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质量达标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质量达标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0 10:2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质量达标检测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黄河小浪底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自2000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营以来,长期保持低含沙量水流下泄,刷深黄河河槽,但下切速率在逐渐减弱。下图示意小浪底下游黄河干流某处横剖面的高程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剖面所在河段最不可能( )
A.河流落差较小 B.两岸岩性坚硬
C.地处弯道顶端 D.洪泛风险较高
2.自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下游河道下切速率逐渐减弱,可能是由于( )
A.河床底部颗粒粗化 B.冬季下泄水量减小
C.河床基岩裸露 D.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某河位于哥伦比亚中部人烟稀少的山区,该河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每年7-11月,河水会呈现五彩斑斓的景象,被称为“彩虹河”,由此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河流中呈现红色的地方与水生植物河苔草有关,河苔草在不同的光照和水体环境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在荫蔽处为绿色。该草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要求水体洁净、透光、透气。近几年,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河苔草的数量正在减少。据此完成3~4题。
3.河苔草能够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是因为河苔草( )
A.根茎抓力强 B.叶片较厚实
C.根系欠发达 D.叶片较宽大
4.每年7-11月,河苔草转为艳丽的红色主要是因为( )
A.雨季泥沙多,营养丰富
B.雨季转旱季,光照充足
C.旱季转雨季,光照减弱
D.旱季降水少,热量充足
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宋洛乡迥龙坪村附近海拔2 400米的山顶有一冰洞,洞壁无结冰现象,顶部与底部石钟乳和石笋发育弱,只有底部长出冰柱(如下图)。该冰洞所处山脉周围的碳酸盐类岩层非常古老,经过多次构造挤压抬升,断裂发育,流水沿裂隙下渗溶蚀石灰岩形成漏斗状天坑,流水继续由天坑底部往下溶蚀形成溶洞。该洞内终年低温,洞底形成巨厚的永久冻土层。第四纪时发生过古冰川活动,间冰期洞内有大量积水。据此完成5~7题。
5.该冰洞顶部与底部石钟乳和石笋发育弱的原因是( )
①该地石灰岩少,溶解在水中的石灰岩少
②该地降水少,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弱
③间冰期溶洞内多积水,岩石中碳酸钙含量低
④溶洞低温环境,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推测该冰洞只有底部长出冰柱的根本原因是( )
A.洞底有巨厚的永久冻土层
B.冰洞深,内部终年低温潮湿
C.降水少,冰洞内地下水丰富
D.降水多,冰洞顶部滴水丰富
7.该冰洞内冬夏季冰柱景观差异的原因是( )
A.冬季洞内气温低,降水少,滴水量少,冰柱多
B.夏季洞内气温低,降水多,滴水量大,冰柱多
C.冬季洞内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冰柱少
D.夏季洞内气温高,降水多,蒸发量大,冰柱少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区,澜沧江的支流—沘江流域主要位于其境内,沘江沿岸分布着众多天然盐泉,是古代南诏、大理政权建立的经济基础,其所产井盐多外运,云龙运盐古道称之为“盐马古道”。下图示意沘江盐泉地质成因。据此完成8~10题。
8.云龙县沘江沿岸众多天然盐泉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①气候湿润,降水充足,地表水大量下渗
②断层广泛发育,岩层多裂隙
③地下岩盐矿层出露地表
④地热资源丰富,卤水上升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有关古代“盐马古道”的地理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古道的起点多位于盐泉丰富、卤水品质较好的村镇
B.沿途桥梁较多,以石质桥梁为主
C.道路普遍狭窄,多穿越山林
D.马帮、商队沿古道驮运的货物主要有食盐、茶叶、药材等
10.导致近现代“盐马古道”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食盐资源的枯竭
B.制盐成本的不断上升
C.盐业地位的不断下降
D.本地人口不断外流
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落叶混交林的分布。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 )
A.马来群岛 B.新西兰北岛
C.亚马孙雨林 D.马达加斯加岛
12.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开始集中落叶的时间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13.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地形 D.水分
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重要的草地资源,是北方草原核心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沙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京津冀地区主要风沙源地之一。下图示意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FVC均值(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4~16题。
14.锡林郭勒草原从东到西依次为( )
A.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
C.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
D.荒漠草原—草甸草原—草原
15.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6.改善锡林郭勒草原的植被覆盖度,需要( )
A.大力植树种草 B.扩大耕种面积
C.建设人工湿地 D.进行季节性轮牧
金沙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南北连绵,平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此地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下图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的植被演替趋势。据此完成17~18题。
17.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分别对应图中(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丙、乙、甲 D.乙、丙、甲
18.整个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趋势是( )
A.多向进化 B.多向退化
C.单向进化 D.同向退化
冰川累积面积比率(AAR)是指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与冰川总面积之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的世界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内陆地区。下图示意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9~20题。
19.关于喜马拉雅山与祁连山冰川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正确的是( )
①喜马拉雅山纬度低,气温高,雪线分布较低
②喜马拉雅山距海近,降水多,雪线分布较低
③喜马拉雅山坡度大,各海拔冰川比重较大
④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冰川的发育规模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下列与青藏高原内陆地区AAR最高的原因,直接相关的是( )
A.气温低 B.年较差小
C.风力强 D.光照强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地球表面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读下图,回答问题。(16分)
南美洲自然带、地形图
(1)图中A、B、C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___地域分异规律,产生该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水分 B.热量
C.植被 D.土壤
(2)导致A自然带东西狭窄、向北延伸分布的主要因素有___、___。
(3)D处自然带和E处相同,但成因不同,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分析D处自然带的成因。
(4)当F地草木葱绿时,上海气候特征和黄浦江水文状况是( )
A.高温多雨 汛期 B.高温少雨 枯水期
C.温和多雨 汛期 D.温和少雨 枯水期
(5)在厄尔尼诺年,因东南信风减弱,P海区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偏___(选填“高”或“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这一变化给海洋生物、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糜棱岩是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碾磨成细小颗粒后再胶结而成的松散变质岩。四川甘孜州墨石石林是全国唯一糜棱岩石林,石林呈墨灰色,有柱状、尖棱状等多种形态,整体呈带状分布。石林周边植被茂密,但石林上几乎无植被着生。图1为墨石石林位置示意图,图2为墨石石林景观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从内外力角度,简述墨石石林景观的形成过程。
(2)分析糜棱岩石林多分布在河谷附近的原因。
(3)分析糜棱岩石林几乎无植被着生的原因。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高寒草毡层是高寒区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松软、坚韧且耐搬运的表土层,由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而成,土层较薄,是维护高寒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主要由沼泽和草甸组成,植被下分布有大量高寒草毡层。研究人员对若尔盖高原草毡层进行了考察,发现该区域草毡层下是风化程度较低的母质层或基岩,而草毡层的土壤矿物质颗粒则以细颗粒为主;同时通过测量,得到不同含水量和不同海拔区域草毡层的有机碳含量,结果发现不同海拔的草毡层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若尔盖高原草毡层面临退化的危险。图1示意若尔盖高原地理位置,图2为高寒草毡层景观图,图3示意若尔盖高原不同海拔区域草毡层有机碳含量变化。
(1)阐述若尔盖高原形成草毡层的有利自然条件。
(2)根据材料,推测若尔盖高原草毡层土壤细颗粒物质的来源。
(3)分析若尔盖高原不同海拔区域草毡层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的原因。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汾河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流域处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是其地表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汾河流域实施大量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政策。下图为汾河流域图和2005—2020年汾河流域各时期不同高程的平均植被覆盖度示意图。
(1)说出汾河流域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2)描述汾河流域2005—2020年各时期不同高程平均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简述汾河流域植被改善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
第五章 质量达标检测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黄河小浪底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自2000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营以来,长期保持低含沙量水流下泄,刷深黄河河槽,但下切速率在逐渐减弱。下图示意小浪底下游黄河干流某处横剖面的高程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剖面所在河段最不可能( B )
A.河流落差较小 B.两岸岩性坚硬
C.地处弯道顶端 D.洪泛风险较高
2.自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下游河道下切速率逐渐减弱,可能是由于( A )
A.河床底部颗粒粗化 B.冬季下泄水量减小
C.河床基岩裸露 D.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 第1题,该地位于黄河下游,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较小,A不符合题意;黄河下游两岸主要是黄河泥沙形成的沉积物,性质疏松,B符合题意;黄河东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主槽右偏,但图示断面最深处靠近河流左侧,推测其处于弯道顶端,C不符合题意;左侧(北岸)是凹岸,弯道处水流不畅,容易洪水泛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第2题,由于持续冲刷,黄河河底的小颗粒物质几乎侵蚀殆尽,残留的大颗粒物质难以被冲走,因此下切速率逐渐减弱,A正确;小浪底运行以来,调节河流径流量,冬季河流径流量较多,下泄水量较多,排除B;河床基岩并未裸露,排除C;流域水土流失程度与下切速率关联性较小,排除D。故选A。
某河位于哥伦比亚中部人烟稀少的山区,该河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每年7-11月,河水会呈现五彩斑斓的景象,被称为“彩虹河”,由此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河流中呈现红色的地方与水生植物河苔草有关,河苔草在不同的光照和水体环境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在荫蔽处为绿色。该草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要求水体洁净、透光、透气。近几年,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河苔草的数量正在减少。据此完成3~4题。
3.河苔草能够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是因为河苔草( A )
A.根茎抓力强 B.叶片较厚实
C.根系欠发达 D.叶片较宽大
4.每年7-11月,河苔草转为艳丽的红色主要是因为( B )
A.雨季泥沙多,营养丰富
B.雨季转旱季,光照充足
C.旱季转雨季,光照减弱
D.旱季降水少,热量充足
[解析] 第3题,河苔草能够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是因为河苔草根茎抓力强,A正确;叶片较宽大和叶片较厚实,与河苔草能够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无关,B、D错误;根系欠发达,容易被急流冲走,C错误。故选A。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河苔草在不同的光照和水体环境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在荫蔽处为绿色。河苔草转为艳丽的颜色需要有充足的光照。每年7-11月,河水会呈现五彩斑斓的景象,则可以推断每年7-11月是雨季转旱季,光照充足,B正确;河苔草生长要求水体洁净、透光、透气,泥沙多、水体浑浊不利于河苔草生长,A错误;每年7-11月不是该地的旱季,光照减弱不利于河苔草的生长,C、D错误。故选B。
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宋洛乡迥龙坪村附近海拔2 400米的山顶有一冰洞,洞壁无结冰现象,顶部与底部石钟乳和石笋发育弱,只有底部长出冰柱(如下图)。该冰洞所处山脉周围的碳酸盐类岩层非常古老,经过多次构造挤压抬升,断裂发育,流水沿裂隙下渗溶蚀石灰岩形成漏斗状天坑,流水继续由天坑底部往下溶蚀形成溶洞。该洞内终年低温,洞底形成巨厚的永久冻土层。第四纪时发生过古冰川活动,间冰期洞内有大量积水。据此完成5~7题。
5.该冰洞顶部与底部石钟乳和石笋发育弱的原因是( C )
①该地石灰岩少,溶解在水中的石灰岩少
②该地降水少,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弱
③间冰期溶洞内多积水,岩石中碳酸钙含量低
④溶洞低温环境,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推测该冰洞只有底部长出冰柱的根本原因是( A )
A.洞底有巨厚的永久冻土层
B.冰洞深,内部终年低温潮湿
C.降水少,冰洞内地下水丰富
D.降水多,冰洞顶部滴水丰富
7.该冰洞内冬夏季冰柱景观差异的原因是( B )
A.冬季洞内气温低,降水少,滴水量少,冰柱多
B.夏季洞内气温低,降水多,滴水量大,冰柱多
C.冬季洞内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冰柱少
D.夏季洞内气温高,降水多,蒸发量大,冰柱少
[解析] 第5题,由材料可知,该溶洞是流水沿裂隙下渗溶蚀石灰岩形成漏斗状天坑,流水继续由天坑底部往下溶蚀形成,可知该地石灰岩数量大,①错;该地位于湖北神农架,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流水作用强,②错;由材料可知,第四纪时发生过古冰川活动,间冰期洞内有大量积水,导致洞内岩石中的碳酸钙大量溶解在水中,水退后,岩石中剩余碳酸钙含量低,③对;由材料可知,该洞内终年低温,溶蚀和淀积反应速度慢,即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弱,④对。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③④,C对,A、B、D错。故选C。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洞底形成巨厚的永久冻土层,温度应比洞顶和洞壁低,满足结冰条件,故结冰位置在洞底,只有底部长出冰柱,A对;洞内潮湿或降水多,冰洞顶部滴水丰富,若满足温度条件,应在洞顶和洞壁优先结冰,只有洞底存在冰柱,说明其洞内温度没有达到结冰需要的温度条件,水分条件不是冰柱分布在洞底的根本原因,B、D错;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洞底有巨厚的永久冻土层,地下水对冰柱影响小,C错。故选A。第7题,由图可见,夏季冰柱数量明显多于冬季,A、D错;形成冰柱数量差异主要取决于形成冰的水量,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下渗进入洞内的水量较大,滴水量大,洞内终年低温,洞底形成了巨厚的永久冻土层,水滴滴到洞底时受低温影响结冰,形成大量冰柱,B对;由材料可知,洞内终年低温,蒸发量小,C错。故选B。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区,澜沧江的支流—沘江流域主要位于其境内,沘江沿岸分布着众多天然盐泉,是古代南诏、大理政权建立的经济基础,其所产井盐多外运,云龙运盐古道称之为“盐马古道”。下图示意沘江盐泉地质成因。据此完成8~10题。
8.云龙县沘江沿岸众多天然盐泉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 )
①气候湿润,降水充足,地表水大量下渗
②断层广泛发育,岩层多裂隙
③地下岩盐矿层出露地表
④地热资源丰富,卤水上升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有关古代“盐马古道”的地理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 B )
A.古道的起点多位于盐泉丰富、卤水品质较好的村镇
B.沿途桥梁较多,以石质桥梁为主
C.道路普遍狭窄,多穿越山林
D.马帮、商队沿古道驮运的货物主要有食盐、茶叶、药材等
10.导致近现代“盐马古道”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C )
A.食盐资源的枯竭
B.制盐成本的不断上升
C.盐业地位的不断下降
D.本地人口不断外流
[解析] 第8题,该地气候湿润,降水多,地表水大量下渗;云龙县位于滇西横断山区,断层发育,岩层多裂隙;地表水沿断层下渗,形成地下水富集区,同时溶解岩盐矿层,形成地下卤水,地下卤水沿岩层裂隙接近或出露地表,形成沘江河谷沿岸的天然盐泉,①②正确。形成盐泉不一定要地下岩盐矿层出露地表和卤水上升运动,③④错误,故选A。第9题,古道的起点多位于盐泉丰富、卤水品质较好的村镇,盐资源丰富,A叙述正确;云龙县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湿润,河流较多,食盐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架设众多的桥梁。其境内及周边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因木材便于加工、石材运输加工难度大等因素,沿线多分布有木质而非石质古桥,B叙述错误。道路普遍狭窄,多穿越山林,用马匹运输便利,C叙述正确;马帮、商队沿古道驮运的货物主要有食盐、茶叶、药材等,D叙述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故选B。第10题,当地资源并未枯竭,A错误;制盐成本逐渐下降,B错误;在古代,盐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命脉,盐业的发展促进了沘江沿岸和“盐马古道”的繁荣。进入近现代社会,随着海盐的入滇、各地制盐业的不断发展,沘江盐业的地位不断下降,竞争力减弱,“盐马古道”随之衰落。C正确;本地人口外流不是衰落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落叶混交林的分布。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 A )
A.马来群岛 B.新西兰北岛
C.亚马孙雨林 D.马达加斯加岛
12.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开始集中落叶的时间是( B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13.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D )
A.热量 B.光照
C.地形 D.水分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最接近该地区的是马来群岛,最有可能源自马来群岛,A正确。新西兰北岛、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距离该地区较远,B、C、D错误。故选A。第12题,当地地处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热带落叶混交林集中落叶是当地的秋季(3-5月),B符合题意。故选B。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快速递减,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D正确。当地都是热带,跟热量关系不大,光照和地形对植被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重要的草地资源,是北方草原核心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沙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京津冀地区主要风沙源地之一。下图示意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FVC均值(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4~16题。
14.锡林郭勒草原从东到西依次为( A )
A.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
C.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
D.荒漠草原—草甸草原—草原
15.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C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6.改善锡林郭勒草原的植被覆盖度,需要( D )
A.大力植树种草 B.扩大耕种面积
C.建设人工湿地 D.进行季节性轮牧
[解析] 第14题,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由东向西减少,说明降水量由东向西减少,因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分别是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5题,受夏季风影响,锡林郭勒草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最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6题,锡林郭勒草原区主要为牧区,又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当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严重荒漠化区域显著增加。针对产生荒漠化的原因可知,锡林郭勒草原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合理放牧,退耕还草,进行季节性轮牧,D正确;半干旱草原地区降水少,大力植树成活率低,A错误;建人工湿地需要大量水源,不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C错误;扩大耕种面积会加剧荒漠化,B错误。故选D。
金沙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南北连绵,平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此地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下图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的植被演替趋势。据此完成17~18题。
17.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分别对应图中( C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丙、乙、甲 D.乙、丙、甲
18.整个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趋势是( D )
A.多向进化 B.多向退化
C.单向进化 D.同向退化
[解析] 第17题,甲河谷原生植被是河谷季雨林,相对于乙丙河谷处的常绿阔叶林及硬叶常绿林、常绿针叶林而言,季雨林对应的是热带植被,而常绿阔叶林及硬叶常绿林对应的是亚热带植被,常绿针叶林对应的是亚寒带植被,所以由甲到乙再到丙热量条件越来越差,而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热量条件应越来越好,据此分析北部干温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热河谷分别对应图中丙、乙、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8题,据上题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在甲地,原生植被是季雨林、乔木林、稀树肉质灌丛,随着破坏加强,次生植被在原生的三种植被基础上明显退化,再进一步退化则三种原生植被都退化成灌生草丛,随着破坏加剧,再退化成单一的禾草丛,这种植被的退化趋势是同向退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冰川累积面积比率(AAR)是指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与冰川总面积之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的世界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内陆地区。下图示意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9~20题。
19.关于喜马拉雅山与祁连山冰川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正确的是( C )
①喜马拉雅山纬度低,气温高,雪线分布较低
②喜马拉雅山距海近,降水多,雪线分布较低
③喜马拉雅山坡度大,各海拔冰川比重较大
④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冰川的发育规模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下列与青藏高原内陆地区AAR最高的原因,直接相关的是( B )
A.气温低 B.年较差小
C.风力强 D.光照强
[解析] 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雪线更低,上限更高。喜马拉雅山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冰川分布的雪线较低;喜马拉雅山海拔较高,冰川发育规模较大,所以①错误,②④正确;喜马拉雅山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形抬升作用显著,山体坡度更大,各海拔冰川面积占比较小,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0题,冰川累积面积比率(AAR)是指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与冰川总面积之比,青藏高原内陆地区AAR最高,指的是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比重大,这与青藏高原内陆地区常年气温较低,年较差小,冰川冻融不明显相关,B正确;气温低对其保存具有影响,但青藏高原内陆地区与更高纬度的山地相比,气温低不是其突出特点,A错误;风力强、光照强不是影响冰川的直接相关因素,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地球表面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读下图,回答问题。(16分)
南美洲自然带、地形图
(1)图中A、B、C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_纬度地带性__地域分异规律,产生该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B )
A.水分 B.热量
C.植被 D.土壤
(2)导致A自然带东西狭窄、向北延伸分布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_洋流__。
(3)D处自然带和E处相同,但成因不同,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分析D处自然带的成因。
(4)当F地草木葱绿时,上海气候特征和黄浦江水文状况是( D )
A.高温多雨 汛期 B.高温少雨 枯水期
C.温和多雨 汛期 D.温和少雨 枯水期
(5)在厄尔尼诺年,因东南信风减弱,P海区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偏_高__(选填“高”或“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这一变化给海洋生物、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 (3)D位于低纬大陆东岸、巴西高原东部边缘,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全年高温多雨,发育热带雨林,形成热带雨林带。
(5)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变化。海水温度升高,导致鱼类死亡,海水蒸发量增加,沿岸降水增多。
[解析] 第(1)题,A、B、C三个自然带按纬度变化方向发生更替的特征,故属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太阳辐射自低纬向高纬递减,故纬度地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以热量为基础。第(2)题,因安第斯山脉阻挡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水汽向东深入,南美洲西部自然带都呈东西狭窄分布的状况。因沿岸有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以及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导致A自然带(热带荒漠带)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第(3)题,D、E均为热带雨林带。E处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带,属于地带性地域分异。D距离赤道较远,但位于低纬大陆东岸,是“信风+迎风坡+暖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即:非地带性因素“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的综合作用的结果。第(4)题,F地处南半球热带稀树草原带,出现草木葱绿景观的时间是当地夏半年,此时上海(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处于冬半年,故气候特征为温和少雨,黄浦江主要依靠降水补给,此时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处于枯水期。第(5)题,P海区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偏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该海区海水温度升高,是因为东南信风减弱,涌升流减弱,海水表层营养盐类减少,导致浮游生物减少,饵料减少,鱼类缺少食物死亡,海洋生物总体减少;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量增加,会导致沿岸降水增多,气候变得湿润。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糜棱岩是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碾磨成细小颗粒后再胶结而成的松散变质岩。四川甘孜州墨石石林是全国唯一糜棱岩石林,石林呈墨灰色,有柱状、尖棱状等多种形态,整体呈带状分布。石林周边植被茂密,但石林上几乎无植被着生。图1为墨石石林位置示意图,图2为墨石石林景观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从内外力角度,简述墨石石林景观的形成过程。
(2)分析糜棱岩石林多分布在河谷附近的原因。
(3)分析糜棱岩石林几乎无植被着生的原因。
[答案] (1)位于断裂带,板块碰撞挤压,岩石经碾磨后发生变质形成糜棱岩;地壳抬升,上覆土层(岩层)被侵蚀,糜棱岩出露于地表;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流水侵蚀作用强,岩性疏松,最终形成石林景观。
(2)糜棱岩形成于断裂带;断裂带附近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发育成河流;河谷处地势低,(雨水)流水汇集,侵蚀作用强,发育成糜棱岩石林。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严重;石林陡峻,地势起伏大;岩性松散,成土母岩易被侵蚀,流水侵蚀作用强,难以发育土壤。
[解析] 第(1)题,墨石石林地区位于地壳的断裂带,地下存在板块碰撞和挤压的内部力量,内部的地壳应力和挤压使岩石经历了碾磨和高温高压的变质过程,形成了一种称为糜棱岩的岩石。由于板块碰撞的作用,地壳抬升,将下面的岩石推向地表,上覆的土层或岩层逐渐被侵蚀,暴露出糜棱岩。墨石石林地区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性气候带来了丰富的雨水,流水侵蚀作用加剧,岩石性质疏松,容易受到侵蚀。第(2)题,糜棱岩通常形成于断裂带附近,断裂带周围的岩层通常受到内部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可能会破碎或分散,这使得岩石更容易受到外部侵蚀的影响。在断裂带附近,由于地壳运动和岩层破碎,容易形成河流。断裂带周围的地形可能会有起伏和坡度,这有利于水体流动的形成,河流通常会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河谷,由于地形低洼,雨水容易汇集,并形成河流,这些河流受到季节性降雨的影响,导致雨水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流水会冲刷和侵蚀糜棱岩,逐渐形成石林景观的特征。第(3)题,糜棱岩石林通常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丰富,丰富的降水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被冲刷;由于降水丰富和地形起伏大,石林地区通常存在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石林的地形通常是陡峭的,地势起伏大,许多植物无法适应这种特殊的地形。糜棱岩本身的岩性通常比较松散,由于丰富的降水和起伏的地形,流水侵蚀作用在石林地区非常强烈,这会削弱土壤的稳定性,难以形成土壤,使植物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困难。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高寒草毡层是高寒区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松软、坚韧且耐搬运的表土层,由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而成,土层较薄,是维护高寒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主要由沼泽和草甸组成,植被下分布有大量高寒草毡层。研究人员对若尔盖高原草毡层进行了考察,发现该区域草毡层下是风化程度较低的母质层或基岩,而草毡层的土壤矿物质颗粒则以细颗粒为主;同时通过测量,得到不同含水量和不同海拔区域草毡层的有机碳含量,结果发现不同海拔的草毡层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若尔盖高原草毡层面临退化的危险。图1示意若尔盖高原地理位置,图2为高寒草毡层景观图,图3示意若尔盖高原不同海拔区域草毡层有机碳含量变化。
(1)阐述若尔盖高原形成草毡层的有利自然条件。
(2)根据材料,推测若尔盖高原草毡层土壤细颗粒物质的来源。
(3)分析若尔盖高原不同海拔区域草毡层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的原因。
[答案] (1)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气候较为湿润,有利于植被生长,活根与死根根系多,有机质丰富;海拔高,常年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缓慢;风力较强,有河流流经,搬运作用输入大量富含有机质的细颗粒粉尘。
(2)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
(3)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下降,植被生长速度下降,草毡层有机碳输入减少;但同时有机质分解速度下降,减少有机碳损失,因此不同海拔区域草毡层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并结合图示可知,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气候较为湿润,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且“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而成……”,该地有机质较为丰富。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较高,常年气温较低,因此有机质分解速度缓慢。根据材料“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而草毡层的土壤矿物质颗粒则以细颗粒为主”可知风力较强,有河流流经,搬运作用输入大量富含有机质的细颗粒粉尘。第(2)题,由材料“研究人员对若尔盖高原草毡层进行了考察,发现该区域草毡层下是风化程度较低的母质层或基岩,而草毡层的土壤矿物质颗粒则以细颗粒为主”可知,若尔盖高原草毡层土壤细颗粒物质与基岩风化而成的土壤不同。高原地区风力较大,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第(3)题,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的生长速度下降,因此草毡层有机碳输入减少。但同时由于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速度下降,减少了有机碳的损失,因此不同海拔区域草毡层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汾河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流域处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是其地表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汾河流域实施大量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政策。下图为汾河流域图和2005—2020年汾河流域各时期不同高程的平均植被覆盖度示意图。
(1)说出汾河流域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2)描述汾河流域2005—2020年各时期不同高程平均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简述汾河流域植被改善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
[答案] (1)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特征: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季相变化明显),叶片宽阔。
(2)时间变化特征:2005—2020年平均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2013年高于其他年份;原因: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空间变化特征:海拔1 000 m以下变化不大,1 000 m以上增加趋势明显;原因:高海拔地区人工造林和退耕力度更大,低海拔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植被覆盖度低。
(3)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地表径流减小,洪涝灾害减轻;蒸腾作用增强,降水增多。
[解析] 第(1)题,汾河流域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树叶葱绿;冬季寒冷干燥,树叶凋落。第(2)题,读图可知,2005—2020年平均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2013年高于其他年份。由材料可知,由于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使植被覆盖度逐渐恢复;随着高程的增高,平均植被覆盖度也在增加,海拔越高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力度更大。第(3)题,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空气湿度等功能,在降水过程中能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从而对径流起到调节作用。因此,该地区植被改善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地表径流减小,洪涝灾害减轻,蒸腾作用增强,降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