程对东部历史文化名村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正面、负面两个因素分析。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历史文化名村规模的扩大,东部地区宣传能力较好,提高了历史文化明村的知名度,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东部地区,完善了基础设施,较好的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东部地域文化的过度商业开发,也导致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不利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承。
(3)历史文化名村的现状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主要从历史文化名村的走访、法律法规规范、居民思想意识角度分析。积极调查和走访,发现重庆市保存下来的古村文化遗产,明确历史文化名村的现状;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提升对名村的保护与知名度;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历史环境,减少对传统民居的破坏与过度商业化;通过相关法规对古村落实现动态监管和保护,注意开发的速度和方式,合理开发,彰显村落的传统特色,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参与力度,积极保护传统文化民居。
19.(2023上·贵州·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北段,其河谷两侧分布着6000多座传统民居——白藏房(图1)。
材料二白藏房多为三层楼房,墙体厚,外墙向内倾斜,房顶平整,整体呈梯形。白藏房属典型的土木结构房屋,其建造过程为:早舂先用黏土和砖木夯筑,晚秋再用白垩土加水搅拌成白色土浆,从墙头自上而下浇灌,直到墙体变白。乡城县河谷地区年降水量约6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当地人主要从事农牧业。图2示意乡城县的地形及城镇分布。
(1)分析乡城县县城和乡镇白藏房选址在河谷两侧的主要原因。
(2)分析选择在晚秋用白色土浆浇灌白藏房的原因。
(3)乡城县白藏房多为三层楼房,推测养畜、居住和储粮分别最适宜的楼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答案】(1)河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便于建房;临近河流,生产、生活取水便利;耕地多位于河谷,便于农牧业活动的开展;地势较低,相对温暖。
(2)农闲时节,劳动力充裕;避开雨季,利于土浆干燥(固化)。
(3)一层阴暗潮湿,适合养畜;二层湿度、温度适中,适合居住;三层太阳辐射强,较干热,适合储粮。
【分析】本题以白藏房及乡城县的地形及城镇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城镇分布影响因素、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景观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区还在3000米以上,整体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崎岖,而河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便于大量房屋建设;同时河谷地区临近河流,便于生产、生活取水;河谷地区地形相对平缓,土壤较为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多位于河谷,便于农牧业活动的开展;由于该低地势整体偏高,而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相对温暖,适合人类生存。
(2)晚秋时节,属于农闲时节,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浆浇工作,其闲暇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充裕;材料提及,“乡城县河谷地区年降水量约6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晚秋时节,避开雨季,利于土浆干燥,便于墙体固化。
(3)一层相对阴暗潮湿,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及储存粮食,且牲畜不适合在高层饲养,故一层适合养畜;二层湿度、温度适中,便于上下楼,同时高度较低,适合居住;三层太阳辐射强,空气较为干燥,粮食储存在此最为合适,且储存位于最高层,不浪费空间,三层适合储粮。
(2023·河北卷)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D
【解析】1.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
【点睛】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023·河北卷)《海录》记载了我国清代船员的航海见闻:“万山一名鲁万山,广州外海岛屿也。山有二,东山在新安县界,西山在香山县界,沿海渔船籍以笔风雨。西南风急则居东澳,东北风急则居西澳,凡南洋海艘俱由此出口,故纪海国自万山始。”下图展现了海南先民根据航向和用航海时间估算的距离而绘制的南海作业线路(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广东沿海地名多有“澳”字,“澳”字代表( )
A.海峡 B.岛屿 C.滩涂 D.海湾
4.我国海南先民精确绘制该作业线路图,主要运用了( )
A.罗盘和燃香 B.罗盘和洋流
C.星象和燃香 D.星象和洋流
【答案】3.D 4.A
【解析】3.根据材料“西南风急则居东澳,东北风急则居西澳,凡南洋海艘俱由此出口”可知东澳和西澳均为海上船只的出口,即港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港口多选择在水域较深,风浪较小海湾地区,因此“澳”字代表海湾,而非海峡、岛屿和滩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材料可知,海南先民是根据航向和用航海时间估算的距离而绘制的南海作业线路。古代人们用罗盘来确定方向,用燃香来计算时间,因此主要运用了罗盘和燃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①地理位置︰如果是河海港要点明其河海兼备的区位优势(如果临河点明淡水资源充足)②水域条件(航行和停泊条件):港阔水深,背风避浪,无冰期:③陆域条件(即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利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平面布置。(2)社会经济条件:①经济腹地广阔:②以城市为依托:③陆上交通便捷,利于货物的集散。
(2021·浙江1月卷)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
A.15-19岁比例增加 B.平均年龄增大
C.25-29岁数量减少 D.男女比例失衡
6.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 )
A.产业结构升级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 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答案】5.B 6.A
【分析】5.读图分析,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15-19岁比例减少,A错误;平均年龄增大,B正确;25-29岁比例略有增加,而劳动年龄总人口增加了2000万,因此25-29岁数量增加,C错误;男女比例基本平衡,D错误。故选B。
6.结合上题分析,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劳动力老化不利于生产效率提高,可能会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故选A。
【点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人口金字塔图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增长模式、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等。其判读技巧如下:
(2021·辽宁卷)以互联网+等为引领的新经济正在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电商企业联系网络(图)中,义乌成为与上海并列的区域中心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从图中联系强度可知( )
A.义乌市比上海市经济辐射范围更广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部区域产业互补性强
C.淮安市比苍南县电商企业交易活跃度更高 D.“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所围地区为核心区域
8.助力浙东南成为电商企业联系最强区域的主要因素有( )
①轻工业商品集散市场②轻工业商品生产能力③网络交易方式④电子商务总部位置⑤企业服务意识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7.B 8.B
【解析】7.由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部区域联系强度大,说明区域产业的互补性强,联系密切,B正确;上海等级高,经济辐射范围更广,A错误;由图可知,与苍南县联系强度最强的城市更多,说明苍南县电商企业交易活跃度比淮安高,C错误;由图可知,宁波、苏州附近,城市联系强度较弱,不是核心区域,D错误。故选B。
8.浙东南如义乌、温州等,为小商品集散市场,电商企业联系密切,①正确;电子商务总部在浙东南,电商企业集聚,企业服务意识强,电商企业联系最强,④⑤正确;网络交易方式与电商企业联系关系不大,电商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商品生产能力进行销售,故浙东南区域的轻工业商品生产能力对电商企业联系影响较小,②③错误。故选B。
【点睛】《2018年度中国B2B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指出阿里巴巴是目前我国B2B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平台,比例近40%,远高于第二名10%的占比。据了解,阿里巴巴已有约1000万家以上的企业在其平台上开通网上商铺,产品覆盖服装、家居、化工、机械设备等多种类型,是我国主要的电子商务平台。
9.(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
【答案】(1)方言区交错分布,相对集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2)客家语区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省会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因交流的需要,多通行粤语,成为粤语岛。
【分析】本题以广东方言分布相关的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方言分布描述、方言分布差异成因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广东省的各种方言区分布不均,交错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图中显示,广东省各种方言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其中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附近)和中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主要是潮汕地区)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分布面积大,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2)图中显示,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多较低,为了发展经济,需要与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合作,而省会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因此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在与粤语区人们交流频繁,多通行粤语,从而在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