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鲁迅
题目解说
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事件——看社戏,同时也是全文的线索。
知人论世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yì)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代表小说有《阿Q正传》等。
创作风格:鲁迅的小说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
背景回顾
本文选自《呐喊》。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多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知识链接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古时指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等,后也用来指一种居住区域。旧时农村在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为“春社”,祈求五谷丰登;秋祭为“秋社”,庆贺一年丰收,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时演出的戏便叫“社戏”,因为每年要演,亦称“年规戏”。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地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于春秋两季。
主旨把握
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介绍了鲁镇的消夏习俗及平桥村的基本情况。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简洁的文字、孩子气的语言,揭示了平桥村对“我”的意义。“乐土”统领全篇。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平桥村的待客习俗及氛围,展现了平桥村善良好客的村人、朴实淳厚的民风。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将虾说成“呆子”,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童真童趣扑面而来,极富表现力。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黄牛水牛的“欺生”、“我”的不敢走近身、小朋友们的“嘲笑”,内容真实而生动有趣,写出乡村生活带给“我”的新奇而丰富的体验。
④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承接上文中“我”在平桥村的种种乐事,引出下文对看社戏的描写。“第一盼望”突出了看社戏这件事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文章标题是“社戏”,前四段的内容却几乎没有涉及,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不能。
①前四段交待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原因。
②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③为下文看社戏这一事件的叙述作铺垫。
⑤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对看社戏的期待。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看社戏之前的波折之一——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看社戏前的波折之二——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船。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看社戏前的波折之三——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⑥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总之,是完了”,仅5个字,道尽了“我”想看戏而不得的沮丧。“似乎听到”更是将“我”渴望看社戏的心理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⑦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小伙伴们“高高兴兴的来讲戏”与“只有我不开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内心的失落;“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既加重了“我”的沮丧心情,又表现了农村少年的善良和纯朴,为下文双喜想办法带“我”去看社戏做铺垫。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看社戏转机之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大悟似的”体现了双喜的机灵。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看社戏转机之二——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但转机中又有波折——没有大人相陪。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看社戏转机之三——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又看出底细来了”再次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灵。由此可见,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考虑周到、有胆识的孩子。
⑧诚然!
“诚然”,确实如此。既表现了“我”对双喜的话的赞同,又表现了“我”对双喜聪明的赞叹,还表现了看社戏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后“我”心情的轻松。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⑨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立刻”,表现了我们急不可待的心情。
“一哄”,表现了我们被允许去看社戏后欢快的心情。
⑩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欢快、喜悦的心情,与上文的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点”“磕”“退后”“上前”“架”等动词,详细具体地描写了少年们划船出发的情景,显示了他们熟练的划船技能和勤劳能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社戏时的愉悦心情。
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描写有声有色,烘托出少年们的欢喜心情。
“飞”字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又表现了孩子们急切而欢快的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清香”“扑面”“朦胧”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两岸景象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月夜美景图,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衬托出“我”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是“我”去看社戏时急切、兴奋的心情所导致的错觉。“似乎”“料想”“也许”三个词语都表示推测,表现出“我”去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传神,写出了月色中连山的形态;“跑”字把山拟人化,形象地写出船行速度之快,突出小伙伴们的划船水平高超,表现出“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踊跃”“跑”将静态的连山动态化,表现出船行速度之快,突出小伙伴们的划船水平高超,表现出“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踊跃”指跳跃,此处描写在前行的船上看到的连山的状态;“跑”,表面写山,实则形象地写出船行速度之快,突出小伙伴们的划船水平高超,表现出“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沉静”表明“那声音”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自失”和“弥散”则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沉醉、忘我之态。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
把“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使情节更加曲折,衬托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朦胧的戏台比作“仙境”,写出了戏台之美,写从远处看月下露天戏台的朦胧美,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
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从双喜的解说中可以看出,此次他的确是为陪伴“我”而来的,足见农家少年的热情好客。亲自数过八十四个筋斗,符合少年的心理特点,充满童趣。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双喜的解释,表现了他的热情、善解人意。
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
“然而”表转折,引出下文“我”最喜欢的表演。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失望接踵而来,“我”想看的戏没有,“我”想喝的豆浆也没有。这里表现了桂生的勤快、机灵、热情。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戏不好看,而“我”却“支撑着仍然看”,表现了“我”既觉得戏无趣,又不甘心就这样回去的矛盾心理。“五官渐不明显”写“我”困倦时眼睛似睁非睁,眼前一片模糊的状态,富有奇趣。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描写小伙伴们的情状,从侧面表现了戏的无趣。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终于”在这里相当于“还是”,表明“我”不希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写出了“我”的失望。
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担心”“忍耐”“以为”“不料”写出了“我”对老旦坐着唱的无奈与失望,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奔”“拔”“点退”“回转”“架”“骂”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孩子们急于回家的心情和对老旦的厌恶,体现了孩子们的单纯率直,也表现了孩子们划船本领的高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仿佛”表明这只是“我”的感觉;“不很久”介于“不久”与“很久”之间,既写出了“我”看戏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的感觉,又表明实际时间已经不早了,与下一段的“深夜”相呼应。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把灯火光中的戏台比作被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从视觉角度突出灯火光中的戏台的朦胧美,同来时看到的“仙境”相照应。“回望”表现出“我”的不舍之情。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又是横笛,很悠扬”从听觉角度暗写“我”的不舍。“疑心”和“不好意思”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
与来时“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相呼应,从侧面表现出船行速度之快。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之高、船行速度之快,老渔父的“喝采”,更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阿发摸豆的行为和主张偷自家豆的答话,充分表现了农家孩子的纯朴、无私和憨厚。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的想法表现了他考虑周到、机灵的性格特点。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围”“撮”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吃罗汉豆的情态,充满了童趣。
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双喜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灵。孩子们商量了应对的办法,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与看社戏前双喜的“写包票”照应,表明双喜做事稳妥,有始有终。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没有听到“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表明双喜所担忧的事并没有发生,暗示了八公公的宽厚。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小鬼”的称呼,语气亲切,六一公公知道孩子们偷豆却不苛责,可见其宽厚。“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含有责备之意,但责备的并不是“摘”,而是“踏坏”,这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劳动果实的珍惜。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是的”写出了双喜的诚实;“我们请客”是偷豆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写出了双喜的机灵;“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是双喜在机智地转移话题。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这是应该的”表现了六一公公的宽厚纯朴、热情好客,照应了第二段中的“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六一公公“感激”是因为“我”肯定了他的劳动果实,表现了六一公公的纯朴厚道。送豆,体现了六一公公的热情好客。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这里的“写包票”是肯定的意思,是六一公公对“我”的赞美,与双喜的“写包票”相映成趣。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现在的豆不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来在船上煮了吃的豆,没有了野趣,也便没有了那时的心情,豆也就没有了那时的味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写对社戏的怀念,点明中心。
一九二二年十月
结构图解
文本细读
1.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双喜的性格特征。
①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前,当“我”因不能去看戏而沮丧时,其他小伙伴都叹息而且表同情,而双喜却“大悟似的”提出可行的建议。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又马上表示“写包票”。航船出发时,双喜“拔前篙”。第二天面对六一公公的质问,他坦然承认,并机智地转换话题。这些都表现了双喜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②思虑周全。看戏后,归航途中,在偷了阿发家的豆后,害怕阿发的娘哭骂,又和大家去偷了六一公公的豆,表现了他思虑周全的特点。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倘若(tǎng ruò)
○归省(guī xǐng)
○行辈(háng bèi)
○挖掘(wā jué)
○崛起(jué qǐ)
○倔强(jué jiàng)
○忌惮(jì dàn)
○弹琴(tán qín)
○絮叨(xù dāo)
○模型(mó xíng)
○怠慢(dài màn)
○撺掇(cuān duo)
○踌躇(chóu chú)
○凫水(fú shuǐ)
○竹篙(zhú gāo)
○蒿子(hāo zi)
○嵩山(sōng shān)
○磕头(kē tóu)
○瞌睡(kē shuì)
○楫橹(jí lǔ)
○潺潺(chán chán)
○踊跃(yǒng yuè)
○弥散(mí sàn)
○蕴藻(yùn zǎo)
○屹立(yì lì)
○赤膊(chì bó)
○搏斗(bó dòu)
○博学(bó xué)
○筋斗(jīn dǒu)
○不懈(bù xiè)
○家眷(jiā juàn)
○舀子(yǎo zi)
○踱步(duó bù)
○缥缈(piāo miǎo)
○皎洁(jiǎo jié)
○柴火(chái huo)
○剥皮(bāo pí)
○剥削(bō xuē)
○桕树(jiù shù)
○舟楫(zhōu jí)
○好歹(hǎo dǎi)
○长吁短叹(cháng xū duǎn tàn):吁,叹气。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息。形容发愁为难的样子。
○装模作样(zhuāng mú zuò yàng):故意做样子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