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3:24: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品读,理清诗歌结构,拟写小标题,品析诗歌赋予表现力的语
2.诵读,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其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诗歌结构,品析诗歌赋予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其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再读,温故,知新
1.请1位学生朗读全诗,1位学生点评,教师补充点评指导。
要求:在上节课朗读和翻译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正确节奏、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2.教师和学生一人一句配合朗诵,注重情感的体悟。
二、品读,理结构,赏语言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学生:杜甫的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
提示:概括事件要尽量简练准确。
明确:秋风毁坏茅屋
2.记叙一件事总会将清楚事件的开端、经过和结局,那么这首诗记叙了哪几个情节?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用简练的语言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示例:第一段:秋风破屋
预设:学生将第四节纳入情节,教师提示最后一节是作者抒发的感慨,不属于情节。
明确:第二节:群童盗茅 第三节:屋漏难眠
3.分组讨论:三个情节的精彩之处在哪里?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画面、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
师生示例品析:第一个情节:秋风破屋
(1)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节,想象一下有几个画面?
明确:风吹破屋、秋风卷毛、茅草散失
(2)既然风是吹破茅屋的罪魁祸首,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肇事者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明确:
①“怒号”是怒吼的意思,表现出风的猛烈气势。“卷”写出了风的强劲,如果换成“吹”则是轻描淡写,不能表现风之劲。“飞”、“渡”、“洒”、“挂罥”、“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从而营造出“秋风怒号、卷起茅草”的凄凉氛围。
②在秋风破屋之时,杜甫是一样个 的人;(无可奈何、心情愁苦......)
学生品析第二个情节:群童盗茅
(1)原本被吹走的茅草捡回来还可以用来修补茅屋,可是被群童抢了,
作者却用“盗贼”二字,为什么呢?
明确:
①“盗贼”:劫掠和偷盗财物的人,那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抱走茅草的行为算得上“盗贼”吗 群童为什么趁火打劫“为盗贼” 仅仅是因为他们调皮、淘气吗 大家想想,也许孩子家的茅屋也被刮破了,也许他们家正需要茅草做别的事情。要不是因为旁,谁会去抢茅草呢 这种看似“盗贼”的天真潮气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心酸和悲苦啊!所以诗人才“叹息”。
(2)同学们认为“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在叹息什么呢
明确:
①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在这沉重的叹息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杜甫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②在群童盗茅之时,杜甫是一样个 的人;
(万般无助,内心痛苦......)
学生品析第三个情节:屋漏难眠
(1)诗人将多年辛酸、贫苦的生活隐藏在哪句话中?并说出理由。
明确:
①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冷似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被子的破旧、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冰冷、硬,加之孩子的睡姿不好,还把被子蹬破了,充分表现力杜甫的颠沛流离致使他的生活已经非常困窘,心里满是辛酸。
②在屋漏难眠之时,杜甫是一样个 的人;
(寒湿交迫、心中悲苦......)
(2)那为什么作者会是这样的处境呢?
“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
补充背景资料:
《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
城邑之内,不满千户。
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明确: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导致民不聊生!
三、诵读,论诗人,悟情怀
1.在这样的处境下,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慨?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小组活动:两两合作,分两组设计这段的朗读方式:可从感叹词、节奏、重音、延长朗读方面等进行说明设计的原因。
预设:提问2个同学,其他同学补充。
第一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明确:“千万”、“大庇”和“俱”要重读,因为是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感而发,希望天下的寒士不要遭受这种苦难。
第二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 —足 — —!
明确:“呜呼”要读出作者的无奈的感慨,“安得”、“何时”是设问,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 —足 — —!”一句节奏突出作者的用自己的苦难来换取比如的幸福,强调自己的牺牲,“死— —亦— —足 — —!”是重音(重音包括:1.读重(盼望找盼望找,东风来了,来了重读;2.拉长语音来表达重音(我是中国人,中国人拉长。),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
3.这段的感慨有几层意思?概括一下。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祈盼广厦;第二层:舍己为人。
4. 通过作者的这种期望可以看出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祈盼广厦之时,杜甫是一样个 的人;
(胸怀博大、忧国忧民......)
5. 这样一个诗人,我们感受到他怎样的一种高尚的情怀呢?
明确: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四、拓展,升华,主题
宋代大词人苏轼说,杜甫所以是诗人之首,就因为杜甫的确有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诗圣杜甫,作为忧国忧民的诗人,用诗词诉说对百姓的关心,如"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正是因为这样,杜甫才会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才会被称为“诗史”。
五、课堂小结
时间走过了一千三百年,可是我们感到杜甫的叹息依然是那样清晰。诗中圣哲,杜甫已经作为我们中华思想的符号,永远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做到心中有自己、有家人、有国家,有责任与担当。最后,让我们再满含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诗歌,来纪念这位诗中圣哲!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像杜甫这样的爱国诗人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去查找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我们下次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