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0 坐标图像题25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项10 坐标图像题25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10 15:16:2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国版】2024年中考化学压轴必刷题
专项10 坐标图像题(25题)
1.向装有一定量硝酸亚铁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试管中,缓慢加入锌粉,充分反应。下列关于试管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图错误的是( )
A.B.C.D.
2.如图1是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图2是步骤3中烧杯内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步骤1的操作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温度降低
B.步骤2所得的溶液呈蓝色
C.步骤3最终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硫酸钠
D.图2表示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3.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部分含硫元素物质的“化合价—物质类别”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b点对应的物质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能会诱发酸雨
C.c点对应的物质可以用于金属除锈
D.c→d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H2O
4.下列图像反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图A:向一定量的氧化铜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加热
B.图B:镁在氧气中燃烧
C.图C: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锌和铁
D.图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5.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均为+2价),分别放入浓度相等且足量的稀盐酸中,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丙>乙
B.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最多的金属是:甲
C.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D.完全反应后,消耗盐酸质量最少的金属是:丙
6.酸是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一类重要物质,能与多种类别物质反应。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与酸所发生的反应叙述相符的是( )
A.图1表示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B.图2表示向铁锈中加入稀硫酸
C.图3表示往稀盐酸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
D.图4表示往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7.下列图像与反应过程的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A.图①: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图②: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C.图③:向一定质量的CaCl2溶液中不断通入CO2
D.图④:向HCl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
8.某化学学习小组利用图Ⅰ装置探究“实验室制取CO2后的废液组成”。将8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废液,瓶内洛液pH变化如图2所示(已知CaCl2溶液的pH=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发生的反应为CaCl2+ Na2CO3= CaCO3↓+2NaCl
B.b点的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C.c点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D.该废液中含有CaCl2和HCl
9.某学生在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时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他向反应后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进行甲实验后,试管中溶液颜色呈红色
B.图乙中d-m段发生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
C.图乙中m-n段发生的反应为:
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pH>7是由溶质Na2CO3引起的
10.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成正比。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用pH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如图2所示,用电导率传感器测定上述反应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滴加的a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B.图2中b→c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C.图3中f点所示溶液里含有的离子是Na+和Cl-
D.图3中90s之前电导率下降是因为溶液中的离子数量逐渐减少
11.图是铁元素的“价类图”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b
B.d如果是硫酸盐,其结晶水合物叫作胆矾
C.e是一种亚铁盐
D.的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
12.通过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1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图2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d点表示的溶液中阴离子只含有Cl-
B.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40mL
C.f点对应溶液的pH为7
D.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相同
13.如图1为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小亮同学利用其中的一种物质X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亮选择的X物质是硝酸钾
B.若让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需再加入X的质量为25g
C.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NH4Cl
14.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小明同学向图一所示的大试管中加入110g的硝酸钾固体,并逐滴加入60℃的水,全程水浴恒温在60℃,溶液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变化如图二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二中b的数值为210
B.图二中甲、乙、丙三点的溶液均饱和
C.图二中甲、乙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图二中乙、丙两点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15.t2℃时,将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①、②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温度不变,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图2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中烧杯里形成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B.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C.t2℃时,②中烧杯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①中烧杯里硝酸钾的大
D.t2℃时,欲配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60g
16.构建二维图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思想方法。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表示碳元素化合价与含碳物质之间的关系
B.表示加热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一份加二氧化锰,一份不加二氧化锰
C.表示某物质的着火点t℃时,该物质燃烧最旺的点是N点
D.表示温度、溶剂不变时,向饱和KNO3溶液中不断加KNO3固体
17.下列四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四个实验过程中某些变化,以下图像正确的个数( )
①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中,未打开弹簧夹前瓶内压强变化 ②木炭在空气中加热 ③二氧化锰与过氧 化氢混合制取氧气 ④加热一定质量的 氯酸钾固体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8.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g Al2(SO4)3·18H2O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下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a=5.1
B.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Al2(SO4)3
C.Al2(SO4)3·18H2O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
D.Al2(SO4)3·18H2O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3.5g
19.向装有一定质量CuO固体的烧杯中先加入稀硫酸,一段时间后再加入Ba(OH)2溶液,烧杯中固体的质量与加入试剂的质量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c段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B.b、d两点溶液中溶质的种类一定相同
C.c→e段溶液质量一定减小 D.向f点溶液中加入氯化铁溶液,有固体产生
20.如图所示,图二是图一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质量随滴入试剂变化的坐标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B.C点的pH值为7
C.D点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D.向E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21.向100g氯化镁和盐酸混合液中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点坐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是盐酸 B.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镁
C.C点对应溶液的pH>7 D.混合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
2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中和反应时,做了如下 2 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实验所示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1)滴加一定量稀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为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
A.硫酸铜溶液 B.锌粒 C.碳酸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E.氢氧化铜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②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中和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在 20s﹣40s 之间,溶液 pH 的变化趋势为 。
(3)图①实验,烧杯中的各个量随稀盐酸的滴入变化情况示意图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有______。
A. B. C. D. E.
(4)实验二:同学们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测定某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向 160g 质量分数为 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根据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记录共用去稀硫酸 196g。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已知酚酞溶液的变色范围是 pH 在 8.2~10.0 之间,当 pH<8.2 时显无色。
①理论计算:设196g稀硫酸中的溶质为x,则计算x的比例式为 ;
②理论分析:用该方法测定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可能比实际值 (填“偏大”或“偏小”或“相等”)。
23.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图一)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二)表示在t2℃向25g固体甲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温度不变):
(1)根据(图一)分析,能表示甲的饱和溶液的点是 (填A或B )
(2)根据(图二)分析,可能是甲的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3)根据(图二)分析计算,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根据(图二)分析,t2℃时,甲的溶解度可能为___________ 。
A.50g B.25g C.40g
24.为测定某黄铜(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20g黄铜样品放入盛有200g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在下列坐标中画出上述反应中生成硫酸锌的变化关系图,要求有图像和坐标值。
25.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盐酸,为测定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向25.0 g盐酸样品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20.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温度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并计算: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国版】2024年中考化学压轴必刷题
专项10 坐标图像题(25题)
1.向装有一定量硝酸亚铁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试管中,缓慢加入锌粉,充分反应。下列关于试管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图错误的是
A.B.C.D.
【答案】C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Zn>Fe>H>Ag,向装有一定量硝酸亚铁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试管中,缓慢加入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化学方程式为:,待硝酸银反应完全,锌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根据分析,未加入锌粉时混合液中溶质为硝酸亚铁和硝酸银两种;当加入少量锌粉后,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此时溶液中溶质包括硝酸银、硝酸锌、硝酸亚铁三种;当加入的锌粉恰好和硝酸银完全反应时,溶质包含硝酸亚铁和硝酸锌两种;当加入锌粉恰好和硝酸银、硝酸亚铁都恰好完全反应或者铁粉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只有硝酸锌一种物质,故A正确;
B、根据分析,锌粉加入一定量的混合液后,先有银单质析出,之后锌粉继续和硝酸亚铁反应有铁析出,最后锌粉过量时有锌剩余,则固体种类随着锌粉的加入,由银转变为银和铁,最终剩余固体为银、锌和铁三种,故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锌粉加入后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65份质量的锌可以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质量快速增大;当锌和硝酸亚铁反应时,65份质量的锌可以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固体质量增加的慢,当反应停止时,随着锌粉的继续加入,固体质量会继续增大,不会不变,故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锌粉加入后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65份质量的锌可以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溶液质量快速减小;当锌和硝酸亚铁反应时,65份质量的锌可以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溶液质量较慢减小。当反应停止时,溶液总质量不再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2.如图1是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图2是步骤3中烧杯内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步骤1的操作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温度降低
B.步骤2所得的溶液呈蓝色
C.步骤3最终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硫酸钠
D.图2表示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所以步骤1的操作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温度升高。A不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步骤2所得的溶液呈红色。B不正确;
C、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硫酸钠;硫酸铜过量时,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铜;氢氧化钠过量时,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C不正确。
D、刚开始烧杯内是氢氧化钠溶液,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的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图2表示的物质是氢氧化钠。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3.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部分含硫元素物质的“化合价—物质类别”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b点对应的物质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能会诱发酸雨
C.c点对应的物质可以用于金属除锈
D.c→d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H2O
【答案】C
【详解】A、a点对应的物质为硫单质,硫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淡蓝色火焰,故A错误;
B、b点对应的物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故B错误;
C、c点对应的物质是硫酸,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可以用来除铁锈,故C正确;
D、c点对应的物质是硫酸,d对应的物质是含有硫酸根离子的盐,可以是硫酸钠、硫酸钾、硫酸铁等,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图像反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图A:向一定量的氧化铜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加热
B.图B:镁在氧气中燃烧
C.图C: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锌和铁
D.图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答案】A
【详解】A、向一定量的氧化铜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加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会减少但不会减少为零,图像反应的对应关系错误,符合题意;
B、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由可知,镁与氧气质量逐渐减少且参与反应的镁的质量比氧气大,氧化镁质量逐渐增加直至氧气含量很少时不再燃烧,图像反应的对应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C、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锌和铁,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氢,故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比铁快,图像反应的对应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图像反应的对应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均为+2价),分别放入浓度相等且足量的稀盐酸中,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丙>乙 B.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最多的金属是:甲
C.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D.完全反应后,消耗盐酸质量最少的金属是:丙
【答案】C
【详解】A、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均为+2价),分别放入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盐酸中,金属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反应需要时间越短,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氢气质量越小,甲、乙、丙三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丙>乙,正确;
B、由图可知,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最多的金属是:甲,正确;
C、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均为+2价,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氢气质量越小,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是:丙>乙>甲,错误;
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盐酸的质量:甲>乙>丙,故完全反应后,消耗盐酸质量最少的金属是:丙,正确;
故选C。
6.酸是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一类重要物质,能与多种类别物质反应。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与酸所发生的反应叙述相符的是
A.图1表示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B.图2表示向铁锈中加入稀硫酸
C.图3表示往稀盐酸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
D.图4表示往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答案】C
【详解】A、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则镁反应的时间比铁短;金属反应完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成正比,,镁产生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C、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等于7、大于7,故选项正确;
D、往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下列图像与反应过程的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A.图①: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图②: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C.图③:向一定质量的CaCl2溶液中不断通入CO2
D.图④:向HCl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
【答案】A
【详解】A、稀盐酸显酸性,pH<7,氢氧化钠显碱性,pH>7,则刚开始溶液pH<7,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pH增大,且最终溶液pH>7,该选项图像正确;
B、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钠离子的质量不变,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C、二氧化碳不能和氯化钙反应,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D、盐酸能和氢氧化钡中的氢氧根结合为水,硫酸钠和氢氧化钡中的钡离子结合为硫酸钡沉淀,两个反应同时进行,则一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就有沉淀产生,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A。
8.某化学学习小组利用图Ⅰ装置探究“实验室制取CO2后的废液组成”。将8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废液,瓶内洛液pH变化如图2所示(已知CaCl2溶液的pH=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发生的反应为CaCl2+ Na2CO3= CaCO3↓+2NaCl
B.b点的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C.c点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D.该废液中含有CaCl2和HCl
【答案】D
【详解】A、a点是溶液的pH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的一点,是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导致酸性减弱,pH增大,故说法错误;
B、b点是溶液的pH一直等于7的过程中的一点,是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溶液一直是中性,故说法错误;
C、c点时,碳酸钠溶液过量,则对应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故说法错误;
D、结合见面的分析可知,该废液中含有CaCl2和HCl,故说法正确。
故选D。
9.某学生在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时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他向反应后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进行甲实验后,试管中溶液颜色呈红色
B.图乙中d-m段发生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
C.图乙中m-n段发生的反应为:
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pH>7是由溶质Na2CO3引起的
【答案】D
【分析】由图乙中d点溶液的pH<7,可知进行甲实验后,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溶液中溶质为CaCl2、HCl,向反应后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先发生的反应为:(d-m)
后发生的反应为:(m-n)
【详解】A、由分析可知,进行甲实验后,溶液呈酸性,酸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则试管中溶液呈无色,说法错误;
B、由分析可知,图乙中d-m段发生反应为,故反应有气泡产生,说法错误;
C、由分析可知,图乙中m-n段发生的反应为,说法错误;
D、由分析可知:
d-m段:,盐酸逐渐消耗,酸性减弱,pH逐渐变大至等于7;
m-n段:,溶液pH始终等于7;
n点之后碳酸钠过量,溶液呈碱性,pH>7,故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pH>7是由溶质Na2CO3引起的,说法正确。
故选:D。
10.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成正比。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用pH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如图2所示,用电导率传感器测定上述反应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滴加的a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B.图2中b→c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C.图3中f点所示溶液里含有的离子是Na+和Cl-
D.图3中90s之前电导率下降是因为溶液中的离子数量逐渐减少
【答案】C
【详解】A、由图1可知,溶液的pH由碱性(pH大于7)逐渐变化到酸性(pH小于7),所以可知该反应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选项错误;
B、图2中b→c,溶液pH逐渐减小,但是仍然是大于7,溶液的pH减小无法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也可能是加入稀盐酸后,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的原因,选项错误;
C、图3中f点 时溶液的导电率最低,溶液中带电离子的浓度最低,此时为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中和生成氯化钠,所示溶液里含有的离子是Na+和Cl-,选项正确;
D、图3中90s时电导率最低,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90s之前,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方程式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可知氯离子总数不变,一个氢离子转化成了一个钠离子,但有水生成,且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离子总数不变,溶液增重,造成了离子的浓度减小,故电导率下降,不是因为离子的数量减少,选项错误;
故选C。
11.图是铁元素的“价类图”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b
B.d如果是硫酸盐,其结晶水合物叫作胆矾
C.e是一种亚铁盐
D.的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
【答案】C
【详解】A、根据价类图可知,a为单质铁,b为含有+3价铁元素的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则b为Fe2O3,铁在空气中不燃烧,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说法错误;
B、根据价类图可知,d 是含有+3价铁元素的盐,即为铁盐,五水硫酸铜晶体俗称为胆矾,而硫酸铁的结晶水合物不是胆矾,故B说法错误;
C、根据价类图可知,e是含有+2价铁元素的盐,即为一种亚铁盐,故C说法正确;
D、根据价类图可知,a为单质铁,c为含有+2价铁元素的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则c为FeO(氧化亚铁),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铁锈的成分主要为氧化铁而不是氧化亚铁,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12.通过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1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图2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点表示的溶液中阴离子只含有Cl-
B.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40mL
C.f点对应溶液的pH为7
D.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相同
【答案】B
【详解】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d点时溶液pH<7,显酸性,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则溶液中的阴离子为氯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恰好反应时,溶液pH=7,则消耗的稀盐酸的体积为20mL,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f点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反应,则对应溶液的pH为7,该选项说法正确;
D、结合前面分析可知,g点时盐酸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c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蒸发过程中,盐酸会挥发,则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均为氯化钠,成分相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3.如图1为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小亮同学利用其中的一种物质X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亮选择的X物质是硝酸钾
B.若让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需再加入X的质量为25g
C.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NH4Cl
【答案】D
【详解】A、由图2信息可知,烧杯③中的溶液为t3℃时,55gX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即t3℃时,X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55g,结合图1可知,X为硝酸钾,正确;
B、③的溶液为t3℃时的硝酸钾溶液,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0g,还需硝酸钾的质量为:80g-55g=25g,正确;
C、由图可知,在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8g,正确;
D、未指明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错误。
故选:D。
14.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小明同学向图一所示的大试管中加入110g的硝酸钾固体,并逐滴加入60℃的水,全程水浴恒温在60℃,溶液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变化如图二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二中b的数值为210
B.图二中甲、乙、丙三点的溶液均饱和
C.图二中甲、乙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图二中乙、丙两点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答案】B
【详解】A、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状态,则图二中乙对应水的质量为100g,溶质质量为110g,则溶液的质量为100g+110g=210g,即b的数值为210,故A说法正确;
B、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状态,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5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状态,甲点表示该温度下,5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05g,即5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为105g-50g=65g,甲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乙也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乙点溶质已经完全溶解,乙之后,继续加入水,溶质质量不变,溶剂增多,则丙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故B说法不正确;
C、由B分析可知,图二中甲、乙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图二中甲、乙温度不变,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说法正确;
D、由图可知,乙点溶质已经完全溶解,丙中继续加水,则图二中乙、丙两点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5.t2℃时,将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①、②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温度不变,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图2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中烧杯里形成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B.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C.t2℃时,②中烧杯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①中烧杯里硝酸钾的大
D.t2℃时,欲配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60g
【答案】B
【详解】A、①中烧杯里形成的溶液中硝酸钾完全溶解,因此所得溶液可能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故选项说法正确;
C、t2℃时,将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①、②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温度不变,氯化钠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因此t2℃时,②中烧杯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①中烧杯里硝酸钾的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欲配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6.构建二维图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思想方法。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表示碳元素化合价与含碳物质之间的关系
B.表示加热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一份加二氧化锰,一份不加二氧化锰
C.表示某物质的着火点t℃时,该物质燃烧最旺的点是N点
D.表示温度、溶剂不变时,向饱和KNO3溶液中不断加KNO3固体
【答案】A
【详解】A、CH4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设其中碳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x+(+1)×4=0,解得x=-4,同理可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4,且C为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该选项图像正确;
B、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C、物质燃烧的条件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则M、N、Q可能会燃烧,由于Q点对应的氧气含量最高,则物质燃烧更旺,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D、温度、溶剂不变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固体不会溶解,则溶液质量不变,且开始时溶液质量不为零,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A。
17.下列四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四个实验过程中某些变化,以下图像正确的个数
①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中,未打开弹簧夹前瓶内压强变化 ②木炭在空气中加热 ③二氧化锰与过氧 化氢混合制取氧气 ④加热一定质量的 氯酸钾固体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详解】A、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手热膨胀,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发生,压强不断增大,燃烧完毕后恢复至室温,装置内压强减小,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气,冷却后装置内的压强应低于开始时的压强,故选项图像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小,完全反应后灰烬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C、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混合制取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固体,未达到分解温度之前没有氧气产生,达到分解温度之后氧气质量不断增大,完全反应后氧气的质量保持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A。
18.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g Al2(SO4)3·18H2O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下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5.1
B.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Al2(SO4)3
C.Al2(SO4)3·18H2O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
D.Al2(SO4)3·18H2O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3.5g
【答案】C
【详解】A、根据铝元素守恒,则:
解得a=5.1g,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于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则N点物质化学式为Al2(SO4)3,该选项说法正确;
C、在温度为1025℃后,Al2(SO4)3·18H2O最终分解产物是氧化铝,随后温度升高、氧化铝不再分解,故氧化铝受热不易分解,该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了33.3g-19.8g=13.5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9.向装有一定质量CuO固体的烧杯中先加入稀硫酸,一段时间后再加入Ba(OH)2溶液,烧杯中固体的质量与加入试剂的质量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c段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B.b、d两点溶液中溶质的种类一定相同
C.c→e段溶液质量一定减小 D.向f点溶液中加入氯化铁溶液,有固体产生
【答案】C
【分析】向装有一定质量CuO固体的烧杯中先加入稀硫酸,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固体质量逐渐减小至零,一段时间后,再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铜,固体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
【详解】A、a→c段发生反应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不符合题意;
B、b点时,氧化铜部分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c→e段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d点时,硫酸铜部分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溶质的种类相同,不符合题意;
C、c→e段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若氢氧化钡溶液浓度较小,氢氧化钡溶液中水的质量可能大于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质量,则溶液质量可能增加,符合题意;
D、f点氢氧化钡过量,向f点溶液中加入氯化铁溶液,氯化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钡,有固体产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如图所示,图二是图一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质量随滴入试剂变化的坐标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B.C点的pH值为7
C.D点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D.向E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答案】D
【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化学反应,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其中出现的明显现象是产生气体。第一个反应结束后,碳酸钠再和氯化钙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坐标图内,AB段为第一个反应,BD段为第二个反应,D点表示的是第二个反应恰好结束;D点后为碳酸钠过量。
【详解】A、根据分析,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说法正确;
B、根据分析,BD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溶液的pH=7,则C点的pH=7,说法正确;
C、根据分析,B点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钙,C点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钙,D点溶质为氯化钠,说法正确;
D、根据分析,E点溶液中碳酸钠过量,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呈蓝色,而不是红色,说法错误。
故选D。
21.向100g氯化镁和盐酸混合液中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点坐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是盐酸 B.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镁
C.C点对应溶液的pH>7 D.混合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
【答案】B
【详解】A、向氯化镁和盐酸混合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待盐酸反应完,再与氯化镁反应,所以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是盐酸,选项正确;
B、OA段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B段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B点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选项错误;
C、OA段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B段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B点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点氢氧化钠过量,pH>7,选项正确;
D、由图像可知与混合液中与酸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40g×10%=4g,设参加反应HCl的质量为x,,,x=3.65g,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选项正确;
故选B。
二、实验题
2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中和反应时,做了如下 2 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实验所示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1)滴加一定量稀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为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
A.硫酸铜溶液 B.锌粒 C.碳酸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E.氢氧化铜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②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中和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在 20s﹣40s 之间,溶液 pH 的变化趋势为 。
(3)图①实验,烧杯中的各个量随稀盐酸的滴入变化情况示意图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有______。
A. B. C. D. E.
(4)实验二:同学们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测定某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向 160g 质量分数为 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根据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记录共用去稀硫酸 196g。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已知酚酞溶液的变色范围是 pH 在 8.2~10.0 之间,当 pH<8.2 时显无色。
①理论计算:设196g稀硫酸中的溶质为x,则计算x的比例式为 ;
②理论分析:用该方法测定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可能比实际值 (填“偏大”或“偏小”或“相等”)。
【答案】(1)BCE
(2) 放热 逐渐变小
(3)AB
(4) 5% 偏大
【详解】(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为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A、硫酸铜溶液和盐酸不反应,无法验证盐酸是否过量,不符合题意;
B、锌粒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如果产生气泡,说明盐酸过量,如果不产生气泡,说明盐酸不过量,可用于验证盐酸是否过量,符合题意;
C、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如果产生气泡,说明盐酸过量,如果不产生气泡,说明盐酸不过量,可用于验证盐酸是否过量,符合题意;
D、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盐酸均会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无法验证盐酸是否过量,不符合题意;
E、氢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如果固体溶解,溶液变蓝色,则说明盐酸过量,如果固体不溶解,说明盐酸不过量,可用于验证盐酸是否过量,符合题意;
故选:BCE;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②所示,根据图像温度升高,则可判断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在 20s﹣40s 之间,溶液由碱性→中性→酸性,溶液 pH 由大于7→等于7→小于7,变化趋势为逐渐变小;
(3)A、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则溶液中钠离子数目保持不变,故A图像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所以水的质量不从0开始,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增加水的质量为稀盐酸溶液中水的质量和生成水的质量,直至氢氧化钠反应完全,继续加入稀盐酸,则增加的只有稀盐酸溶液中的水的质量,所以整个过程中水的质量增大幅度由大变小,故B图像错误;
C、随稀盐酸的滴入,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其中盐酸中的氢离子与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当所滴入盐酸过量时,氢离子个数从0开始不断增大,故C图像正确;
D、随稀盐酸的滴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为7,继续加入稀盐酸,盐酸过量,溶液的pH<7,所以pH由大于7→等于7→小于7,故D图像正确;
E、随稀盐酸的滴入,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生成氯化钠从0开始,随着反应进行不断增加,当所加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钠达到最大后保持不变,故D图像正确;
故选:AB;
(4)①设196g稀硫酸中的溶质为x,则有
解得x=9.8g;
②则用该方法测定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酚酞溶液的变色范围是pH在8.2~10.0之间,当pH<8.2时显无色,因此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时,氢氧化钠还没有反应完全,则滴加的稀硫酸偏少,所以用该方法测定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比实际值偏大。
三、填空与简答
23.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图一)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二)表示在t2℃向25g固体甲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温度不变):
(1)根据(图一)分析,能表示甲的饱和溶液的点是 (填A或B )
(2)根据(图二)分析,可能是甲的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3)根据(图二)分析计算,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根据(图二)分析,t2℃时,甲的溶解度可能为___________ 。
A.50g B.25g C.40g
【答案】(1)A
(2)④
(3)20%
(4)C
【详解】(1)A点在溶解度曲线上,表示甲的饱和溶液,B点在溶解度曲线下方,表示甲的不饱和溶液;
(2)②③中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则一定是甲的饱和溶液,④⑤中固体均完全溶解,且⑤中溶剂比④中多,则④可能是甲的饱和溶液,⑤一定是甲的不饱和溶液;
(3)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5g,溶剂的质量为25g×4=100g,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②③中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则一定是甲的饱和溶液,③中溶剂的质量为50g,能溶解溶质的质量<25g,说明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质量<50g;④⑤中固体均完全溶解,且⑤中溶剂比④中多,则④可能是甲的饱和溶液,⑤一定是甲的不饱和溶液,⑤中溶剂的质量为25g×4=100g,溶质的质量为25g,则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一定>25g,综上,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5g小于50g;分析选项,只有C符合题意;
故选:C。
四、计算题
24.为测定某黄铜(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20g黄铜样品放入盛有200g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在下列坐标中画出上述反应中生成硫酸锌的变化关系图,要求有图像和坐标值。
【答案】(1)0.2
(2)解:设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x=6.5g则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答: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3)
【详解】(1)由图像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2)见答案;
(3)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则有,
解得x=6.5g,
解得y=1.61g,
则当加入锌的质量为6.5g时,产生硫酸锌的质量为1.61g,画图为:。
25.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盐酸,为测定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向25.0 g盐酸样品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20.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温度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并计算: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放出
(2)解: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0.0g×20.0%=4.0g,
设25.0g盐酸样品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解得x=3.65g;
解得y=5.85g;
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3)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3%。
【详解】(1)由图可知,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2)见答案;
(3)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