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二)
(原卷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 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 “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 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科幻文学建构的幻想世界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比与隐喻。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界。
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的多重思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构想与目标。
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视”。 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关注变动中的中国现实。另一方面,还有一批美国记者撰写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以西方人的眼光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记录下了大时代洪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的观察难免偏颇。而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海外华文的写作者重新“凝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家族和民族的传统与根脉。他们的写作较少“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又有跨文化的广阔视角,呈现出在海外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对历史的深情凝视。
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海外华文作家在跨域行走中对故国 和居留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体验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从跨文化的边缘地带展开调研和写作。这种主体性也使得海外华文非虚构中“自我”非常突出,形成一种从个体出发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常见的题材诸如城乡对比、底层写作、关注边缘群体等,海外华文非虚构的写作则偏于一种跨域视野。海外华文非虚构更具有特稿风格,在“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叙事策略的多样尝试等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美国新闻主义的纪实主义风格和写实主义倾向。在写作受体上,更具有家族个人自传和个体记录的色彩,文学性相对较弱,纪实性较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影响了海外华文写作者的思想与创作。海外华文 作家在海外的生活与命运依然与自己的故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尝试用介入性的姿态进入 历史的缝隙,通过对海内外漂泊的生命个体的记录,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图景,在更具有跨域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另一维度的叙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这些都制约着新移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海外作家身处国际交流的融合地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应肩负更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期待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能够以其独特的域外视角和跨域身份,与国内外非虚构写作一起,用文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呈现更为广阔的世界百态与精神图景。
(摘编自张娟《跨域“凝视”:新世纪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的困境与出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与文学反映论有机融合,所以“文学审美反映”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B.文学世界里对“现实”的理解,既有不同作家的不同理解,也有不同文本的不同处理,这些也可能成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理解的一部分。
C.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虽然有跨文化的视角和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但并不能说明他 们的写作已经摆脱了“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
D.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相比,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记录海内外漂泊的个体生命,在跨域视野中展现多元的社会图景和文化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但是材料一侧重于理论的发展与局限性,材料二则侧重于理解的多重维度。
B.非虚构文学依托现实世界要求坚持事实但并不排除叙事的技巧,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文学虚构世界要符合现实逻辑。
C. 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美国记者以西方人的观察视角写的“中国故事”虽有鲜明的纪实主义风格,但仍难免偏颇。
D. 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在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存在差异,制约了其稳定、高质发展。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阐释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夏衍的《包身工》真实地记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文中穿插了不少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饱含情感的议论,具有典型的非虚构文学特征。
B.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虚构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迷乱疯狂的主人公以各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凸显出小说的非现实性。
C.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一生的遭遇有融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虚构与现实交融,多层次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D.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写未来人类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恢弘想象背后是对现实世界人与人、人与家园关系的深刻思考。
4.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4分)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把他们忘记。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一声不吭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比一会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着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①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②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③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④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小女孩小时候天真无邪地捡灯笼果的情形,更加凸显了后面小女孩智力残疾的不幸。
B.作者痛惜地感叹上帝把漂亮和弱智同时给了这个小姑娘,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和对命运无常的慨叹。
C.面对命运的无常,作者认为“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表达了面对苦难深深的无力感,只能听凭上天。
D.作者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苦难是必然存在的,苦难的角色谁来充当,都是充满偶然性的。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破碎的阳光”凸显了小女孩悲剧的人生,遍地的小灯笼“喑哑”地响动充满了悲剧意味。
B.句子②以比喻手法说明了差别之于世界的重要性,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C.句子③“人类的全部剧目”是指人类生存的各种状态,每个人在世界上就像剧本里不同人物的设定一样,都有自己的角色出演。
D.句子④单独成段,语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绝望。
8.请梳理作者在目睹小姑娘不幸命运后思索得出的结论。
有评论者这样评论史铁生的文章:“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请你结合本文及《我与地坛》课内所学部分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皇宋处士唐异,字子正,人之秀也。之才之艺,揭乎清名。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画,为士大夫之所尚。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东宫故谕德崔公遵度,时谓善琴,为士大夫之所重。而子正之音,尝唱和焉。高平范仲淹师其弦歌尝贻之书曰崔公既没琴不在兹乎!处士二妙之外,嗜于风雅,探幽索奇,不知其老之将至。一日以集相示,俾为序焉。
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云,峥嵘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而诗家者流,厥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其辞达,规闵之人其辞怒。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也。
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观乎处士之作也,孑然弗伦,洗然无尘。意必以淳,语必以真。无虚美,无苟怨。骚雅之际,此无愧焉。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
(节选自范仲淹《唐异诗序》)
材料二:
吾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天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节选自叶婪《原诗·内篇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3分)
高平A范仲淹师B其弦歌C尝贻之D书曰E崔公F既没G琴H不在兹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厥,指他的、他们的,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的“厥”词义相同。
B.息,指滋长、增长,与《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不同。
C.苟,指随便的、草率的,与《离骚》“苟余情其信芳”中的“苟”词义相同。
D.因,指因为,由于,与《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中的“因”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异擅长绘画,与当时著名画家李建中不相上下,同时还精于操琴,赢得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普遍推崇。
B.范仲淹认为,诗歌创作因作家的失志、得意、乐天、遭遇不幸等不同境遇,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C.范仲淹认为唐异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他的作品体现出诗歌创作的艰难和雅正的诗风。
D.杜甫诗中思念君王、忧虑祸乱、悲悯时世、想念朋友、凭吊古人等内容,都是由他丰富的经历生发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4分)
(2)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4分)
14.材料中对诗人创作诗歌提出了哪些要求?(3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罢新定①至钱塘喜见孙观书记
张伯玉
桐江摇袂②蚤三年,把臂重来讲旧篇。
陌上风尘成底事,鬓边霜雪但悠然。
虬蟠③我亦思沧海,鹗荐④初方上碧天。
忍把离杯又抛掷,别愁纷泊满春烟。
[注]①新定:今属浙江建德市一带。②撝袂:挥动衣袖。③虬蟠:盘屈如虬龙。④鹗荐:指推举有才能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从有限视角出发实现了时空的转换,由今溯古,娓娓道来。
B.诗人的情感变化有起有伏,使全诗既具历史沧桑,兼有人文关怀。
C.颈联中使用“虬蟠”“鹗荐”两处借代手法,以表现友人才气卓尔不群。
D.尾联的“离杯”与首联的“撝袂”意象相呼应,表达古今贯连的离愁。
16.赵令时曾在《墨客挥犀》评论道:“张端公伯玉大科成名,篇什豪迈,尤为清脱。”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借“______,______”告诫了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弃绝骄奢淫逸。
(2)李白奇特的想象是浪漫主义一绝,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着装与代步工具的诗句“______”和“______”,令人拍案叫绝。
(3)“水”的斩不断、不停息、无休止等特点与人的悲愁相一致,因此“水”便成了古代诗人常用来喻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有人说,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随便哪一条都是“肚腹三两金、脊背二两银”,只要它们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毕竟是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黄河,毕竟是黄河水养大的鱼,怎样的兴衰荣辱和生死悲欢没有经历过,怎样① 的奇迹不能在它们身上发生
至少,它们② 都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似乎也真找到了改变命运的传奇方式。在民间,鲤鱼执着地尝试跨越神奇龙门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流传和演绎。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李白曾在《赠崔侍郎》里说“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可一旦飞跃成功,一条原本只能潜游在水里的鱼,就会成为③ 的龙,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就不用“归来伴凡鱼”了,也不会再受“凡鱼”所必然承受之惊、之恐、之苦、之痛。如此这般,竟有一点说不清,这一跃成龙的理想,究竟是鱼儿都有的向往,还是人类都有的夙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在从蜂巢中获取蜂蜜、蜂子等蜂产品作为珍馐的同时,也① 。对此,很多采蜜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痛苦记忆。所以,蜜蜂的刺蜇和蜂毒给人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不过,具有尖尖的螫针有时会对人类生命造成致命威胁的蜜蜂也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人类崇拜,甚至被作为部落图腾。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自称是蜂的后代。
虽然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这些蜂产品在医疗、保健、美容、饮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蜜蜂对人类的贡献② ,它们还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蜜蜂是异花授粉植物的主要传粉者,许多被子植物得以繁衍生存、代代相传,③ 。在为果树和农作物传粉的昆虫中,蜜蜂是绝对的主力军。经蜜蜂充分传粉后,很多作物可增产20%左右,一些牧草的种子数量可成倍增加,草莓、樱桃、荔枝等果品的增产幅度更大。
蜜蜂也是人类仿生的对象。蜜蜂巢令人敬佩的地方不仅仅是它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它的材质。蜜蜂是天然的造纸专家,它能用自己的唾液将木质材料拌和成糊状,并把这些材料嚼碎,然后筑成蜂巢的六角形,干燥后便凝集成坚强的纸状巢壁。人类因此受到启发,以木材为原料制造出了最早的纸。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体现因果关系且句式相同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立身处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展现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请以“立身处世的智慧与坚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分享你对这一话题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请使用课文《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或《人应当坚持正义》中的材料来支持你的观点。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二)
(解析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 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 “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 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科幻文学建构的幻想世界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比与隐喻。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界。
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的多重思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构想与目标。
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视”。 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关注变动中的中国现实。另一方面,还有一批美国记者撰写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以西方人的眼光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记录下了大时代洪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验,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的观察难免偏颇。而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海外华文的写作者重新“凝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家族和民族的传统与根脉。他们的写作较少“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又有跨文化的广阔视角,呈现出在海外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对历史的深情凝视。
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海外华文作家在跨域行走中对故国 和居留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体验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从跨文化的边缘地带展开调研和写作。这种主体性也使得海外华文非虚构中“自我”非常突出,形成一种从个体出发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常见的题材诸如城乡对比、底层写作、关注边缘群体等,海外华文非虚构的写作则偏于一种跨域视野。海外华文非虚构更具有特稿风格,在“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叙事策略的多样尝试等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美国新闻主义的纪实主义风格和写实主义倾向。在写作受体上,更具有家族个人自传和个体记录的色彩,文学性相对较弱,纪实性较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影响了海外华文写作者的思想与创作。海外华文 作家在海外的生活与命运依然与自己的故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尝试用介入性的姿态进入 历史的缝隙,通过对海内外漂泊的生命个体的记录,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图景,在更具有跨域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另一维度的叙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这些都制约着新移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海外作家身处国际交流的融合地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应肩负更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期待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能够以其独特的域外视角和跨域身份,与国内外非虚构写作一起,用文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呈现更为广阔的世界百态与精神图景。
(摘编自张娟《跨域“凝视”:新世纪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的困境与出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与文学反映论有机融合,所以“文学审美反映”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B.文学世界里对“现实”的理解,既有不同作家的不同理解,也有不同文本的不同处理,这些也可能成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理解的一部分。
C.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虽然有跨文化的视角和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但并不能说明他 们的写作已经摆脱了“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
D.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相比,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记录海内外漂泊的个体生命,在跨域视野中展现多元的社会图景和文化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但是材料一侧重于理论的发展与局限性,材料二则侧重于理解的多重维度。
B.非虚构文学依托现实世界要求坚持事实但并不排除叙事的技巧,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文学虚构世界要符合现实逻辑。
C. 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美国记者以西方人的观察视角写的“中国故事”虽有鲜明的纪实主义风格,但仍难免偏颇。
D. 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在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存在差异,制约了其稳定、高质发展。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阐释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夏衍的《包身工》真实地记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文中穿插了不少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饱含情感的议论,具有典型的非虚构文学特征。
B.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虚构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迷乱疯狂的主人公以各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凸显出小说的非现实性。
C.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一生的遭遇有融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虚构与现实交融,多层次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D.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写未来人类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恢弘想象背后是对现实世界人与人、人与家园关系的深刻思考。
4.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4分)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1.A 【解析】A项强加因果。(因1)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果1)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因2)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果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由此判断,A项中的果1和果2不具备因果关系。
2.D 【解析】D项的表述是一个隐藏的因果关系,即“因为存在差异,所以制约发展”。从文本中制约发展的原因是“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其题材很难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容易让读者怀疑其客观性,在史料文献的运用上,如何把握好文学、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平衡的难题,海外华文写作群体较为分散,写作质量稳定性不强,缺乏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代表作等”而不是存在差异。
3.B 【解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无论哪种文学作品(非虚构、现实主义、科幻……)似乎都与现实有关”,所以B错在“非现实性”。
4. 【参考答案】①白居易的观点是认为文章应该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作,属于文学反映论的思想;
②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观,诗文基于现实营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同构的;
③现实情怀永远是文学发展的根本内驱力,但只把诗文理解为对现实的反映,不能够全面反映文学的本质。(第①点2分,②③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结合材料并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白居易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要反映社会生活,还要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时”与“事”实际上指的是国家和人民,强调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本题难度不大,结合两个文本的出处和材料观点进行解读即可。
5.【参考答案】①树立问题意识、培植现实情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有机融入到对文学的理解之中;
②从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展开对现实世界的多维度理解,以文学作为人类超越性活动的理念进行反思和创作;
③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厚植家国情怀,正视文化差异,摒弃民族偏见;
④充分利用跨域身份在跨域视野下对中国历史、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多维度审视与创作;
⑤加强与国内文坛的交流协作,合理运用史料文献,重视作品的客观性,努力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三点中需兼顾理论和实践,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结合材料并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本题务必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理论”“实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把他们忘记。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一声不吭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比一会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着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①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②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③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④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小女孩小时候天真无邪地捡灯笼果的情形,更加凸显了后面小女孩智力残疾的不幸。
B.作者痛惜地感叹上帝把漂亮和弱智同时给了这个小姑娘,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和对命运无常的慨叹。
C.面对命运的无常,作者认为“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表达了面对苦难深深的无力感,只能听凭上天。
D.作者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苦难是必然存在的,苦难的角色谁来充当,都是充满偶然性的。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破碎的阳光”凸显了小女孩悲剧的人生,遍地的小灯笼“喑哑”地响动充满了悲剧意味。
B.句子②以比喻手法说明了差别之于世界的重要性,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C.句子③“人类的全部剧目”是指人类生存的各种状态,每个人在世界上就像剧本里不同人物的设定一样,都有自己的角色出演。
D.句子④单独成段,语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绝望。
8.请梳理作者在目睹小姑娘不幸命运后思索得出的结论。
有评论者这样评论史铁生的文章:“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请你结合本文及《我与地坛》课内所学部分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C 7.D
8.①这个世界差别是必然存在的,苦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接受苦难。
②命运是不公平的,对个体来说,苦难带有偶然性。
③个体要凭借智慧和悟性探索不幸命运的自我救赎之路。 9.①史铁生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人间的诸多苦难,对于苦难和不幸的命运,表现了极深的伤痛。
②史铁生没有沉浸在一己悲伤中,他由自身的不幸想到了整个人类的苦难,对人间的一切苦难表现出极大的悲悯,有仁者的宽厚。
③史铁生更是在叩问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途径,不幸者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应该活出属于自己的姿态,表现出深厚的人道关怀。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只能听凭上天”错误。联系下段作者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及后面的“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可知,作者想表明的是,世上的很多事不堪说的、想不明白,多想是让人迷茫而无奈的,只能无言,无需言说,并不是只能听凭上天。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绝望”错误。联系前文看,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不幸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客观存在,遭遇不幸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坦然面对,与命运抗争,即使走不出苦难的境地,也要珍爱生活,顽强乐观地生活下去,没有表现出愤慨和绝望。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可知,苦难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存在,是人类的命运,我们要承认世界的差别,平静地接受苦难。
由“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可知,命运并不公平,是困难还是幸福、骄傲和快乐,都带有偶然性。
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先用设问句启发人们思考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接着以反问句表意,提醒人们,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由此可得出结论,作为个体要凭借智慧和悟性探索不幸命运的自我救赎之路。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是对史铁生的文章的评价:“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是说史铁生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人间的诸多苦难,他对于苦难和不幸的命运表现了极深的伤痛,反映在了他的作品里;“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是其作品思想价值的体现。
看内容。课文部分写史铁生与母亲的故事,在遭遇不幸后,地坛渐渐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使他得到了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走出了悲观绝望,获得了新的生命。本文是由小姑娘的故事引发的思考。结合两篇文章,可知,在内容上,史铁生没有沉浸在一己悲伤中,“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他由自身的不幸想到了整个人类的苦难,对人间的一切苦难表现出极大的悲悯,有仁者的宽厚。
看思想价值。课文节选中,史铁生告诉我们,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都要充满希望地生活。在本文中,史铁生更是在叩问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途径,让我们看到不幸者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应该活出属于自己的姿态,表现出深厚的人道关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皇宋处士唐异,字子正,人之秀也。之才之艺,揭乎清名。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画,为士大夫之所尚。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东宫故谕德崔公遵度,时谓善琴,为士大夫之所重。而子正之音,尝唱和焉。高平范仲淹师其弦歌尝贻之书曰崔公既没琴不在兹乎!处士二妙之外,嗜于风雅,探幽索奇,不知其老之将至。一日以集相示,俾为序焉。
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云,峥嵘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而诗家者流,厥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其辞达,规闵之人其辞怒。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也。
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观乎处士之作也,孑然弗伦,洗然无尘。意必以淳,语必以真。无虚美,无苟怨。骚雅之际,此无愧焉。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
(节选自范仲淹《唐异诗序》)
材料二:
吾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天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节选自叶婪《原诗·内篇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3分)
高平A范仲淹师B其弦歌C尝贻之D书曰E崔公F既没G琴H不在兹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厥,指他的、他们的,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的“厥”词义相同。
B.息,指滋长、增长,与《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不同。
C.苟,指随便的、草率的,与《离骚》“苟余情其信芳”中的“苟”词义相同。
D.因,指因为,由于,与《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中的“因”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异擅长绘画,与当时著名画家李建中不相上下,同时还精于操琴,赢得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普遍推崇。
B.范仲淹认为,诗歌创作因作家的失志、得意、乐天、遭遇不幸等不同境遇,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C.范仲淹认为唐异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他的作品体现出诗歌创作的艰难和雅正的诗风。
D.杜甫诗中思念君王、忧虑祸乱、悲悯时世、想念朋友、凭吊古人等内容,都是由他丰富的经历生发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4分)
(2)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4分)
14.材料中对诗人创作诗歌提出了哪些要求?(3分)
10. CEG。
11.C【答案解析】“苟余情其信芳”中“苟”是如果、只要的意思。
12.A【答案解析】“唐异……赢得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普遍推崇”错误。原文“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画,为士大夫之所尚”可知,当时士大夫们推崇的是李建中。
13.(1)江东的林君复精于绘画,一见到唐异的画就赞叹道:“唐公的笔力,越来越雄健了!”
(评分参考:“神于墨妙”、“弥”、“壮”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它对上可用来赞美君主之德,对下可以用来教化民众,不这样的话,凭什么能使天地鬼神感动呢!
(评分参考:“德”、“风”、“何以”、使动各1分)
14.①要重视诗歌创作的意义,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②表达上要有真情实感,无虚美,无苟怨。③诗人创作要有胸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朝处士唐异,字子正,是特别优异的人才。他的才华和技艺,彰显出他的清高名声。原西京留台李建中,时人认为他擅长绘画,为士大夫所推崇。而子正的画技,实际上与他不相上下。江东的林君复精于绘画,一见到唐异的画就赞叹道:“唐公的笔力,越来越雄健了!”原东宫谕德崔遵度,当时人们称赞他擅长弹琴,为士大夫所敬重。而子正弹琴,曾经与他一起唱和。高平人范仲淹向他学习琴艺,曾经给他写信说:“崔公已经去世,最高的琴艺难道不在你这里吗?”处士除了擅长绘画和操琴之外,还喜欢写诗,追寻诗歌幽深奇妙之境界,(乐在其中)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有一天,他拿诗集给我看,让我写一篇序文。
啊!诗歌所涵盖的内容,包含整个宇宙,出入于万物之间,卷舒变化,它的体系非常庞大。因此,诗歌有时像春天般充满喜悦,有时像秋日般充满悲伤,像云朵般缥缈不定,像山峰般高耸峥嵘,它有时高远如日月星辰,有时深邃如神仙幽境。它对上可用来赞美君主之德,对下可以用来教化民众,不这样的话,凭什么能使天地鬼神感动呢!然而,诗家众多,他们的情感并非一致。不得志的人诗句苦涩,得志的人诗句飘逸,乐观的人诗句通达,遭遇不幸的人诗句愤怒。像孟东野(孟郊)的诗风清苦,薛许昌(薛能)的诗风英逸,白乐天(白居易)的诗风明达,罗江东(罗隐)的诗风愤怒,他们的诗风随着他们的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随着,或消亡,或生息,但不失诗歌正道。
自从五代以来,文坛凋敝,诗歌以悲哀为主,不再有传统的诗风。(诗人)吟咏性情而不顾及自己的身份,运用风赋比兴的手法不考虑时代的变化。所以有的诗并非在穷途末路时却表现出悲哀,并非在乱世时却表现出怨恨。看看(唐异)处士的作品,他孑然独立,与众不同,他的作品一尘不染。他的诗歌情意必以淳正为本,语言必以真实为准。没有虚假的赞美,不随意抒发怨恨之情。将他的诗歌置于骚雅之间,也无愧于这一传统。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到诗歌创作道路的艰难和国风的正统性。
材料二
我认为作诗的人,也首先必须具备创作诗歌的根基。创作诗歌的根基,就是诗人的胸襟。有了胸襟,以后才能通过诗歌把诗人的性情、智慧、聪明、才辨表现出来。自古以来,最受推崇的是杜甫,他的诗歌随着遇到的人、境、事、物的不同,没有一处不抒发出他思念君王、忧虑祸乱、悲悯时世、想念朋友、凭吊古人、怀念远古大道的情思。大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的感触,全都由类似的事物触发而兴起,因遇到的事物而得到写作的主题,因主题而传达自己的情意,因情意而敷写诗句,这些都是因为杜甫有胸襟并把它作为根基,就像黄河之源,万条河流都从这里流出,就像钻燧木取火,无处不发生火光,就像肥沃的土壤,一场时雨过后,万物萌发,各类植物茂盛,生机勃勃,各有特色,无不充盈。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罢新定①至钱塘喜见孙观书记
张伯玉
桐江摇袂②蚤三年,把臂重来讲旧篇。
陌上风尘成底事,鬓边霜雪但悠然。
虬蟠③我亦思沧海,鹗荐④初方上碧天。
忍把离杯又抛掷,别愁纷泊满春烟。
[注]①新定:今属浙江建德市一带。②撝袂:挥动衣袖。③虬蟠:盘屈如虬龙。④鹗荐:指推举有才能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从有限视角出发实现了时空的转换,由今溯古,娓娓道来。
B.诗人的情感变化有起有伏,使全诗既具历史沧桑,兼有人文关怀。
C.颈联中使用“虬蟠”“鹗荐”两处借代手法,以表现友人才气卓尔不群。
D.尾联的“离杯”与首联的“撝袂”意象相呼应,表达古今贯连的离愁。
16.赵令时曾在《墨客挥犀》评论道:“张端公伯玉大科成名,篇什豪迈,尤为清脱。”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5.C【解析】“虬蟠”“鹗荐”为比喻的修辞,并非借代。
16.豪迈:①全诗使用了“撝袂”“把臂”“抛掷”等大幅度动作和“霜雪”“虬蟠”“沧海”“鹗荐”“碧天”等宏阔的意象,气象阔大,恢宏磅礴。②全诗情感从怀旧到感伤,由赞许到离愁,波澜起伏,有张有弛。
清脱:①全诗不受限于整饬对偶,“但”“忍”“满”等用字凝练洒脱,师古而不泥古,清新脱俗。②诗人对年华逝去等惯常事件并未流露出传统的痛苦情感,而是笔锋一转,用“但”字表达了豁达开阔的人生情志。
(评分标准: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借“______,______”告诫了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弃绝骄奢淫逸。
(2)李白奇特的想象是浪漫主义一绝,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着装与代步工具的诗句“______”和“______”,令人拍案叫绝。
(3)“水”的斩不断、不停息、无休止等特点与人的悲愁相一致,因此“水”便成了古代诗人常用来喻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17.(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示例一: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示例二: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示例三: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缓送客愁
(评分标准:6分,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该处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有人说,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随便哪一条都是“肚腹三两金、脊背二两银”,只要它们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毕竟是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黄河,毕竟是黄河水养大的鱼,怎样的兴衰荣辱和生死悲欢没有经历过,怎样① 的奇迹不能在它们身上发生
至少,它们② 都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似乎也真找到了改变命运的传奇方式。在民间,鲤鱼执着地尝试跨越神奇龙门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流传和演绎。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李白曾在《赠崔侍郎》里说“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可一旦飞跃成功,一条原本只能潜游在水里的鱼,就会成为③ 的龙,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就不用“归来伴凡鱼”了,也不会再受“凡鱼”所必然承受之惊、之恐、之苦、之痛。如此这般,竟有一点说不清,这一跃成龙的理想,究竟是鱼儿都有的向往,还是人类都有的夙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8.(3分)①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②自始至终(从头至尾) ③腾云驾雾
19.(4分)引用。作用:①引用李白的诗句,佐证作者上文提出的看法:跳过为龙,退而留疤。②为后文强调鲤鱼一跳成龙的质变做了铺垫。③引用诗文,增加了语言的文学色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在从蜂巢中获取蜂蜜、蜂子等蜂产品作为珍馐的同时,也① 。对此,很多采蜜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痛苦记忆。所以,蜜蜂的刺蜇和蜂毒给人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不过,具有尖尖的螫针有时会对人类生命造成致命威胁的蜜蜂也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人类崇拜,甚至被作为部落图腾。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自称是蜂的后代。
虽然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这些蜂产品在医疗、保健、美容、饮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蜜蜂对人类的贡献② ,它们还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蜜蜂是异花授粉植物的主要传粉者,许多被子植物得以繁衍生存、代代相传,③ 。在为果树和农作物传粉的昆虫中,蜜蜂是绝对的主力军。经蜜蜂充分传粉后,很多作物可增产20%左右,一些牧草的种子数量可成倍增加,草莓、樱桃、荔枝等果品的增产幅度更大。
蜜蜂也是人类仿生的对象。蜜蜂巢令人敬佩的地方不仅仅是它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它的材质。蜜蜂是天然的造纸专家,它能用自己的唾液将木质材料拌和成糊状,并把这些材料嚼碎,然后筑成蜂巢的六角形,干燥后便凝集成坚强的纸状巢壁。人类因此受到启发,以木材为原料制造出了最早的纸。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体现因果关系且句式相同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6分)①常受到蜜蜂的攻击 ②远不止这些 ③离不开蜜蜂的帮忙(传粉)
21.(3分)它能把木质材料嚼碎,并用自己的唾液将其拌和成糊状,然后筑成六角形的蜂巢,干燥后便凝集成坚韧的纸状巢壁。
22.(4分)①蜜蜂因有尖尖的螫针而有时会对人类生命造成致命威胁。②它也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人类崇拜,甚至被当作部落图腾。
四、写作(60分)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立身处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展现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请以“立身处世的智慧与坚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分享你对这一话题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请使用课文《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或《人应当坚持正义》中的材料来支持你的观点。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感染力。
23.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