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题汇编
1.(2024 徐汇区)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龙赋
王安石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②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止,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注】①章:同“彰”,彰显。②始:曾经。
(1)【甲】诗作者是 朝文学家。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方法 提示 解释
迁移旧知 与“濯清涟而不妖”含义相同 ①而未始乎丧己
推敲结构 与“章”相对 ②能强能弱,能微能章
(3)对【丙】文中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龙)无法被看见,所以不知道它的居所。
B.只有(龙)无法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居所。
C.因为(龙)无法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居所。
D.因为(龙)无法被看见,所以不知道它的居所。
(4)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空。
①
②
③
(5)三则诗文均通过写物来表现人的精神和特点。根据诗文内容,完成填空。
【甲】诗中“咬”“立”“还”“① ”等字词,赞美了人的坚韧刚正的品质。
【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君子② 的精神品质。
【丙】文中“③ ”一句,表明意在以龙写人,人要有龙的变化、仁智、知几、④ 等特点。
2.(2024 奉贤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丙】柳公权劝谏(节选)
柳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①,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舍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②曰:“此浣濯③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选自《旧唐书 柳公权传》)
【注释】①僻:不正,偏离正轨。②袂:衣袖。③浣濯:洗。
(1)解释加点词。
①又何间焉
②复召为侍书
(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篇目 背景 进谏者的身份 进谏目的 进谏方式 进谏者的共同形象
《曹刿论战》(节选) “① ”“② ” ③ 帮助鲁庄公做好战前准备。 婉谏
《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禅不能做到尽职尽责 大臣 希望刘禅采纳三条建议: ⑤ ; ⑥ ; ⑦ 。 直谏
《柳公权劝谏》(节选) “穆宗政僻” ④ 希望穆宗⑧ ;希望文宗⑨ 。 ⑩
3.(2024 闵行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对曰:“卫灵公。臣观于朝廷。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史①去卫,灵公邸舍②三月,琴瑟不御③,待史之入也而后入。臣是以知其贤也。”
【注释】①史:史鰌,卫国大夫,以正直闻名于世。②邸舍:客栈。③御:用,古代君王所用称“御用”。
你和同学们正在开展“古代国家治理之道”主题探究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完成下面任务。
【第一步:阅读理解】
(1)论朝代,以下第一个“今”指 时期,第二个“今”指 时期。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当今之时
(2)请尝试用不同方法理解【乙】文字词的意思。
①借助课内学过的词义,可以推断词语在新语境下的意义。以下加点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A.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无不济也
B.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灵公说之
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其知其信足以守之
D.以观沧海(《观沧海》) 观于朝廷
②【乙】文中“则进而治之”的“治”是 的意思。(填写字母序号)
A.治理
B.惩处
C.研究
D.处理
(3)同学们就两文画线句的意思展开讨论,你认为同学 的理解是对的。
同学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是说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了解历史。
同学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是说只要粗略阅读,就能了解历史。
同学C:“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是说有贤士,王林定会进而信任他。
同学D:“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是说有贤士,王林定会举荐任用他。
【第二步:梳理探究】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填空,完成以下探究笔记。
①
②
③
④
【第三步:延伸思考】
(5)【甲】【乙】两文都与“劝说”有关。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阐述孙权和孔子劝说的方式各有哪些高妙之处。
4.(2023 徐汇区)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
【注】①顾:_____。
【乙】
王逸少①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③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④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⑤,留连不能已。
【注】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后文的孙兴公是王羲之的朋友。②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_______。③后来孙兴公与支道林一起坐车去王羲之处,王羲之刻意保持距离,不和支道林交谈。④当:_____。⑤披襟解带:指脱下礼服。
(1)运用已有文言积累,完成下列小题。
①【乙】文与【甲】文出自同一本文言志人小说集——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 》。
②补全【甲】【乙】两文中加点词的注释。
A.顾
B.当
③补全【乙】文注释②的句子翻译。
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
(2)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友人从 到 体现他从无礼到惭愧的变化;【乙】文王羲之从 、 转变为 ,体现他对支道林的态度变化。
(3)【甲】文写友人的转变突显元方 的特点,【乙】文写王羲之的转变体现支道林 的特点。
5.(2023 嘉定区)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丙】
时吕夷简①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夷简怒斥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②也。”仲淹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向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砦③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④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节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注释】①吕夷简:北宋丞相。②朋党: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的政治集团。③砦:音zhài,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④迁:调动官职。
(1)【甲】诗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乙】文作者是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臣向论盖国家事
(3)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吕夷简再次进入相府,皇帝劝诫范仲淹让他放下先前的遗憾。
B.吕夷简第二次入朝为相,皇帝劝诫范仲淹让他放下先前的怨恨。
C.吕夷简第二次入朝为相,皇帝告诉范仲淹让他放下先前的遗憾。
D.吕夷简再次进入相府,皇帝告诉范仲淹让他放下先前的怨恨。
(4)【甲】诗中诗人用“ ”一词诠释了“心远”的涵义;【乙】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原因是“ ”。
(5)【乙】文中宋濂叙述自己从师经历的目的是 。【丙】文“仲淹顿首谢曰:‘臣向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可见其 的品质。
(6)个人行为上的选择体现了人物的情志追求。【甲】诗中体现了诗人 的操守;【乙】文中体现了作者内心充实,志向高远;在【丙】文中表现为作者 的政治抱负。
6.(2023 普陀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①人过。……(帝)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②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③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释]①讦:攻击或揭发。②恶:表反问,怎,怎么。③呼……字:称呼对方的字,而不是名,表示亲近。
(1)[乙]文中的“濂”就是[甲]文作者 。[甲]文标题“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指一种文体: ,即临别赠言。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解释[乙]文中加点词。
①未尝讦人过
②方开言路
(4)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小一个景濂,竟几次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
B.小小一个景濂,我差点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
C.如果不是景濂,我差点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
D.如果不是景濂,竟几次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
(5)在为人处世的细节中,常可见人品。读两文,完成下面填空。
①从[甲]文可知,作者幼时家贫买不起书,他坚持借书来亲手抄录,并且 ,于是“得遍观群书”;二十岁时,他不辞辛苦赶去百里外拜师求教,并且 ,于是“卒获有所闻”。由此可见,他不仅好学上进、持之以恒,而且具有 、 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②从[乙]文可读到濂的“诚谨”;当皇帝私下问他对群臣好坏的看法,他“ ”;当茹太素上万言书进谏激怒了皇帝,他却提醒皇帝“ ”。
7.(2023 崇明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邴原,三国时魏人也。数岁时,过书舍,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入舍而学者,有亲也。”师问其故,原曰:“吾少而孤。一则羡其不孤,二则慕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久之,曰:“苟欲学,不须资也。”原于是入舍就学,卒成国士。
(1)【甲】文出自课文《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益慕圣贤之道
②师问其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
(4)【甲】文“ ”表明前来求教的人很多,【乙】文“ ”引起邴原想到自己的伤心之处。
(5)【甲】文作者“色愈恭,礼愈至”的目的是 ,【乙】文“师恻然”的原因是 , 。
(6)概括两段选文能共同揭示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A.跟着老师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
B.学习能让人有所成。
C.要学有所成需有老师的教导。
D.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8.(2024 上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丙】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遨,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
(节选自《逊志斋集》)
[注]①鬻(yù):卖。
(1)甲文选自 家经典《 》,乙文作者是 。
(2)请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其家素贱 常见成语联想法:素昧平生 A
奈何从儒生游也 字典查询法:①人或动物在水里游动。②不固定。③游逛,观赏。④交游,交往。(《新华字典》) B
逾年 课内迁移法: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
(3)选择对丙文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看他的志向不能剥夺,派他(去)读书。
B.他的父亲看他的志向不能改变,派他(去)读书。
C.他的父亲看他的志向不能剥夺,送他(去)读书。
D.他的父亲看他的志向不能改变,送他(去)读书。
(4)学海无涯。【甲】文言简义丰,告诉我们 的道理;【乙】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告诉我们在昔日困苦中其之所以能够泰然处之是因为“ ”;【丙】文中的詹鼎学有所成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求学过程中不仅要有 ,还要有 。
9.(2024 黄浦区)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题目。
甲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A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B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丙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C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①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②,军无私焉。D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③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注释]①司马宣王:司马懿。②安堵:安居;安定。③案行:巡视。
(1)甲词题目中的“破阵子”是 ,乙文《出师表》中“表”是 。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及军退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违背自己的身份和意愿
B.每到晚上就会忧伤感叹
C.用流马运送(军粮)
D.对峙了近一百天
(4)丙文中的“己志”,就是乙文中的“ ”,和甲词中的“ ”意思相近。
(5)丙文中诸葛亮“分兵屯田”的做法和乙文中“ , ”的策略是一样的,目的是为了 。
(6)仿照甲词结尾思想情感的变化,补写丙文的结尾。
天下奇才也! 。
10.(2023 浦东新区)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丙】与元九书(节选)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1)【甲】文中的“子”是指 (人物),他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乙】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宋濂。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及五六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用【甲】的内容来印证【乙】【丙】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
B.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三篇选文都介绍了个人的求学经历,你从中汲取到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
11.(2024 浦东新区)阅读下列诗文,完成问题。
【甲】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丙】梁君出猎得善言
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③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对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④,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狼虎。”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有删改)
[注]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御:本义为驾驭马车,此指驾驶车马的人。③与:帮助,援助。④祠:酬神,还愿。
(1)【甲】词的作者是宋代的 (人名),【乙】文选自《 》一书。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
(3)下列句子与“幸哉今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一狼洞其中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D.此之谓失其本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人物 言行表现 特点
苏轼 ①“ , ” 威武豪迈、雄姿勃发
曹刿 “未可”;“可矣” ②
公孙袭 讲述景公求雨之故事 ③
(6)下列对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作者正值壮年而自称“老夫”,表达人生易老的悲凉之感
B.【乙】文中乡人问曹刿“又何间焉”,是对曹刿主动请见的不以为然
C.【丙】文中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是因为路上的行者影响了他狩猎
D.【甲】【乙】【丙】均运用典故来借古讽今,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7)这三篇作品都展现了古代的明君贤臣形象。为君者,如梁君,具有 的品格;为臣者,如苏轼, 。
12.(2023 杨浦区)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夫人家传
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①于我。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②,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渝灵府③耳。”
(节选自《韵香阁诗草》)
【注释】①嫔:嫁。②鞅掌:事务纷扰繁忙。③渝灵府:浸润心田。
(1)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
“家君”是 称,通常是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下车引之
②犹手不释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B.(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C.(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
D.(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
(5)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 ”的心理变化;乙文中的先生因孔祥淑认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由“未之奇”到发出 ”的赞叹。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 的孩童。
(6)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无知之人。
B.从乙文中可见,读书是孔祥淑的爱好和精神寄托。
C.甲乙两文都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谋篇布局的。
D.甲乙两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13.(2024 普陀区)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①。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②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③一年而齐国俭也。
[注释]①汰:奢侈。②练紫:紫色熟绢。③朝:朝见。这里意为过了。
(1)【甲】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乙】文节选自儒家经典《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又何间焉
②庶民不信
(3)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您如果禁止不了他们,为什么不自己亲近他们?
B.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自己亲近他们?
C.您如果禁止不了他们,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
D.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
(4)【丙】文管仲引用《诗经》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明自己劝谏的内容
B.能增强劝谏的说服力
C.强调自己劝谏的态度
D.有意识地引导齐桓公
(5)【甲】诗作者借“古人”“来者”含蓄地表达自己对 的期待。【乙】文曹刿在战前“请见”的行为,表现他 。【丙】文齐桓公听从谏言后积极的回应,体现他 的态度。
(6)【乙】【丙】两文,曹刿和管仲的进言中都隐含着他们的治国理念,【乙】文曹刿的治国理念是 ,【丙】文管仲的治国理念是 。
14.(2024 松江区)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出师表(节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笃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仗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丙】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①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②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固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警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选自《史记》)
【注释】①孝文:即汉文帝刘恒。②使酒:耍酒疯。
(1)【甲】诗作者是 (朝代)的陈子昂,【乙】文中的“臣”是 (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臣不胜受恩感激
②季布为河东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语言苍劲奔放,其第三句以空间的苍茫辽阔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
B.【乙】文陈述自己“夙夜忧叹”,为兴复汉室殚精竭虑,表达平定南方的决心。
C.【丙】文季布因“其贤”被文帝任命为御史大夫,又因“使酒难近”而被罢免。
D.三则材料都写到了不同的人在逆境中的表现,都能体现出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
(5)【甲】诗和【乙】文都写到作者流“涕”,但原因各不相同。【甲】诗是因为 ;【乙】文则比较复杂,既因为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又因为 。
(6)【乙】【丙】两文都是臣子劝谏君王的故事。【乙】文作者在劝谏时言辞恭敬恳切,根据【丙】文季布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丙】文中文帝对待季布态度变化反复的根本原因是文帝 ,可以用【乙】文“ ”的建议来劝谏他。
15.(2021 盘锦)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 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甚奇之,亲为之冠。在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 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注】①刘 (瓛)(huán):南朝齐人。②芒屩(juē):草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不敢出一言以复 而复问妻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C.恒芒屩布衣 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事母孝谨 事无大小(《出师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 甚奇之,亲为之冠。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 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甲文中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求书之难和 之难。
②乙文画线句运用了 写法,使范缜的形象更丰满。
③请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宋濂和范缜品质的异同。
16.(2024 金山区)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乐工罗程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①。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③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④。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变易新声:创作新曲调。②审:深知。③眦睚:瞪眼,发怒,指极小的仇怨。④京兆:京城长安地区的长官和衙门。
(1)甲文作者是 ,字永叔,号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恃恩自恣
②会幸苑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陈康肃公善射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
B.尝射于家圃 置琵琶于其上
C.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D.但微颔之 康肃笑而遣之
(4)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声感动皇上,因为这个(缘故)得到皇上的宠爱。
B.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声使皇上感动,因为这个(缘故)得到皇上的宠爱。
C.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声感动皇上,所以得到了皇上的宠爱。
D.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声使皇上感动,所以得到了皇上的宠爱。
(5)甲文的陈尧咨因“① ”而自矜,然而卖油翁用酌油技艺告诉他② 的道理;乙文的罗程因③ 而自恣,后“以眦睚杀人”被宣宗“付京兆”,表明他没有明白④ 的道理。
(6)乙文详写乐工们向唐宣宗求情的经过,有何作用?
17.(2024 虹口区)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谒王公廷相
王公廷相①,道艺纯备②,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公延入坐,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蹑新履③,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④,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注释]①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②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③一舆人蹑新履:一位职位低微的官吏穿着新鞋。④沾濡:浸湿。
(1)【甲】诗作者是 ,【乙】文作者朝代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香远益清
②下列选项中,对【丙】文“皆择地而蹈”中“蹈”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A.踩,踏
B.顿足
C.遵循,实行
D.舞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濯清涟而不妖。
(4)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古往今来文采斐然、才华卓越之人。
B.【乙】文中,暗示了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原因是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
C.【乙】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者越来越少的感慨之情。
D.【丙】文中,王廷相告诉作者:一个人走路千万要当心,否则摔倒会造成终身遗憾。
(5)【甲】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和【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6)【乙】文【丙】文都告诉我们:做人要 。但两文的说理方式有所不同,【乙】文说理方式是: ;【丙】文说理方式则是: 。
18.(2023 奉贤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乙】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丙】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①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②,甚妙。詹大惊异,诘③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④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注释】①适:恰好,正巧。②一过:一遍。③诘:询问,追问。④囊:用袋子装。
(1)【乙】文作者是宋代的 ,号 ,晚号六一居士,他与《小石潭记》的作者 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
②即老人所贻
(3)对【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詹懋举于是听从木工学习弹琴,(学完以后)一段时间琴师没有能到这里来的。
B.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习弹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能到这里来的。
C.詹懋举于是听从木工学习弹琴,(学完以后)一段时间没有一个琴师能比得上他。
D.婚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习弹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4)【甲】文中杜处士面对牧童的“拊掌大笑”,表现是“ ”;【乙】文中陈康肃“忿然曰”的原因是 ;【丙】文中“詹大惊异”的原因是 。
(5)【甲】文中的牧童能指出戴嵩所画《牛》图中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丙】文中的詹懋举“以工为师”,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 的品质。
19.(2024 静安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
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
吕文懿勤学,至老不倦。居秘阁①,图书左右,有得即识之,手录口诵,自晨至昃②不辍。慕归,少暇,即为门人诵解书史。退则吾伊③声复达于外,盖寝不移时④而起。所修宋元通鉴续编,义例⑤精甚,有先儒所未到者。书成,须发殆白。
【注释】①秘阁:古代宫中收藏珍贵图书之处。②昃(zè):指日西斜。③吾伊:伊吾,咿吾。读书声。④不移时:不一会儿。⑤义例:阐明义理的事例。
(1)乙文作者 ,他是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穷冬烈风
②有得即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列对甲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颜回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贫困而忧愁。
B.孔子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富贵。
C.“贤哉,回也!”是倒装句,突出了孔子对颜回高尚品质的赞叹。
D.“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中的“饭”“曲”意思分别是粗粮、弯着。
(5)①乙文中作者外出从师求学的艰难有:A自然环境严酷;B 。
②丙文吕文懿勤学表现在:A ;B 。
(6)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苦”与“乐”,孔子、颜回以 为乐,乙文作者因为 而乐,忘记了生活的艰苦;乙、丙两文都谈到了勤学,乙文作者因勤学苦读终成一代文宗大儒,丙文吕文懿因勤学不倦,编撰的史书达到“ ”的高度。
20.(2023 松江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答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乙】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③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丙】任末①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每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甲】文中的“权”指的是 (填人名),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称其为“ ”;【乙】文中的语录均选自《 》一书。
(2)理解加点字词。
见往事耳
(3)下列加点词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或依林木之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蒙辞以军中多务。
(5)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门徒)经常用衣服换走任末的干净衣裳。
B.(任末)经常用衣服换走门徒的干净衣裳。
C.(门徒)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任末的衣裳。
D.(任末)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门徒的衣裳。
(6)三篇文章都提到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甲】文中,孙权认为通过读书能 ,进而获益;【乙】文第③句提到了学习能够收获 ;【丙】文中任末年少求学时“ ”的态度,强调了好学的重要性,而他临终时以“ ”来比喻不学习的人,也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孙权“不可不学”的观点。
21.(2024 宝山区)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质讷:质朴,不善言辞。②训注:注解。
(1)【甲】文出自《 》一书;【乙】段节选自《 》一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人有从学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4)【乙】【丙】两段文字中,“学”者面对了不同的困难:【乙】文段中“余”最初面对的困难是“ ”(原文回答);【丙】文段中,“从学者”面对的困难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关于【甲】【丙】两段文字,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两个人学习效果的反差,突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甲】文通过一组自问自答,说明了智力决定学习效果这一道理。
C.【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比,强调了董遇好学的具体行为。
D.【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话,交代了董遇学有所成的原因。
(6)从学习的角度,三段文字给我们的不同启示有:① ;② ;③ 。
22.(2024 嘉定区)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丙】宋小坡退敌
宋小坡侍御督学秦中,值教匪流毒①正酷,案临巩昌,距府城数十里外。郡守驰报贼信,请勿至,小坡毅然往。出廉俸二千金,募回兵为防御计。贼侦知,遁去,城藉②无恙。前任陈远山闻贼到汉中,即他避,生童③随散,多为贼所戕④。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可见临大事,存乎胆识,胆识不足,而欲以济事也,难哉。
【注释】①教匪流毒:指清朝时的白莲教之乱。②藉:同“借”,凭借。③生童:生员和童生。④戕:杀害。
(1)【甲】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乙】文选自《 》(书名)。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肉食者鄙
②可见临大事
(3)对【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巡查,我也一定根据实情(进行处理)。
B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巡查,我也一定根据诚心(进行处理)。
C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D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4)“郁郁”一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①富有文采的样子;②香气浓盛;③盛美的样子;④茂盛的样子;⑤忧愁烦闷的样子;⑥众多的样子。其中最适合作为【丙】文中加点词“郁郁”注解的一项是 (填序号),理由是。
(5)【乙】文中战前围绕“① ”(用原文语句)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两人起先有分歧,最终达成了共识,鲁庄公也认识到政治上② 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6)以上三则材料均与战争有关。【甲】诗诗人借“铜雀春深锁二乔”委婉地指出: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赤壁之战的结局可能是① ;【乙】文借战前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出曹刿② 的形象;【丙】文通过将陈远山畏缩避战、病重去世与宋小坡③ 的事迹进行对比,突出文章的主旨。
23.(2024 崇明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②下帷绝编: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绝编:这里指读书刻苦。③迨:等到。
(1)【甲】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选出与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迨能倍诵乃止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止步于此
D.树欲静而风不止
②虽与之俱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B.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边游玩边叹气。
C.别的兄弟终于会朗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D.别的兄弟终于会朗诵了,边游玩边叹气。
(5)三篇文章都与学习这一主题相关,【甲】文生动描绘了当时求学的艰难,着意突出了作者“ ”的学习品质;【乙】文“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一句通过自问自答,阐述了 的道理;【丙】文“ ”一句写出了司马温公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边背边思考。
(6)三篇选文带给我们的相同启示是
A.学习要学思结合。
B.学习要勤奋、刻苦。
C.学习要心无旁骛。
D.学习要勤勉、专注。
24.(2024 长宁区)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丙】
凌晓楼先生曙①,嘉庆间江淮大儒也。先生以一孤童,贫而居市,十岁就塾,年馀,读“四子书”未毕,即去乡,作杂佣保。然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苦不明诂解。邻之富人,为子弟延经义师,先生乘夜狙②其轩外,听讲论。数月,其师觉之,乃闭外户不纳。先生憤甚,求得已离句③之旧籍于市,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
(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凌晓楼先生曙:字晓楼。著有《四书典故核》等。②狙:伺察。引申为觊觎。③离句:指剖章析句。
(1)【甲】诗是由 (朝代)诗人 (人名)所写。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走送之
②而日中佣作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请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写下表。
共同特点 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
“嗜学” 宋濂: ①
凌曙: ②
白天做工,夜晚在窗外听邻居家老师讲课
③
(5)面对磨难,【甲】诗作者并未放弃追逐理想,而是以“ , ”勉励自己。【乙】、【丙】两文中宋濂和凌曙虽然都因“ ”造成求学艰难,但他们都努力克服,一心向学。这三则材料共同启示我们: (用自己的话概括)。
25.(2024 青浦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唐荆川①性俭素。冬不炉,夏不扇,岁衣一布,月食一肉。结庐陈渡②,不蔽风雨。时往来乡郭,乘小舟,低头盘膝,见者不知为贵人。即遭凌侮,不较也。冬则加草以为温,有老友见之泪下,为市一床,而终身无厚菌褥③。门生子弟,从公游处,不堪其苦,而公独安之,曰:“不如是,何以被除欲根?”
【注释】①唐荆川:唐顺之,号荆川。明朝大臣。②陈渡:地名。③菌褥:床垫。
(1)【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谈笑有鸿儒
②为市一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住所的环境。【甲】文“ , ”写出其住所 的特点:【乙】文“ ”则凸显出唐荆川住所简陋的特点。
(5)【甲】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 ”,【乙】文中“公独安之”的原因是 (用现代汉语回答)。这表明了两位主人公都具有 的精神追求。
参考答案
1.【答案】(1)清
(2)①但是。
②细微。
(3)B
(4)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龙终不可见乎 ③未始出乎害人
(5)①坚劲 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③常出乎害人 ④知时
【分析】翻译:
【甲】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根扎在坚固的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
【乙】
水上和陆地上的草木花卉,值得喜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从李唐时代起,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却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通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这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丙】
龙这种生物,能够聚合也能分散,能够隐藏也能显现,能够变弱也能变强,能够细微也能彰显。只因为不容易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居所;只因为不容易被驯养,所以与牛羊不同。变化不可预测,活动不可驯服。常常在危害他人时出现,但未曾预先危害过他人,这就是仁德。行仁没有止境,常常以至于损害自己,但未曾真正损害过自己,这就是智慧。停止就能保全自己,这叫做知道几;活动就能使万物受益,这叫做知道时。这样说来,龙终究是看不见的吗?回答是:与它同类的人就能常常看见它。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诗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郑燮。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但未曾真正损害过自己。而,但是。
②句意:能够变弱也能变强,能够细微也能彰显。微,细微。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惟,只因为;莫,没有人。句意:只因为不容易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居所。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爱菊莲者鲜”意味着喜爱菊花和莲花的人很少,这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形成对比,后者表明喜爱牡丹的人很多。“牛羊之可畜”指的是牛羊可以被驯养,这与“龙终不可见乎”形成对比,后者表明龙是不可见的,不可被驯养。“常出乎害人”意味着龙常常在危害他人时出现,这与“未始出乎害人”形成对比,后者表明龙未曾预先危害过他人。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咬”“立”“还”“坚劲”等字词在【甲】诗中体现了竹石的坚韧不拔,赞美了人的坚韧刚正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在【乙】文中描述了莲花的纯洁,象征着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常出乎害人”在【丙】文中提到龙的变化无常,不可预测,表明人要有知几的能力,即知道何时停止,以保持自身的安全。同时,龙的活动能够带来利益,这要求人要有知时的能力,即在行动时考虑事物的利益。
答案:
(1)清
(2)①但是。
②细微。
(3)B
(4)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龙终不可见乎 ③未始出乎害人
(5)①坚劲 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③常出乎害人 ④知时
2.【答案】(1)①参与;②又
(2)A
(3)(先帝)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4)①齐师伐我;②公将战;③平民;④大臣;⑤广开言路;⑥赏罚分明;⑦亲贤远佞;⑧律己清政;⑨亲贤远佞,采纳谏言,赏罚严明;⑩婉谏,直谏; 关心国事、忠于君主、为人正直的爱国人士形象。
【分析】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丙】柳公权字诚悬。自小就爱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闲吟。元和年间,中进士。唐穆宗继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务,穆宗召见,对他说:“我还在佛寺中见到你的字迹好,很长时间就想见到你。”当日就晋升他为右拾遗之职。唐穆宗行政淫乱、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如何拿笔才可以至善至美,柳公权回应说:“拿笔的方式,全取决于认真,心正那技法当然至善至美。”皇上满面愧色,了解他他是使用技法来开展劝导(自己)。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宗三朝,都在宫里出任侍书之职。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不久又升任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任中书舍人,又充任翰林书诏学土。有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的恭谨俭约。文宗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洗过多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说话。皇帝留下他询问原因,他回答说:“君主应该起用贤良的人才,贬退不贤之人,采纳谏言,赏罚严明。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文宗)又召他为侍书。复:又。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君主应该起用贤良的人才,贬退不贤之人,采纳谏言,赏罚严明。据此断句为: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论,谈论;痛恨,痛心、遗憾。句意为:(先帝)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从“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曹刿论战的背景是“齐师伐我”“公将战”。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等语句能推断出曹刿的身份是平民。从“入奏事,帝召见”“即日拜右拾遗”等语句可知,柳公权是朝中大臣。从“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等语句可知,诸葛亮希望刘禅能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从“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政僻”等语句可知,柳公权希望穆宗严于律己,政治清明。从“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可知,柳公权希望文宗亲贤远佞,采纳谏言,赏罚严明。从“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可知,对穆宗的劝谏,柳公权以用笔为喻,是婉谏;对文宗的劝谏是直言不讳,是直谏。从选文内容来看,三位劝谏者都能以国事为重,忠于君主,关心社稷,是贤能、正直的爱国人士。
答案:
(1)①参与;②又
(2)A
(3)(先帝)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4)①齐师伐我;②公将战;③平民;④大臣;⑤广开言路;⑥赏罚分明;⑦亲贤远佞;⑧律己清政;⑨亲贤远佞,采纳谏言,赏罚严明;⑩婉谏,直谏; 关心国事、忠于君主、为人正直的爱国人士形象。
3.【答案】(1)第一个“今”指三国时期 第二个“今”指春秋时期
(2)①B
②D
(3)A
(4)①善于劝说,鼓励吕蒙学习,并用自己的经历来启发他,从而使吕蒙开始学习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②“尊之”“说之”
③从最初推辞学习,到被孙权说服后开始学习,并最终取得了鲁肃的认可,显示了他学习的成效和才略的进步。
④能够在国家有大事时承担责任,治理国家,而且能够得到灵公的满意,说明他是有才能且能够得到君主信任的贤士。
(5)孙权劝说吕蒙的方式高妙之处在于:①因材施教,针对吕蒙的具体情况提出学习要求。②善于利用外部环境,让鲁肃在对比中认识吕蒙的变化。③尊重吕蒙的意愿,不强求他做学问,而是希望他多见事情开阔眼界。
孔子劝说鲁哀公的方式高妙之处在于:①抓住时机,在鲁哀公询问时推荐人才。②旁敲侧击,通过比较卫国三士来暗示鲁哀公应该任用什么样的人才。③注重礼节,先向鲁哀公表示尊敬再说明自己的看法。
【分析】译文:
【甲】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议论国家大事,鲁肃大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认清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
【乙】
鲁哀公问孔子说:“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孔子回答说:“卫灵公。我观察了卫国的朝廷。灵公的弟弟叫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他的信誉足以守护这些,而灵公爱他;还有名叫王林的士人,国有贤人一定会进而任用他。没有不达成的;如果不能达成,就会退而与他分享俸禄,而灵公尊重他;又有名叫庆足的士人,国有大事,就会进而处理,没有不成功的,而灵公高兴他;史鰌离开卫国,灵公在客栈住了三个月,琴瑟不弹,等待史鰌回来后才回去。我是因此知道他们的贤能的。”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①“卿今当涂掌事”出自《孙权劝学》,“今”指三国时期。
②从“鲁哀公问于孔子”“臣观于朝廷。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句可知,“今”指春秋时期。
(2)①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渡过/达成。
B.相同,用:悦,高兴。
C.不同,值得/足够。
D.不同,看/参见。
故选:B。
②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则进而治之”的意思是:就会进而治理“治”是处理的意思。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故选:A。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孙权对待人才的方式是善于劝说,鼓励吕蒙学习,并用自己的经历来启发他,从而使吕蒙开始学习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卫灵公对持人才的方式,“爱之”“尊之”“说之”,即他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对人才的成就感到高兴。
吕蒙的表现是从最初推辞学习,到被孙权说服后开始学习,并最终取得了鲁肃的认可,显示了他学习的成效和才略的进步。
庆足的特点是能够在国家有大事时承担责任,处理国家大事,而且能够得到灵公的满意,说明他是有才能且能够得到君主信任的贤士。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孙权劝说吕蒙的方式高妙之处在于:
1.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说吕蒙,让他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2.鼓励为主,孙权并没有严厉地责备吕蒙,而是以鼓励的方式让他开始学习。
3.因材施教,孙权知道吕蒙事务繁杂,并没有要求他深入研究经书,而是让他涉猎群书,了解历史。
孔子劝说鲁哀公的方式高妙之处在于:
1.正面引导,孔子并没有直接批评鲁哀公,而是通过赞扬卫灵公的治理方式来引导鲁哀公。
2.借事说理,孔子通过列举卫国三士的事例,让鲁哀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什么是贤才,以及如何使用贤才。
3.尊重对方,孔子在回答鲁哀公的问题时,始终保持着尊重的态度,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事实和道理来让鲁哀公自己做出判断。
答案:
(1)第一个“今”指三国时期 第二个“今”指春秋时期
(2)①B
②D
(3)A
(4)①善于劝说,鼓励吕蒙学习,并用自己的经历来启发他,从而使吕蒙开始学习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②“尊之”“说之”
③从最初推辞学习,到被孙权说服后开始学习,并最终取得了鲁肃的认可,显示了他学习的成效和才略的进步。
④能够在国家有大事时承担责任,治理国家,而且能够得到灵公的满意,说明他是有才能且能够得到君主信任的贤士。
(5)孙权劝说吕蒙的方式高妙之处在于:①因材施教,针对吕蒙的具体情况提出学习要求。②善于利用外部环境,让鲁肃在对比中认识吕蒙的变化。③尊重吕蒙的意愿,不强求他做学问,而是希望他多见事情开阔眼界。
孔子劝说鲁哀公的方式高妙之处在于:①抓住时机,在鲁哀公询问时推荐人才。②旁敲侧击,通过比较卫国三士来暗示鲁哀公应该任用什么样的人才。③注重礼节,先向鲁哀公表示尊敬再说明自己的看法。
4.【答案】(1)①《世说新语》
②A回头看
B将要
③你想见他吗?
(2)怒;惭;骄傲、轻视;恋恋不舍
(3)有理有据;博学多识,心胸宽阔
【分析】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王逸少出任会稽内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里。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标新立异,胸中见解确实高妙,你想不想见他吗?”王羲之一贯傲气自负,很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同车来到王羲之的住处,王羲之总是心存界限,不跟他交谈。不一会儿,支道林就告退了。后来正遇上王羲之要出行,车子已经在门外等着,支道林对王逸少说:“请您先不要走,我想与您稍讲几句话。”于是就谈论到《庄子 逍遥游》。支道林说了很多,才气、辞藻新奇,像繁花灿烂,交映生辉。王羲之于是敞开衣襟,解开衣带,恋恋不舍,不忍离去。
【解答】(1)①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根据记忆,可知【乙】文与【甲】文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
②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B句意:后来正遇上王羲之要出行。当:将要。
③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
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卿,你;欲,想要。句意为:你想见他吗?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友人便怒曰”“友人惭,下车引之”,【甲】文中友人从怒到惭,体现他从无礼到惭愧的变化;结合“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殊自轻之”“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乙】文王羲之从骄傲、轻视转变为恋恋不舍,体现他对支道林的态度变化。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对甲文中友人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元方有理有据,【乙】文写王羲之对支道林一开始轻视,后来恋恋不舍,体现支道林博学多识,心胸宽阔。
答案:
(1)①《世说新语》
②A回头看
B将要
③你想见他吗?
(2)怒;惭;骄傲、轻视;恋恋不舍
(3)有理有据;博学多识,心胸宽阔
5.【答案】(1)晋朝 陶渊明 明朝
(2)①我。
②从前。
(3)B
(4)悠然 以中有足乐者
(5)告诫马生不要因物质条件的优劣而分心;要专心学习、以学习为乐,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公私分明、宽容正直
(6)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淡泊名利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分析】译文:
甲: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乙: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丙: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延州的营寨有很多敌人攻陷了,范仲淹自告奋勇,前往延州退敌,后朝廷提拔他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酒》即《饮酒二十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所创作的文章。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余,我。
②句意: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向,从前。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再,第二次;谕,劝诫;释,消除;憾,怨恨。句意: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诗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作者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乙】文中结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句可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甲】文根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可知,作者求师路远天寒,自然条件艰苦;根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可知,物质匮乏,与同舍生相比,更见作者的苦寒之状;根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宋濂叙述自己从师经历的艰难,意在告诫马生不要因物质条件的优劣而分心;要专心学习、以学习为乐,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丙】文“仲淹顿首谢曰:‘臣向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一句话的意思是: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可见其公私分明、宽容正直的品质。
(6)个人行为上的选择体现了人物的情志追求。【甲】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的操守;【乙】文中体现了作者内心充实,志向高远;【丙】文中“仲淹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臣向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表现为作者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
答案:
(1)晋朝 陶渊明 明朝
(2)①我。
②从前。
(3)B
(4)悠然 以中有足乐者
(5)告诫马生不要因物质条件的优劣而分心;要专心学习、以学习为乐,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公私分明、宽容正直
(6)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淡泊名利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6.【答案】(1)宋濂 赠序
(2)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①过失;②正。
(4)C
(5)示例:
①按时归还 尊敬师长 诚实守信 谦逊守礼
②濂惟举其善者 恶可深罪
【分析】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皇亲私下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是诽谤不合法制。”(皇帝) 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 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道士。乙文中的“濂”就是宋濂。[甲]文标题中的“序”是指赠序。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执,拿;叩问,请教。句意为: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从不攻击他人过失。过,过失。
②句意为:陛下正广开言路。方,正。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
微,如果没有;几,差点。句意:如果不是景濂,我差点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
故选:C。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①根据“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我”借书来亲手抄录,并且按时归还,得到别人的信任,读了很多书。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可知,“我”不辞辛苦赶去百里外拜师求教,并且尊敬师长,于是“卒获有所闻”。由此可见,他不仅好学上进、持之以恒,而且具有诚实守信、谦逊守礼的品质。
②根据“濂惟举其善者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可知,第一空填“濂惟举其善者”,第二空填“恶可深罪”。
答案:
(1)宋濂 赠序
(2)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①过失;②正。
(4)C
(5)示例:
①按时归还 尊敬师长 诚实守信 谦逊守礼
②濂惟举其善者 恶可深罪
7.【答案】(1)送东阳马生序
(2)①更加
②原因
(3)不敢说一个字反驳。
(4)门人弟子填其室 闻琅琅声
(5)向老师请教 可怜邴原 被其感动
(6)D
【分析】参考译文:
【甲】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