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12《寓言二则》 课时 2
课标要求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2.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做错事,不要怕,只要能改正就能有好的结局。两则语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人有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也不鲜见。两则语言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会读“语、则”等15个生字、会写本课“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寓言中说明的深刻道理。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到寓言,所以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寓言故事。《寓言二则》的故事内容精简短小,学生读起来并不难。但是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还不具备条理清晰的表达观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内容的同时,应当着重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简单的看法。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能在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并且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独立理解能力。。所以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二年级学生对课文读出感情也有一-定的差距,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觉得说话的语气,尤其是抓住关键词的读法,来体会角色的内心情感。
学习目标 第一学时: 1.借助拼音认识“寓、则、亡”等10个生字,会写“亡、牢、钻”等6个字。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亡羊补牢、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一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第二学时: 1.会认“焦、筋、疲、喘、截”5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字。 2.指导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自言自语地说”和“一边喘气一边说”两处的朗读,体会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3.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道理。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搜集寓言作者的有关资料以及寓言中的文字和图片等。
学习策略 情境感悟、猜读、默读想
第一学时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个性设计
导入 新课 一、初读课文,走进故事 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了解寓言。 ②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揭题,出示学习任务。 2.质疑课题,理解题意。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①看图猜成语。谁来猜猜这几幅图分别描绘的是什么成语? 聆听、记忆 (1)读了“亡羊补牢”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指名解疑,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1)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检查重点生字词,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进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文本做好铺垫。 落实目标1
活动一 二、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1.通过感悟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理解故事。 (2)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学习感悟,体会寓意。 ①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③行为辨析:假如你沉迷于游戏,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时你该怎么办? ④理解寓意: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拓展延伸,合作体验。 (1)展示课本剧《亡羊补牢》。 (1)交流人物对话。 ①读好邻居说的话。 a.邻居是怎样对他说的呢? b.体会“赶紧”:从这句话的哪个词中可以看出邻居很着急? c.指导朗读。 ②邻居这么着急,可养羊人呢?他是怎么说的?体会养羊人的满不在乎。 ③指导朗读两人的对话。 ④同桌之间演一演第一次丢羊后两个人的对话。 ⑤展示评价。 ①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②讨论交流。 ③对比评议。 ④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⑤想一想:“赶紧”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思考、交流 汇报 思考、交流 (2)小组合作演一演课本剧《亡羊补牢》。 只有真正地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才能读出感情。通过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角色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活跃了思维,促进了感悟,达到了积累内化的目的。适当增加课外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落实目标2、3
活动二 三、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2.教师范写,提示要点。 (1)“钻、劝”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其中“劝”右半边稍高,“又”捺变为点。 (2)“牢”上部分写紧凑,下半边要写舒展。“告”和“丢”都是上下结构,下半边写小一些。 (3)“亡”是独体字,注意顿笔和舒展。 3.教师巡视指导。 4.个别点评,展示优秀书写示例,指出错误书写示例,并纠正。 发现疑难,交流书写要领。 学生描红练习 抄写词语。 引导学生观察,注意重要笔画所在的位置。写前指明观察方向,写后评价反馈,在“看”和“写”的实践中把字写美观,提高书写能力。 落实目标1
第二学时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个性设计
导入 新课 一、初读课文,走进故事 1.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欣赏关于禾苗的视频,师生谈话:你能用哪些方法使禾苗长高?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以上词语完成说话练习。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成语。 你能根据上面的填空,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认读词语 说话练习 思考成语意思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图画,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引发学生交流、探讨,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 落实目标1
活动一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听文找句,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种田人“焦急”的心情。 (4)创设情境,理解农夫急切的心情。 课件出示: 农夫刚起床,心想:,我得去田里看看。 农夫吃过午饭,心想:,我得去田里看看。 农夫刚要睡觉,心想:,我得去田里看看。 (5)理解“转来转去”。 可是,一天天过去了,农夫发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下,他更着急了,急得怎样?谁来表演一下? (6)探究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抓住“好像”一词,体会课文用词严谨的特点。 (7)为了解决禾苗长得慢的问题,农夫想到了什么办法? 2.感受农夫的“劳累”,凸显“急”。 (3)体会农夫的辛苦。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 ①“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体会“一棵一棵”。 ②创设情境,体会农夫的辛苦。 (4)理解词语“筋疲力尽”, 3.体会农夫的愚蠢、无知。 (3)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4.感悟道理,揭示寓意。 (3)那么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在生活中遇到或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和同学们说一说。 (2)积累:磨刀不误砍柴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听课文范读,画出描写种田人心情的词句。 (2)理解词语:焦急。你遇到过哪些焦急的情况? (3)随文识字“焦”。 学生表演 思考用词好在哪里 汇报交流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农夫是怎样做的。 (2)交流反馈。报交流 抓重点词交流汇报 学习“筋”“疲”这两个字。用“筋疲力尽”造句。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你觉得农夫傻吗?为什么? (2)学生交流。 汇报 (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吗? 交流 积累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和谐发展。 落实目标2、3
活动二 三、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2.教师范写,提示要点。 (1)“筋”字上窄下宽,下部左右均等。 (2)“疲”字“疒”撇要长,“皮”撇不宜长,捺舒展。 3.教师巡视指导。 4.个别点评,展示优秀书写示例,指出错误书写示例,并纠正。 观察 学生描红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对生字进行归类积累。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 落实目标1
作业 必做题:识记本节课生字词,说说两则寓言告诉了你什么道理。 选做题:读寓言故事,分享给同学。
板书 设计
随堂 检测 内容: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揠(yà yàn) 寓( yú yù ) 焦(jiāo qiáo) 则(zé zhāi ) 2.解释词语。 筋疲力尽: 自言自语: 3.这两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效果: 反馈:
教学 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