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专题0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为研究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小明将一个会发光的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B.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发光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不发光
2.2024年2月,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孙龙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全国冬季运动会赛场上夺得四枚金牌,击败了许多冬奥会冠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的呐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B.观众的呐喊声是由空气传播到运动员耳中的
C.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也能发声
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比固体、液体更清晰、更快速
3.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条件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D.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4.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C.声音不可能在液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等
6.下列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事例是( )
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7.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闹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少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静止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
丙: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乙、丁
8.下列实验现象中,不能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发声,泡沫粒跳动 B.音叉溅起水花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9.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为 。
10.为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科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请回答:
(1)如图甲,小科用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2)如图乙,小科用锤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也会被弹开,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11.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符合温度 、密度 的特点。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所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
12.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如图,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4.题为《亚丁湾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最好用一层( )
A.塑料网 B.真空网 C.液体物质网 D.金属物质网
15.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每秒、1500米每秒、340米每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6.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 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请你根据表格和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请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
(4)30℃时,小金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是 米。
17.图1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图2为实验装置图。阅读使用说明书回答问题。
(1)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 。
(2)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s。
(3)若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该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因此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1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2)在探究“空气能传声”时,如图乙所示,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根据听到罩内的闹钟铃声逐渐变弱,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探究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19.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绳子中央,小华用铅笔轻轻击,小明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食指上,堵住双耳(如图乙),小华用相同的力量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敲击声响度变大。
(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 (选填:“固体”或“气体”)中传播的效果更好。
(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
20.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是 。
21.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1)通过比较 (填“序号”),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答案
1.解:收音机喇叭正在发声,喇叭在振动,纸片小人在振动,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没有传播介质,故听不到音乐;光在真空中能够传播,能看到小人在跳动、发光,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解:A.声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故A正确;
B.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呐喊声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
C.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产生声,故C正确;
D.声在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声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故D错误。
故选:D。
3.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故选:A。
4.解: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铁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B符合题意;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解: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所以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B正确;
C、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6.解: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不符合题意;
B、大声讲话会惊动鱼缸中的鱼儿,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不符合题意;
C、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D、放在钟罩内的手机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解:(1)甲中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乙中发声的音叉会振动,所以当接触静止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3)丙中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的音调也不同;
(4)丁中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所以固定在钟上的笔,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往返弯曲的细线,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故选:C。
8.解:A、扬声器发声,泡沫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音叉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解:(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鸟声是由固体(鸟声带)的振动发出的声音;风声是由空气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因此鸟声、风声分别是固体、气体的振动发出的;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并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以提前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向水面扔石子,石子撞击水面,引起水振动产生声音,站在岸边的人和空中的小鸟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速度较慢;水中的鱼听到声音是通过水传播的,由于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最先听到声音的是水中的鱼。
故答案为:(1)固;气;(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3)鱼;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10.解:(1)如图甲所示,小科用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将乒乒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故答案为:(1)振动;(2)空气。
11.解:(1)由题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不是完全沿直线传播,而是爱走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
(2)诗句中的意思是声音传到了客船上,这是因为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的客船上。
(3)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低的路径,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说明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
故答案为:(1)低;大;(2)下;(3)高。
12.解: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②:敲击鼓面,鼓面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解:A、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因为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多,故A错误;
B、无论能否听到声音,真空罩内的闹钟始终在振动,因此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只能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故B错误;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内没有了传声介质空气,故C错误;
D、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
故选:D。
14.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阻挡这种声波武器的袭击最好用一层真空网,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0.003s;
t2==≈0.012s;
t3==≈0.053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故选:A。
16.解:(1)采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如下:
(2)根据所作图象分析:当空气温度每升高10℃,声音的速度升高6m/s,因此当空气温度每升高5℃,声音的速度升高3m/s。现在空气的温度为
10℃,声音的速度为336m/s。所以当空气的温度为15℃,声音的速度变为339m/s;
(3)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故在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4)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
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s=vt=348m/s×=139.2m。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339;(3)在空气温度低时进行实验;(4)139.2。
17.解:(1)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
(2)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此时声音传到甲、乙的时间相等,不存在时间差,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s。
(3)若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因为甲、乙之间的距离Δs不变,根据可知: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
(4)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空气的温度升高,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大,根据,在Δs不变时,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故答案为:(1)340m/s;(2)0;(3)不变;(4)B。
18.解:(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属于理想实验法。故选:B。
故答案为:(1)乒乓球被弹开;(2)B。
19.解:(1)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听到声音响度大;该实验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
(2)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并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故选:C。
故答案为:(1)固体;(2)C。
20.解:(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
(2)实验一:放大了实验现象;
(3)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故答案为:(1)ABD;(2)放大实验现象;(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1.解:(1)比较ADE知,介质的温度相同、种类不同,传播速度不同,可以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比较A、B、C知,介质的种类相同,温度不同,故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因此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会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自来水管传播的,第二次是水传播的,第三次是空气传播的。
故答案为:(1)ADE;(2)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3)三。
基础精炼
拔高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