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夺分点---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考点分析】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还能深化作品的主题,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自然环境描写包括景物描写和气象描写,旨在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社会环境描写则涉及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旨在展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揭示社会现实和矛盾冲突。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深化作品的主题,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因此,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环境描写,提炼出关键信息,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进而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如,在鲁迅的《祝福》中,作者通过描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在祥林嫂遭遇不幸后,她的亲人和邻居们都对她冷嘲热讽,甚至有人利用她的不幸来取乐。这种社会环境的描写,不仅展示了祥林嫂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又如,在莫泊桑的《项链》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玛蒂尔德参加舞会的场景,展示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虚伪和浮华。舞会上的灯光、音乐、华丽的服饰和虚伪的社交氛围,共同构成了一个浮华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玛蒂尔德内心的虚荣和不安,还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虚伪和堕落。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还能深化作品的主题,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因此,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环境描写,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运用环境描写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备考指导】
1. 细致观察:首先,读者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留意作者对环境的具体描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描述可能涉及时间、地点、气候、建筑、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
2. 提炼信息:在观察的基础上,读者需要提炼出环境描写中的关键信息,如环境的色调、氛围、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
3. 分析作用: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能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展示社会背景,或者象征某种意义。读者需要分析这些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4. 联系主旨:最后,读者需要将环境描写与作品的主题联系起来,思考它们是如何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这样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练习示例】
请从以下小说中选取一段环境描写,进行分析:
小说片段:“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一片金黄的色彩弥漫在空气中。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近处的小溪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分析:
这段环境描写通过夕阳、山峦、小溪、树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夕阳的余晖和金黄的色彩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小溪形成了空间上的对比和呼应,而树木的郁郁葱葱则展示了生命的蓬勃和活力。这段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宁静和喜悦,还展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它也象征着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重点突破】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就再没有别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呼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①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②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随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题型一】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①处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处画线的句子描写了夕阳下的乡村景象,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这种景象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形成了对比,烘托出了人物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同时,这段描写也象征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在情节上,这段描写为后文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故事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情感铺垫。
【题型二】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②处画波浪线的一段文字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描写环境的?
明确:
②处画波浪线的一段文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环境。首先,作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染成橘红”,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景物的表现力。其次,作者通过色彩的点染,如“嫩黄”“橘红”“橘黄色”,使画面更加鲜明生动。最后,作者通过景物的动态描写,如“泛着”“染成”“涂抹得模糊了”,使画面更加立体生动,充满动态感。这些手法共同构成了小说中独特的环境描写,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题型三】 概括环境特点
试归纳小说所描写的农村环境的特点。
明确:
小说所描写的农村环境具有宁静自然、艰苦辛劳、纯朴善良、充满亲情等特点。农村生活节奏缓慢,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劳累。同时,农村人民纯朴善良,彼此关心帮助,共同度过生活的难关。这种环境塑造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题型四】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请探究小说环境描写是如何表现“他”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通过多种手法和角度,生动地展现了“他”这个人物形象。首先,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夕阳、霞光、杨柳林带等,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与“他”内心的坚韧和乐观形成对比,烘托出“他”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坚定。其次,社会环境的描写,如农村生活的艰辛、人们之间的互助等,揭示了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乡村一员所具备的品质和精神。此外,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还通过细节描写和动态描写等手法,如“他”挖沙的动作、“他”对女儿的承诺等,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特点,如勤劳、坚韧、有责任感等。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他”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
【题型五】分析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请探究小说环境描写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明确: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夕阳、霞光等,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氛围,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其次,社会环境的描写,如农村生活的艰辛、人们之间的互助等,揭示了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还通过细节描写和动态描写等手法,如“他”挖沙的动作、“他”对女儿的承诺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同时,环境描写还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提供了展现的舞台,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此,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是情节发展的背景和氛围,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使故事更加生动、真实、引人入胜。
【方法总结】
环境描写作用“两类型”
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它可以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乡村的宁静与美丽,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形成对比,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其次,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作为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例如,小说中的夕阳景象,不仅渲染了气氛,还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情感铺垫。此外,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例如,小说中的杨柳林带和草坨子,通过色彩的点染和动态描写,展现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发展。最后,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例如,小说中的夕阳和霞光,不仅象征着乡村的宁静与美丽,还暗示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2.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小说中的农村环境,通过描写人们辛勤劳作、共同承受生活艰辛的情景,展现了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互助精神。其次,社会环境描写还可以揭示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社会环境。例如,小说中的硬熊形象,既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也体现了人们对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精神的追求和崇尚。最后,社会环境描写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例如,小说中的高考失利和女儿考试失利等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还深化了主题思想,表现了人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它们都可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为故事增色添彩,为人物塑造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因此,在阅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环境描写的作用,从中感受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以及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刻思想。
环境描写“两手法”
1.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环境描写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对具体事物、场景或人物的细致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环境氛围。在小说中,细节描写可以用来展现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如夕阳的余晖、霞光的映照、杨柳的摇曳等,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还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同时,细节描写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如“他”挖沙的动作、“他”对女儿的承诺等,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真挚。
2. 动态描写
动态描写是另一种重要的环境描写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动态变化进行描绘,展现出环境的生动与活力。在小说中,动态描写可以用来表现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如杨柳林带的摇曳、草坨子的起伏等,这些动态变化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还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发展。同时,动态描写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他”在挖沙过程中的动作变化、环境的变化等,这些动态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这两种环境描写手法在小说中常常交替使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的环境背景。通过对细节和动态的细致描绘,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读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古镇人家
袁省梅
古镇的街道短,窄,布局是独特的T字形,黑瓦灰墙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倒是挺安静的。近年来,是越发的安静了。短短的老旧的小巷子,斑驳的墙壁,坑洼的石板路,盛不下年轻的眼光和心思。镇上的青壮年坐船,或者坐火车、汽车,去上海,去宁波、杭州,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头也不回地走了。石板巷就更安静了。
周嫂子带着孙子小宝,叽叽咯咯的笑闹,从早上直到夜幕裹了古镇,给小巷子带来许多的热闹和欢笑,石板巷就泠泠叮叮地氤氲开一片一片的温暖和生机。
刘叔家和周嫂子住邻居,门挨着门,却没有周嫂子家热气腾腾。这是刘叔说的。刘叔说周嫂子跟孙子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刘叔的老伴早逝,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在城里。刘叔看着周嫂子家的热闹,七拐八弯的皱纹里就多了许多的东西。
刘叔叫儿子把孙子送回来,他照看。刘叔心说,孙子回来了,他家也像周嫂子家一样热气腾腾。
可是,儿媳妇不愿意。儿媳妇说,孩子两岁多了,快上幼儿园了,到了乡下,染一身的坏习惯,还说满嘴的乡下话。刘叔知道,儿子已经把孩子的户口买到城里了,他们,也在城里买下了房子。孩子到了去幼儿园上学的年龄,交上一笔钱,就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了。刘叔只是不明白,家里有啥不好的 况且,镇上的幼儿园也挺好。刘叔把古镇说得天好地好,孙子也没回来。
刘叔就跟以前一样,落寞地蹲在门边,秃鹫般佝偻着背,看着周嫂子跟孙子一起玩闹。有时,也跟着笑两声。有时,周嫂子回去做饭,刘叔就给孩子讲故事,说儿歌,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说过的,一说,刘叔也没想到,竟然都在嘴边,能说好多。
有一天,周嫂子去街上买菜,嫌带着孙子累,就把孙子托付给刘叔照看一会儿。刘叔好的好的答应着,飞快地从家里拿来了饼干和八宝粥,都是儿子给他买的,他给周嫂子的孙子小宝吃。吃完,喝完,也不知他从哪儿找出铁环和陀螺,在巷子里教宝宝玩滚铁环、抽陀螺。宝宝跟着刘叔比跟着周嫂子还要开心。周嫂子回来,宝宝不跟她回去,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爷爷爷爷叫得欢。
周嫂子不好意思,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烧了鱼虾,也要给刘叔送半碗。
没几天,周嫂子和刘叔的事就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的话题自然集中在刘叔和周嫂子的身上,这个房挨房檐靠檐的小镇上到处在传播着这条新闻。
人们说,一个寡,一个孤,正合适。
人们说,没准,这俩人早都在一起了。
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是越说越暧昧,越说越生动,细枝末节地演绎开了。
刘叔是在好多天后才从人们的眼角嘴边寻思到了一些异样。他嘿嘿笑,不管不理那些闲话,看见宝宝了,还是一颠一颠地给宝宝拿饼干拿八宝粥,带宝宝叠纸飞机抽陀螺。宝宝哪知道世相 也还是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在石板路上这头跑到那头。
周嫂子害怕闲话,却拗不过宝宝,只好不等刘叔开门,就带着宝宝去另一条巷子玩。若是听见刘叔在门口,她就关了门,不让宝宝出去。
刘叔看出了端倪,就把给宝宝叠的纸飞机、扎的毽子放到周嫂子家门边,躲到门里,从门缝看周嫂子和宝宝,听他们在巷里的说笑,他也悄悄地跟着不出声地笑两声。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格外心疼和无奈。
周嫂子再看刘叔时,就看见了刘叔眼里的黯然和热切,她的心里突然生了许多说不清的不安。阳光抚在古镇上,抚出来一条条悠长的阴凉,和挥之不去的黑深的忧伤。斑驳的木门、墙壁,石板路上大的小的坑凹,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岁月的匆匆和脆弱。周嫂子被眼前的景象弄得心碎。
周嫂子咬咬唇,回到家里,坐了好久,直到宝宝从刘叔家回来,她才起来去烧饭。周嫂子做了光面。她记得刘叔喜欢吃光面。她还烧了虾,蒸了鱼,都是刘叔爱吃的。
梆梆梆。很大的敲门声。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就是故意给邻居听见让邻居知道的。周嫂子说,怕啥哟。隔着门,周嫂子高声大嗓门地喊刘叔,叫刘叔来端饭。刘叔欢喜地接过饭,不走,叫周嫂子等一下。他扭身回去了。刘叔从屋里出来时,把饭盒递给周嫂子,嘿嘿笑,宝宝醒了,叫过来,我用鱼骨给他做了个小枪呢。
周嫂子接过饭盒,觉出了饭盒的沉,打开一看,她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眼泪也倏地在眼里绕开了。饭盒里装着包子。不用看,周嫂子也知道,是她最爱吃的三鲜馅包子。
雨扑簌簌地下了。
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青石板路上旋即开出了一朵、两朵……的水花,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
(有删改)
一、整体读文,梳理文脉
文章以古镇为背景,通过描绘刘叔和周嫂子的生活状态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古镇的安静与落寞,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淡漠和遗忘。全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文章开头描述了古镇的街道、房屋和石板路等景象,以及近年来古镇的安静和青壮年离开的情况,为后文刘叔的落寞和周嫂子的热闹形成对比做了铺垫。
2. 接着,文章通过刘叔和周嫂子的对比,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刘叔孤独落寞,而周嫂子则和孙子小宝一起过着热闹的生活。刘叔羡慕周嫂子的生活,试图让孙子回到身边,但未能如愿。
3. 周嫂子将孙子托付给刘叔照看,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升温。刘叔教宝宝玩滚铁环、抽陀螺,周嫂子则给刘叔送饭,这种互动逐渐引起了小镇上人们的关注和议论。
4. 文章通过描绘人们对刘叔和周嫂子的议论和猜测,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无聊和八卦心态。同时,这些议论也给刘叔和周嫂子带来了困扰和不安。
5. 最后,周嫂子给刘叔送饭,并发现饭盒里装着自己最爱吃的三鲜馅包子,这一细节表现出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情感联系。文章以雨景作为结尾,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也暗示着两人之间可能的美好未来。
全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挖掘,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淡漠和遗忘,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真挚情感和温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模拟演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着力描写周嫂子家里的温馨和快乐,突出其笑闹声为小镇抹上的靓丽色彩,也为下文写刘叔内心热切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B.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落寞地蹲在门边”等句子就形象地描写出刘叔为孙子未回来上幼儿园而产生的失落和伤感。
C.小宝是作者巧妙设置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小宝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刘叔和周嫂子纯洁的人性和真挚的情感,也看到了小镇人的愚昧和麻木。
D.作者善于在叙述中自然表露内心的思想感情。如“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就透射出作者对刘叔的同情。
2.根据文本和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回去做饭”开头,既交代了刘叔的生活状态,又自然地引出下文刘叔照看小宝的情节,使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连贯。
B. 文章通过描绘刘叔和周嫂子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古镇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赞美。
C. 文章结尾的“雨”具有多重作用,既营造了温馨宁静的氛围,又推动了情节发展,暗示了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D.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域色彩,如“一颠一颠地给宝宝拿饼干拿八宝粥”“宝宝哪知道世相 ”等,富有表现力。
3.面对刘叔的真情,周嫂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4.小说开头、结尾段都对古镇进行了环境描写,有何独到的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鼓书艺人
老舍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儿。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 ”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 ”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 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
“我 ”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 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战。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青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写宝庆对琴珠要车马费的惊讶,突出了宝庆的朴实,同时与后文窝囊废的市侩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了兄弟俩的性格差异。
B. 小说写宝庆准备抗日鼓词,窝囊废最初“又躺下了”,后来主动起来念词,这一变化反映了窝囊废在宝庆的感染下,也产生了爱国情怀。
C. 小说描写方家兄弟彩排前认真准备,彩排时全情投入,以及彩排后听众的热烈反应,共同烘托了抗战宣传演出的成功。
D. 小说最后写宝庆和窝囊废受到青年知识分子的热情欢迎,既表现了方家兄弟演出的成功,也暗示了抗日救亡运动正逐渐深入人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以多个被动句表现人物身不由己的状态,以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情绪。
B.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既呈现了鲍里斯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为鲍里斯的最后选择做了铺垫。
C.鲍里斯最后将村民送给他的衣服整齐摆放在岸边,选择赤裸地离开,这一情节与开头呼应,也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D.小说标题“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意味着鲍里斯的不幸遭遇对于日内瓦湖畔的村民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发人深省。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囊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又发现他起早练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
C.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修辞、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之精彩,场面之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髙潮。
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
3.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读文训练】
1.C
【解析】 C项,“也看到了小镇人们的愚昧和麻木”错,文中只是表现人们爱传闲话,有些无聊的特点,“愚昧和麻木”的说法太过。
2.B
【解析】文章通过描绘刘叔和周嫂子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古镇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赞美。
“表达了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赞美”错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全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挖掘,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淡漠和遗忘,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真挚情感和温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知,文章只是表达了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淡漠和遗忘,并没有“赞美”。因此选择B。
3.①面对刘叔帮助照顾小宝,周嫂子过意不去,做阳春面、包饺子送给刘叔,表达感谢。②面对小镇人们的议论,周嫂子害怕闲话,故意躲开刘叔,不敢面对刘叔的真情。③面对刘叔的黯然和热切,周嫂子不安、心碎,最终下定决心,勇敢地与刘叔来往。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角度是“周嫂子内心的情感变化”,因此要紧扣“情感”寻找相关语句,如开始是“周嫂子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接着是面对村里人的议论,周嫂子“害怕”和“躲避”,最后是周嫂子“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与刘叔来往,向世俗闲话抗争。
4.①小说开头交代古镇独特的造型、街道、房屋,突出古镇的安静与闭塞,为下文写刘叔与周嫂子的故事以及小镇人的议论做好了铺垫。②小说结尾通过描写雨滴打在青石板上溅开水花,晶莹透明的画面,意在书写刘叔与周嫂子感情的真挚和美好,表达作者对刘叔与周嫂子的真诚的祝福,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由衷赞美。韵味悠长,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几个方面思考。如开头描写“古镇的街道短,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突出古镇的安静与闭塞,也为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结尾“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表达作者对刘叔与周嫂子的真诚的祝福,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由衷赞美,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巩固练习】
1.A
【解析】小说开头写宝庆对琴珠要车马费的惊讶,突出了宝庆的朴实,同时与后文窝囊废的市侩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了兄弟俩的性格差异。
“突出了窝囊废的市侩行为”错误,窝囊废的市侩行为表现在后文“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等情节中,并非与宝庆的朴实形成对比。因此选择A。
2.B
【解析】 B项,“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有误,精心打扮表现出他对演出的慎重,不自然地鞠躬中有初次登台的羞涩、赢得赞赏的激动。
3.①描写轰炸后荒凉破败之景,渲染惨烈的氛围,深刻揭露日寇的战争罪行;②描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他们艰难的求生触动了宝庆,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③描写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
【解析】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轰炸后荒凉破败之景,渲染惨烈的氛围。结合“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及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是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结合“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他一个劲地打战”分析可知,描写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
4. 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被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的内容。宝森的言行促进情节发展,增添故事的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映衬主要人物形象看,两人互为补充,真实地塑造了鼓书艺人的形象;对方宝森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折射了当时鼓书艺人的处境。方宝森的行为,也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爱国热情,揭示了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