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六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他们以半地穴式房屋为居,已学会养猪。“他们”是 (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
A项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符合题意;
B项半坡人六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以半地穴式房屋为居,已学会养猪,符合题意;
C项河姆渡人是距今约7000年,在长江流域,不符合题意;
D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识记知识的能力。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AC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3.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 同畏兀儿、蒙、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从而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个新民族是( )
A.回族 B.朝鲜族 C.维吾尔族 D.傣族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依据已学可知,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汗、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与朝鲜族、维吾尔族、傣族无关,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李世伟恩替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元朝、新的民族,然后联系元朝的历史,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4.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你给下面四幅图片归纳一个主题(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发展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间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清政府册封达赖喇嘛,颁发金本巴瓶规范转世灵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准格尔、设立伊犁将军府,加强对西北的管辖,这些措施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不符合题意;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发展变化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发展变化是在辽宋夏金元时期,不符合题意;
C. 政权分立与民族间交融 , 政权分立与民族间交融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主题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称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
A.帝制复辟 B.东北易帜 C.日本侵华 D.军阀混战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26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基本结束,D项符合题意;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死去,北洋军阀分裂,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A项不合题意;
1927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中国,B项不合题意;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失败,开始侵华,C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6.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农轻商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清政府对民族工业仍然采取限制政策,因此张謇发起仕途投身实业,这既体现其“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也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抗,A项正确;
工商皆本论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工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的观点,提高工商业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重义轻利,儒家的伦理思想。 意指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依据题干中“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判断出应该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因为文革结束后,党内仍然支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它不利于新时期的经济和法制建设,1978年在全国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而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浮夸风、共产风、阶级斗争为纲均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与题干时间不一致,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8.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辛勤劳动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 题中主要反映了人们吃、穿、住、行的变化,而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选项B正确;
A项表述不正确,虽然人们生活好了,但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排除;
C项和D项是对题中表现的现象的重复而不是其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9.特定的俗语或谚语是历史的写照。下列俗语或谚语中,能准确反映欧洲中世纪封君与封臣关系特点的是( )
A.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D.大学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下,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即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B项正确;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反映的是古罗马的发展, 排除A项;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反映的是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不是欧洲中世纪社会制度主要特征,排除C项;
“大学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反映的是西欧大学的兴起,不是欧洲中世纪社会制度主要特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封君封臣的认识。
10.下列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性特征是 ( )
A.从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 B.从理论到现实
C.从一国革命到多国革命 D.从空想到科学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后,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俄国,因此,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A项从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不是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是暴力革命,不符合题意;
B项从理论到现实是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性特征,符合题意;
CD两项不是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体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第二国际的成立是为了从一国革命到多国革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其中“上一轮”和“下一轮”分别是( )
A.一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B.鸦片战争、二战
C.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一战、二战
【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根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上一轮”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下一轮”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国家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1935年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把陆军人数由10万人扩展到60万人,标志着德国冲破了凡尔赛体系,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9月3日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标志着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军事基地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
12.“近年来,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却向世界传递了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声音……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是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型全球化。”这表明中国( )
A.准备退出全球化 B.为全球化注入了新内容
C.是全球化的主导与中心 D.在全球化中获利最大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A.准备退出全球化,不符合题意;
B.根据材料“近年来,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却向世界传递了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声音…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个跨境项目开始实施。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是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型全球化”分析可知,中国引领的新型全球化的“新”是指中国为全球化注入了新内容:向世界传递了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是全球化的主导与中心 ,不符合题意;
D. 在全球化中获利最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要依赖多方面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三: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哪一治世局面?(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现象:北民南迁;原因: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影响: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答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1)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表明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表现在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2)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表明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
(3)材料“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反映了北民南迁的现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是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是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根据上述材料,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工具政策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故答案为:(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现象:北民南迁;原因: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影响: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答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耕文明,文景之治,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知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ionPoint)又名“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曾经有一处令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要掩面而去的地方。这个地方高悬着1895年2月被日本俘获的北洋水师靖运舰的铁锚。它同镇远舰的铁锚、土炮弹头等一起陈列于此,并立有海战碑志,向世人炫耀。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充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 材料一中“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哪次战争?引发该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了5个通商口岸,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哪个城市?(4分)
(2)材料二中,靖远舰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俘获?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后签订了什么条约?(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条约签订的时间是哪一年?该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是指哪个地方?(4分)
(4)“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你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答案】(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广州。
(2)甲午中日战争。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1901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东交民巷。
(4)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1)战争:根据材料一“ 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导火线: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最南端: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由南至北分别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故最南端的城市是广州。
(2)战争:根据材料二“ 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曾经有一处令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要掩面而去的地方”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中国战败,北洋舰队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
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的国力大为增强,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中国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制度,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条约: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3)时间、影响及地方:根据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充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是《辛丑条约》中关于划分使馆界的内容,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启示:本题是开放题目,根据中国近代史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开放政策;要实行科技兴国战略等。
故答案为:
(1) 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广州。
(2)甲午中日战争。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1901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东交民巷。
(4)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等。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阅读下列材料:
事件 时间 内容 备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0世纪50年代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到 1956年,全国90%以上的个体农 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 包干到户 到1984年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95%以上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画“ ”;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意思的,请在括号内画“×”;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画“ ”。
(1)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3分)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在我国安徽凤阳小岗村试行。( )(3分)
(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都是我国为发展农村经济所采取的正确措施。( )(3分)
(4) 到1956年,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个体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分)
(5)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 )(2分)
【答案】(1)√
(2)○
(3)√
(4)×
(5)×
【知识点】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依据图表信息可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的改造即三大改造,因此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
(2)依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在我国安徽凤阳小岗村试行,而在表格中未涉及到此内容;
(3)依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我国为发展农村经济所采取的正确措施,因此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
(4)依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个体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主旨;
(5)依据图表信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20世纪年80代实行的,因此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主旨。
故答案为:(1)A (2)C(3) A (4)B(5)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一般,主要需要对“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内容的熟悉与认识即可。
16.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其中的债务法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材料三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强国之路》
材料四
旧时的法律是贵族的,它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现在社会的德谟克拉西(民主)的,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 ——[法]薛纽伯《现代文明史》 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 ——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图片是古代哪个国家的哪位国王制定的哪部法典?该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其实质是什么?(3分)
(2)请写出材料二这部法律文献的名称。据材料二对该法律文献作简要评价。(2分)
(3)材料三中英国建立起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的创立与英国哪一法律文件有关?(3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中为改变“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而颁布的法律文献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该法律对人的意义是什么?拿破仑通过制定什么法律文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该法律文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并据材料四概括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美国这一政治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该法律的历史地位如何?有什么局限性?你能从图中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体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3分)
【答案】(1)国家:古巴比伦 国王:汉谟拉比 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2)法律:《十二铜表法》。
评价: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宇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対法律的曲解滥用
(3)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法律文件:《权利法案》。
(4)文献:《人权宣言》 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文件:《拿破仑法典》
意义: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对外战争影响: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觉醒。
(5)依据:1787年宪法;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局限性: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原则: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1)国家、国王、法典: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浮雕刻画了汉谟拉比王肃立在太阳神的宝座前,听他口授法典。太阳神的威严和汉谟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个画面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严肃。这体现的《汉谟拉比法典》因此,国家指的是古巴比伦。国王: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实质: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2)法律:根据材料“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评价:根据材料“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可知,归纳为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滥用。
(3)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英国经历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文件:结合所学可知,《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4)文献: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后颁布了《人权宣言》。意义:根据材料“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可以归纳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文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对外战争影响:根据材料“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可以归纳为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觉醒。
(5)依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五体现的是三权分立原则,出自于1787年宪法。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原则:根据材料可知,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独立且彼此制衡,因此,体现的原则是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启蒙思想家:结合所学可知,三权分立原则出自于孟德斯鸠。
故答案为:
(1)国家: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2)法律:《十二铜表法》。 评价: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滥用。
(3)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法律文件:《权利法案》。
(4)文献:《人权宣言》。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文件:《拿破仑法典》。 意义: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对外战争影响: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觉醒。
(5)依据:1787年宪法;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局限性: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原则: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六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他们以半地穴式房屋为居,已学会养猪。“他们”是 (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 同畏兀儿、蒙、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从而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个新民族是( )
A.回族 B.朝鲜族 C.维吾尔族 D.傣族
4.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你给下面四幅图片归纳一个主题(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发展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间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称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
A.帝制复辟 B.东北易帜 C.日本侵华 D.军阀混战
6.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农轻商
7.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8.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辛勤劳动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9.特定的俗语或谚语是历史的写照。下列俗语或谚语中,能准确反映欧洲中世纪封君与封臣关系特点的是( )
A.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D.大学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10.下列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性特征是 ( )
A.从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 B.从理论到现实
C.从一国革命到多国革命 D.从空想到科学
11.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其中“上一轮”和“下一轮”分别是( )
A.一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B.鸦片战争、二战
C.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一战、二战
12.“近年来,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却向世界传递了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声音……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是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型全球化。”这表明中国( )
A.准备退出全球化 B.为全球化注入了新内容
C.是全球化的主导与中心 D.在全球化中获利最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要依赖多方面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三: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哪一治世局面?(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ionPoint)又名“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曾经有一处令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要掩面而去的地方。这个地方高悬着1895年2月被日本俘获的北洋水师靖运舰的铁锚。它同镇远舰的铁锚、土炮弹头等一起陈列于此,并立有海战碑志,向世人炫耀。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充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 材料一中“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哪次战争?引发该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了5个通商口岸,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哪个城市?(4分)
(2)材料二中,靖远舰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俘获?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后签订了什么条约?(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条约签订的时间是哪一年?该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是指哪个地方?(4分)
(4)“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你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事件 时间 内容 备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0世纪50年代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到 1956年,全国90%以上的个体农 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 包干到户 到1984年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95%以上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画“ ”;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意思的,请在括号内画“×”;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画“ ”。
(1)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3分)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在我国安徽凤阳小岗村试行。( )(3分)
(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都是我国为发展农村经济所采取的正确措施。( )(3分)
(4) 到1956年,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个体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分)
(5)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 )(2分)
16.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其中的债务法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材料三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强国之路》
材料四
旧时的法律是贵族的,它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现在社会的德谟克拉西(民主)的,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 ——[法]薛纽伯《现代文明史》 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 ——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图片是古代哪个国家的哪位国王制定的哪部法典?该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其实质是什么?(3分)
(2)请写出材料二这部法律文献的名称。据材料二对该法律文献作简要评价。(2分)
(3)材料三中英国建立起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的创立与英国哪一法律文件有关?(3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中为改变“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而颁布的法律文献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该法律对人的意义是什么?拿破仑通过制定什么法律文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该法律文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并据材料四概括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美国这一政治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该法律的历史地位如何?有什么局限性?你能从图中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体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