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讲义-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讲义-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4: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题目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知人论世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靖”作形容词,有“恭敬”之意,“节”指的之陶渊明自己的节操和节气,即“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山野”之事。他是东晋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诗文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遂被称为“田园诗人”,又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有《陶渊明集》。
写作背景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南朝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乱,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刘裕篡位,废晋朝皇帝为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废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上的波澜,引起了他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于是撰写了此文,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主旨把握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台阁名胜记:这类记文写的对象是某些建筑物或历史名胜。
(2)山水游记:它以描写山川胜景、自然风物为题材。
(3)书画杂物记:记述书画和其他一些器物、物品的内容、形制、艺术特点等。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把捕鱼作为自己的职业。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业】<名>职业。
【捕鱼为业】【为】<动>作为。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似真实虚,以实写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途的遥远。
【缘】<动>沿着,顺着。
【行】<动>前行,走,此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忘路之远近】【之】<结构助>的。
“忘”字暗示渔人所行已远,为下文写忽逢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埋下伏笔。
忽逢桃花林,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逢】<动>遇到,碰见。
“忽逢”有意料之外的意味,为桃花林增加了神秘色彩。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夹岸】两岸,这里指溪水的两岸。
八上课内同步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
【中】中间。
【杂】别的,其他的。
【芳】花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写桃花林的优美景色。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甚】<程度副>很,非常。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异”亦可理解为“不同于”。九上课内同步文言文《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渔人甚异之】【之】<代>指见到的景象。
写渔人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了桃花林景色的优美。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复】再,又。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动>想要。
【穷】【形容词作动词】尽。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进一步突出桃花林的之美。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尽】<动>消失。
【便】于是,就。
【得】<动>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
【若】<动>如同,像,似乎。
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入口。“林尽”“一山”“小口”,写出了桃花源的幽远、隐蔽,具有神秘色彩。
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渔人便舍掉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舍】<动>舍掉,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七下课内同步文言文《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才】<副>仅仅,只。
八上课内同步古诗词《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复】又,再。
【行】<动>行走。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形容一下子领悟明白了某种道理。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由最初的“极狭”到后来的“豁然开朗”,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平】平坦。
【旷】空旷,广大。
【屋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代>这。
【阡陌】田间小路。
必修上课内同步古诗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商鞅变法其中的一条举措“废井田、开阡陌”。
【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描写桃花源的环境,展现了一幅宁静幽美的山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安闲快乐。
【往来】来来往往。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外面的人。
【黄发垂髫】【借代】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一起,一并。
【怡然】快乐的样子。
由景及人,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辛勤劳动、幸福生活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安定祥和的氛围,与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乃大惊】【乃】<连>于是,就。
【大】<副>很,非常。
【惊】吃惊。
【所】哪里。
【问所从来】【状后】应为“问从所来”。
“乃大惊”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与世隔绝久远,同时与后后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和“无论魏晋”相呼应。
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具】详细。
【具答之】【之】<代>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通“邀”,邀请。
【闻】<动>听到,听说。
【咸】<副>全,都。
【问讯】询问,打听消息。
“大惊”写桃花源中人见到外人时的感受,表明他们与世隔绝已久,同时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埋下伏笔。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真诚与热情好客。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照2022年鞍山中考《高山民宿》,看得出来,中国人对山野之人总是充满幻想的,笔下的山野之人要不就是世外高人,要不就是淳朴好客之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云】<动>说。
【先世】祖先。
【避】<动>躲避。
【率】<动>率领。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邑的人,同乡。
【邑】县。
【绝境】【古今异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形>与世隔绝的。
“绝”亦作副词,意为:极。八上课内同步文言文《三峡》:“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
【复】再,又。
【焉】<兼>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同样作为兼词,我们还接触过“诸”这个词,八上课内同步文言文《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遂】于是。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交代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原因。“避秦时乱”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今】现在。
【世】朝代。
【乃不知有汉】【乃】<副>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介>对,向。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听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介>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应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皆】都,全。
【叹惋】感叹惋惜。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桃花源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外界朝代更替的情形。
“皆叹惋”三个字,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外面处于战乱中的世人的同情,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余】其余,剩余。
【延】<动>邀请。
【至】<动>到。
【停】<动>停留,暂时住下。
【辞】<动>辞别。
【去】<动>离开。
【语】<动>告诉。
【此中人语云】【省略】应为“此中人语(之)云”。
【不足】不值得,不必。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介>向、对。
写桃花源中人叮嘱渔人的话,表现了他们珍惜美好生活,不愿被外界打扰的心理,为下文写渔人再寻桃花源而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既】已经,……之后。
【得】<动>得到,获得。这里是“找到”的意思。
【扶】<动>沿着、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志】<动>做标记。
渔人做记号,表明他想再次回到桃花源,为下文的“寻向所志”做铺垫。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及】<动>到达。
“及”字亦作动词,意为“等到”。六上课内同步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动>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副>立即。
【遣】<动>派遣。
【寻】<动>寻找。
【向】先前。
【志】<名>标记。(“所+动”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虚无缥缈的所在,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认为如桃花源这样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
【刘子骥】名驎(lǐ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愉快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引入历史人物,更使人觉得桃花源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作者将刘子骥这样的“高尚士”写入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和神秘。
后遂无问津者。
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者】……的人。
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意在表明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结构图解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1.古音通假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 △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古 今
芳草鲜美 鲜美 新鲜美好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妻子邑人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来此绝境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未果 果 实现 果实,结果
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形容很像
豁然开朗 开朗 开阔敞亮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延长,向后推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云 说 云彩,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沿着,顺着 缘故,缘分
得其船,便扶向路 扶 沿着、顺着 搀扶,扶着,扶持
寻向所志 向 先前的 向着,朝向
3.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的
渔人甚异之 <代>指见到的景象
桑竹之属 <代>这
具答之 <代>代他们
其 欲穷其林 <代>那
其中往来种作 <代>指桃花源
得其船 <代>他的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自己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渔人
寻 寻向所志 <动>寻找
寻病终 <副>随即,不久
舍 便舍船,从口入 <动>离开
屋舍俨然 <名>房舍
为 捕鱼为(wéi)业 <动>作为
不足为(wèi)外人道 <介>对,向
乃 见渔人,乃大惊 <连>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副>竟然
4.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异 对……感到惊异
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前 向前
动词使动用法 初极狭,才通人 通 使……通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林尽水源 应为“尽”后省略介词“于”
状语后置 问所从来 应为“问从所来”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应为“……也”表判断
6.成语积累
○世外桃源(shì wài táo yuán):陶渊明《桃花源记》虚构的与世隔绝而未受战乱破坏、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地方,叫桃花源。后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安乐而美好的地方或空想脱离现实的地方。
○鸡犬相闻(jī quǎn xiāng wén):鸡和狗的叫声都可以相互听见。比喻住家相近。
○怡然自乐(yí rán zì lè):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wú rén wèn jīn):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阡陌交通(qiān mò jiāo tōng):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huáng fà chuí tiáo):指老人与儿童。
○落英缤纷(luò yīng bīn fēn):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由狭窄幽暗一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
○与世隔绝(yǔ shì gé jué):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
7.情景默写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孩子幸福、安然自得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