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13:43: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一)
(解析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就是血缘社会。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社会用生育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责人之子依旧责——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逼着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否定了空间的分离。以我们自己来说罢。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处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江苏吴江”。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亲不过三代”逐渐走向了当代社会的“亲不过二代”。中国的年轻世代。
包括“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已疏于与亲戚发生情感联系和日常交往,进而形成了日益普遍的青年“断亲”现象。“断亲”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传统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生活质量较差,只能通过扩大家庭规模来抵御社会风险,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但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奥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网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市场经济与经济自主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随着经济实力与经济地位的上升,人们进行人情往来不再以血缘、家族为依据。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银行推出的各种贷款工具的帮助,几乎每个核心家庭都能够在经济上实现自由独立,而不再需要依托亲戚网络的帮助。所以,青年世代的“断亲”交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世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个人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所坚持的方式,他们已经逐渐放弃。互联网抢占了青年世代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摘编自胡小武《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在这里,职业、身份、财富的继替都是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
B.在血缘社会,我们用血缘的坐标把本身是混然的空间划分出了方向和位置,从而让“空间”二字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
C.“断亲”现象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在青年群体身上,他们“基本不走亲戚”,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学缘关系而非血缘关系。
D.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变化较大,加上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导致亲戚关系式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域上的靠近能反映血缘的亲疏,说明血缘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把人与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
B.一个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会有部分人离开家到外地生活,这可能与人口繁殖、原居住地的耕地不足有关。
C.血缘社群就算出现了社群分裂,但分裂出的社群也会和家乡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还会借籍贯否定空间的分离。
D.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代青年获取资源方式多元,已无需像以前一样依赖血缘、家族关系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如纽约唐人街、旧金山唐人街、温哥华唐人街、伦敦唐人街等等。
B.北京四合院从功能上细分“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严格。
C.李世民多次责备第五子李祐不守法度,李祐罔顾血亲之情而造反,最后失败被其父大义灭亲而赐死。
D.广东省普宁市的大长陇村生活着4.5万人。村子里的人都姓“陈”。都有同一个祖先颍川陈氏。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为探究青年群体中“断亲”现象的发生比例,胡小武教授利用寒假期间学生回乡过年的时机,开展了分为六个年龄组的随机问卷调查。请综合分析以下图表写出结论,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概括原因。
B 2.A 3.C
4.①引用论证,引用“生于斯,死于斯”,论证了血缘关系一旦落地生根,就会和地缘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②运用比喻论证,将原先的家族繁殖出来的人口比喻为“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血缘使得家族人口在地域上的靠近;将人口繁殖比喻为“细胞分裂”,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因发展壮大而离开原有社群的过程。
③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作者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重要性,地缘不过是地缘的投影。 5.(1)结论: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年龄越大,与亲戚的联系程度越频繁,青年“断亲”现象呈现年轻化特征。
(2)原因:①受社会变迁影响,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亲戚关系已然式微。
②受“内卷”影响,休闲生活减少,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
③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淡化了从亲戚网络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渴求。
④受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从而让‘空间’二字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错误。由“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可知,并非让“空间”二字有了社会价值意义,而是让“地位”有了社会价值意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说明血缘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把人与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错误。由“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可知,地缘是血缘的投影,需是在稳定的社会中。选项表意绝对。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原文“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可知,材料一主要强调尊卑、血缘、地缘等问题。
A.“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强调地缘,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B.“北京四合院的构成尊卑等级分明”强调尊卑,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C.太子自杀与材料一中讲的尊卑、血缘、地缘均无关系。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D.“村子里的人都姓‘陈’。都有同一个祖先颍川陈氏”强调血缘,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生于斯,死于斯”,论证了血缘关系一旦落地生根,就会和地缘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可知,运用比喻论证,本体是“原先的家族繁殖出来的人口”,喻体是“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血缘使得家族人口在地域上的靠近。
由“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逼着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可知,本体是“人口繁殖”,喻体为“细胞分裂”,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因发展壮大而离开原有社群的过程。
由“以我们自己来说罢。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处填着‘江苏吴江’”可知,论证血缘性的重要性,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时,作者写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的事例,这是举例论证。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图表、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图表是为探究青年群体中“断亲”现象的发生比例而做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涉及六个年龄组分别是18岁以下、18-25岁、26-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50岁以上。调查具体内容是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平时偶尔有联系、经常联系、联系非常频繁等情况在各年龄组中所占的比例。
根据“断亲”现象的具体调查比例数据图显示,18岁以下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或平时偶尔有联系,前者明显高于后者;18-25岁、26-30岁,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或平时偶尔有联系的占比四分之三左右,只是一小部分人经常联系,联系非常频繁的更少;30-40岁平时偶尔有联系的占比一半以上;40-50岁经常联系明显高于平时偶尔联系和联系非常频繁的情况,没有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的情况;50岁以上四类情况比例基本持平。由此可推知,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年龄越大,与亲戚的联系程度越频繁,青年“断亲”现象呈现年轻化特征。
就数据图以上情况,结合材料二分析概括原因:
由材料二第3段“但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看,受社会变迁影响,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亲戚关系已然式微。
由第4段看,“内卷”环境加剧。“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网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可知,受“内卷”影响,休闲生活减少,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
由第5段看,“市场经济与经济自主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随着经济实力与经济地位的上升,人们进行人情往来不再以血缘、家族为依据”“青年世代的‘断亲’交得自然而然”可知,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淡化了从亲戚网络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渴求。
由最后一段“互联网世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个人化”“走亲访友这种长辈所坚持的方式,他们已经逐渐放弃。互联网抢占了青年世代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可知,受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
“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
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投宿》,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出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 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 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 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只是“一个人”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 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 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 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8.《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4分)
9.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两则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6. C 7. A
8. ①衬托主要人物。比如,用老人的开明和对晚辈工作的支持正衬媳妇出去学习做法的积极向上;用嫂子衬托景的冷静和坚定。
②构成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老人和嫂子分别是年轻媳妇和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我”和嫂子的对话及嫂子和景的对话,使整个故事呈现出连贯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每点2分,答到其中任意两点满分)
9. ①文本没有写年轻媳妇与丈夫分别的痛苦和无奈,也没有写姑嫂二人在战乱中避难的悲苦凄惶,而是凸显她们开始觉醒和进步,给人希望;
②文本没有展示悲惨的环境,比如残垣断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等,而是呈现家人亲切、家园可爱,如姑嫂情深、老人为孩子骄傲等,呈现了朴素而又深厚的亲情,给人温暖和希望;
③文本没有呈现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没有描绘惨烈血腥的战斗画面,没有传递痛苦、绝望和仇恨等灰暗情感,而是赞美军民互助、军民同心等情感,传递出抗战胜利的希望,例如景对“我”的无条件信任和帮助,老人把“我”当自己人等。(每点2分)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C.“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错误,由原文“‘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可知,她们被惊吓到,是因为“白布西式衬衫”容易暴露“我”的身份,情势如此危险,“我”竟然没有换装。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A.“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错误,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并非为了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白蛇盗灵芝草”表现的是“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麒麟送子”表达的是对新家庭添丁添口的祝福,这些都传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可知,用老人的开明和对晚辈工作的支持正衬媳妇出去学习做法的积极向上。
由原文“‘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可知,用嫂子衬托景的冷静和坚定。
由原文“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可知,构成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老人和嫂子分别是年轻媳妇和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由原文“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可知,次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原文“‘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知,文本没有写年轻媳妇与丈夫分别的痛苦和无奈,也没有写姑嫂二人在战乱中避难的悲苦凄惶,而是凸显她们开始觉醒和进步,给人希望;
由原文“‘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可知,文本没有展示悲惨的环境,而是呈现家人亲切、家园可爱,如姑嫂情深、老人为孩子骄傲等,呈现了朴素而又深厚的亲情,给人温暖和希望;
由原文“‘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知,文本没有呈现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没有描绘惨烈血腥的战斗画面,没有传递痛苦、绝望和仇恨等灰暗情感,而是赞美军民互助、军民同心等情感,传递出抗战胜利的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如姬资之A三年B自王C以下D欲求E报其F父仇G莫能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支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盗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4分)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4分)
14.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3分)
10.BDG【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文标点: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11.B【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文言字词的能力。“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意思是“确实”。
1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态度有所不满,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都只为信陵君着想,他们的心里只有信陵君,却没有魏王。
13.(1)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评分标准:“纾”意为“解除”;“分”意为“分担”;“奚”意为“为什么”。关键点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这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为个人的姻亲陪葬,我真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向魏王谢罪。
(评分标准:“倾”意为“倾覆”;“殉”意为“陪葬”;“何以”意为“用什么”;“谢”意为“谢罪”。每点1分。)
14.作者认为不足以怪罪,应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1分)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2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包围了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及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公子多次请见魏王,还派门客、辩士用多种手段劝说魏王。魏王畏惧秦国,终究没有听从公子。公子自己揣测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什么,便决定不图自己苟活而让赵国灭亡,就请求宾客,凑了百余辆车马,想带领门客前赴秦军,与赵国共存亡。路过夷门,遇见了侯赢,把想同秦军拼死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侯嬴。侯嬴说:“公子喜欢士人,名闻天下。现在有了困难,没有别的办法,想与秦军拼命,这好比把肉扔给饿虎,有什么用呢?又哪里用得着这些门客呢?”公子又拜了拜,就向他请教。侯赢就让人退下,私下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如姬又最受宠幸,出入大王卧室,有能力偷出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怀愤三年了,从大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没有人办得到。如姬对公子哭泣,公子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敬献给如姬。如姬想为公子去死,她是不会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么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北面救援赵国,西面打退秦国,这是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偷来了晋鄙的兵符送给了公子。
材料二:
评论的人把窃取兵符看作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并不足以怪罪信陵君。那时强大的秦国的暴虐已经到了极点,现在用全部兵力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了,那么魏国就会随后灭亡。赵国和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国和魏国灭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也会随后灭亡。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果真没有罪过吗?我说:又不是这样的。我所要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陵君只不过是一个公子罢了,而魏国本来有国君。赵国不向魏王请求救援,却恳切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平原君利用婚姻关系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因为姻亲,想赶紧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不知道有魏王。他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只是为了赵国而已;也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那么这就是赵王与国家的重要性,还抵不上平原君一个公子,而魏国所倚仗的保卫国家的军队和装备,也只是供信陵君的一个姻亲使用。幸亏战胜了,还好,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这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为个人的姻亲陪葬,我真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向魏王谢罪。窃符救赵的计策,大概是侯赢提出的,而由如姬完成的。侯赢用窃取兵符的计策教信陵君,如姬为了信陵君从魏王卧室内窃取兵符,这就是他们二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却不知道有魏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①
杜甫
佳士欣相识,慈颜②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③,肯作置书邮④。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注】①觐省:指探望双亲。②慈颜:指父母的容颜。③投辖饮:《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④置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次句从父母的期望着笔,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
B. 颔联下句借一“肯”字,形象刻画出诗人意欲托人传递书信时的微妙心理。
C. 颈联由高鸟暮云、寒蝉碧树构成的晚秋之景,渲染出一种浓重的送别氛围。
D. 尾联交代了诗人因病淹留长沙而不得归乡的情状,与上文的请托形成呼应。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15. A 【答案解析】“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错误,“慈颜望远游”的意思是:父母慈祥的面容望向远方游子。此句是从对面落笔,借父母双亲思子,表达殷六的思归之切。
16. ①对结识佳士的欣喜。②对蔡五好客重情的感念。③对自己因病归家不得的惆怅。
④对故乡与亲朋的思念。⑤对殷六归家探亲的艳羡。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满三点给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在写作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征文时,引用陆游《书愤》中“ ▲ ,
▲ ”两句,描绘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克敌制胜的豪迈之情。
(2)在《离骚》中,屈原赋予香木香草象征意义,借“ ▲ , ▲ ”两句来表示自己早晚勤勉修德,让自己拥有坚贞的品德。
(3)李白的《蜀道难》中,“ ▲ ,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17.(1)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是风来了。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剧烈的风,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住它的横冲直撞,也没有什么能够稍微稀释掉一点它的野性。这场风,如脱缰之马,如暴烈之牛,轻易就跨过了石结,冲到了我们家的院子里。院子里先是鸡飞狗跳,后来便阂然无声了——鸡慌张地飞了半天,终于飞回了鸡含;狗慌张地跳了一会儿,终于窜进了狗窝。然而其他的声音却开始响起来,铁盆在地上滚动,发出尖厉的声响。天空中的麦秸秆,如乱糟糟的箭雨。嗖嗖穿过天空,钉进院子黑。不知是不是幻觉,某一刻,我竟同时听见至少三片灰瓦坠地的破碎声。
而在此之前,在风的张力尚来拉满之时,因为父亲的缺席,我曾恐惧万分——无论我愿不愿意,只要风使动一吹,我就会腾空而去了。如果是那样,我该怎么回家呢 但我忽然想到因为选学,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又觉得,若真能腾空而去,似乎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18.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
A.妄图征服大自然的人,最后逃不过大自然的惩罚。
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C.报告文学《包身工》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
D.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天空中的麦秸秆,嗖嗖穿过天空,落进院子里”,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关联词,请分析“如果”“但”“又”其中任意两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18.(3分)A(例句中“修理”是比喻义,A.“征服”用的是基本义。即人类用暴力、武力、强力或劳动手段制服对象,使其接受,服从,顺从。B.“破产”用的是比喻义。比喻事情失败(多含贬义)。C.“压榨”用的是比喻义。比喻剥削或搜刮。D.“折射”用的是比喻义。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
19.(4分)①原句运用比喻,将麦秸秆比喻成乱糟糟的箭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秸秆在狂风中杂乱飞舞的状态,表现了风力之大。②“钉”字更能表现狂风下的麦秸秆尖锐有力,与“箭雨”相呼应。
20.(4分)①“如果”表假设,表达怕被风吹走无法回家的担心;②“但”语意转折,表现出他心里还有被父亲修理的恐惧;③“又”表现心理转变,体现出为了避开父亲不怕被风吹走的心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洁白硕大的花球,却有着腥臭难阴的味道,石摘花可谓是花界色香“表里不一”的典范。一时间,一言“楠”尽等评论冲上热搜,有人为它制作了一套表情包。
石楠花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专家指出,石摘花散发的因精酸氨化导致的气味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喜欢“臭味”的蝇类和甲虫类来帮助它们传花授粉。完成这一过程后,石榆便可以结成果实进而繁育下一代。虽然石楠花刺葬难闻,① ,对人们无害。石楠树的花期并不长,半个月左右就会洞谢,花谢后就不会有这种刺葬的味道了。
尽管石稀花被人们嫌弈,但是石楠的用途可不少。首先,石楠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上会将石楠花当作排毒的药材。其次,石杨树抗病虫害较强,将它们和其他树木混种在一起,能够有效阻挡病虫害的传播,② 。最重要的是,石榆是典型的抗污染植物,③ ,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采。
21.“表情包”是一种用来表达感情方式的图片。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文字,为下面三个表情各写一个带“楠”的四字词语。(3分)(图中为石楠花朵)
22.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① “楠”舍“楠”分②左右为“楠”③大“楠”临头
22.(6分)①但其气味没有毒性②从而保护其他树木的安全③可以吸附有害气体和颗粒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心”构成,其中“直”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下加一个“心”,表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图片加文字材料的作文题。
材料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是选自《说文解字》的“德”字的图形。文字部分是对“德”字构成的解说。材料中对“德”字的解说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左边部分的“彳”,意为行走,引申为行为、行动。我们可以理解为,“德”是指导行为的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引。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德”为行事的准则,要将“德”这种操守、品行化于行为之中,做真正的有德之人。
二是右边部分的“直”和“心”可以理解为直行时眼睛要看正,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强调正道直行。作为新时代青年,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要坚守信念、坚守初心,要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方可践行“德”。当然,“德”字也可理解为正直、坦率、诚实、遵循本心等。
三是在古代文献中,“德”与“得”通用。材料意在告诉我们,有德才有得,这里的“德”是品德、道德,“得”可以理解为目标的达成或成果的获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有道德的贤明之人,一个有“德”的新青年才能够在人生中有所获得。
综上,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德”,作为当代青年,要践行德,以德为行事准则,要正道直行成就德,要心怀坦荡成美德。人生有“德”,才能有所得。
写作时,概括材料内容引出中心论点,德,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为事准则,是一种坦荡的胸襟。唯有明德,修德,践德,方可得人生。主体部分可以分别围绕“明德”“修德”“践德”展开论证。从《说文解字》中说,“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吉也。”明德,是认识和领悟道德的智慧。孔子有言:“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修德,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周易》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践德,是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的过程。最后总结新时代青年当以德为伴,雕琢青春,以德行担使命,砥砺丰人生。论证时,可以使用排比论证,让文章更有感染力,使用对比论证,让观点更加明确。
立意:
1.践行正“德”,做有德青年。
2.有“德”,自有“得”。
3. 做人正直,做事正派,成就美“德”。
例文:
润德走正道,厚德心坦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渺渺之途,儡儡不断,以德为伴,彧彧花繁。《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辈青年如何开创自己的灿烂人生呢?我认为,当润德走正道,厚德心坦荡。
润德走正道,以行动践德。德,是一种行为,欲得德,要敢做敢为、善作善成。
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德,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坦荡如砥。1937年毛主席表兄文运昌因家庭生活困难,致信毛主席希望到延安谋一份薪水丰厚的差事。毛主席却写信回绝,并说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我们党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德是一种行为,证明了德是一种政治文化,是根脉,是基石。行稳当能致远,这稳便是以德相伴。以德引领前路,以德化育一方,以德行大道走正途。
厚德心坦荡,欲得德,需要眼睛看正,笃定心志意志坚。孟子曾言:“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立身以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坚定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们要正眼,正心,守住自律自省自重的底线。如果做人不正直,做事不正派,结果必是翻车于人生中途。古人警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兰考好书记焦裕禄,即使重病也心系人民,在他的心里,修德就是把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写在奉献之中,德字当先,砥砺前行。时代波诡云谲、霄壤嬗变,我们只有保持眼正,心正,路正,才能不会被种种陷阱迷惑,始终保持人生航船的正确方向,厚修德行心坦荡。
润德走正道,厚德心坦荡。欲得德,要心胸坦荡,心底无私天地宽。
“戢鳞潜翼耐沉浮,自得竣邈来日长。”注重内在修养,培养良好的品质。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因修德,才有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盛况;因修德,才有周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修德,无数中国共产党人默默付出,夙夜在公九死不悔。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以王进喜、孔繁森为榜样,把一腔热忱坦荡无私地献给人民,以黄大年、黄文秀为榜样,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勇于担当,敢于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修德于心,外化于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百年梦圆,民族复兴。我们要以行动践德,走正道,心胸坦荡。作为新青年,我们当以德行担使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面对新百年的新征程,现代化的新使命,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润德走正道,厚德心坦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一)
(原卷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就是血缘社会。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社会用生育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责人之子依旧责——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逼着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否定了空间的分离。以我们自己来说罢。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处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江苏吴江”。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亲不过三代”逐渐走向了当代社会的“亲不过二代”。中国的年轻世代。
包括“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已疏于与亲戚发生情感联系和日常交往,进而形成了日益普遍的青年“断亲”现象。“断亲”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传统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生活质量较差,只能通过扩大家庭规模来抵御社会风险,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但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奥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网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市场经济与经济自主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随着经济实力与经济地位的上升,人们进行人情往来不再以血缘、家族为依据。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银行推出的各种贷款工具的帮助,几乎每个核心家庭都能够在经济上实现自由独立,而不再需要依托亲戚网络的帮助。所以,青年世代的“断亲”交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世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个人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所坚持的方式,他们已经逐渐放弃。互联网抢占了青年世代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摘编自胡小武《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在这里,职业、身份、财富的继替都是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
B.在血缘社会,我们用血缘的坐标把本身是混然的空间划分出了方向和位置,从而让“空间”二字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
C.“断亲”现象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在青年群体身上,他们“基本不走亲戚”,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学缘关系而非血缘关系。
D.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变化较大,加上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导致亲戚关系式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域上的靠近能反映血缘的亲疏,说明血缘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把人与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
B.一个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会有部分人离开家到外地生活,这可能与人口繁殖、原居住地的耕地不足有关。
C.血缘社群就算出现了社群分裂,但分裂出的社群也会和家乡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还会借籍贯否定空间的分离。
D.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代青年获取资源方式多元,已无需像以前一样依赖血缘、家族关系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如纽约唐人街、旧金山唐人街、温哥华唐人街、伦敦唐人街等等。
B.北京四合院从功能上细分“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严格。
C.李世民多次责备第五子李祐不守法度,李祐罔顾血亲之情而造反,最后失败被其父大义灭亲而赐死。
D.广东省普宁市的大长陇村生活着4.5万人。村子里的人都姓“陈”。都有同一个祖先颍川陈氏。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为探究青年群体中“断亲”现象的发生比例,胡小武教授利用寒假期间学生回乡过年的时机,开展了分为六个年龄组的随机问卷调查。请综合分析以下图表写出结论,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概括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
“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
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投宿》,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出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 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 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 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只是“一个人”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 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 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 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8.《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4分)
9.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两则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如姬资之A三年B自王C以下D欲求E报其F父仇G莫能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支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盗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4分)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4分)
14.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①
杜甫
佳士欣相识,慈颜②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③,肯作置书邮④。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注】①觐省:指探望双亲。②慈颜:指父母的容颜。③投辖饮:《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④置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次句从父母的期望着笔,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
B. 颔联下句借一“肯”字,形象刻画出诗人意欲托人传递书信时的微妙心理。
C. 颈联由高鸟暮云、寒蝉碧树构成的晚秋之景,渲染出一种浓重的送别氛围。
D. 尾联交代了诗人因病淹留长沙而不得归乡的情状,与上文的请托形成呼应。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在写作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征文时,引用陆游《书愤》中“ ▲ ,
▲ ”两句,描绘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克敌制胜的豪迈之情。
(2)在《离骚》中,屈原赋予香木香草象征意义,借“ ▲ , ▲ ”两句来表示自己早晚勤勉修德,让自己拥有坚贞的品德。
(3)李白的《蜀道难》中,“ ▲ ,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是风来了。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剧烈的风,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住它的横冲直撞,也没有什么能够稍微稀释掉一点它的野性。这场风,如脱缰之马,如暴烈之牛,轻易就跨过了石结,冲到了我们家的院子里。院子里先是鸡飞狗跳,后来便阂然无声了——鸡慌张地飞了半天,终于飞回了鸡含;狗慌张地跳了一会儿,终于窜进了狗窝。然而其他的声音却开始响起来,铁盆在地上滚动,发出尖厉的声响。天空中的麦秸秆,如乱糟糟的箭雨。嗖嗖穿过天空,钉进院子黑。不知是不是幻觉,某一刻,我竟同时听见至少三片灰瓦坠地的破碎声。
而在此之前,在风的张力尚来拉满之时,因为父亲的缺席,我曾恐惧万分——无论我愿不愿意,只要风使动一吹,我就会腾空而去了。如果是那样,我该怎么回家呢 但我忽然想到因为选学,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又觉得,若真能腾空而去,似乎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18.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
A.妄图征服大自然的人,最后逃不过大自然的惩罚。
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C.报告文学《包身工》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
D.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天空中的麦秸秆,嗖嗖穿过天空,落进院子里”,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关联词,请分析“如果”“但”“又”其中任意两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洁白硕大的花球,却有着腥臭难阴的味道,石摘花可谓是花界色香“表里不一”的典范。一时间,一言“楠”尽等评论冲上热搜,有人为它制作了一套表情包。
石楠花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专家指出,石摘花散发的因精酸氨化导致的气味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喜欢“臭味”的蝇类和甲虫类来帮助它们传花授粉。完成这一过程后,石榆便可以结成果实进而繁育下一代。虽然石楠花刺葬难闻,① ,对人们无害。石楠树的花期并不长,半个月左右就会洞谢,花谢后就不会有这种刺葬的味道了。
尽管石稀花被人们嫌弈,但是石楠的用途可不少。首先,石楠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上会将石楠花当作排毒的药材。其次,石杨树抗病虫害较强,将它们和其他树木混种在一起,能够有效阻挡病虫害的传播,② 。最重要的是,石榆是典型的抗污染植物,③ ,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采。
21.“表情包”是一种用来表达感情方式的图片。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文字,为下面三个表情各写一个带“楠”的四字词语。(3分)(图中为石楠花朵)
22.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心”构成,其中“直”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下加一个“心”,表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