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山西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0 20:00: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面关于几种原始人用火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B.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C.北京人学会人工取火 D.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用火,但是使用的都是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识记元谋人和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人工取火。
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图是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秦朝建立的时间在年代尺上应该处于(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初期:前20年;前期:前30年;中期:中间40年;后期(晚期)后30年;末期:后20年。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所以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B符合题意;
a处是公元前3世纪前期,排除A;
c处是公元前2世纪前期,排除C;
d处是公元前2世纪后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世纪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你到洛阳除赏花外,还可以参观(  )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龙门飞甲 D.都江堰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有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故D不符合题意;
龙门飞甲是电影名,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4.小丽同学在进行历史复习时,整理出下面的笔记。请你为她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
A.朝代更迭频繁 B.文明孕育产生
C.民族间的战争 D.民族交往交融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辽与北宋的和战;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元朝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清朝也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往。
A:朝代更迭频繁,排除;
B:文明孕育产生,排除;
C:民族间的战争,排除;
D:民族交往交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只需概括材料即可。
5.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以下名词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澶渊之盟、宣政院 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西域都护、中书省 D.大都、玄奘西行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依据题干中关键词“元朝社会,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对辽阔的新疆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澎湖巡检司;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符合题意;
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A不合题意;
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C不合题意;
唐玄宗是玄奘西行,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6.袁世凯上台之后,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总统有公布法律,提出法律议案,统帅全国海陆军等权力。这一做法(  )
A.是为独裁、称帝做准备 B.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C.推动民主政体趋于完善 D.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根据材料“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总统有公布法律,提出法律议案,统帅全国海陆军等权力”和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制定的,而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制为总统制,说明他破坏了临时约法规定,在为独裁、称帝做准备,A项正确;
袁世凯的行为是为了独裁准备,而不是为了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
袁世凯的行径是破坏民主政体,排除C项;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认识。
7.地图、图片和历史文献都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A.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B.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C.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可知,这分别与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题干所示的这些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军阀,B项正确;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国共内战,星火燎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国共合作,抗日烽火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题主要考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8.他是清末状元,他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他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他是(  )
A.张謇 B.张之洞 C.卢作孚 D.侯德榜
【答案】A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 A 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张謇的知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
9.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A.主权归属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 D.外交方针不同
【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一国两制”
【解析】我国的经济特区是以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侨资,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最大的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
ACD三项都不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制度不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理解社会制度不同是我国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最大的区别。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
10.“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我们是英雄的火箭军团,不要以为我们沉默无语,我们要吼声就威震九天!……”歌词反映的部队是(  )
A.中国海军部队 B.中国陆军部队
C.第二炮兵部队 D.中国空军部队
【答案】D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我们是英雄的火箭军团,不要以为我们沉默无语,我们要吼声就威震九天!……”可知,这是对第二炮兵部队的描述。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现已更名为火箭军)。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海军部队,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国陆军部队,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第二炮兵部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战略导弹部队被称为第二炮兵部队。
11.“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古代希腊(  )
A.神话故事多姿多彩 B.法治建设成就突出
C.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D.自然资源丰富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A:神话故事多姿多彩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法治建设成就突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和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地区的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文化源泉,C项符合题意;
D:自然资源丰富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12.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B.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
C.《医典》作者伊本·西那被后人誉为“医学之王”
D.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传人欧洲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选项C是对《医典》作者伊本 西那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项;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属于历史观点,排除B项;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传人欧洲属于历史观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13.1783年失去美洲殖民地后,没有人预见到英国能够再次崛起。英国能再次崛起是因为(  )
A.颁布《权利法案》 B.三角贸易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天覆地的变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D项正确;
颁布《权利法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三角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文艺复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知道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明治天皇刚登基,第一次接见外国公使时,还保持着传统日本皇室的对外形象。可没过多久,便以断发蓄须、军装戎马的形象出现在国民面前。这一改变体现了(  )
A.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平等 B.文明开化影响社会生活
C.殖产兴业推动经济发展 D.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
【答案】B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A. 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平等,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明治天皇刚登基,第一次接见外国公使时,还保持着传统日本皇室的对外形象。可没过多久,便以断发蓄须、军装戎马的形象出现在国民面前”,这一改变体现了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影响了天皇的社会生活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殖产兴业推动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
D. 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新变化,下面符合其“新变化”的表现是(  )
A.美国成为战后整个世界的霸主
B.由欧共体到欧盟,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
C.日本战后发展成为政治大国
D.社会保障制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B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A. 美国成为战后整个世界的霸主,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开始了联合,逐步建立了欧共体,后来发展成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日本战后发展成为政治大国,不符合史实;
D. 社会保障制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董仲舒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图片中所反映的人物创立了什么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哪一建议?(2分)
(4)通过以上的探究,概括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分)
【答案】(1)儒家;“仁”;
(2)春秋以来的百家争鸣局面,在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遭到致命打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儒家思想创立于春秋晚期;遭摧残于秦朝;汉朝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焚书坑儒事件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秦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春秋以来的百家争鸣局面,在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遭到致命打击。焚书坑儒还摧残了文化。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依据材料三:“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以看出,这是说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认识。综合分析前三问,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创立于春秋晚期;秦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摧残于秦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点评】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和焚书坑儒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典型特点,并谈谈你对划线部分的理解。(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历程。(3分)
(3)依据材料三,举例说明红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的表现。分析“长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的原因。(4分)
【答案】(1)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理解: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2)内涵: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历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3)表现:1934年10月,红军八万多人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历经艰难险阻。原因: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知识点】五四运动;红军长征;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1)根据材料“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可知其特点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 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所学可知,其精神内涵为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3)本题可以从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等角度进行作答,如 1934年10月,红军八万多人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历经艰难险阻;根据材料“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和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故答案为:
(1) 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理解: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2)内涵: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历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3)表现:1934年10月,红军八万多人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历经艰难险阻。原因: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长征的认识。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八年级2班同学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各组同学进行的项目学习任务,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任务一【构建导图——明确理论内容】

任务二【解读史料——增强建设信心】
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定》
任务三【阐释会议——汲取决策精华】
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一组同学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维导图(如图),请你在①②处准确填写相关内容,并列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内改革的两例具体举措。
(1)二组同学收集了很多历史材料。请依据下面材料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5分)
(2)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是三组同学制作的一张会议卡片,请你围绕主题,对三个会议进行阐释。 (5分)
【答案】(1)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意义: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2)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阐释: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1)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战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因此①是邓小平理论;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对内改革的措施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等。
(2)根据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概括得出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意义可从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分析概括。
(3)围绕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上进行阐释。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故答案为:
(1)①是邓小平理论;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等。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意义: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3)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阐释: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考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国内改革的实践活动。
(2)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需要考生掌握对外开放的特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3)本题主要考查百年党史上的会议,需要考生掌握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等知识。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主法治建设是一直不变的主题。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开展了以“古今外国民主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问题探究。
(1)图一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3分)
(2)图二人物他统治期间所在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4分)
(3)图三中法律文件签署的意义?该法律文件有什么局限性?(4分)
(4)图三中革命取得胜利后,制定了本国宪法,该宪法的名称是什么?宪法的地位如何?按照什么原则设计本国政体?(4分)
【答案】(1)《汉谟拉比法典》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公民大会。
(3)《独立宣言》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局限性:但未宣布废除奴隶制。
(4)1787年美国宪法,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分权制衡原则。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雅典民主政治;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解析】(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
(2)图二人物是伯里克利,他统治期间所在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但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民主。
(3)依据图三《独立宣言》可知《独立宣言》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局限性:但未宣布废除奴隶制。
(4)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了本国的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故答案为:
(1) 《汉谟拉比法典》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 公民大会。
(3)《独立宣言》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局限性:但未宣布废除奴隶制。
(4) 1787年美国宪法,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分权制衡原则。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面关于几种原始人用火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B.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C.北京人学会人工取火 D.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图是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秦朝建立的时间在年代尺上应该处于(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你到洛阳除赏花外,还可以参观(  )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龙门飞甲 D.都江堰
4.小丽同学在进行历史复习时,整理出下面的笔记。请你为她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
A.朝代更迭频繁 B.文明孕育产生
C.民族间的战争 D.民族交往交融
5.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以下名词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澶渊之盟、宣政院 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西域都护、中书省 D.大都、玄奘西行
6.袁世凯上台之后,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总统有公布法律,提出法律议案,统帅全国海陆军等权力。这一做法(  )
A.是为独裁、称帝做准备 B.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C.推动民主政体趋于完善 D.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
7.地图、图片和历史文献都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A.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B.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C.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8.他是清末状元,他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他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他是(  )
A.张謇 B.张之洞 C.卢作孚 D.侯德榜
9.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A.主权归属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 D.外交方针不同
10.“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我们是英雄的火箭军团,不要以为我们沉默无语,我们要吼声就威震九天!……”歌词反映的部队是(  )
A.中国海军部队 B.中国陆军部队
C.第二炮兵部队 D.中国空军部队
11.“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古代希腊(  )
A.神话故事多姿多彩 B.法治建设成就突出
C.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D.自然资源丰富
12.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B.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
C.《医典》作者伊本·西那被后人誉为“医学之王”
D.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传人欧洲
13.1783年失去美洲殖民地后,没有人预见到英国能够再次崛起。英国能再次崛起是因为(  )
A.颁布《权利法案》 B.三角贸易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
14.明治天皇刚登基,第一次接见外国公使时,还保持着传统日本皇室的对外形象。可没过多久,便以断发蓄须、军装戎马的形象出现在国民面前。这一改变体现了(  )
A.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平等 B.文明开化影响社会生活
C.殖产兴业推动经济发展 D.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
15.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新变化,下面符合其“新变化”的表现是(  )
A.美国成为战后整个世界的霸主
B.由欧共体到欧盟,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
C.日本战后发展成为政治大国
D.社会保障制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董仲舒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图片中所反映的人物创立了什么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哪一建议?(2分)
(4)通过以上的探究,概括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典型特点,并谈谈你对划线部分的理解。(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历程。(3分)
(3)依据材料三,举例说明红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的表现。分析“长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的原因。(4分)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八年级2班同学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各组同学进行的项目学习任务,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任务一【构建导图——明确理论内容】

任务二【解读史料——增强建设信心】
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定》
任务三【阐释会议——汲取决策精华】
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一组同学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维导图(如图),请你在①②处准确填写相关内容,并列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内改革的两例具体举措。
(1)二组同学收集了很多历史材料。请依据下面材料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5分)
(2)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是三组同学制作的一张会议卡片,请你围绕主题,对三个会议进行阐释。 (5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主法治建设是一直不变的主题。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开展了以“古今外国民主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问题探究。
(1)图一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3分)
(2)图二人物他统治期间所在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4分)
(3)图三中法律文件签署的意义?该法律文件有什么局限性?(4分)
(4)图三中革命取得胜利后,制定了本国宪法,该宪法的名称是什么?宪法的地位如何?按照什么原则设计本国政体?(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