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按照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年代长短进行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A.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B.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山顶洞人、元谋人、北京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据所学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
ACD三项排列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我国主要远古人类生活的时间,要求具备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2.小明喜欢收集历史图片,下面是他收集的三幅图片。这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纹饰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器物文明的演进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青铜艺术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图片涉及陶器、青铜器和铁器,其中前两幅图片都不属于生产或耕作工具,古代纹饰也不准确,能够全部包含这三个图片的只有中华文明的演进。
ABC三项和题干三幅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器物文明的演进是题干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中华文明的演进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文明演进的相关知识。
3.“口口口”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口口口”的名字应是( )
A.司马迁 B.张仲景 C.贾思勰 D.郦道元
【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口口口”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口口口”的名字应是司马迁。
A项司马迁应是“口口口”的名字,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4.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C.少数民族的反抗 D.十六国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奢侈腐化,A项符合题意;
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不是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是根本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十六国的建立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589年隋文帝灭掉哪个政权统一全国( )
A.前蜀 B.陈朝 C.后蜀 D.南唐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令杨广南征,消灭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25年,后唐庄宗灭亡前蜀,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6年,宋太祖灭亡后蜀,不合题意,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75年,宋太祖灭亡南唐,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文帝统一中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历史知识。
6.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厉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的北宋改革家是( )
A.狄仁杰 B.范仲淹 C.王安石 D.司马光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在经济上采取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上采取保甲法。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要熟记相关知识。
7.除夕、元宵、端午等节日基本定型是在( )
A.远古时期 B.秦汉时期 C.商周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B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除夕、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基本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定型,后来逐渐发展,不断增加习俗和新的节日含义,B正确;
远古时期是文明起源期,还没有出现节日,A错误;
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定型的时期,节日还没有定型,C错误;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节日还没有定型,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传统节日,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时掌握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即可。
8.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日本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其中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葡萄牙,B正确;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武装海盗集团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最终被戚继光元帅荡平,A错误;
英国和法国在清代后期开始侵略中国,其中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等,与题意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对外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中掌握葡萄牙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即可。
9.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强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国家( )
A.英国 B.日本 C.俄国 D.法国
【答案】C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强占我国大片领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10.下列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意义的关键词是( )
A.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光明前途 良好开端 D.科学发展 高举旗积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A项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意义,符合题意;
B项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和遵义会议有关,不符合题意;
C项光明前途 良好开端好中共八大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科学发展 高举旗帜和中共一大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一大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一大等知识。
11.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B.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杀敌
C.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D.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ABC三项都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2.1905年清政府宣布的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
A.派遣留学生 B.废除科举制度
C.废除八股文 D.创办京师大学堂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据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B项正确;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向国外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戊戌变法的时候废除了八股文,排除C项;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新式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
13.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而英勇酒牲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于下列哪场战役中( )
A.南昌起义 B.平型关大捷 C.辽沈战役 D.上甘岭战役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 , 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而英勇酒牲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黄继光就是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的一位战斗英雄,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南昌起义,不符合题意;
B.平型关大捷,不符合题意;
C.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
1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A.成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赎买政策
C.建立人民公社 D.进行土地改革
【答案】B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助理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成立生产合作社,不符合题意;
C.建立人民公社,不符合题意;
D.进行土地改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5.1987年,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的事件是( )
A.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B.“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
C.两岸实现“大三通” D.胡锦涛会见连战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交往,要熟记相关知识。
16.1955年,来自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亚洲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在( )
A.万隆 B.巴黎 C.纽约 D.柏林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 1955年,来自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非会议,要熟记相关知识。
17.下图所示诗歌的内容,赞誉的是( )
A.钱学森 B.翟志刚 C.屠呦呦 D.杨利伟
【答案】C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依据“青蒿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屠呦呦与青蒿素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屠呦呦在20世纪70 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18.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的历法是( )
A.太阳历 B.阴历 C.夏历 D.儒略历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凯撒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D项正确;
古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排除A项;
阴历是古巴比伦编制的历法,排除B项;
夏历是中国古代编制的历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19.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体现了大学自治地位的( )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独立特权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据题干“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可知,这体现了大学自治地位的司法特权。西欧古老大学拥有许多特权,欧洲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B项正确;
大学拥有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项;
大学没有独立特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20.古希腊人往往通过神话故事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也大量选择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题材,这是因为他们( )
①推崇古希腊文化 ②借助希腊文化弘扬人的价值
③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④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和压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根据“古希腊人往往通过神话故事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之所以选择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题材,主要是因为推崇希腊文化,希望借助希腊文化弘扬人的价值和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与压制,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此时的意大利画家并不是主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一位历史学家说: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主要是由于其在16-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据此可知( )
A.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
B.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C.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D.自然科学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根据“主要是由于其在16-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条件。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是由于英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B项正确;
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与“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不符,排除A项;
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与“政治结构”不符,排除C项;
自然科学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与“政治结构”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2.“人间喜剧”一套小说集,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集的作者是(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巴尔扎克 D.托尔斯泰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A.彼特拉克,不符合题意;
B.莎士比亚,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 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托尔斯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3.以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示意图,其中②处(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新经济政策实施
【答案】C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故C符合题意;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不符合题意;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故B不符合题意;
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4.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如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整顿金融;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指导,这些措施的特点是( )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通过立法干预经济
C.提高福利缓和矛盾 D.优先发展金融信贷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如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整顿金融;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指导”,可以看出,这些措施的特点是都通过立法干预经济,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不符合题意;
C. 提高福利缓和矛盾 ,不符合题意;
D. 优先发展金融信贷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5.某同学写成一首新版《归田园居》:“敲键荧屏下,悠然新视窗。种豆温室里,籼型产量高。”这首诗体现了(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C.政治多极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D.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题干中的“敲键荧屏”是指在敲打计算机键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其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因此题干中新版《归田园居》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和成就,与前两次科技革命进行对比学习。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材料二: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他们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回望过去40多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从小岗村“红手印”,到深圳蛇口“试验田”,再到“南海边写下的诗篇”,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
(1)材料一中在“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中于1898年进行的变法是什么?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全新时代的开始”是指诞生了哪一政党?材料中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一条新路、好路”是指哪一伟大决策的实施?该决策最早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3分)
(4)从中国道路的选择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案】(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2)中国共产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中国人民具有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戊戌变法;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2)根据材料“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根据材料“从小岗村‘红手印’,到深圳蛇口‘试验田’,再到‘南海边写下的诗篇’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内容,属于改革开放的实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
(4)中国道路的选择中的启示,可以从党的重要作用,国家发展的道路等着手,如中国人民具有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
故答案为:
(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2)中国共产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中国人民具有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旱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旱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诞生在齐国故都临淄。这里东邻大海,南依高山、内靠平原,是个山海相连、海天一体,山水环绕的地方……自姜太公封齐建国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使渔盐之利”,到春秋中期桓管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再到战国“威宣称雄”,齐地奠定了滨海商业文明的基础。
——摘编自“淄博新闻”《人类文明史的坐标——稷下学宫》
材料二:汉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教育,官学自不待言,即使私学也要以儒典为讲授材料。儒经内容虽各有偏重之处,但均包含有伦理道德观念,贯穿着“德”的说教。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得到培养和训练,能够自觉地以伦理道德为准而行事,从而使封建统治秩序得到维护。
——摘编自郝建平《汉代教育特点论略》
材料三:据曹松叶先生《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小百科 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四: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上册》
材料五:
主题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朝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六:读图
(1) 阅读材料一,写出“稷下学宫”的主要职能。指出其诞生在临淄的原因。 (3分)
(2) 概括材料二所述汉代教育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书院地域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分)
(4) 依据材料四,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相关的主要因素。 (3分)
(5) 任选图表内两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分析其开设的目的。 (3分)
(6) 观察如图,解读日本教育发生的三点变化并分析原因。(3分)
(7)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3分)
【答案】(1)官办高等学府、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齐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滨海商业文明基础。
(2)特点:儒家教育为主体、官学与私学并行。培养训练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维护封建统治。
(3)特点: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大河流域等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南方商业经济繁荣、北方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等。
(4)教师行会的出现、国王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
(5)三年级开设的目的是了解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知晓各国历史;六年级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6)义务教育年限增加、最终普及了义务教育、女子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基本实现男女教育平等。明治维新。
(7)国家的兴衰依赖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完成;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通过振兴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落后状态等。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1)根据材料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旱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旱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可知,“稷下学宫”的主要职能是官办高等学府、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根据材料一“这里东邻大海,南依高山、内靠平原,是个山海相连、海天一体,山水环绕的地方”可知,临淄地理位置优越,根据“齐地奠定了滨海商业文明的基础”可知,临淄海滨商业文明基础雄厚,稷下学宫”诞生在临淄的原因是齐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滨海商业文明基础。
(2)根据材料二“汉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教育,官学自不待言,即使私学也要以儒典为讲授材料”可知,儒家教育处于汉代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机构分为官学和私学,但其教育内容都要以儒家教育为主,所以汉代教育主要特点是儒家教育为主体、官学与私学并行。根据材料二“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得到培养和训练,能够自觉地以伦理道德为准而行事,从而使封建统治秩序得到维护”可知,推行儒学教育是为了培养训练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大一统王朝。
(3)根据材料三“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可知,长江、珠海、黄河这些地区都是古代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宋代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大河流域等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地区社会动荡。
(4)根据材料四“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可知,建立多所新学校。根据“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可知,建立教师行会。根据“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可知,国王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
(5)根据材料五“三年级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可知,有助于了解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知晓各国历史,可以为挽救中国民族危机提供借鉴和方法。“六年级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可知,有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6)根据材料六示意图可知,日本义务教育的年限发生变化,从四年制发展到六年制;受教育的占比不断增加,义务教育普及;女比例逐渐均数,基本实现男女教育平等。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发展了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推动了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7)根据所学可知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扭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证明了教育的影响力。国家的兴衰依赖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完成;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通过振兴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落后状态等。
故答案为:
(1)主要职能:官办高等学府、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原因:齐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滨海商业文明基础
(2)特点:儒家教育为主体、官学与私学并行。原因:培养训练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维护封建统治。
(3)特点: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大河流域等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南方商业经济繁荣、北方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等。
(4)因素:教师行会的出现、国王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
(5)目的:三年级开设的目的是了解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知晓各国历史;六年级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6)变化:义务教育年限增加、最终普及了义务教育、女子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基本实现男女教育平等。原因:明治维新。
(7)理解:国家的兴衰依赖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完成;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通过振兴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落后状态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稷下学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解读能力。本题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提炼回答。
(2)本题考查汉代教育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汉代教育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宋代书院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相关知识。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提炼回答。
(6)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教育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7)本题以六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按照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年代长短进行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A.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B.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山顶洞人、元谋人、北京人
2.小明喜欢收集历史图片,下面是他收集的三幅图片。这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纹饰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器物文明的演进
3.“口口口”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口口口”的名字应是( )
A.司马迁 B.张仲景 C.贾思勰 D.郦道元
4.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导致西晋“骤灭”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C.少数民族的反抗 D.十六国的建立
5.589年隋文帝灭掉哪个政权统一全国( )
A.前蜀 B.陈朝 C.后蜀 D.南唐
6.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厉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的北宋改革家是( )
A.狄仁杰 B.范仲淹 C.王安石 D.司马光
7.除夕、元宵、端午等节日基本定型是在( )
A.远古时期 B.秦汉时期 C.商周时期 D.战国时期
8.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日本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9.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强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国家( )
A.英国 B.日本 C.俄国 D.法国
10.下列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意义的关键词是( )
A.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光明前途 良好开端 D.科学发展 高举旗积
11.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B.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杀敌
C.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D.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2.1905年清政府宣布的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
A.派遣留学生 B.废除科举制度
C.废除八股文 D.创办京师大学堂
13.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而英勇酒牲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于下列哪场战役中( )
A.南昌起义 B.平型关大捷 C.辽沈战役 D.上甘岭战役
1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A.成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赎买政策
C.建立人民公社 D.进行土地改革
15.1987年,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的事件是( )
A.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B.“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
C.两岸实现“大三通” D.胡锦涛会见连战
16.1955年,来自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亚洲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在( )
A.万隆 B.巴黎 C.纽约 D.柏林
17.下图所示诗歌的内容,赞誉的是( )
A.钱学森 B.翟志刚 C.屠呦呦 D.杨利伟
18.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的历法是( )
A.太阳历 B.阴历 C.夏历 D.儒略历
19.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体现了大学自治地位的( )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独立特权
20.古希腊人往往通过神话故事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也大量选择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题材,这是因为他们( )
①推崇古希腊文化 ②借助希腊文化弘扬人的价值
③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④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和压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一位历史学家说: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主要是由于其在16-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据此可知( )
A.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
B.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C.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D.自然科学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22.“人间喜剧”一套小说集,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集的作者是(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巴尔扎克 D.托尔斯泰
23.以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示意图,其中②处(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新经济政策实施
24.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如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整顿金融;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指导,这些措施的特点是( )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通过立法干预经济
C.提高福利缓和矛盾 D.优先发展金融信贷
25.某同学写成一首新版《归田园居》:“敲键荧屏下,悠然新视窗。种豆温室里,籼型产量高。”这首诗体现了(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C.政治多极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D.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材料二: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他们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回望过去40多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从小岗村“红手印”,到深圳蛇口“试验田”,再到“南海边写下的诗篇”,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
(1)材料一中在“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中于1898年进行的变法是什么?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全新时代的开始”是指诞生了哪一政党?材料中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一条新路、好路”是指哪一伟大决策的实施?该决策最早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3分)
(4)从中国道路的选择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旱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旱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诞生在齐国故都临淄。这里东邻大海,南依高山、内靠平原,是个山海相连、海天一体,山水环绕的地方……自姜太公封齐建国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使渔盐之利”,到春秋中期桓管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再到战国“威宣称雄”,齐地奠定了滨海商业文明的基础。
——摘编自“淄博新闻”《人类文明史的坐标——稷下学宫》
材料二:汉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教育,官学自不待言,即使私学也要以儒典为讲授材料。儒经内容虽各有偏重之处,但均包含有伦理道德观念,贯穿着“德”的说教。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得到培养和训练,能够自觉地以伦理道德为准而行事,从而使封建统治秩序得到维护。
——摘编自郝建平《汉代教育特点论略》
材料三:据曹松叶先生《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小百科 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四: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上册》
材料五:
主题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朝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六:读图
(1) 阅读材料一,写出“稷下学宫”的主要职能。指出其诞生在临淄的原因。 (3分)
(2) 概括材料二所述汉代教育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书院地域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分)
(4) 依据材料四,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相关的主要因素。 (3分)
(5) 任选图表内两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分析其开设的目的。 (3分)
(6) 观察如图,解读日本教育发生的三点变化并分析原因。(3分)
(7)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