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系列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系列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2: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走的是人间正道。
仿佛一个象征,这次“一带一路”时间开启后,习近平主席会见的第一位客人,是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十年前,正是在那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历史性成就。成绩( ),经验值得总结。回望10年历程,我们认识到,各国人民是一个( )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 ①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10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今天,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 ② 。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只有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才能让大家一起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的阳光大道,是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大舞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历史反复证明,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只要大家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 ③ 。
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丝路精神,不仅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更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前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B.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C.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等。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性免疫,比如打疫苗后产生的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另一种是自然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免疫,或者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后产生的对该病原体再次侵入的不感染状态。
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具备自我更新和升级的能力,能随时识别并清除大部分入侵机体的细菌和病毒。然而,有些病毒依然能成功躲过免疫系统的监视,侵入正常细胞,并复制出更多病毒。当病毒复制到一定数量,就激活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开始大规模清除受感染的细胞。这一过程可能会促使我们出现发烧和虚弱的症状,但这是机体正常的治疗反应。第一次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微生物致病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 ① ,免疫系统就能够根据“记忆”,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地作出反应。
你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生病,这是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 ② ,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因此,促进动物神经正常活动, ③ 。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确信我是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可能是气候作怪,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我便想,那一块天,一定很烫很烫。
那云也奇怪。它仿佛不在天上,而在地上,应该说,就是在那天和地的交界上。像要往上飘,又像要往下落,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滴得下水来。忽然间,云在空中活动起来,大块大块地往天边滑去,太阳马上就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那些云,都集中到一堆,落到天地的边缘上,好像是谁在那儿刷了一笔浓墨。想来那里一定会下大雨,让丰盛的草原畅饮一番。再等一会儿,这一“笔”勾销了,却又在天的另一边,添上了一笔。这看不见的笔挥来挥去,云层就汹涌而来,呼啸而去,忙个不停……
草原,在民族大家庭里劳动着,成长着。草原是那么辽阔,天空是那么明净,我们的祖国是那么美,那么好。的确,通过理解和认识中华大地上丰富的地域作品,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加民族自豪感。
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加着重号处的双引号(一“笔”勾销)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也许因为他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C.如果说经史子集为中国的“父亲文化”,那民间故事和歌谣则是“母亲文化”。
D.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更名袭人。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丰富的地域作品,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加民族自豪感。
B.通过理解和认识中华大地上丰富的地域作品,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民族自豪感。
C.通过理解和认识中华大地上丰富的地域作品,我们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加民族自豪感。
D.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丰富的地域作品,我们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民族自豪感。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一片碧绿。”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时候,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过去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
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
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13.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加点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年粮食又获得了大丰收,张翠花家的这十亩土地打了近万斤小麦。
B.一进家门,男孩就把书包扔到炕上,背起柳箩筐,到山上打猪草去。
C.奶奶心疼道:“学习真苦,天天熬夜,人就是铁打的,也不能这样呀!”
D.龙舟上打锣的都是小朋友,龙舟胜会要传承下去,就要从娃娃抓起。
1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中“呢”“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5.文中多次出现的“那时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 A 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
①当我们总是难以专注,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 B ,结果什么也没干好。②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 C ,成就更好的自己。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
B.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
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
D.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
18.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①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 A ,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③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④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 B 的优点。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 C 的。他们一个崇陶,一个尊杜,但却都归于平淡。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阳已经这么高了,怎么还没起床?
B.你做得太过分了,还不赶快给人家道歉!
C.除了银河系外,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星系。
D.这些老同志干劲还这样大,我们年青人更应加油干呀!
21.“极盛之后,难以为继”这一句古代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这一生见过的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__________。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我对额尔古纳河的最早记忆,与冬天有关。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__________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我们不得不靠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额尔古纳河是那么的宽阔,冰封的它看上去像是谁开辟出来的雪场。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那些久避冰层下的大鱼以为春天又回来了,就摇头摆尾地冲着透出天光的冰眼游来。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就__________地抛出鱼叉,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有附着黑斑点的狗鱼,还有带着细花纹的哲罗鱼。哈谢每捕上来一条鱼,我都要跳起来欢呼。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3.下列句子中的“冲”与文中加点的“冲”,读音、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当风轻轻拂过海棠,她便会摇动着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B.不少人渴望有一套房子,窗子冲着大海,四季春暖花开。
C.云雀直冲云霄,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
D.冲着他们这股子干劲儿,一定可以提前完成任务。
24.下列文言句子中的“以为”与文中加点的“以为”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论语》: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B.《齐桓晋文之事》: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C.《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D.《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前,由哈尔滨旅游热引发的各地文旅“内卷大赛”持续进行,多个话题霸占热搜。
各地文旅局有多“卷”?1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山河四省”联动旅游宣传片,喊话网友到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四省旅游做客。表面“梦幻联动”,暗地“卷到飞起”。
为了接住这场“泼天的富贵”,四省文旅在周末也没闲着:扬言要当“卷王”的河北文旅,周日连更50多条抖音。面对“键盘要冒烟了”的网络调侃,河北文旅的剪辑师在工位偷偷抹泪称“好消息:没有冒烟;坏消息:剪辑师哭啦”。而山西文旅也表示“晋宝没有午休”,之后疯狂发布旅游宣传片,来回应河北文旅的“宣战”。河南文旅部门也开展“题海战术”,一天发数十条短视频,吸引近百万新粉丝,不少网友自发“监工”。山东文旅则“蹭”上了东北的热点,发布《都是东,同根生》视频,“你姓东,东三省,你们那边嘎嘎冷;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东,东三省,人参貂皮和鹿茸;东,大山东,黄河泰山和三孔……”,魔性风格让人“一看一个不吱声”。在河南文旅的视频里,韩愈、白居易、花木兰、岳飞等河南籍历史人物和少林寺、豫剧、汝瓷等轮番上阵,展示起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被网友戏称为“西南F4”的云贵川渝“坐不住了”,纷纷开始“抄作业”。四川文旅率先发布《我姓川》的视频“我姓川,吃玩川,天府男儿赛潘安,昔日草鞋出四川,英雄气概振云端……”。接着,“我姓丰,FENG,想要成功快来疯(丰),天下名山中国风……”重庆方言版《我姓丰》的喊麦让网友戏称“听得我汗毛竖起”。云南、贵州紧随其后,用魔性音乐和洗脑歌词“刷屏”短视频平台。
2024年的第一份快乐,是各地文旅给的!
这个春节,你去哪里旅游了呢?
25.下列句子中的“蹭”和文中加点的“蹭”,含义相同的一项( )
A.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B.美食领域的UP主,可以结合自身特长,以更新奇的方式蹭一波流量。
C.他浑身无力地蹭到杨树旁,漫不经心地拿下钩子,任由绳子从树上脱落。
D.那个男孩摔倒时把膝盖蹭破了,流了很多的血。
26.下列诗句和文中的“题海战术”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C.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黄庶《饮张承制园亭》)
D.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7.山东文旅凭借接地气的宣传视频,并配以魔性的背景音乐,成功收获流量,引发全国各地效仿。请简要分析划横线句的效果。
九、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大多将“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 ① 。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 而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 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
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 ② ,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 ③ 。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 此外,还有类似“纸飞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
2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毕咧”的“咧”与《荷花淀》中“小华哩”的“哩”都是地方方言,但意思不同。
B.“寿毕”中“毕”字在古语中“完成”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如:礼毕、锋芒毕露。
C.“挥洒自如”应改为“洋洋洒洒”,两者虽意思相近,但是“挥洒自如”不能作状语。
D.“口耳之间”的“间”读jiān,和《祝福》中“眼珠间或一轮”中“间”的读音不同。
30.《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有雅俗共赏之效。请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妙趣。(任选一例)
(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
(2)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凤丫头成日家说嘴,霸王似的一个人,昨儿唬得可怜。要不是我,你要伤了他的命,这会子怎么样?”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类诗句的写法并不复杂,暗含着一种模式,我把这种模式叫“错搭模式”,我为错搭模式总结出了一个公式:A的B。这里的A和B,分别是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举例说,如果A是绿色,B是火焰,“A的B”就变成了穆旦的“绿色的火焰”。总而言之,这种模式很简单,只需把两个有相当距离的事物,搭配在一起,就会产生新鲜感和诗意。比如,特朗斯特罗姆在《午睡》中写道:“蹬腿的舌头。暴君的钟。”蹬腿与舌头有关系吗?暴君与钟有关系吗?没有关系,可是放在一起就意味无穷。这种( )式的组合,只要你的脑袋稍稍松绑,就容易写出许多。
为了体味“错搭模式”,我要求学生用“错搭模式”学写新诗。学生的作业里出现了以下三个语例:
①我的心
②狂暴的青草愤怒的大树
③树影的时钟
例①乍看也符合上面的公武“A的B”,但细究会发现,“我”与“心”这两个事物太相近,就难以产生新鲜感和诗意。
例②“狂暴的青草”“愤怒的大树”很好,只要想象青草和大树在大风中的样子,就会觉得这种描述不仅有诗意,也合理且形象。
31.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化腐朽为神奇 B.百思不得其解
C.老死不相往来 D.前言不搭后语
3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只要你稍稍打破思维常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33.请从“错搭模式”的角度,对语例③进行评价。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答案】1.弥足珍贵 休戚与共 2.①而是各方的合唱 ②也造福了世界 ③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3.A 4.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不仅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更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 5.①排比:一连铺排四个“是……”,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也强化和丰富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从“中国”到“各国”再到“人类”,由小到大,条理分明,写出了共建“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②比喻:把共建“一带一路”这一抽象的事件比喻为形象的“阳光大道”“机遇之路”“大舞台”,生动具体;突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作用,赞扬了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前文“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历史性成就”说明成绩显著、珍贵,故应填“弥足珍贵”。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
第②空,根据后文中的“命运共同体”,可用“休戚与共”。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联系前一句中的“不是”,确定后句以“而是”开头;空后一句“……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确定后句内容中应该包含“一带一路”还应该有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联系前一句中的“独奏”选择与之相关的词语“合唱”或“交响”,应填:而是各方的合唱。
第二空,依据前句中的“不仅”,后句选择“也”,前文“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确定这一句的内容应该涉及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世界的正向影响的相关内容。应填:也造福了世界。
第三空,此句的内容应该和前一句“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的意思密切相关;再根据本段主要内容“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应填: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前锋”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特定称谓。
C.此处“送来”中引号的作用属于着重强调论述的对象。
D.表示反语,讽刺。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有两处语病:
语序不当,“不仅……更……”关联词语连接的两个分句前后是递进关系,应该是先唤起记忆,再激发热情,所以前后两个分句调换位置。
“发展……精神”,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发扬……精神”。
故句子应修改为: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不仅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更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排比:“……是……”,四个句式连用,有节奏感,使得语言表达有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内容上,“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的阳光大道,是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大舞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从“中国”到“各国”再到“人类”,强化和丰富“一带一路”的意义,同时说明了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一带一路是……阳光大道,是……机遇之路,是……大舞台”,运用比喻,把共建“一带一路”比喻为形象的“阳光大道”“机遇之路”“大舞台”,把抽象的事件写得生动形象,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作用,赞扬了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就。
二、
【答案】6.①如果同样的微生物再次入侵人体
②当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
③对增强免疫力有重要作用 7.当病毒复制到一定数量,机体的免疫功能就被激活,开始大规模清除受感染的细胞。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我们出现发烧和虚弱的症状。 8.C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句“第一次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微生物致病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和后句“免疫系统就能够根据‘记忆’,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地作出反应”等信息可知,此处是假设同样的微生物再入侵身体后,免疫系统作出是“记忆”反应,故补写内容为“如果同样的微生物再次入侵人体”。
②根据前句“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和后句“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可知此处是说动物神经系统紊乱,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跟着它紊乱,故补写内容为“当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
③结合“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的语境可知,此处谈的是“促进动物神经正常活动”对增强免疫力的重要作用,可填:对增强免疫力有重要作用。
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为:
“就激活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谓不搭配,没有主语,承前省主语应为“病毒”,和后面的谓语“清除”不搭配,改为“机体的免疫功能就被激活”;
用词不当,“致使”意为推动达到一定目的,应改为“导致”。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题干和选项C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而A、B、D三项都是特指。
故选C。
三、
【答案】9.C 10.C 11.D 12.①连用“这样”,强调现场感;
②“一个劲儿地绿”运用比拟手法,突显“绿”的磅礴恣肆;
③“只是”与下文“却是”形成呼应,引出天的变化多端。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将太阳比作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将“山”比作“青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秋蓬”指秋季的蓬草。蓬草干枯,易随风飘飞,诗句中用“秋篷”比喻辞别故乡流离四方的游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干戈”指战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与文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
D.“冰心”指像冰样晶莹纯洁的心,诗句把,人纯洁的本心比作玉壶中一块纯洁清明的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一‘笔’勾销”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 表示特定称谓。
B. 表示强调。
C. 表示特殊含义。
D. 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一是“理解和认识”语序不当,应改为“认识和理解”。
二是“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成分残缺,缺主语,应改为“我们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三是“增加民族自豪感”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民族自豪感”。
比对选项,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原句“这样开阔,这样坦率"连用“这样”,强调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有画面感,表达出作者见到草原的兴奋、激动等情绪。
从修辞角度分析,“一个劲儿地绿”,运用比拟修辞,把草原人格化,突显草原“绿”的磅礴恣肆,强调草原绿的纯粹;从语体角度分析其“口语化”效果,与上下文语言风格和谐一致,语言生动活泼等。
从篇章结构角度分析,“只是”强调这个句子与后文的关系,可表达为“形成呼应”,与后文“天的变化多端”形成对比,与下文衔接紧密,引出天的变化多端。
四、
【答案】13.D 14.“呢”表示“惊叹、自豪”的语气,“啊”表示赞叹语气;强调对过去工匠种类众多,对手艺人技能高超的赞美之意;与下文手艺人的消失,对当下生活的粗糙忙碌的感慨形成更明显的对照。 15.间隔反复,有强调作用,突出过去生活的方式和节奏,表达了留恋之情;使行文脉络层次清晰;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原文是“敲打”的意思。
A.收获。
B.割。
C.做成的。
D.敲打。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词语的含义,结合“还有补碗的呢”,“呢”表示“惊叹、自豪”的语气。“有多少好手艺人啊”,“啊”表示赞叹语气。
这两处感叹词说明了过去工匠种类多,同时也表达了对手艺人技能高超的赞美之意。
结合下文“现在全都没了”,与下文手艺人的消失,对当下生活的粗糙忙碌的感慨形成更明显的对照。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段的段首都使用“那时候”,“那时候”的反复使用,有着强调的作用,“那时候”带有回忆的意味,表现了过去生活的方式和节奏,表达了留恋之情。
从句段表达效果上而言,“那时候”位于句首,使行文脉络层次清晰,同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五、
【答案】16.A.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 B.顾此失彼 C.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 17.B 18.C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描述了手机一响,就无法控制自己去刷信息的情景,所以可填“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B处,描述了当我们试图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由于精力过于分散,导致即使花费了很多时间,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可填“顾此失彼”。顾此失彼:是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C处,描述的是通过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最终能够在某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可填“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现出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指成就、成果。
B.用以指人事的最后结局,与选文中加点的“结果”意思和用法相同。
C.指杀死。
D.指料理丧葬事项。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与其分散精力去做很多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这与③处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两者都在强调专注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
文中首先描述了人们常常因为难以专注而分散精力,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却收获甚微(即①处)。接着,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指出一个领域的高手通常是那些非常专注并持续磨炼技能的人(即②处)。在这之后,提到要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以做好每件事(即③处)。此时,引入这句话,直接支持了专注于一个领域并深入钻研的观点,强调与其在多个方面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方面深入钻研,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最后,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示通过打磨专注力,我们也能成为高手(即④处)。因此,放在③处最恰当。
故选C。
六、
【答案】19.A另辟蹊径(独辟蹊径) B平易近人 C殊途同归 20.C 21.B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横线前面的内容“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可知,这里缺少一个可以做谓语的动词性成语,而且有压力,就要想办法做出改变,减轻压力,再结合横线后面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横线处,应该与“走出”有关,这里为了走出阴影,就不能在原路上走,所以可填“另辟蹊径”或“独辟蹊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
B处,根据“具有……的优点”可知,应填形容、描述性质的成语,这个特点可以根据“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做进一步的阐述,“趋向平民化”就使诗歌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理解,故可填“平易近人”。平易近人:比喻态度温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C处,根据横线后面的“他们一个崇陶,一个尊杜,但却都归于平淡”可知,二人虽然追求不同,但是最终的效果是一样的,故可填“殊途同归”。殊途同归:指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下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还”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
A.“还”,表示出乎意料,也含有催促的意思。
B.“还”和“不”连用,表示祈使。
C.“还”,表示数量、项目增加,范围扩大。
D.“还”,为后面所说的内容提供程度上相对照的参考信息,相当于“尚且”。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极盛之后,难以为继”是说事物发展到巅峰之后,很难超越,与“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衔接紧密,宜放在②处。
故选B。
七、
【答案】22.①风平浪静 ②铺天盖地 ③眼疾手快 23.A 24.A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可知此处运用排比的手法,介绍河流的特点。其中“狭长”和“宽阔”,“弯曲”和“平直”是反义词,由此可知此处应填“水流急促”的反义词,故可填“风平浪静”。风平浪静:比喻平静无事。
第二处,根据“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可知此处描述了冬天大雪纷纷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填的词语应表现雪之大,所以此处可填“铺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
第三处,根据“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可知此处内容是对捕鱼过程的描写,表现哈谢动作敏捷,善于捕鱼的特点,所以此处可填“眼疾手快”。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灵、机警、敏捷、反应很快。
2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意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冲”,读作chòng,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
A.读作chòng,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
B.读作chòng,动词,面对;
C.读作chōng,动词,朝某一方向直闯;
D.读作chòng,介词,凭、根据。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文中加点的“以为”译为“认为”,说的是久避冰层下的大鱼认为春天又回来了。
A.把……当作。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
B.认为。句意: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C.认为。句意: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D.认为。句意: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故选A。
八、
【答案】25.B 26.A 27.①使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感染力和表现力。②东北地区方言和山东特色词汇的使用,通俗易懂、形象鲜明地概括出山东与东北地区地理气候和文化差异。③人称代词“你”“我”交替呼告使用,摒弃“高高在上”的宣传套路,放下架子,成功消除与网友之间的距离感。④注重押韵,增强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一般词语词义的能力。
原文“蹭”,是指在当下时代有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报酬地使用别人东西的意思。比如:蹭WIFI,蹭热点。蹭热点是借用别人在互联网上的热度进行自我或自我相关内容的推广运营,以达到获取更多互联网流量的目的。
A.“蹭”,路途险阻难行,比喻困顿不顺利。
B.“蹭”,意思是就着某种机会不付出代价而跟着得到好处。
C.“蹭”,慢腾腾地行走。
D.“蹭”,磨;擦。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题海战术”为比喻。
A.比喻,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将腮喻为雪。
B.拟人,“护”“排闼”分别赋予水和山以人的动作行为。
C.设问,“小园岂是春来晚”是问,“四月花飞入酒杯”是答,自问自答。
D.借代,“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代指盛装的妇女。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你姓东,东三省,你们那边嘎嘎冷;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东,东三省,人参貂皮和鹿茸;东,大山东,黄河泰山和三孔”,都是整句,句式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嘎嘎冷”是东北地区方言,“俺们”是山东特色词汇,两者联合的使用,通俗易懂、形象鲜明地概括出山东与东北地区地理气候和文化差异。
“你姓东,东三省,你们那边嘎嘎冷”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两种人称交替呼告宣传,放下了高高在上是架子,消除与网友之间的距离感。
“省”“冷”“东”“茸”“孔”等押韵,增强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九、
【答案】28.①在古语中使用较多/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
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③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29.B 30.示例一:①“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②既通俗地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地生动有趣。③既体现了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关心爱护,也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的性格特点。
示例二:①“挺尸”形象化地展现了贾琏醉后沉睡的画面。②体现了贾母对他的责备和批评。③展现了荣国府老祖宗的另一面,即一个责骂后辈的老太太,使人物形象雅俗兼有,丰满立体。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首先根据“但”字确定转折关系,根据前文主语为“毕”,后文为古语中较多适用“毕”的例证,因此可知此处可填“在古语中使用较多”或“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
②处,前文通过举例展示了古语与方言的关系,同时根据“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确定此处必须确定“其”所指代的内容,同时作为“强大生命力”的证明。而由后文“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即可确定此处应表达“方言中有很多古语”的意思。但根据全文论述重点确定“其”应该是“古语”,因此需将“方言中有很多古语”改为“古语活在方言里”。
③处,根据前文“江南烟雨”推测此处是四川方言中“雨”的表达,同时由后文“‘飞飞’即‘霏霏’”和“纸飞飞儿”的表述确定,此处应填“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2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多音字,理解古今异义的能力。
A.正确。“咧”是“了”的意思,表肯定;“哩”是“呢”的意思,表疑问。
B.错误。锋芒毕露中的“毕”意思是“完全”,“寿毕”中的“毕”的意思是“完成”,两者不同。
C.正确。
D.正确。“眼珠间或一轮”中“间”读作“jiàn”。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示例一:
(1)句说“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猴”字在此句中把名词用作动词,属于词类活用,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描写恰当贴切,形象生动。这种描写方式通俗地表达了凤姐眼里的一部分人“骑马”的样子,同时又将骑马的动作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王熙凤作为姐姐对贾宝玉这个弟弟的关心爱护,同样也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
示例二:
(2)句说“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挺尸”字面上的意思是尸体直挺挺地躺着,通常用来形容人睡觉的样子,有时带有贬义,暗示某人懒惰或不活跃。“挺尸”一词用在此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贾琏醉酒后沉睡的样子。用在文本中表现了贾母对贾琏的责备、批评以及不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责骂后辈的老太太的形象,这就是活脱脱的荣国府老祖宗贾母的形象,使人物形象兼有“雅趣”与“俗趣”,丰满立体。
十、
【答案】31.D 32.示例:“脑袋”一词在文中指“思维”,“思维”是无形、抽象的;原文用“脑袋”与“松绑”搭配,化抽象为形象,既能准确表意,又能给人新鲜感,更富有感染力。 33.“树影”和“时钟”不相近,这种错搭,能让人产生新鲜感;还能让人由树影的变化感受到时间的推移,形象而富有诗意。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俗语的能力。
A.“化腐朽为神奇”语出《庄子 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腐朽。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指改变陈旧、腐朽的事物,使其内容焕然一新。也作“化腐为奇”。“错搭模式”中“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并不是“陈旧、腐朽的事物”,因此“化腐朽为神奇”不能准确修饰“错搭模式”。
B.“百思不得其解”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错搭模式”是关于搭配组合,不是关于理解层面,因此,“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准确修饰“错搭模式”。
C.“老死不相往来”形容彼此一直不发生联系。“错搭模式”中“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并不是“彼此一直不发生联系”,因此“老死不相往来”不符合语境。
D.“前言不搭后语”指说话、写文章前后矛盾或缺乏条理。“错搭模式”可以说是把两个矛盾或缺乏条理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因此“前言不搭后语”能准确修饰“错搭模式”。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二者语义一致,可知“脑袋”一词在文中指“思维”,而“松绑”指的是“打破”。“思维”是无形、抽象的,但是“脑袋”就很具体,是我们熟悉的。
“打破思维常规”原本很抽象,但原文用“脑袋”与“松绑”搭配,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很容易准确理解“打破思维常规”的意思;
同时“脑袋”和“松绑”这两种事物搭配在一起,还能给人新鲜感,更富有感染力。
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错搭的两种事物“分别是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这种模式很简单,只需把两个有相当距离的事物,搭配在一起,就会产生新鲜感和诗意”,例③中的“树影”和“时钟”不相近,有相当的距离,这种错搭,能让人产生新鲜感;
“例②‘狂暴的青草’‘愤怒的大树’很好,只要想象青草和大树在大风中的样子,就会觉得这种描述不仅有诗意,也合理且形象”,仿照这个分析例③,“树影的时钟”,“树影”的推移能够让人感到时间的变化,“树影”是具体事物,“时间”是抽象事物,这种错搭形象而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