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冲刺之回归课本: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冲刺之回归课本: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10 18:19: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 高中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P2绪言:化学的发展历史----近代化学发展的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61年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4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个新的阶段。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的硏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P5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
P7树状分类法中单质新增稀有气体
P7新增酸碱性氧化物及其共性
除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也是对物质进行分类常用的依据。例如,CO2、SO3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与水化合生成酸。而CaO、Fe203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则属于碱性氧化物。
P8方法导引: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美和层次的科学方法。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将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宏观视角,拓展到物质的构成、结构和参加化学反应的粒子等微观视角。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P9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
图1-5 光束通过溶液和胶体时的现象
P10资料卡片:丁达尔效应因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于1869年发现而得名。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 nm,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也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祭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看不到这种现象。
真题链接1.(2021·湖北·高考真题)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 向盛有少量Mg(OH)2沉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饱和NH4Cl溶液,振荡 白色沉淀溶解
C. 向盛有3.0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有气泡产生
D. 向盛有2.0mL甲苯的试管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用力振荡 紫色不变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2.(2023·浙江·高考真题)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往溶液中加入片 短时间内无明显现象 的氧化能力比弱
B 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再加入少量固体 溶液先变成血红色后无明显变化 与的反应不可逆
C 将食品脱氧剂样品中的还原铁粉溶于盐酸,滴加溶液 溶液呈浅绿色 食品脱氧剂样品中没有价铁
D 向沸水中逐滴加5~6滴饱和溶液,持续煮沸 溶液先变成红褐色再析出沉淀 先水解得再聚集成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D
P11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P12培养综合考虑问题意识:在工业生产中要制取某种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备要求等因素,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例如,工业上制取NaOH一般不采用Na20与H20的反应(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而主要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过去也曾采用盐(如Na2CO3)与碱[如Ca(OH)2]反应的方法。
P13许多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小纸袋,内盛白色固体物质,标有“干燥剂”字样,其主要成分为生石灰。
P15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真题链接1.(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4 B.KI C.NaOH D.CH3COOH
【答案】A
P15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因此,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真题链接1.(2021·北京·高考真题)使用如图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不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
选项 A B C D
试剂a CuSO4 NH4HCO3 H2SO4 CH3COOH
试剂b Ba(OH)2 Ca(OH)2 Ba(OH)2 NH3·H2O
A.A B.B C.C D.D
【答案】D
P15新增NaCl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电离的微观过程、水合氢离子的解释,塑造微观视角
氢原子失去电子后,剩余1个质子构成的核,即氢离子。氢离子是“裸露”的质子,半径很小,易与水分子结合成水合氢离子,通常用H3O+表示。为了简便,也常把H30+写作H+。
P17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观察和证据推理的基础上,利用简化抽象和类比等方法,将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形成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或认识思路,这就是模型。模型在科学认识中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等功能,是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化学模型中有实物模型、理论模型等,其中理论模型应用范围最广。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电解模型,即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的解离成离子。
P18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P19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真题链接1.(2021·福建·高考真题)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与指定溶液共存的是
A.的溶液:、、、
B.的溶液:、、、
C.的溶液:、、、
D.的溶液:、、、
【答案】D
2.(2021·湖北·高考真题)对于下列实验,不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盐酸:H++OH-=H2O
B.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少量碘化钾溶液:Ag++I-=AgI↓
C.向烧碱溶液中加入一小段铝片:2Al+2OH-+6H2O=2[Al(OH)4]-+3H2↑
D.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ClO-+CO2+H2O=HClO+HCO
【答案】D
3.(2022·湖北·高考真题) 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在氨水中:
B. 在氯化钠溶液中:
C. 在醋酸溶液中:
D. 在硝酸银溶液中:
【答案】C
P23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特征。
P24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存在着电子转移,有的是电子得失,有的是共用电子对偏移。这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P25科学史话---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即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后,人们把物质与氧结合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氧化物失去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1852年,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提出化合价的概念,并逐步得到完善以后,人们把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人们把化合价的升降与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联系起来,将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过程叫做氧化反应,把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过程叫做还原反应。在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学习的一些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往往是不完善和不全面的,这些概念常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初始阶段的概念,并注意它们的发展。
真题链接1.(2022·北京·高考真题)下列物质混合后,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减小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B.向和的悬浊液中通入空气,生成红褐色沉淀
C.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生成蓝绿色沉淀
D.向溶液中通入氯气,生成黄色沉淀
【答案】D
2.(2022·浙江·高考真题)关于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还原反应
B.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发生反应,转移电子
【答案】B
3.(2022·湖南·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某些生物酶体系可以促进和的转移(如a、b和c),能将海洋中的转化为进入大气层,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发生氧化反应
B.a和b中转移的数目相等
C.过程Ⅱ中参与反应的
D.过程Ⅰ→Ⅲ的总反应为
【答案】D
4.(2022·浙江·高考真题)关于反应4CO2+SiH44CO+2H2O+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是氧化产物 B.SiH4发生还原反应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D.生成1molSiO2时,转移8mol电子
【答案】D
5.(2022·湖北·高考真题)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 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
C. 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 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
【答案】B
P26思考与讨论:催化转化器-体现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目前,汽车尾气系统中均安装了催化转化器(如图1-17)。在催化转化器中,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CO 和N 。
P27练习与应用:突出情境创设
3.高温下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可用来焊接钢轨。其原理是: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置换出的铁呈熔融态。熔融的铁流入钢轨的裂缝里,冷却后就将钢轨牢牢地焊接在一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下同),被还原的物质是 。
2Al+Fe2O3Al2O3+2Fe Al Fe2O3
9.氢化钠(NaH)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其中氢元素为-1价。NaH用作生氢剂时的化学反应原理为:NaH+H O=NaOH+H ↑。
12.高铁酸钠(Na FeO )是一种新型绿色消毒剂,主要用于饮用水处理。工业上制备高铁酸钠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的化学原理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3ClO- + 2Fe3+ 10OH- = 2FeO43- + 3Cl- +5H2O
P31复习与提高:生活中的化学及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例如,能帮助人体将食物中摄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转变为易吸收的Fe2+,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还原性
真题链接1.(2022·湖北·高考真题)5. 化学物质与生命过程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维生素C可以还原活性氧自由基 B. 蛋白质只能由蛋白酶催化水解
C. 淀粉可用为原料人工合成 D. 核酸可视为核苷酸的聚合产物
【答案】B
3.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S+2KNO +3C=K S+N ↑+3CO ↑在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下同),氧化剂是 。
还原剂:S、C 氧化剂 KNO
真题链接1.(2021·江苏·高考真题)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反应2KNO3+S+3C=K2S+N2↑+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火药中含有两种单质 B.爆炸时吸收热量
C.反应中S作还原剂 D.反应为置换反应
【答案】A
工业废水中含有的重铬酸根离子(Cr2O72-)有毒,必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工业上常用绿矾(FeSO ·7H O)做处理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6Fe2++Cr2O72- +14H+ = 6Fe3+ + 2Cr3+ +7H2O。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填离子符号,下同),被氧化的是 。
氧化剂: Cr2O72- 还原剂:Fe2+
5.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锌。)请写出上述火法炼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ZnCO3Zn+3CO
6.在西汉刘安组织编撰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说明早在西汉时物,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从某些含铜(+2价)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这个反应是现代湿法治金的基础。
Fe+Cu2+===Fe2++Cu
真题链接1.(2022·湖南·高考真题)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跨临界直冷制冰
【答案】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 高中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P2绪言:化学的发展历史----近代化学发展的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61年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4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个新的阶段。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的硏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P5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
P7树状分类法中单质新增稀有气体
P7新增酸碱性氧化物及其共性
除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也是对物质进行分类常用的依据。例如,CO2、SO3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与水化合生成酸。而CaO、Fe203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则属于碱性氧化物。
P8方法导引: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美和层次的科学方法。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将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宏观视角,拓展到物质的构成、结构和参加化学反应的粒子等微观视角。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P9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
图1-5 光束通过溶液和胶体时的现象
P10资料卡片:丁达尔效应因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于1869年发现而得名。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 nm,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也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祭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看不到这种现象。
真题链接1.(2021·湖北·高考真题)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 向盛有少量Mg(OH)2沉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饱和NH4Cl溶液,振荡 白色沉淀溶解
C. 向盛有3.0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有气泡产生
D. 向盛有2.0mL甲苯的试管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用力振荡 紫色不变
A. A B. B C. C D. D
2.(2023·浙江·高考真题)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往溶液中加入片 短时间内无明显现象 的氧化能力比弱
B 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再加入少量固体 溶液先变成血红色后无明显变化 与的反应不可逆
C 将食品脱氧剂样品中的还原铁粉溶于盐酸,滴加溶液 溶液呈浅绿色 食品脱氧剂样品中没有价铁
D 向沸水中逐滴加5~6滴饱和溶液,持续煮沸 溶液先变成红褐色再析出沉淀 先水解得再聚集成沉淀
A.A B.B C.C D.D
P11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P12培养综合考虑问题意识:在工业生产中要制取某种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备要求等因素,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例如,工业上制取NaOH一般不采用Na20与H20的反应(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而主要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过去也曾采用盐(如Na2CO3)与碱[如Ca(OH)2]反应的方法。
P13许多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小纸袋,内盛白色固体物质,标有“干燥剂”字样,其主要成分为生石灰。
P15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真题链接1.(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4 B.KI C.NaOH D.CH3COOH
P15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因此,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真题链接1.(2021·北京·高考真题)使用如图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不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
选项 A B C D
试剂a CuSO4 NH4HCO3 H2SO4 CH3COOH
试剂b Ba(OH)2 Ca(OH)2 Ba(OH)2 NH3·H2O
A.A B.B C.C D.D
P15新增NaCl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电离的微观过程、水合氢离子的解释,塑造微观视角
氢原子失去电子后,剩余1个质子构成的核,即氢离子。氢离子是“裸露”的质子,半径很小,易与水分子结合成水合氢离子,通常用H3O+表示。为了简便,也常把H30+写作H+。
P17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观察和证据推理的基础上,利用简化抽象和类比等方法,将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形成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或认识思路,这就是模型。模型在科学认识中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等功能,是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化学模型中有实物模型、理论模型等,其中理论模型应用范围最广。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电解模型,即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的解离成离子。
P18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P19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真题链接1.(2021·福建·高考真题)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与指定溶液共存的是
A.的溶液:、、、
B.的溶液:、、、
C.的溶液:、、、
D.的溶液:、、、
2.(2021·湖北·高考真题)对于下列实验,不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盐酸:H++OH-=H2O
B.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少量碘化钾溶液:Ag++I-=AgI↓
C.向烧碱溶液中加入一小段铝片:2Al+2OH-+6H2O=2[Al(OH)4]-+3H2↑
D.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ClO-+CO2+H2O=HClO+HCO
3.(2022·湖北·高考真题) 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在氨水中:
B. 在氯化钠溶液中:
C. 在醋酸溶液中:
D. 在硝酸银溶液中:
P23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特征。
P24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存在着电子转移,有的是电子得失,有的是共用电子对偏移。这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P25科学史话---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即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后,人们把物质与氧结合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氧化物失去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1852年,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提出化合价的概念,并逐步得到完善以后,人们把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把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人们把化合价的升降与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联系起来,将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过程叫做氧化反应,把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过程叫做还原反应。在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学习的一些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往往是不完善和不全面的,这些概念常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初始阶段的概念,并注意它们的发展。
真题链接1.(2022·北京·高考真题)下列物质混合后,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减小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B.向和的悬浊液中通入空气,生成红褐色沉淀
C.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生成蓝绿色沉淀
D.向溶液中通入氯气,生成黄色沉淀
2.(2022·浙江·高考真题)关于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还原反应
B.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发生反应,转移电子
3.(2022·湖南·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某些生物酶体系可以促进和的转移(如a、b和c),能将海洋中的转化为进入大气层,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发生氧化反应
B.a和b中转移的数目相等
C.过程Ⅱ中参与反应的
D.过程Ⅰ→Ⅲ的总反应为
4.(2022·浙江·高考真题)关于反应4CO2+SiH44CO+2H2O+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是氧化产物 B.SiH4发生还原反应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D.生成1molSiO2时,转移8mol电子
5.(2022·湖北·高考真题)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 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
C. 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 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
P26思考与讨论:催化转化器-体现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目前,汽车尾气系统中均安装了催化转化器(如图1-17)。在催化转化器中,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CO 和N 。
P27练习与应用:突出情境创设
1.高温下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可用来焊接钢轨。其原理是: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置换出的铁呈熔融态。熔融的铁流入钢轨的裂缝里,冷却后就将钢轨牢牢地焊接在一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下同),被还原的物质是 。
2.氢化钠(NaH)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其中氢元素为-1价。NaH用作生氢剂时的化学反应原理为:
3.高铁酸钠(Na FeO )是一种新型绿色消毒剂,主要用于饮用水处理。工业上制备高铁酸钠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的化学原理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P31复习与提高:生活中的化学及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例如,能帮助人体将食物中摄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转变为易吸收的Fe2+,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还原性
真题链接1.(2022·湖北·高考真题)5. 化学物质与生命过程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维生素C可以还原活性氧自由基 B. 蛋白质只能由蛋白酶催化水解
C. 淀粉可用为原料人工合成 D. 核酸可视为核苷酸的聚合产物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S+2KNO +3C=K S+N ↑+3CO ↑在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下同),氧化剂是 。
真题链接1.(2021·江苏·高考真题)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反应2KNO3+S+3C=K2S+N2↑+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火药中含有两种单质 B.爆炸时吸收热量
C.反应中S作还原剂 D.反应为置换反应
工业废水中含有的重铬酸根离子(Cr2O72-)有毒,必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工业上常用绿矾(FeSO ·7H O)做处理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6Fe2++Cr2O72- +14H+ = 6Fe3+ + 2Cr3+ +7H2O。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填离子符号,下同),被氧化的是 。
5.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锌。)请写出上述火法炼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在西汉刘安组织编撰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说明早在西汉时物,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从某些含铜(+2价)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这个反应是现代湿法治金的基础。
真题链接1.(2022·湖南·高考真题)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跨临界直冷制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