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13篇《儒林外史》练习题
一、选填突破·夯实基础
1.《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
A.匡超人 B.杜慎卿 C.杜少卿 D.牛布衣
2.下面是《儒林外史》中的四组兄弟,性格相似的两组兄弟是 ( )
A.严贡生 严监生 B.王德 王仁
C.杜慎卿 杜少卿 D.娄三 娄四
3.《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
A.萧云仙 B.鲍文卿 C.杜慎卿 D.汤镇台
4.读完《儒林外史》,下面对杜少卿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
B.他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C.他善识人,但凡有人有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
D.他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5.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事件。
6. 在创作《儒林外史》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 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弘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 的追求。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其批判精神,欣赏 笔法。
7.文瀚楼店主人让 (人名)帮忙批一些文章, 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六日之内便完成了,也因此得到了一些酬劳(选金)。
8.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
9.请将相对应的选项,用直线连接起来。
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 弹得一手好琴
卖火纸筒子的王太 写得一手好字
开茶馆的盖宽 下得一手好棋
做裁缝的荆元 画得一幅好画
二、大题强化·素养赋能
10.《儒林外史》写完儒林士人的故事后,却以四位市井奇人的故事压轴。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参考阅读笔记作答。
《儒林外史》阅读笔记
回 目 人 物
第1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
第2~54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
第55~56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
请运用所积累的名著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11.文段中的A是 (人名)。
12.文段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A的形象
13.A临死前“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A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这表现了A怎样的性格特征
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
【乙】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丙】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14.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
15.结合原著内容,概述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后事件。
16.吴敬梓写人能“摄魂勾魄”,结合【丙】段,谈谈作者的写人之妙。
17.试分析匡超人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
请运用所积累的名著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馀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馀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18.文段出自《儒林外史》中的“ 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一回,“胡屠户”是 的岳父。
19.在金有馀等人的帮助下,周进捐得了 的资格,三年后钦点 。
20.周进看着号板痛哭不已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21.第一回的主要人物是王冕,但是王冕与小说后面章节的人物关联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在小说的开端用一章来写他呢
22.《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核心:有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有倚仗功名而假意清高者;有假托无意功名自命清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也有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以下人物属于哪种人 请任选一人结合小说情节加以简述。
周进 杜少卿 匡超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杜少卿这个形象,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对科举功名是视如粪土,当然不愿意进入官场了。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2.【答案】B,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A:严贡生,哄吓诈骗、无恶不作
严监生,吝啬
B:王德,王仁,都是严监生的内兄,都是无德无仁,虚伪势利的小人
C:杜慎卿则是所谓的文士风流
杜少卿是儒家的狂狷
D:娄三、娄四。都是怀才不遇的发牢骚、自作多情的知音寻求
故答案为: B 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汤镇台,为朝廷效力,一身正义,苗人扰乱边塞,上面派他前往平乱,他智勇过人,用兵有方,平息了叛乱。雷太守妒能嫉才,将拿获的贼头和叛敌的冯君瑞枭首示众,然后具了本奏进京,反诬陷汤镇台“率意轻进,糜费钱粮”,“好事贪功”。结果使汤被降三级调用。作者塑造汤镇台,旨在批判当时是非颠倒、赏罚不明的社会制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和情节的积累。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4.【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C:错误。应该是他不善识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5.【答案】严贡生;云片糕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故答案为:严贡生、云片糕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6.【答案】吴敬梓;儒生;理想社会;讽刺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儒生对科举的态度,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故答案为:吴敬梓、儒生、理想社会、讽刺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7.【答案】匡超人;马纯上(或“马静”“马二先生”)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出自《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匡超人寓居的文瀚楼主人让他帮忙选编一些文章,马纯上当初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只用了七天,也因此得到了一些酬劳(选金)。马二先生,本名马纯上,别名马二、马静。
故答案为:匡超人、马纯上(或“马静”“马二先生”)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8.【答案】沈琼枝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故答案为: 沈琼枝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9.【答案】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儒林外史》中的四大奇人是指:
季遐年:写得一笔好字,以卖字为生,但性格刚直不阿,蔑视权贵。
王太:围棋技艺高超,以卖火纸筒为生,喜欢下棋并以此为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盖宽:擅长画画,原本家境殷实,后家道中落,以开茶馆为生,他乐善好施,接济过不少人。
荆元:是个裁缝,会弹琴写字,也喜欢作诗,但他不愿与学校里的文人相交,安心于自己的生活,不趋附也不自轻自贱。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0.【答案】小说主体部分通过展现功名富贵对周进、匡超人等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批判了荒谬的封建科举制度。在他们之后,作者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使其与儒林群丑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首尾呼应,更加凸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对比;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小说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如严监生、匡超人等人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以四位市井奇人的故事压轴,与收到封建制度毒害的儒生们成对比,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且四位市井奇人和王冕的品性相似,小说首尾呼应,突出作者的理想追求。
故答案为:小说主体部分通过展现功名富贵对周进、匡超人等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批判了荒谬的封建科举制度。在他们之后,作者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使其与儒林群丑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首尾呼应,更加凸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答案】11.严监生(严大育或严致和)
12.动作描写,比如“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都是动作描写。
13.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表现了严监生吝啬(小气)、爱财如命的性格特征。
【知识点】动作描写;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注意掌握名著作者、体裁、人物、绰号、事件等内容,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即可。
11.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
故答案为: 严监生(严大育或严致和)
12.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比如“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都是动作描写。
13.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担心费油,可以看出他悭吝成性、爱财如命。
故答案为: 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表现了严监生吝啬(小气)、爱财如命的性格特征。
【答案】14.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15.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
16.语言描写。匡超人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刑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17.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士人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语言描写;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选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匡超人的变化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名著,抓住名著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名著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与匡超人逼迫妻子下乡相关联的前后事件即可。
(3)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名著大意的基础上,探究匡超人变化的社会根源即可。
14.【甲】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亲,然后扶出母亲。
【乙】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丙】潘三入狱后的翻脸无情,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故答案为: 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15.前:潘三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在潘三的安排下,他顶替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赚了二百两银子。但是,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翻脸无情,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
后: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
故答案为: 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
16.写匡超人说的话,语言描写。匡超人先指出潘三的出手豪爽,讽刺景兰江、蒋刑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如今的身份,拒绝再见潘三。潘三固然作了许多坏事,现身陷缧绁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却不应弃之不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半点旧日情分,其心如蛇虫螫毒,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故答案为: 语言描写。匡超人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刑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17.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害人不浅。其次,势利的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毒害。
故答案为: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士人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答案】18.周学道;范进
19.监进场(监生);广东学道
20.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贡院,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2)(3)这三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8.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中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周进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范进在周进的鼓励下又考中举人,喜极而疯,被岳父胡屠户一嘴巴打醒。张乡绅与范进拉扯世兄弟,前来结交,赠予银子与房子。
故答案为:周学道、范进
19.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中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周进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范进在周进的鼓励下又考中举人,喜极而疯,被岳父胡屠户一嘴巴打醒。张乡绅与范进拉扯世兄弟,前来结交,赠予银子与房子。
故答案为:监进场(监生)、广东学道
20.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却依然还是个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只好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惠的冷嘲热讽。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可以说,此时的他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所以,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想象周进无助地站在贡院冷冷的门外,世界对他而言真的是一无所有了。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所以痛哭不已。
故答案为: 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贡院,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答案】21.王冕磊落有大志,勤奋苦读,不为求得功名利禄,而是要报效国家。《儒林外史》将其作为开篇人物,是将王冕当成榜样来“敷陈大义”,使后面出现的儒林群丑与之形成对比。
22.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六十多岁时还是个童生,生活穷困潦倒,饱受他人嘲弄和轻视。但他依然醉心科举,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后来周进在金有馀的帮助下去参观贡院,想到自己屡试不第的经历,受到极大刺激,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醒来后又满地打滚痛哭,丑态毕露。从他醉心科举、迂腐可笑的行为中,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之深。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小说人物作用。小说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两者是正衬或反衬的关系。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体现社会意义。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即可。
21.开篇写元朝末年浙江诸暨农家子弟王冕自学成才后,因不愿相与知县时仁和乡绅危素,避走山东济南卖画为生。半年后,黄河决堤,百姓流离,王冕乃回到故乡。不久,母亲病死。又隔了一年,天下大乱。吴王平方国珍,特去访问王冕,向他求教平天下之策。数年后,吴王建国大明,礼部议定用四书、五经、八股文取士。由此,王冕预知“一代文人有厄”,乃及时避居会稽山中。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与之后的儒生们的丑陋嘴脸成对比。
故答案为:王冕磊落有大志,勤奋苦读,不为求得功名利禄,而是要报效国家。《儒林外史》将其作为开篇人物,是将王冕当成榜样来“敷陈大义”,使后面出现的儒林群丑与之形成对比。
22.①周进,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②杜少卿,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
③匡超人,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故答案为: 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六十多岁时还是个童生,生活穷困潦倒,饱受他人嘲弄和轻视。但他依然醉心科举,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后来周进在金有馀的帮助下去参观贡院,想到自己屡试不第的经历,受到极大刺激,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醒来后又满地打滚痛哭,丑态毕露。从他醉心科举、迂腐可笑的行为中,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之深。
1 / 1中考语文第13篇《儒林外史》练习题
一、选填突破·夯实基础
1.《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
A.匡超人 B.杜慎卿 C.杜少卿 D.牛布衣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杜少卿这个形象,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对科举功名是视如粪土,当然不愿意进入官场了。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下面是《儒林外史》中的四组兄弟,性格相似的两组兄弟是 ( )
A.严贡生 严监生 B.王德 王仁
C.杜慎卿 杜少卿 D.娄三 娄四
【答案】B,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A:严贡生,哄吓诈骗、无恶不作
严监生,吝啬
B:王德,王仁,都是严监生的内兄,都是无德无仁,虚伪势利的小人
C:杜慎卿则是所谓的文士风流
杜少卿是儒家的狂狷
D:娄三、娄四。都是怀才不遇的发牢骚、自作多情的知音寻求
故答案为: B 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即可。
3.《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
A.萧云仙 B.鲍文卿 C.杜慎卿 D.汤镇台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汤镇台,为朝廷效力,一身正义,苗人扰乱边塞,上面派他前往平乱,他智勇过人,用兵有方,平息了叛乱。雷太守妒能嫉才,将拿获的贼头和叛敌的冯君瑞枭首示众,然后具了本奏进京,反诬陷汤镇台“率意轻进,糜费钱粮”,“好事贪功”。结果使汤被降三级调用。作者塑造汤镇台,旨在批判当时是非颠倒、赏罚不明的社会制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和情节的积累。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4.读完《儒林外史》,下面对杜少卿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
B.他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C.他善识人,但凡有人有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
D.他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C:错误。应该是他不善识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5.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事件。
【答案】严贡生;云片糕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故答案为:严贡生、云片糕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6. 在创作《儒林外史》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 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弘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 的追求。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其批判精神,欣赏 笔法。
【答案】吴敬梓;儒生;理想社会;讽刺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儒生对科举的态度,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故答案为:吴敬梓、儒生、理想社会、讽刺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7.文瀚楼店主人让 (人名)帮忙批一些文章, 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六日之内便完成了,也因此得到了一些酬劳(选金)。
【答案】匡超人;马纯上(或“马静”“马二先生”)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出自《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匡超人寓居的文瀚楼主人让他帮忙选编一些文章,马纯上当初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只用了七天,也因此得到了一些酬劳(选金)。马二先生,本名马纯上,别名马二、马静。
故答案为:匡超人、马纯上(或“马静”“马二先生”)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8.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
【答案】沈琼枝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故答案为: 沈琼枝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9.请将相对应的选项,用直线连接起来。
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 弹得一手好琴
卖火纸筒子的王太 写得一手好字
开茶馆的盖宽 下得一手好棋
做裁缝的荆元 画得一幅好画
【答案】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儒林外史》中的四大奇人是指:
季遐年:写得一笔好字,以卖字为生,但性格刚直不阿,蔑视权贵。
王太:围棋技艺高超,以卖火纸筒为生,喜欢下棋并以此为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盖宽:擅长画画,原本家境殷实,后家道中落,以开茶馆为生,他乐善好施,接济过不少人。
荆元:是个裁缝,会弹琴写字,也喜欢作诗,但他不愿与学校里的文人相交,安心于自己的生活,不趋附也不自轻自贱。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二、大题强化·素养赋能
10.《儒林外史》写完儒林士人的故事后,却以四位市井奇人的故事压轴。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参考阅读笔记作答。
《儒林外史》阅读笔记
回 目 人 物
第1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
第2~54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
第55~56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
【答案】小说主体部分通过展现功名富贵对周进、匡超人等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批判了荒谬的封建科举制度。在他们之后,作者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使其与儒林群丑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首尾呼应,更加凸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对比;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小说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如严监生、匡超人等人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以四位市井奇人的故事压轴,与收到封建制度毒害的儒生们成对比,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且四位市井奇人和王冕的品性相似,小说首尾呼应,突出作者的理想追求。
故答案为:小说主体部分通过展现功名富贵对周进、匡超人等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批判了荒谬的封建科举制度。在他们之后,作者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使其与儒林群丑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首尾呼应,更加凸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请运用所积累的名著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11.文段中的A是 (人名)。
12.文段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A的形象
13.A临死前“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A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这表现了A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11.严监生(严大育或严致和)
12.动作描写,比如“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都是动作描写。
13.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表现了严监生吝啬(小气)、爱财如命的性格特征。
【知识点】动作描写;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注意掌握名著作者、体裁、人物、绰号、事件等内容,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即可。
11.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
故答案为: 严监生(严大育或严致和)
12.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比如“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都是动作描写。
13.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担心费油,可以看出他悭吝成性、爱财如命。
故答案为: 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表现了严监生吝啬(小气)、爱财如命的性格特征。
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
【乙】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丙】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14.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
15.结合原著内容,概述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后事件。
16.吴敬梓写人能“摄魂勾魄”,结合【丙】段,谈谈作者的写人之妙。
17.试分析匡超人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
【答案】14.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15.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
16.语言描写。匡超人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刑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17.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士人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语言描写;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选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匡超人的变化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名著,抓住名著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名著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与匡超人逼迫妻子下乡相关联的前后事件即可。
(3)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名著大意的基础上,探究匡超人变化的社会根源即可。
14.【甲】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亲,然后扶出母亲。
【乙】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丙】潘三入狱后的翻脸无情,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故答案为: 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15.前:潘三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在潘三的安排下,他顶替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赚了二百两银子。但是,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翻脸无情,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
后: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
故答案为: 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
16.写匡超人说的话,语言描写。匡超人先指出潘三的出手豪爽,讽刺景兰江、蒋刑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如今的身份,拒绝再见潘三。潘三固然作了许多坏事,现身陷缧绁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却不应弃之不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半点旧日情分,其心如蛇虫螫毒,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故答案为: 语言描写。匡超人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刑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17.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害人不浅。其次,势利的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毒害。
故答案为: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士人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请运用所积累的名著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馀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馀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18.文段出自《儒林外史》中的“ 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一回,“胡屠户”是 的岳父。
19.在金有馀等人的帮助下,周进捐得了 的资格,三年后钦点 。
20.周进看着号板痛哭不已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8.周学道;范进
19.监进场(监生);广东学道
20.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贡院,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2)(3)这三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8.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中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周进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范进在周进的鼓励下又考中举人,喜极而疯,被岳父胡屠户一嘴巴打醒。张乡绅与范进拉扯世兄弟,前来结交,赠予银子与房子。
故答案为:周学道、范进
19.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中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周进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范进在周进的鼓励下又考中举人,喜极而疯,被岳父胡屠户一嘴巴打醒。张乡绅与范进拉扯世兄弟,前来结交,赠予银子与房子。
故答案为:监进场(监生)、广东学道
20.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却依然还是个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只好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惠的冷嘲热讽。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可以说,此时的他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所以,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想象周进无助地站在贡院冷冷的门外,世界对他而言真的是一无所有了。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所以痛哭不已。
故答案为: 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贡院,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21.第一回的主要人物是王冕,但是王冕与小说后面章节的人物关联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在小说的开端用一章来写他呢
22.《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核心:有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有倚仗功名而假意清高者;有假托无意功名自命清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也有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以下人物属于哪种人 请任选一人结合小说情节加以简述。
周进 杜少卿 匡超人
【答案】21.王冕磊落有大志,勤奋苦读,不为求得功名利禄,而是要报效国家。《儒林外史》将其作为开篇人物,是将王冕当成榜样来“敷陈大义”,使后面出现的儒林群丑与之形成对比。
22.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六十多岁时还是个童生,生活穷困潦倒,饱受他人嘲弄和轻视。但他依然醉心科举,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后来周进在金有馀的帮助下去参观贡院,想到自己屡试不第的经历,受到极大刺激,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醒来后又满地打滚痛哭,丑态毕露。从他醉心科举、迂腐可笑的行为中,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之深。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小说人物作用。小说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两者是正衬或反衬的关系。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体现社会意义。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具体情节及形象特点。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即可。
21.开篇写元朝末年浙江诸暨农家子弟王冕自学成才后,因不愿相与知县时仁和乡绅危素,避走山东济南卖画为生。半年后,黄河决堤,百姓流离,王冕乃回到故乡。不久,母亲病死。又隔了一年,天下大乱。吴王平方国珍,特去访问王冕,向他求教平天下之策。数年后,吴王建国大明,礼部议定用四书、五经、八股文取士。由此,王冕预知“一代文人有厄”,乃及时避居会稽山中。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与之后的儒生们的丑陋嘴脸成对比。
故答案为:王冕磊落有大志,勤奋苦读,不为求得功名利禄,而是要报效国家。《儒林外史》将其作为开篇人物,是将王冕当成榜样来“敷陈大义”,使后面出现的儒林群丑与之形成对比。
22.①周进,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②杜少卿,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
③匡超人,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故答案为: 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六十多岁时还是个童生,生活穷困潦倒,饱受他人嘲弄和轻视。但他依然醉心科举,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后来周进在金有馀的帮助下去参观贡院,想到自己屡试不第的经历,受到极大刺激,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醒来后又满地打滚痛哭,丑态毕露。从他醉心科举、迂腐可笑的行为中,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之深。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