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庖丁解牛》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2: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一、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白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理清字面语意,整体把握“解牛”的过程;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寓言的寓意;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赏语言,欣赏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处事态度,结合当下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庄子“解牛之道”的内涵。 难点:探究“养生之道”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庄子》名言集锦 √ 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zhān。 鹪 jiāo 鹩 liáo 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yǎn 鼠饮河,不过满腹。V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Y √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ǐ。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 369 一前 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 庄子思想 7、批判社会现实。庄子极端蔑视礼法权贵,常对此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 向往生命自由。庄子不满现实,却无力改变,内心非常苦闷,消极厌世。 3.提出相对主义。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 三、作品简介 庄子的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今存 33 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篇。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长于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犍九流,括囊百氏”。 四、故事识人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白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 qú 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赏析: 庄子认为有时人生中的梦境和真实的生活是很难区分开的,梦境有时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会让人有身在梦中的感觉。这表明人类对于现实的感知和理解是主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都需要被审慎思考 材与不材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 子·外篇》赏析: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就是要无用之用,如果刻意追求材或不材都不是全生之道。这种“无用之用”正是庄子赞扬的全生之法,处世之道。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 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 lèi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 si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 tú 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赏析: 本文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 háo 梁之上。 庄子曰:“鲦 tiáo 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上也。” 赏析: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的志趣。 惠子相梁 惠子相 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待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鹩 yuān 鸀 chú ,子知之乎 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 1ǐ 泉不饮,于是鸱 chī 得腐鼠,鹤鸀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 赏析:庄子将自己比作鹅鸀,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 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赏析: 表达了庄子对生死的乐观态度。 庄子送葬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 ying人垩è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 zhuó 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赏析: 庄子以石匠的故事描述了知音难求以及对老友怀念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不葬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 赏析: 这则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儒家崇尚厚葬的思想,表现了庄子在生死观上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寓言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其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 五、背景探寻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曰 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 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六、文题解读 庖丁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师襄:名叫襄的乐师。弈秋:名叫秋的棋手。匠石:名叫石的匠人师旷:名叫旷的乐师。优孟:名叫孟的优伶。 医和:名叫和的医生。 庖丁:名叫丁的厨工。庖:厨师。 解牛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 xiǎng 等祭祀活动中。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生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县-一鸾刀。这种刀是古代祭祀时割牲用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 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 七、夯实基础 读文正音 庖丁为 wèi 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yǐ,足之所履 1ǔ,膝之所跨 yǐ,砉 xǔ 然向 xiǎng 然,奏刀騁huō 然,莫不中 zhòng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zhòng《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hé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 hào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 xi,导大竅 kuǎn,因其固然,技 zhi经肯綮 qing之未尝,而况大瓤 gū 乎! 良庖岁更géng 刀,割也;族庖月更 gèng 刀,折 zhé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 ng。 彼节者有问,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諜 huò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成语积累 ①庖丁解牛: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②)掎角之势: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③中规中矩: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 ④)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⑤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⑥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⑦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⑧切中肯綮: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⑨批郤导竅:批,击;郤,空隙:竅,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0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新发于硎: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或初露锋芒。 位止神行: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刀而藏:善,拭。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八、初读释义 第1段 》 庖丁为 wèi 文惠君解①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yǐ,足之所履 1ǎ②,膝之所錡 yǐ③,砉 xū④然向 xiǎng 然奏⑥刀驣 huō⑦然,莫不中 zhòng⑧音。合于《桑林》之舞,乃⑨中 zhòng《经首》之会⑩。解①:分割动物的肢体。 履②:鞋。名一动,踩。 跨③:(用膝盖)抵住。 砉④: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向⑤:“响”。 奏⑥:进。 驣⑦:插刀裂物的声音。 中⑧:合乎。 乃⑨:又。 会⑩:节奏。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表着作响,进刀时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第1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动作描写(绘形):庄子通过“手触、肩倚、足履、膝”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庖丁解牛动作之嫉熟,技术之高超,解牛手脚并用,一气呵成,十分流畅自然,就像跳舞一样。 (2)声音描写(摹声):庄子通过两个拟声词“者然、然”和两个比喻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运用,表现了庖丁解牛的声调和谐优美,解牛有节奏感,符合音乐节奏。作用:反映了庖工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和庖工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自然的铺垫。 第2段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hé①至此乎 ” 盖①:“盍”,何、怎么。 译文: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第2段: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第3段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 hào 者道①也,进②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③牛者;三④年之后,未尝⑤见全牛也。方今⑥之时,臣以⑦神遇⑧而⑨不以目视,官知⑩止而神欲行。道①: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②:超过。 无非③:没有不是。 三④:多。 未尝⑤:不曾。 方今⑥:如今,现时。 以⑦:介词。用。 遇⑧:合,接触。 而⑨:连词。表转折。 官知⑩:感觉器官一知觉,感觉。 神欲① 精神活动。 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译文: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多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①,批②大郤 x ③,导④大竅 kuǎn⑤,因⑥其固然⑦,技 zhī 经肯綮 qing⑧之未尝,而况⑨大輒 gu @乎! 天理①: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批②:击。 郤③:“隙”,空隙。 导④:引导,引刀进入。 竅⑤:空隙。 批隙导竅:指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因⑥:顺着。 固然⑦:本来的样子。 技经肯綮⑧:正好切中事物的关键。技:“枝”,支脉。 而况⑨:更何况。 瓤@:大骨。 译文: 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 良庖岁①更 gēng 刀,割也;族②庖月③更 gēng 刀,折 zhé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xíng④。 岁①:名→状,每年。 族②:众,一般的。 月③:名一状,每月。 新发于硎④:刀刚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或初露锋芒。(硎、砥、砺:磨刀石。)新硎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浑身解 xiè数:全身的武艺。解数:武术的架式,也泛指手段、本事。解 jiě 甲归田:脱掉铠甲,回到乡村。指将士离开军队,回乡务农。 译文: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彼①节者有间②,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③其④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⑤,是以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①:指示代词,那。间②:空隙。(间行:从小路走。问:秘密地,悄悄地。) 恢恢乎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或副词后缀,……的样子。如:郁乎苍苍 其④:代词,指骨节之间的缝隙。 游刃有余⑤: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 是以⑥:因此。宾语前置。 译文: 那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虽然①,每至于族②,吾见其难为,怵然③为戒,视为④止,行为④迟,动刀甚微。 huò 然已解,如土委⑤地。提刀而立,为④之四顾,为④之踌躇满志⑥,善刀而藏⑦之。虽然①:即使这样。族②:(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怵然③:戒惧的样子。 为④:因为。 委⑤:散落,卸落。 踌躇满志⑥: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多有褒义。 善刀而藏⑦:善:擦拭。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译文: 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的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第3段: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 庖丁解牛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他是依靠什么才达到如此高的境界的 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懂得规律) 第三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庖丁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是因为他“所好 hào 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即“规律”,庖丁掌握了解牛之道,自然就能在解牛时游刃有余了。 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技艺之高的 目的何在 文中是通过良庖、族庖来反衬庖丁的。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十九年矣,以无厚入有间。 文中对比这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4段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①。” 焉①:语气词。 译文: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第4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九、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再次回顾课文,思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 (2)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3)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 2.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庖丁形象,试对其形象特点加以分析,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1)形象特点: ① 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十分热爱,努力地钻研本职业的专业技术,达到极高的境界。 ②)善于总结规律,对客观规律的掌握使他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③ 虽然有极高的水平,但不骄傲,对待工作仍十分认真、谨慎 (2)如何塑造: 作者主要通过对庖丁解牛动作的描写和庖丁的自述来刻画庖丁的形象。 ①首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写庖丁解牛的声音、动作犹如美妙的舞乐,庖丁用了十九年的刀“若新发于硎”, 庖丁操刀解牛时在牛体中的“游刃有余”。 因其次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如“技”与“道”的对比,族庖、良庖和庖丁的对比,“无厚”和“有间”的映衬,“动刀甚微”和“諜然已解”的映衬,都起到了显示特点、突出强调的作用。③ 此外,作者在用字上也是很讲究的。如用“触”“倚”“履”“跨”描写动作,用“视为止”“行为迟”刻画神态,用“然已解,如土委地”渲染效果,用“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表达喜悦之情,用字都很准确传神。 (3)塑造目的: 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描写,述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喻体 刀 中 解牛 解牛之道 喻体特点 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批大郤:避开硬骨 导大竅:顺着空隙 本体 人 社会 处世 养生之道 本体特点 保全自身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养生之道”: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使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工避开肯綮一样,顺应自然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也就是说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伤害的。 4.“庖丁解牛”的故事意蕴丰富,结合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观点一: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开始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在真正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后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多次实践后,十九年刀锋利如初,驾驭事物游刃有余。 观点二: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照规律办事;把握规律之后,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要敬慎戒惧,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良庖、族庖或“岁更刀”,或“月更刀”,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依乎天理”,没有依照规律办事。 观点三: 顺应自然,养护精神。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来源于庄子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5.本文结构严密,说理透彻,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文章先讲述故事,再点明寓意。 故事分为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转入庖丁的谈“道”。 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 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状态。 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 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个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的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了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十一、对比鉴赏1.通过对本课三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论语》辞约义丰,直接议论,语言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它和《论语》相比,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善用排比,气势雄浑,感情激昂,论辩中善施机巧。《庄子》是寓言体。纵观《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性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性的文字很少。庄子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的塑造和景物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句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 2.学了本课的三篇文章,你认为儒家、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请结合这三篇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儒家: 儒家主张实行“仁”“仁政”“王道”。儒家追求入世,注重学习和自我约束,讲求为君王效力,表现人自身的价值,理想社会是阶级分明、礼法严谨的。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四位弟子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志向,但孔子唯独“与点”,因为曾晳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在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中各得其乐。曾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与点”。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宜王的一场对话,较为系统地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同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农经济的社会图景。 道家:道家追求出世,消极避世,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很是不同。在“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中,“因其固然”不仅仅是解牛的经验,“动刀其微”等也不仅仅是描写解牛的动作。它告诉我们:养生乃至治理国家,不能像族庖、良庖那样,用刀割骨肉,而要像庖丁那样,顺应事物的规律,久练技艺,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于天地间。 总结: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忧国忧民;道家追求内心调和,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儒道互补,各取所长。 十二、文言梳理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奏刀然 2.技盖至此乎 3.技经肯綮之未尝 (同“响”,声音) (同“盍”,何、怎么) (同“枝”,支脉) (二)古今异义 1.依乎天理 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作天理;天然的道理 2.因其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3.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两个词,行,动作;为,因为。 今义:受思想文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5.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6.吾见其难为 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③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7.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良庖岁更刀 ②族庖月更刀 2.形容词的活用 而刀刃者无厚 (名词作状语,每年) (名词作状语,每月)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一词多义 1.道 ①路,道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②取道,经过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③道义,王道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④思想,学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⑤天道,自然的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⑥风尚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志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⑧途径,方法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⑨同“导”,引导,疏导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说,议论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2.乃 (1)副词 ①表示承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 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尚书》) ②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竟然,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2)代词 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3)连词,又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3.乎 (1)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技盍至此乎 (《庖丁解牛》) ②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而况大瓢乎 (《庖丁解牛》) ③表示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④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⑤表示句中停顿,可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介词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表比较,可译为: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4.于 (1)介词 ①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②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对于 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③表示对象,可译为:与,跟,同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⑤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⑥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进学解》) (2)复音虚词 ①“于是”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因此,或不译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于是”作介宾短语。在这,从这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5.为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⑥表示被动关系(常和“所”搭配),可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助词 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何辞为 (《鸿门宴》) (3)动词 表动作行为,可译为:认为,做,是,治理等 吾见其难为。(《庖丁解牛》) 6.然 ① 砉然向然 ② 奏刀騳然 ③ 因其固然 ④ 虽然,每至于族 ⑤ 怵然为戒 助词,象声词词尾/助词,形容词词尾 助词,象声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五)句式积累 1.判断句 ① 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 良庖岁更刀,割也 ③ 族庖月更刀,折也 2.省略句 视为止,行为迟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3.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其于游刃必恢恢乎有余地矣) (2)宾语前置 ①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是)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