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必读书目《儒林外史》阅读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90分)
1.填空题
(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 小说,全书共 回。作者是 代作家 。
(2)《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 ”。
(3)《儒林外史》中, 是一个以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事件。
(4) ,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 山中。
2.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
A.周进 B.范进 C.严监生 D.严贡生
3.“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是( )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A.鲁迅 B.老舍 C.茅盾 D.贾平凹
4.匡太公临死之前,对匡超人的遗嘱是以( )为重。
A.利禄 B.功名 C.德行 D.出人头地
5.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门里出现的三种声音分别是( )
A.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B.打人声、骂人声、撞人声
C.玩乐声、唱歌声、饮酒声 D.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6.《儒林外史》中建立了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
A.萧云仙 B.鲍文卿 C.杜少卿 D.汤镇台
7.范进中举后,邻居送来了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钱祝贺,各种人物的表现反映了( )。
A.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B.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气
D.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8.《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
A.匡超人 B.杜慎卿 C.杜少卿 D.牛布衣
9.《儒林外史》中,帮娄家看守祖坟的是( )
A.杨执中 B.申祥甫 C.邹吉甫 D.杜少卿
10.《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书呆子游西湖,这个书呆子是( )。
A.范进 B.蘧公孙 C.马二先生 D.娄三公子
1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儒林外史》中的贪官( )的典型形象。
A.范进 B.王惠 C.杨执中 D.杜少卿
12.判断题。
(1)《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商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范进中举”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3)《儒林外史》中的蘧家和娄家是世交关系。
(4)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称为贡生。
(5)《儒林外史》中,轻财重义,蔑视权贵,要求个性解放,无视纲常伦理,与妻子手拉手游清凉山的人物是王冕。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儒林外史》全书用白话文写作,语言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
(8)腐儒的周进和范进,伪君子马二先生,胆小鬼严贡生,都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
(9)在《儒林外史》中,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幵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10)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二、简答题。(10分)
13.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吗?为什么?
14.思考:读完《儒林外史》,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又为何读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讽刺;56;清;吴敬梓
(2)杜少卿;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3)严贡生;云片糕
(4)王冕;会稽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1)《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2)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3) 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4)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故答案为:(1)讽刺、56、清、吴敬梓
(2)杜少卿、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3)严贡生、云片糕
(4)王冕、会稽
【点评】(1)(2)(3)(4)这四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3.【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综合评价;《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近代文学家鲁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是后亦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4.【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匡太公对匡超人嘱咐以“德行”为重,“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5.【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新到任的王太守与蘧公子交谈,蘧公子向王太守说起父亲蘧太守的治理之策是无为而治,于是臬司衙门评价蘧太守任期衙门里能听到三样声息:吟诗声,下碁声,唱曲声。蘧公子还向王太守建言,希望今后王太守任上能有一番振作,可以听到“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实际上这个建言是在讥讽王太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积累。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6.【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汤镇台,为朝廷效力,一身正义,苗人扰乱边塞,上面派他前往平乱,他智勇过人,用兵有方,平息了叛乱。雷太守妒能嫉才,将拿获的贼头和叛敌的冯君瑞枭首示众,然后具了本奏进京,反诬陷汤镇台“率意轻进,糜费钱粮”,“好事贪功”。结果使汤被降三级调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7.【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范进没中举前母亲和妻子就快饿死了也没人理睬,范进中举后大家立马围上来了,人与人之间很势利眼很冷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8.【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杜少卿这个形象,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对科举功名是视如粪土,当然不愿意进入官场了。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9.【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邹吉甫,他祖上本是娄家守坟山的。娄家家财万贯,大公子在朝廷当差,不过三公子四公子喜好结交风雅文士,对考取功名没太大兴趣。邹吉甫之前抱怨世道不好、连酒也不好喝了,然后就给娄家公子推荐了杨执中。这人不同于迂腐先生们,比较爱作诗,自诩为“枫林拙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和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10.【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万事以举业为主的马二先生独自畅游西湖,原本是极具风雅的事,却对西湖美景置若罔闻,整个行程就是渴了吃茶,吃好茶坐在牌楼前看一船船来烧香的美女,把装扮模样全部看得细致入微,再望一望酒家里备的珍馐咽口水,吃点小食填腹后继续看西湖美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1.【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向蘧公子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便是定做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2.【答案】(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错误
(6)正确
(7)正确
(8)错误
(9)正确
(10)正确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1)错误。主要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2)正确。范进没中举前母亲和妻子就快饿死了也没人理睬,范进中举后大家立马围上来了,人与人之间很势利眼,很冷酷。
(3)错误。蘧家和娄家是姻亲关系。具体来说,南昌府前任太守蘧太守是娄中堂之子的姑丈,因此蘧家和娄家是姻亲关系。
(4)正确。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5)错误。杜少卿为人豪爽,极重孝道,但不会理家,家人王胡子伙同张铁臂等人讹骗其财产,鲍廷玺也趁机索讨一百多两银子而去。不久,少卿家产将尽,听从老管家娄焕文的劝告,移家南京,得识各地齐集南京的名士。少卿与娘子同游清凉山,自由自在地生活。
(6)正确。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受到宋神宗下诏表彰。
(7)正确。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8)错误。是次要人物。
(9)正确。《儒林外史》中的四大奇人:季遐年写字、王太卖火筒、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他们的特点是经济上自食其力,精神上任性自由、清醒独立;生活于市井但隐逸于琴棋书画;既不受名利束缚,又能追求个性的解放和伸张。他们又分别精通琴棋书画,经济上自食其力,精神上任性自由、高雅脱俗,过着“又不贪人富贵,又不伺候人颜色,天不收,地不管”的日子。
(10)正确。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故答案为:(1) 错误
(2) 正确
(3) 错误
(4) 正确
(5) 错误
(6) 正确
(7) 正确
(8) 错误
(9) 正确
(10) 正确
【点评】(1)(2)(3)(4)(5)(6)(7)(8)(9)(10)这十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3.【答案】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知识点】语言得体;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结合人物具体情节分析即可。
如喜欢。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 他敢于在封建社会那个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
如不喜欢。 杜少卿遂为人豪爽,极重孝道,但不会理家,给坏人可乘之机,被家人王胡子伙同张铁臂等人讹骗光财产,导致最后移家南京。
故答案为: 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看法。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谈你对人物的看法,言之合理即可。
14.【答案】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而现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来的财富。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感受最深的可以是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小说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现实中有人读书后忘却祖国,数典忘祖。读书应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要为国家尽好自己的一份力。
故答案为: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而现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来的财富。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探究能力。读懂名著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注意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1 / 1中考语文必读书目《儒林外史》阅读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90分)
1.填空题
(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 小说,全书共 回。作者是 代作家 。
(2)《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 ”。
(3)《儒林外史》中, 是一个以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事件。
(4) ,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 山中。
【答案】(1)讽刺;56;清;吴敬梓
(2)杜少卿;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3)严贡生;云片糕
(4)王冕;会稽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1)《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2)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3) 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4)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故答案为:(1)讽刺、56、清、吴敬梓
(2)杜少卿、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3)严贡生、云片糕
(4)王冕、会稽
【点评】(1)(2)(3)(4)这四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
A.周进 B.范进 C.严监生 D.严贡生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3.“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是( )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A.鲁迅 B.老舍 C.茅盾 D.贾平凹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综合评价;《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近代文学家鲁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是后亦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4.匡太公临死之前,对匡超人的遗嘱是以( )为重。
A.利禄 B.功名 C.德行 D.出人头地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匡太公对匡超人嘱咐以“德行”为重,“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5.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门里出现的三种声音分别是( )
A.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B.打人声、骂人声、撞人声
C.玩乐声、唱歌声、饮酒声 D.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新到任的王太守与蘧公子交谈,蘧公子向王太守说起父亲蘧太守的治理之策是无为而治,于是臬司衙门评价蘧太守任期衙门里能听到三样声息:吟诗声,下碁声,唱曲声。蘧公子还向王太守建言,希望今后王太守任上能有一番振作,可以听到“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实际上这个建言是在讥讽王太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积累。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6.《儒林外史》中建立了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
A.萧云仙 B.鲍文卿 C.杜少卿 D.汤镇台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汤镇台,为朝廷效力,一身正义,苗人扰乱边塞,上面派他前往平乱,他智勇过人,用兵有方,平息了叛乱。雷太守妒能嫉才,将拿获的贼头和叛敌的冯君瑞枭首示众,然后具了本奏进京,反诬陷汤镇台“率意轻进,糜费钱粮”,“好事贪功”。结果使汤被降三级调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7.范进中举后,邻居送来了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钱祝贺,各种人物的表现反映了( )。
A.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B.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气
D.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范进没中举前母亲和妻子就快饿死了也没人理睬,范进中举后大家立马围上来了,人与人之间很势利眼很冷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8.《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
A.匡超人 B.杜慎卿 C.杜少卿 D.牛布衣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杜少卿这个形象,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对科举功名是视如粪土,当然不愿意进入官场了。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9.《儒林外史》中,帮娄家看守祖坟的是( )
A.杨执中 B.申祥甫 C.邹吉甫 D.杜少卿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邹吉甫,他祖上本是娄家守坟山的。娄家家财万贯,大公子在朝廷当差,不过三公子四公子喜好结交风雅文士,对考取功名没太大兴趣。邹吉甫之前抱怨世道不好、连酒也不好喝了,然后就给娄家公子推荐了杨执中。这人不同于迂腐先生们,比较爱作诗,自诩为“枫林拙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和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10.《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书呆子游西湖,这个书呆子是( )。
A.范进 B.蘧公孙 C.马二先生 D.娄三公子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万事以举业为主的马二先生独自畅游西湖,原本是极具风雅的事,却对西湖美景置若罔闻,整个行程就是渴了吃茶,吃好茶坐在牌楼前看一船船来烧香的美女,把装扮模样全部看得细致入微,再望一望酒家里备的珍馐咽口水,吃点小食填腹后继续看西湖美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儒林外史》中的贪官( )的典型形象。
A.范进 B.王惠 C.杨执中 D.杜少卿
【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向蘧公子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便是定做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2.判断题。
(1)《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商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范进中举”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3)《儒林外史》中的蘧家和娄家是世交关系。
(4)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称为贡生。
(5)《儒林外史》中,轻财重义,蔑视权贵,要求个性解放,无视纲常伦理,与妻子手拉手游清凉山的人物是王冕。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儒林外史》全书用白话文写作,语言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
(8)腐儒的周进和范进,伪君子马二先生,胆小鬼严贡生,都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
(9)在《儒林外史》中,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幵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10)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答案】(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错误
(6)正确
(7)正确
(8)错误
(9)正确
(10)正确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1)错误。主要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2)正确。范进没中举前母亲和妻子就快饿死了也没人理睬,范进中举后大家立马围上来了,人与人之间很势利眼,很冷酷。
(3)错误。蘧家和娄家是姻亲关系。具体来说,南昌府前任太守蘧太守是娄中堂之子的姑丈,因此蘧家和娄家是姻亲关系。
(4)正确。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5)错误。杜少卿为人豪爽,极重孝道,但不会理家,家人王胡子伙同张铁臂等人讹骗其财产,鲍廷玺也趁机索讨一百多两银子而去。不久,少卿家产将尽,听从老管家娄焕文的劝告,移家南京,得识各地齐集南京的名士。少卿与娘子同游清凉山,自由自在地生活。
(6)正确。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受到宋神宗下诏表彰。
(7)正确。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8)错误。是次要人物。
(9)正确。《儒林外史》中的四大奇人:季遐年写字、王太卖火筒、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他们的特点是经济上自食其力,精神上任性自由、清醒独立;生活于市井但隐逸于琴棋书画;既不受名利束缚,又能追求个性的解放和伸张。他们又分别精通琴棋书画,经济上自食其力,精神上任性自由、高雅脱俗,过着“又不贪人富贵,又不伺候人颜色,天不收,地不管”的日子。
(10)正确。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故答案为:(1) 错误
(2) 正确
(3) 错误
(4) 正确
(5) 错误
(6) 正确
(7) 正确
(8) 错误
(9) 正确
(10) 正确
【点评】(1)(2)(3)(4)(5)(6)(7)(8)(9)(10)这十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二、简答题。(10分)
13.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吗?为什么?
【答案】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知识点】语言得体;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结合人物具体情节分析即可。
如喜欢。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 他敢于在封建社会那个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
如不喜欢。 杜少卿遂为人豪爽,极重孝道,但不会理家,给坏人可乘之机,被家人王胡子伙同张铁臂等人讹骗光财产,导致最后移家南京。
故答案为: 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看法。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谈你对人物的看法,言之合理即可。
14.思考:读完《儒林外史》,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又为何读书?
【答案】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而现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来的财富。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感受最深的可以是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小说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现实中有人读书后忘却祖国,数典忘祖。读书应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要为国家尽好自己的一份力。
故答案为: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而现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来的财富。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探究能力。读懂名著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注意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