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Start now
Start now
Start now
“新名词”
作文讲评
日日行舟不畏远,
心逐长风踏云天
试题呈现(2024届黄浦高三二模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常规思路:审题审什么?
(1)中心概念是谁?围绕谁写文章?
(2)材料展现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3)分析什么?是“为什么”还是“怎样做”?
问题一:廓清概念
(1) 什么是“新名词”?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新名词?
“新名词”是对新事物的描述,新概念 的界定,新现象的概括。它意味着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现象,更有可能意味着,出现了有待解决的新问题 。
例如:原子弹 共产主义
例如:新质生产力 村超 显眼包
多巴胺 情绪价值
问题二:审读材料句间逻辑关系,抓住重要观点。“新名词”------“解决难题”
“新名词” 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
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有时”是何时?在什么情况下,或者为什么能?
只提出 “新名词”不能解决,为什么或者怎样才能解决?
“有时”,意思就是并不是所有时候
“帮助破解难题”,意思就是不是直接破解难题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国两制、香港特区、自贸区
由于新名词的提出
重新定义问题的边界
挑战既有观念,引入全新思考方式
促进创新,打开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这些新名词的提出可以帮助破解难题
比如“内卷”这个新的名词就是解释了一些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的局面。
比如“信息茧房”也解释了当下一些算法推荐导致的认知困境等弊端。
比如“自我剥削”也体现了当下社会竞争过度导致的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比如“草台班子”也体现了人人学会祛魅的社会环境下,大家逐渐看到了权力的虚弱,感受到了人性处处不完美的真相,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解构”。
立意启示
写好这个题目,需要把握材料的主要矛盾,以破解难题为重点,以“新名词”作为切入点,探究新名词对破解难题有多大作用,又有何局限。
在审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可以通过举例“新名词”的方式,梳理对该关键词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列举“难题”,逆向探究”新名词”在破解难题过程中的作用和局限。
问题三:深入思考
(1)为什么“新名词”能帮助破解难题?
新名词的提出,往往是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新认识、新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其次是因为有的新名词整合了既有概念,可能产生了新思路,引导人们开发新资源以破解难题。
第三是因为有的新名词凝聚了社会共识,容易形成破解合力,从而加速复杂问题的解决。
问题三:深入思考
(2)如何理解“然而……没那么简单”?
A:新名词对破解难题的局限性。
首先,新名词仅仅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的一个表现形式 。可能不能够准确描述复杂现象, 有可能不能触及问题本质。
第二, “新名词”毕竟只是思考的终点,它更应该是行动的起点。没有行动与实践,没有传播、解释、团结人心、凝聚共识,以至于颁布政策、确保落实等一系列的行动就不能保证“新名词”在破解难题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其他因素。
第三,“新名词”毕竟只是理论上的概括。名实之间,差别往往很大。现实生活如果不能分析问题本质,而只是捧着一二名词以求破题,那将无异于刻舟求剑,胶柱鼓瑟 。
问题三:深入思考
(2)如何理解“然而……没那么简单”?
B “新名词”不能解决难题,那么,除了新名词,还需要什么?
新名词所带来的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力量介入,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
整理思路 :
(一)引材料,提出观点
(二)廓清概念:“新名词”
(三)分析“新名词”对“破解难题”的“帮助”作用
(四)分析新名词的局限性。提出解决难题的终极思路方法。
标题:《新名词:破题之匙与实践之基》
分论点一: 新名词作为思想工具,能启发创新思维,为破解难题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论据一:“共享经济”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资源浪费、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催生了共享单车、共享住宿等新业态,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论据二:“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提出,引导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提供了新的行动框架。
分论点二: 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超越新名词本身,深入实践,制定并实施具体策略。
论据一:虽然“智慧城市”概念深入人心,但在实际建设中,需要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
论据二:面对“老龄化社会”问题,仅仅提出概念不足以解决问题,还需要从养老服务体系、医疗保障、老年教育、银发经济等方面全方位布局,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老龄社会的和谐、活力与可持续发展。
分论点三: 解决难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持续的创新。
论据一: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新名词如“田园综合体”、“三产融合”等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理念,但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需要长期投入、多方协同与持续创新。
论据二:在应对“数字鸿沟”问题时,提出“数字包容”、“数字普惠”等新名词有助于引起社会关注,但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全民共享数字红利,还需要政策扶持、教育培训、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作。
问题四:分析下列作文题目暴露出的问题。
1.以新名词为剑尖,以精神力量为剑刃,破开困局解开难题。 (烨蕾)
2 应难局,寻新解,破掣肘 (笑涵)
3. 何以破题,唯有求是 (霏雅)
4. 击水创新三千里,扶摇直冲疑难雾 (家炫)
问题五:分析例文
推陈出新,探寻难题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出一个新名词,在我看来,有助于解决难题,但更应加之以实践,辅以“日日新”的主体意识,于动态创新中主动探寻难题。
诚然,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一方面,新名词的提出,即创新的概念或想法,为破解难题提供了灵感火花,进而在已有基础上引发新的角度去探索,从而有可能解决难题。更进一步,一个新名词的提出,甚至有可能打破原有旧体系的束缚,于破碎与重构的动态变化中找到难题的本质,从全新世界观去破解难题。
然而,放眼于实际生活,提出一个新名词并非是解决难题的充分条件。首先在于,“一个”新名词未必就能够完全改变研究道路,全新的解决之道往往需要无数个创新理念的叠加、碰撞、交融、重组,从量变到质变,于废墟之上生发出全新的体系从而去破解难题。
但即便有了无数个新名词之上的全新体系,也无法由理论的应然直接导向解决问题的实然。解决难题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的产物,这并非是应然层面的创新理论所能达成的,我们不能忽略实际生活这一大背景。而搭建起从应然到实然的桥梁的,正是实践与尝试,唯有于实践中探索新名词的有效性,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反复求证、反思、再创新之下,才有可能于碰撞中摸索到解决之道。由此,解决难题更需提出新名词后的实践。
更进一步,我们需回望难题本身。事实上,无论是生命之须臾,还是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这些人生母题贯穿于人类始终,其本身便具有难以解决性。换言之,能解决的难题指向人类横向发展中某一时间节点下遇到的阻碍,可以是技术、经济等层面,而纵向上的难题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是人类于更迭中持续探索而未能解决的。
那么,我们便应因此而放弃解决难题,不再提出新名词了吗?自然不应。这恰恰要求我们于时代的纵向发展中,持续不断的提出新名词,赋予人生母题以动态、全新的时代内涵。一如苏轼在面对“寄蜉蝣于天地”的人生难题时,提出“物与我皆无尽”的“不变”这个新名词,这一创新的阐释本身已是特定时代下对难题的回应。
于此之上,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动态度去探索世界。我们应具有黑格尔笔下“密涅瓦的猫头鹰”一般冷峻的目光,于黄昏起飞看见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在主动发现、洞悉人类难题基础之上,结合当下作出阐释,延续前人的探索之路,确定飞行的方向。
正如贺拉斯所说:“无论风暴将我带向何方,我都将以主人身份上岸。”于时间长河的难题探索中,我将留下存在的痕迹!
总 结
一 始终围绕材料中心作文,不换词,不换逻辑关系。
二 思维清晰,结构 简明,有表达策略, 分论点有设计感。
三 贴近现实,让自己的作文有时代感,有自我思考。
2023年 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 年十大流行语”:
一、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双向奔赴 本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多用于人与人之间,表达了人们相互爱慕、相互亲近的美好愿望。“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汇流,让宽广太平洋不再是天堑;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从用于个人到用于国家,“双向奔赴”的使用范围得到了延伸扩展,价值内涵得到了丰富升华。
三、人工智能大模型
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是指拥有超大规模参数(通常在10亿个以上)、超强计算资源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ChatGPT、“文心一言”等已经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大模型的普遍应用,也对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带来巨大挑战,迫切需要相关法律和管理措施的有效应对。
四、村超 2023年5月1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所举办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开赛。“村超”由“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缩略而成。权威媒体统计,自开赛以来,“村超”单场最高上座人数超6万,全网浏览超480亿次,各项数据创下历史纪录。“村超”大放异彩,“村BA”(乡村篮球比赛)、“村排”(乡村排球比赛)等,也以惊人的能量和独特的魅力快速“出圈”。“村”字头的农村体育赛事蹿红,对推进全民健身、实现全面小康、振兴乡村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特种兵式旅游 这种新型旅游方式,核心要义是用尽可能少的成本享受尽可能多的旅游资源。游客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游览最多的景点,在旅游目的地了解最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像在执行特殊任务。 用“特种兵式”来修饰“旅游”,是用“特种兵”的显著特征为特殊的旅游方式赋能。“特种兵式××”还很快衍生出“特种兵式观剧”“特种兵式开会”“特种兵式午休”等说法,显示出了较强的能产性。
六、显眼包 “显眼包”即外在形象或性格特征引人注目的人或物。 “显眼包”的褒扬意味明显,“嫌弃”的意味已经逐渐消解。称某人为“显眼包”,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既可爱有趣,又能够营造欢乐气氛。当下的“显眼包”因“与众不同”而大受欢迎,这是人们对个性化、多元化表达的认同。网友常说“每个物种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显眼包”。比如博物馆里形态生动、富有喜感的馆藏文物,也被称为“显眼包”。
七、搭子 一起从事某种活动的同伴皆泛称“搭子”。如今流行的“搭子”,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搭子”之间的互动,控制在满足特定需求的范围内。这种精准伴陪,被视为一种无压力社交,不需要费心思维护,有更多自主选择和自由空间。通过社交平台,年轻人万事可“搭”。吃饭有“饭搭子”,旅游有“旅游搭子”,运动有“运动搭子”,甚至还有“遛娃搭子”“逛街搭子”“减肥搭子”等。
八、多巴胺×× 多巴胺 可以影响人的运动、认知、情绪、睡眠等多个方面,其水平和平衡对人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2023年流行的“多巴胺穿搭”,一改过去精致优雅和朴素低调的风格,用高饱和度的色彩、缤纷明亮的搭配让人产生愉悦体验。“多巴胺穿搭”走红后,“多巴胺”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从可视的色彩到不可视的抽象概念,都能用“多巴胺”,如“多巴胺景区”“多巴胺漫步”“多巴胺饮食”“多巴胺休假”等。
九、情绪价值 是对人际关系的描述,指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一个人给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越多,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反之,他的情绪价值则越低。“情绪价值”为正,能给人美好感受,激发正面情绪,激励个人成长。“情绪价值”的流行,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十、质疑××,理解××,成为×× 在十多年前的《爱情公寓》中,林宛瑜拒绝男友的求婚,决定追求职业梦想。起初观众不理解,纷纷指责,后来认识到爱情并非人生必需品,便理解了宛瑜,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就是宛瑜。2023年年初,“质疑宛瑜,理解了宛瑜,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就是宛瑜。2023年年初,“质疑宛瑜,理解宛瑜,成为宛瑜”在社交平台传开后,“质疑××,理解××,成为××”逐渐变成一个造句格式广泛流行。在特定的人生阶段,面对特定的认知对象,“质疑、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表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