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题目解说
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人论世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一生在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是我国地理学,气象学研究的开拓者,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主要著作有《物候学》《天道与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文集》留世。
竺可桢坚持记日记,保存至今的有三十八年,这些日记在他生前从不示人。
压力之下的选择常常能够呈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日本军国主义力量入驻政府,中日外交阴云密布,战事一触即发,竺可桢在此刻受邀接掌浙江大学。当时的社会,经济腐化严重,教育沦为政治的手段。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浙大校址几(4次)经搬迁,家人相继离世。
他定“求是”二字为浙大校训,“求是”来源于王阳明的文字:“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唯求其是而已”。“求是”英文“Faith of Truth”,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竺可桢在就任浙大校长的时候说:“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养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的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背景回顾
本文是根据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以期帮助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
主旨把握
本文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醒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知识链接
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事理”,因而安排好“释理”的顺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空间方位的顺序来介绍的说明顺序,如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等。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介绍的说明顺序,如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等。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沉睡”“苏醒”两个词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情景。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piān rán)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次第】<动>依次。
【翩然】动作轻巧迅速的样子。
先从植物的角度,描写草木萌芽、山花争发的景象。“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再从动物的角度展现春的勃然生机。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通过“翩然”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sù sù)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的寒冬。
【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载:怨声载道。途:路途,旅途。
“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笔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铺垫。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
【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总结上文,简洁明了地说明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四季更替的情形,引出下文对物候的说明。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意蕴;后一分句引起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以时间为序,列举三个例子,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和生动形象性。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照应了文题,又点出了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物候现象。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点出“物候”,解释说明什么是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从古至今,从起源到发展,并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桃花开”照应上文“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上文“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用引号表示强调和特殊的意义。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把物候观测使用的“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活生生的生物作为观测“仪器”(手段)的特性——灵敏、复杂。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活动的重要性做铺垫。“左右”一词,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大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举北京地区农民因为没有注意到物候延迟,而导致农作物受到低温的损害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以问句的形式提示下文说明的内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具体说明。
⑦首先是纬度。
“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是所有因素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个。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反而”说明这一现象与固有认知不同。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是逆温层,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还有”强调了古今的差异对物候影响的不可或缺性。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并以此为例,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接近”一词说明了物候学的大致范围,点出物候学和生态学、农业气象学两门科学具有相似之处。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首先……”“对于……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也可以……”这四层意思,由主到次,突出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说明物候观测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总结全文,既点题,又照应开头,进一步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结构图解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萌发(méng fā)
○次第(cì dì)
○翩然(piān rán)
○孕育(yùn yù)
○簌簌(sù sù)
○承载(chéng zài)
○装载(zhuāng zài)
○登载(dēng zǎi)
○记载(jì zǎi)
○候鸟(hòu niǎo)
○物候(wù hòu)
○农谚(nóng yàn)
○海棠(hǎi táng)
○纬度(wěi dù)
○忌讳(jì huì)
○悬殊(xuán shū)
○连翘(lián qiáo)
○翘楚(qiáo chǔ)
○翘课(qiào kè)
○参考(cān kǎo)
○参观(cān guān)
○参悟(cān wù)
○人参(rén shēn)
○参商(shēn shāng)
○翘尾巴(qiào wěi ba)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载,怨声载道。途,路途,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