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1:4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祝福
鲁迅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祝福》。这篇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手法,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将一起探讨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人性中的善与恶。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深入了解《祝福》的内涵与意义,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学习目标
1.学会结合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小说语言,认识肖像描写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刻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笔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写作背景
贞节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
封建秩序:“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妇女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
封建祭祀:对祖先的崇拜,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
封建迷信:阴司、地狱等等
封建社会有哪些礼教思想呢?
“祝福”,在绍兴土话里就是“请大菩萨” “祝福菩萨”。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时候是女人们最忙的时候。
解题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序幕(1-2)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倒 叙
发展(54-65)
尾声(112)
结局(3-33)
开端(34-53)
高潮(66-111)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速读课文,按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2.本文采取了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结构上: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事件 身边人如何对待她
丈夫离世
逃至鲁镇
被迫改嫁
夫死子丧
重回鲁镇
捐献门槛
死于祝福
鲁四老爷嫌弃她的寡妇身份,鲁四婶觉得她安分耐劳。
婆婆为了给小叔子娶老婆强迫她再嫁。
大伯收了屋子,赶她走。
鲁四老爷嫌弃她,认为她是个败坏风俗的人。鲁四婶四婶同情她,但也对她不满。柳妈和众人笑话她。
鲁四老爷和鲁四婶厌弃她。
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是个谬种。
婆婆严厉
梳理祥林嫂的一生,总结祥林嫂的相关事件以及身边的人对她的态度。
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一)小说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
(1)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2)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他人是言行,来间接刻画人物的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
2.从分析小说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3.从分析小说环境入手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小说的环境描写具有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
肖像描写
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并分析这些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肖像描写
初到鲁镇(34)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白头绳:死了丈夫
脸色青黄:生活艰辛
两颊还是红的:青春的活力
手脚……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的劳动妇女
肖像描写
再到鲁镇(66)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白头绳:死了丈夫
两颊消失了血色:青春的活力已经不复存在
眼角上……精神了: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十分痛苦
肖像描写
死前相遇(3)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不仅青春活力不复存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失去了。
现在的她已经没有了人的情感,精神上已经完全麻木了,就像一个行走的木头人。
肖像描写
小结
通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肖像描写,尤其是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变化,展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作者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是不断变化的,这形象的凸显了她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反映了祥林嫂一步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1.自述阿毛之死(两次)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对话
加重了精神负担
3.与“我”对话
矛盾心理、希望破灭
文中主要有几处语言描写?对人物塑造起到什么作用?
语言描写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挣扎,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人物分析——祥林嫂(总结)
思考探究
谁杀死了祥林嫂?
人物分析——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
找出文中对该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同情祥林嫂的人
人物分析—柳妈
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人物分析—鲁镇众人
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人物分析——“我”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思考探究
1.祥林嫂的死因?
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 “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2.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4.多次写到雪景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为祥林嫂的死渲染了气氛。
第二次:表达了“我”像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而又无法言说的悲愤。
第三次:增添了悲剧的浓重氛围,借助了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的暂时得意。
总结课堂,明晰主旨
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感谢观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