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让我来》《美,就在身边》《看不见的花》《心之眸,玉兰之舞》《目犹不可信,理性探真理》-【决胜2024】中考语文优秀作文 月月诵

文档属性

名称 7.《让我来》《美,就在身边》《看不见的花》《心之眸,玉兰之舞》《目犹不可信,理性探真理》-【决胜2024】中考语文优秀作文 月月诵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0: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让我来》《美,就在身边》《看不见的花》《心之眸,玉兰之舞》《目犹不可信,理性探真理》
1.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人生如棋,我们不能做一旁的看客,需躬身入局。生活如酒,无论倒出苦辣酸甜,品出喜怒哀乐,我们都要勇敢地说:“让我来!”
请以“让我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 宗璞的身边有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藤萝,史铁生的身边有无比慈爱、坚忍睿智的母亲,吴伯萧的身边有展现鲜活民俗、蕴含深刻文化的灯笼……其实,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拥有一颗细腻善思的心灵,就会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精彩。
请以“身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自拟题目;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
【分析】
①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材料关键句——“人生如棋,我们不能做一旁的看客,需躬身入局”,说明我们不仅要善于保障个人权益,也应懂得关注他人,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增强自我的责任感,培养担当意识与创新精神。
题目中心立意——“让我来”,什么事情让我来?为什么让我来?“来”了之后有什么启发和收获?
二、选材构思。
选材需要表现个人的责任意识和道义担当,很好地体现了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价值。作为当代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一个人的情怀与胸襟。这样的素材才能获得青睐。至于文体,比较灵活,除了可以写常见的记叙文之外,议论、童话、书信、演讲稿等文体,只要契合题旨,得体、得当,都会正常赋分。但最好采用“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对比衬托”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样会更好。
②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
阅读材料中“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拥有一颗细腻善思的心灵,就会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精彩”内容可知,材料中着重强调的是“身边”,也就是说呼吁不要只为追求诗和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每一样事物,这样你才会发现美其实无处不在,由此我们可以立意,美无处不在,身边的风景也美好等。从身边细小的事物入手,表达自己从身边的人和事身上感受到的情感。
二、选材构思。
确定好文章的立意之后,就是选材构思了。我们可以写记叙文,表述自己一直忽略自己身边的事物和人,如小区的风景,自己的父母等,写小区的风景时我们可以写自己从未细致的观察过小区的景色,总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疫情期间不能外出,这个时候静下心来下发现其实我们所向往的美好景色自己的身边一直都有;写父母,可以写总觉得他们啰嗦唠叨,不关心自己,从不愿意耐心的与他们交谈,但是假期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发现自己父母不知何时头上多了一些白发,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忽略,才感受到其实身边的人才是最爱自己的人等等。作文时,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事件、事物和人来写,更能写出真情实感。
【例文1】
让我来
夕阳将天空染得通红,如同少女脸颊上的一抹红晕。
“嘀——36.7摄氏度。”体温计响起,我看一眼屏幕上的数字,低头做记录。
那天,班主任右手捧着一叠单子,左手拿一支测温枪走进教室,环顾全班:“哪位同学愿意担任本学期的义务测温员?”
大家面面相觑,最后一个学期学业繁重,谁会有这个闲工夫啊?我偷偷看向四周,有些人已经把头埋到了书堆后面。
班主任的眼光,慢慢地扫向那几个班干部……
“我愿意!”
随着这简短的话语,我高举起手;大家抬起头,目光都聚焦到我的身上。
大家有些惊讶地看着我一个文静、腼腆的人,突然爆发了?
脸有些发烫。但我心里明白,三年了,无论班级什么活动,似乎自己都没有份儿,或是无缘。这次,我不应该错过!
昂首挺胸,接过沉甸甸的测温枪。从那天起,我便成为班级的测温员。
于是,每天傍晚,我便一手拿着测温枪,一手拿着记录表,在教室里开始行使我的“权力”。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埋头疾书,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我走到第一位同学的桌旁,伸手轻轻敲了敲她的桌角,她愣了一下,停下手中的笔,与我对视,眉眼弯弯。我举枪,靠近她的额头。“嘀——36.5 摄氏度。”我读表,低头记录。测温枪的声音规律而有节奏地在教室响起,别有一种情味和韵调,我很享受这美妙的声音。
下一个,我照旧敲敲桌角。他没有把额头凑过来,而是微笑着,递给我一张纸巾。我愣了一下,这时才意识到自己额头、脖颈儿都沁出了汗水。接过纸巾,擦了擦汗。天气并不热,但测温过半,也有点累了。
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并回之以微笑。心中涌动起一股暖流,只觉得自己的默默付出,也无比值得。
一天又一天,一周再一周,一本表格逐渐填满,我心里,也装得满满当当。
我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虽然少了些许学习的时间,但我觉得,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担起了一份责任,也有了自己的价值。
和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测温,真算不了什么事儿,但我依旧为自己骄傲。
“请让我来!”
我拿着测温枪,在夕阳的怀抱中,担起自己的责任!
【例文2】
美,就在身边
家门前有一棵银杏树,它已经很老很老了。挺拔的树干伫立不动,宽大的枝条向四周延伸着。它仿佛一尊佛像,经受了无数的风雨洗刷。也是因为它的存在,让我可以透过窗子直接就可以看到季节的变化。
毕竟是时间长了,久而久之也就看惯了。每一天的生活节奏都是那么的快,当我行迹匆匆地穿越过那浓密的绿荫时,再也感受不到清爽,再也没有抬头看看那虬劲的枝干。我已看惯了这棵银杏。
在不知不觉中,寒冷的冬季又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又回到了大地上。一天,当我写完作业,正无所事事的时候,窗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自从去年那萧瑟的秋季起,这里已经有多久没有响起熟悉的声音了,我一跃而起,跑到窗边,极目远眺,寻找久违的鸟鸣。
突然我看见了,窗外的那棵银杏树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鸟巢。鸟巢还没有撘完,只能看见一个大致的雏形。半空中,有两只黑色的小鸟,不停地盘旋着,正为这个新建的鸟巢而忙碌。我心中洋溢着喜悦,春天,她又悄无声息地来了。
这时,我又看见,那光秃秃的银杏枝干上,又萌发出了新芽。就如雨后的春笋一样,一个个蹿了出来。我又惊讶了,每一天上学、下学,我都要经过这棵苍老的银杏,为什么没有发现它的新芽呢?是熟视无睹了吗?我不停地问着自己。
终于,一天上学的时候,我的脚步在那棵银杏树前停下来了。它还是那般深沉,但我却看到了它内心溢出来的欢喜与激动。树枝渐渐已覆盖上了一层嫩绿,它抛弃了那严峻、冷漠的面具,展现出了自己真实面孔。现在,我仿佛是第一次见到它,惊诧于它的生机,它的自信,这都是我以前从未发现过的。
此刻,那两只小鸟又欢叫起来了,这歌声,是多么地嘹亮!抚摸着它的树皮,我又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崭新的、纯真的美。原来美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不曾发现罢了。此时,我心中升腾起一股敬意,由衷地赞叹着那不曾消逝的、深刻入骨子里的美!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眼睛,看得见大千世界,也透露着心境万象。你的眼睛在看世界,世人也在你的眼里看你。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分析】 1.情境劣构,翕张有度。
问题解决的条件、路径、目标都清楚的情境为良构情境;反之,则为劣构情境。要解决劣构情境中的问题,需要建立更具弹性的认知结构。
在“眼睛,看得见大千世界,也透露着心境万象。你的眼睛在看世界,世人也在你的眼里看你”这一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条件是不清楚的,考生需要根据情境内在的逻辑,建构认知,从而发现情境中的“眼睛”除了指“长在脸上的眼睛”,还可以指“长在心上的眼睛”。
试题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可以用“长在脸上的眼睛”看世界,也可以用“长在心上的眼睛”感受世界;可以写看见的、感受到的外在的具体的人、事、世界,也可以写看见的、感受到的内在的精神、品质等。
2.思维多元,层次分明。
“眼睛”除了可以“看世界”外,还可以是“心灵的窗户”。
透过人的眼睛可以了解一个人、一群人,可以看见心境万象。一个人选择看见什么,也是心之所向的具体体现,因此“你的眼睛里”就不只是表层的“你的眼睛里”,而是“你的心境里”“你的认知系统里”。
考生在逐层厘清情境内在逻辑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发现情境中隐含的“看”与“被看”错综复杂的关系,思维层次也会不断提升。如果考生的思维能深入到眼睛看世界的象征意义,联想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诗句,那么看世界的过程其实也是追求美好、光明的过程。
【例文1】
看不见的花
我在楼下的公园漫步。柔梢披风,自在摇曳,却摇不散心头的愁绪。不远处星星点点的白,缀在高高的枝头,像极了一盏又一盏散发出柔和光泽的灯,点亮了这迷蒙的夜色。
“是玉兰花。玉兰花开了!”我不禁惊呼。
于是快步上前,仰起头,细细观赏。玉兰树细细的枝条交错着伸向夜空,没有绿叶的衬托,花朵就这么俏立在枝头。有的才刚挣脱褐色外壳的束缚,只展开两三瓣洁白柔软的花瓣,小心地散出些莹莹柔光来;有的已经把花瓣全部打开,露出内里淡黄色的花蕊。晚风拂过,花瓣便和花蕊一起轻轻颤动,如摇曳的灯火,照亮了玉兰惊艳的容颜,也点亮了我纷繁的思绪。
立在树下不禁有些恍惚,我仿佛再次看到当年那双清澈的眼睛,那双清澈得没有一丝杂质的眼睛……
还记得初见时,她安安静静地立在玉兰树下,其他的孩子闹哄哄地吵作一团,唯独她一个人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满树的玉兰花,看了许久、许久。
“这一朵朵白雪似的花可真美呢!”我忍不住走近了她。
她愣了愣,用力地深吸一口气,一丝满足的笑容也随之在嘴角绽开。“是啊,玉兰花的确是不错的花呢。”她的笑容是那样明媚,我的脑海中不禁闪过玉兰花苞在阳光下绽放的情景。
“你也喜欢玉兰花吗?你能告诉我现在树上开了几朵花吗?开得最好的是哪一朵?是左手边树枝上那朵吗?我觉得那边花香最浓郁……”她似乎也察觉到了自己不该向一个陌生人抛出一连串的提问,转过头来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抱歉,我……看不见。”
轻柔的风缓缓吹过,风中夹杂着玉兰花的淡淡清香。风吹起她的发丝,也吹来了我内心的疑惑。
我盯着她那双清澈的眼眸,试探性地在她眼前挥了挥手:“你看不见?可我见你看得那么入迷……”
她顿了顿,像是在思考该如何回答我的问题,过了片刻才又抬头望向我。
好美的眼睛,我不禁再次感叹!这双眼睛正如玉兰花初绽的花瓣一般晶莹清澈,柔和又充满力量,能把人深深地吸引,仿佛走进铺满白雪的小岛,一片洁白无瑕。
直到她出声:“嗯……是心的感受吧。我能闻到它的清香,我也摸过玉兰花掉落下的柔软饱满的花瓣,我能想象出风吹过它时抖动的样子,阳光洒下时它熠熠闪光的样子。玉兰花,我大概在心中已经见过了,哪怕我的眼睛看不见。”她再次扬起笑脸,这次的笑容更加真实、纯粹。
“心的感受……吗?”望着眼前这棵在夜色中努力绽放的玉兰花,我也试着深深吸上一口气。风缓缓从鼻尖滑过,依旧夹杂着玉兰花的淡淡芬芳。这些天的烦闷似乎都随着风,随着芬芳一同被吹走了……
但是玉兰花的香味却久久不散,正如那女孩虽然看不到世间色彩,却能感受到花开的双眸,明净纯澈,将永远留在我心里最深的角落。
的确,眼睛纵然可以看见世间万物,但如果你愿意用心里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便可以看到与常人不一样的风景,体会与常人不同的感受,那是极富穿透力的感受啊!而我也终于明白了当年女孩告诉我的话。
再看那玉兰花,依旧轻轻摇曳,像极了无数双闪亮的眼睛,明亮了我那双黑色的眼睛,也明亮了我的心。夜色,早已不再迷蒙!
【例文2】
心之眸,玉兰之舞
我在楼下的公园漫步。柔梢披风,自在摇曳,却摇不散心头的愁绪。不远处星星点点的白,缀在高高的枝头,像极了一盏又一盏散发出柔和光泽的灯,点亮了这迷蒙的夜色。
“是玉兰花。玉兰花开了!”我不禁惊呼。
于是快步上前,仰起头,细细观赏。玉兰树细细的枝条交错着伸向夜空,没有绿叶的衬托,花朵就这么俏立在枝头。有的才刚挣脱褐色外壳的束缚,只展开两三瓣洁白柔软的花瓣,小心地散出些莹莹柔光来;有的已经把花瓣全部打开,露出内里淡黄色的花蕊。晚风拂过,花瓣便和花蕊一起轻轻颤动,如摇曳的灯火,照亮了玉兰惊艳的容颜,也点亮了我纷繁的思绪。
立在树下不禁有些恍惚,我仿佛再次看到当年那双清澈的眼睛,那双清澈得没有一丝杂质的眼睛……
还记得初见时,她安安静静地立在玉兰树下,其他的孩子闹哄哄地吵作一团,唯独她一个人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满树的玉兰花,看了许久、许久。
“这一朵朵白雪似的花可真美呢!”我忍不住走近了她。
她愣了愣,用力地深吸一口气,一丝满足的笑容也随之在嘴角绽开。“是啊,玉兰花的确是不错的花呢。”她的笑容是那样明媚,我的脑海中不禁闪过玉兰花苞在阳光下绽放的情景。
“你也喜欢玉兰花吗?你能告诉我现在树上开了几朵花吗?开得最好的是哪一朵?是左手边树枝上那朵吗?我觉得那边花香最浓郁……”她似乎也察觉到了自己不该向一个陌生人抛出一连串的提问,转过头来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抱歉,我……看不见。”
轻柔的风缓缓吹过,风中夹杂着玉兰花的淡淡清香。风吹起她的发丝,也吹来了我内心的疑惑。
我盯着她那双清澈的眼眸,试探性地在她眼前挥了挥手:“你看不见?可我见你看得那么入迷……”
她顿了顿,像是在思考该如何回答我的问题,过了片刻才又抬头望向我。
好美的眼睛,我不禁再次感叹!这双眼睛正如玉兰花初绽的花瓣一般晶莹清澈,柔和又充满力量,能把人深深地吸引,仿佛走进铺满白雪的小岛,一片洁白无瑕。
直到她出声:“嗯……是心的感受吧。我能闻到它的清香,我也摸过玉兰花掉落下的柔软饱满的花瓣,我能想象出风吹过它时抖动的样子,阳光洒下时它熠熠闪光的样子。玉兰花,我大概在心中已经见过了,哪怕我的眼睛看不见。”她再次扬起笑脸,这次的笑容更加真实、纯粹。
“心的感受……吗?”望着眼前这棵在夜色中努力绽放的玉兰花,我也试着深深吸上一口气。风缓缓从鼻尖滑过,依旧夹杂着玉兰花的淡淡芬芳。这些天的烦闷似乎都随着风,随着芬芳一同被吹走了……
但是玉兰花的香味却久久不散,正如那女孩虽然看不到世间色彩,却能感受到花开的双眸,明净纯澈,将永远留在我心里最深的角落。
的确,眼睛纵然可以看见世间万物,但如果你愿意用心里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便可以看到与常人不一样的风景,体会与常人不同的感受,那是极富穿透力的感受啊!而我也终于明白了当年女孩告诉我的话。
再看那玉兰花,依旧轻轻摇曳,像极了无数双闪亮的眼睛,明亮了我那双黑色的眼睛,也明亮了我的心。夜色,早已不再迷蒙!
【例文3】
目犹不可信,理性探真理
王安石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道出“眼见为实”胜过“道听途说”,从而获得事物真相的重要意义。然而孔子又云:“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大千世界,缤纷至极,眼睛看到的一定是事实吗?人们通过眼睛所呈现的有时只是事物的表象,可我们往往又不能通过表面来判断事物的本质,所以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因此,我认为:目犹不可信,理性探真理。
眼见未必为实,要探究全过程。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建立在视觉为主的感觉基础上。魔术师们运用各种巧妙的花招和精巧的道具,一次次骗了人们的眼睛,从而使人们被表象所迷惑。哲学家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曾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其理论是错的。而事情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我们仅仅凭借眼前看到的一个片段就去轻易判断,那么一定会断章取义。为人师表的孔子让弟子颜回煮饭,因为看到了他用手去抓锅里的饭来吃,就断定他在偷吃,后来明白是因为有灰尘掉到了锅里,颜回将灰尘抓了出来,害怕浪费,所以吃掉了。孔子惭愧的感叹:“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仅仅依靠看到的一部分来判断一件事是不可信的,就连圣人孔子也会犯错,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因此,想要弄清一件事,必须探究全过程。
眼见未必为实,留意主观因素。
观察一件事物时,总是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与实际情况霄壤之别的判断。每个人的视角都蕴含着自身主观情感,因此同一事物经由不同人理解消化会产出不同含义。面对浩瀚宇宙间的一轮明月,李太白有“举杯邀明日,对影成三人”的哀而不伤,张若虚看到的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世事流转,而苏东坡却从中窥见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洒脱超然。同样的月色,却因为视角的不同诠释出或悲或喜,或着眼现实,或思接千古,“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看到了斑斓多彩的相异景色。关注事物时不要为主观情绪所惑,应客观公正认识事物。
眼见未必为实,理性探寻真理。
《孙子兵法》有言:“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往往有着天差地别。我们能看到的,往往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并不是所谓的真相。当前,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也给网络诈骗带来可乘之机。如不法分子通过面部替换、语音合成等方式,制作虚假图像、音频、视频,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有网络直播现在很火,我们在手机直播中看到的不一定是盛世美颜,也有可能是抠脚大叔;我们看到直播带货中某商品多么优良,收到货后却是假冒伪劣产品;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网络上平时很接地气的郭德纲,突然操着一口标准的英文说相声,效果有多炸裂,那实际上是用AI工具把郭德纲的视频改成英语。由此可见,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唯有透过科技层层迷雾,在理性思考中拓宽视角,才有助于我们接近事实。
“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的眼睛有时会被迷雾所覆盖,但只要我们肯拨开它们,我们就可以认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有迷雾,我们不可以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去探究全过程,就会断章取义;不理性感受,就会有错误的判断;不亲身实践,就不会了解事物的本质。目犹不可信,理性探真理。新时代青年应透过迷雾、拓宽视角、理性判断,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接近真理的边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