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4)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茶馆》(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4)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茶馆》(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0 13:0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茶馆》教学目录戏剧的艺术知识
作者简介
作者为什么要写茶馆
剧情剧照
人物关系图
主要人物:王利发
人物:常四爷、松二爷
人物:宋恩子吴祥子
人物:唐铁嘴、刘麻子
《茶馆》的特点 一.戏剧的艺术知识什么是戏剧
戏剧的种类
戏剧剧本的内容
戏剧的特点
返回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返回▼2、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话剧,歌剧,舞剧等;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
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返回返回3、戏剧剧本的内容: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第一,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戏剧的特点返回  老舍(1899-1966)现
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下一页返回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1951年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方珍珠》。他的作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返回老舍如是说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第一幕 清末
第二幕 民国初年
第三幕 抗战胜利后下一页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的势力欺人。
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请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
吃朝庭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
朝中的太监总管用高价买妻子。
农民和城市贫民卖儿卖女。下一页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下一页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
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中蒸窝窝头。
身怀绝技的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频于失传。
恶势力异常活跃,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官僚互相勾结,横行霸道,地痞、特务如鱼得水。 返回主要人物王利发
▼ <1>对难民:
“别耽误功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强硬、冷漠
<2>对巡警、大兵: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奉承巴结、讨好、委曲求全,明知是敲诈,还赔着笑脸不得罪他们
反映的性格:胆小怕事,圆滑自私
<3>对唐铁嘴:
我可不再白送茶喝
满心厌恶轻蔑,
称呼“先生” “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福气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仍笑脸相迎,不得罪
圆滑世故。??
<4>、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反映的性格:胆小怕事。▼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这样一个自私、圆滑、善于应酬;精明干练的小商人。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最终他仍然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悲剧命运该怪谁?黑暗的旧时代主要人物王利发形象特点多说好话善应酬
不断改良懂经营——一个精于处世但难逃厄运的商人▲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常四爷 (语气模仿)“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乐于助人。自食其力 豪爽爱国、敢作敢为。 正直、倔强。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常四爷不满大清敢直言
自食其力挑菜卖
——一个正直倔强、敢作敢为的人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松二爷 (语气模仿)“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胆小怕事 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胆小怕事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松二爷 喝茶玩岛懒谋生
游手好闲恋旧日
——一个不愿自食其力、胆小无能的人▲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宋恩子吴祥子 (语气模仿)“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双关。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毫无廉耻的狗腿子▼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宋恩子吴祥子 能混则混认奶娘
能敲则敲抽油水
——两条见风使舵、恬不知耻的走狗▲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唐铁嘴麻衣相士善骗人
喜抽大烟白吃拿——一个江湖骗子、无耻小人▼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刘麻子拐卖人口发横财
说媒拉纤罪孽深——一个专干伤天害理之事的骗子▲▼刘麻子、唐铁嘴等一群地痞无赖。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茶馆》的特点<一>卷轴画式的结构<二>特殊的戏剧冲突:(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2)小茶馆影射大时代▲从戏剧语言看时代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满清覆灭——政局动荡。——通货膨胀。——半殖民地时代。——官僚生活腐化堕落。▲▼从戏剧语言看时代特点 “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军阀混战时期街市冷落萧条谐音。讽刺辛亥革命不彻底,人民对现实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渗透《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
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
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
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
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
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
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咒的时代,宣告旧
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中国现代戏剧郭沫若 《王昭君》《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蔡文姬》《武则天》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明朗的天》《 胆剑篇》《王昭君》
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关汉卿》
《文成公主》
夏衍《上海屋檐下》《秋瑾转》《法西斯细菌》
《芳草天涯》改编《祝福》《林家铺子》
老舍 《茶馆》《龙须沟》结 构 全 解人民苦难茶 馆﹙王利发﹚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遗老哀叹人民反抗爱国旧革命民主主义者绝望﹙松二爷﹚﹙常四爷﹚﹙崔久峰﹚巡警大兵吴、宋刘麻子唐铁嘴李三难民康顺子▲“图卷戏”: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画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剧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特殊的戏剧冲突 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人物之间并没有正面的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他们与茶馆的兴衰无直接关系,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着。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无事的悲剧
时代的悲剧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
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剧情(背景)介绍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剧情(背景)介绍第二幕 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洋人操纵军阀相互开战,因而富了洋人,苦了百姓……
第三幕 北京被日军阀霸占了8年,老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胜利,又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上吊了。什么都完了,只盼着八路军来解放……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
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
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
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
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从动荡、黑暗和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