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下六单元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下六单元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2:3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15.古诗二首 学时 2课时
课标要求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3.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向4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在读准古诗,读出古诗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古诗的意思是二年级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学习目标 第一学时: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第二学时: 1.学习古诗《绝句》。 2.正确读写诗中的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绝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收集有关诗人杨万里、杜甫的资料
学习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 2.读诗句想画面 3.归类识字
第一学时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个性设计
导入 新课 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 (4)理解诗题。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①学习“晓”。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 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5)齐读课题。 观看视频及图片,感受西湖之美 交流 齐读课题,读好停顿 交流展示 思考汇报 自主观察,拓展识字 理解题意 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活动一 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①正音。“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③教师范读。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④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学生汇报 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学生已经理解的就无须再做过多的解析。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落实目标1
活动二 1.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 (1)品荷之多。 ①“接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 ②指导朗读: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2)品花之艳。 ①早晨的太阳是怎样的?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②指导朗读:读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的荷花的红艳。 (3)品人之情。 ①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 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②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生汇报 自由读、指名读 小组讨论交流 ③指名读、小组读。 汇报感受 圈画汇报 有感情读文 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予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这样的朗读方式,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更让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让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知上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落实目标2、3
活动三 板块四 入情入境,读中悟情 1.配乐诵读: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谁来试着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呢? 2.编写故事:“时光仿佛回到了古时候,我,就是杨万里……(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来到西子湖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美景)” 3.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 (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中。 (3)引导背诵。 多种形式诵读 想象、编写故事 填空背诵 编写故事,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的情境,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有效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引导学生吟诵诗句,必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落实目标3
第二学时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个性设计
导入 新课 1.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就在这里生活。 3.一天,诗人坐在家中向外望去,被外面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提笔写下了这首古诗。(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绝”字的写法) 观察图片 交流诗人信息 生读题并书写 在组织课堂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内容紧扣上课内容,力求在极短的时间内,用风趣的导语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课堂之中。
活动一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3.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把每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5.指导写字。 分类比较,指导书写“吴、含、岭”。 (1)课件出示“吴、含”,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相机指导。 (3)出示“岭”,将“岭”和“含”做比较,“含”字上边是“今”,“岭”字右边是“令”,分辨清楚有点和无点。另要强调“山”作偏旁时竖折要斜。 (4)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讲评。 生自由读 结合语境认读多音字 (1)认读词语。 (2)结合图片,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准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认真观察后书写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把生字和图形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识字,又为学生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落实目标1
活动二 出示诗句,指名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2.理解诗意。 (1)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的情景。 (2)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教师引导: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几种色彩。 (2)教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教师范读古诗。 引语:诗句中藏着优美的图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5.指导朗读。 引语: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是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诗人很喜欢这道风景,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读一读 画一画 (1)学生自读,试着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汇报交流 思考交流 学生带着体会读诗句。 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学生想象画面 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看到的画面。先同桌之间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多种形式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对于这首诗,教师不能只作一般性的语句疏通,而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去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 落实目标2 3
作业 必做题:背诵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选做题: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完成诗配画。
随堂检测 内容: 解释词语: 晓: 四时: 接天: 用自己的话描绘下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象: 效果: 反馈:
板书 设计 15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