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夺分点---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夺分点---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4:4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夺分点---概括分析小说情节
【考点分析】
在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概括分析小说情节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这个考点要求考生在阅读小说时,能够准确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理解人物关系,以及分析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为了在这个考点上取得好成绩,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技巧和方法。
【解题技巧】
1. 抓住主要事件: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抓住故事情节中的主要事件,这些事件通常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理解这些主要事件,考生可以把握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
2. 分析人物关系:人物是小说情节的核心,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考生需要仔细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
3. 把握情节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考生需要明确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理解情节是如何逐步展开和推进的。
4. 注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细节的分析,考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情节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在阅读小说时,考生需要关注细节描写,理解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练习示例】
以下是一篇小说的情节概括分析练习示例,供考生参考: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情节丰富复杂,人物形象鲜明。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并分析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主要情节概括:
1. 贾府繁荣:小说开头描绘了贾府的繁荣景象,介绍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等人,为后续情节的发展打下基础。
2.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小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他们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核心情节。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相互倾心,但由于家族利益和社会习俗的束缚,他们的爱情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结局。
3. 贾府的衰败:随着故事的推进,贾府逐渐走向衰败。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变迁,使得贾府的繁荣景象逐渐消失。这一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家族的没落。
4. 人物的命运: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贾宝玉经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情感的波折,最终走向出家之路;林黛玉则在爱情和家族利益的纠葛中病逝;王熙凤等人在权力和金钱的驱使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1. 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情节的发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贾宝玉的叛逆和追求自由,林黛玉的聪明和敏感,王熙凤的权谋和贪婪等,都是通过情节的发展得以展现。情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2. 对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小说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复杂。情节的发展使得主题更加深刻和鲜明,引导读者对于社会和人生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重点突破】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②“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③“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④“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⑤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⑥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 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⑦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⑨“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⑩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她难过,失望,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
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儿。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题型一】 分析情节作用
小说中多次提到“书包”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小说中多次提到“书包”的情节,起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书包是成瑶与成岗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通过书包,成瑶得知了二哥的工作秘密,同时,书包中的《挺进报》也引发了兄妹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故事更加紧张有趣。
其次,书包是成瑶的象征,展现了她的成长和转变。书包的出现,反映了成瑶逐渐成熟,从一个单纯的学生转变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革命精神的青年。
最后,书包也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故事更加连贯。通过书包,读者可以跟随成瑶的视角,深入了解她和二哥之间的关系,以及她自身的成长历程。
【题型二】 赏析情节手法
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
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这种手法产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表达效果。
首先,全知视角使得叙述者能够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和事件之间,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全貌。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脉络,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其次,限制视角则通过特定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成瑶的视角,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她的成长、转变和矛盾,从而更加真实地体验到她的内心世界。这种交替使用视角的手法,既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题型三】 概括小说情节
下列对学生情节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瑶误会二哥成岗,认为他变得胆小、害怕,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感到难过和失望。
B. 成瑶梦中多次梦到与革命相关的场景,这些梦境反映了她内心的狂热和对革命的向往。
C. 成瑶通过回忆往事,猜测二哥可能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体现了她逐渐成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D. 小说最后,成瑶决定回家,这表明她已经完全理解了二哥的苦衷,两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彻底解决。
【答案】D
【解析】D项中“两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彻底解决”这一说法有误。原文中虽然成瑶决定回家,但她与二哥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她虽然猜测到二哥可能是一名共产党员,但并没有得到二哥的明确确认,因此她内心的疑惑和不安并没有完全消除。同时,从整个小说情节来看,成瑶和二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小说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两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彻底解决。因此,D项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方法总结】
情节作用题思考“五角度”
1. 情节自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为后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前后呼应,推动情节发展,线索,贯穿全文等。
2. 人物: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等。
3. 主题: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
4. 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
5. 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传奇色彩等。
情节手法题思考“四角度”
1. 情节安排方式:小说中的情节安排方式,如倒叙、插叙等,对于情节的展开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倒叙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插叙则可以补充背景信息,使故事更加完整和连贯。
2. 情节结构特点: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如悬念、伏笔、转折等,也是赏析情节手法的重要角度。悬念可以引发读者的紧张感和期待感,伏笔则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伏笔,转折则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3.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选择对于情节的呈现和读者的理解也有着重要影响。全知视角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全貌,限制视角则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4. 情节与人物、主题的关系:情节是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情节与人物、主题的关系,可以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通过情节展现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通过情节的发展推动主题思想的深入,可以增强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概括小说情节题的解题方法:
1. 梳理情节: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梳理出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事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梳理,确保不漏掉任何重要信息。
2. 概括要点:在梳理出主要情节后,需要将其概括为简洁明了的要点。要点应该包括主要事件、人物行为、情节转折等关键信息,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判断。
3. 分析选项:根据概括的要点,分析各个选项的正误。需要注意选项是否与原文情节一致,是否存在误解、遗漏或歪曲原文的情况。
4. 得出结论:根据分析的结果,选择正确的选项作为答案。如果有多个选项都符合要求,需要综合考虑情节的重要性、连贯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在解答概括小说情节题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细节:在梳理情节时,需要注意细节信息,如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这些细节信息对于理解情节和人物性格非常重要。
2. 理解主旨:在概括情节时,需要理解小说的主旨和主题思想,以便更好地把握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
3. 遵循逻辑:在概括情节时,需要遵循逻辑顺序和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不能随意颠倒或遗漏关键信息。
通过以上的方法总结和解题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情节手法和情节作用,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读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炭河
韩振远
铁锁觉得才睡了一会儿就被摇醒了,迷迷糊糊的,还想在炕上再赖会儿,马上又感到不对。平常,喊他起床的是妈,等到他洗完脸,走出家门时,爹要么下河还没回来,要么打着很响的呼噜还没睡醒。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铁锁记得,昨晚睡觉时,爹明明还不在家,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而且声音急迫,像出了什么大事。他坐起来,揉揉眼,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有点儿疼,他便彻底醒了,眯眼坐起来。爹说:“快穿衣裳,跟臭蛋请假。”
铁锁嘟囔:“请什么假?”
爹说:“涨河了,捞炭。”
爹说这话时,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铁锁以前听爹说过捞炭,也跟着兴奋起来,一蹬腿穿上短裤,跳下炕要洗脸,爹说:“洗什么脸,一会儿下了河有你洗的,快去,跟你师傅请假。”
月色像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也不知几点了,铁锁出了门,爹光着膀子,和铁锁一样只穿条齐膝短裤,拉辆平车,也出了门。爷俩没走几步,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接着渐次响起吱呀呀的开门声,一个个晃动的人影全都急匆匆往河边赶,师傅家在村口,去河边正好路过,铁锁紧跑几步,把爹落在后面,啪啪拍师傅家的破门,没等拍开,爹拉着平车过来了,喊:“拍门环!”铁锁就把手高高举起,使劲拍,清脆的门环撞击声在月色中响起来。飘落到巷两头。里面终于有了响动,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带着睡意,还带着几分嘶哑,全然没有了上课时的威严与洪亮。“谁呀?”铁锁怯怯说:“师傅,是我。”门吱一声开了,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
师傅问:“是铁锁,什么事,把门敲得山响?”
铁锁懦懦的,觉得为这事好像不应该请假,像上课时回答不了提问一样,“师傅,我请假。”师傅问:“出了什么大事,等不到天明吗?才四点多。”
铁锁说:“我爹让请假。”
师傅急了,问:“这娃,到底什么事?”
铁锁说:“涨河了,爹让我跟着下河。”
铁锁说完,师傅一愣神,眼睛发亮,问:“涨什么河,炭河吗?”
铁锁说:“爹让我下河捞炭。”
师傅说:“铁锁,你要上学,不能去。”
爹还没走,站在黑暗处,接着铁锁的话,瓮声瓮气。“臭蛋,涨炭河了,水大得很,满河都漂着炭块子,碰得船帮子咚咚响,我跑了几十年船,还没见过这阵势,这是老河给咱带财哩,能不捞吗?”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爹说:“这一趟可费劲了,刚出了禹门口,船就在干滩上搁了三天,过了蒲州,又搁了三天,干等着涨水,蚊子能把人咬死。”
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看见涨了炭河,还没喘口气,马上又下河捞炭,十几天没好好睡觉,也不知爹累不累。
师傅好像又愣了神说:“你是要铁锁跟你去吗?”
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
师傅说:“铁锁不能去。”
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
爹已经拉着平车朝河那边走了,铁锁望了师傅一眼,跑过去跟上,没走几步,就听见脚步声响,又有人急着朝河边赶。
臭蛋是师傅小名,村里老年人都这么叫。铁锁从不把臭蛋叫臭蛋,什么时候都叫师傅,但他知道这么叫也不对,正规的叫法应该是老师,可是爹和长辈们都这么叫,铁锁觉得这么叫也没什么不好,就跟着这么叫了。
村小学共十三个学生,臭蛋给他们上课第一天,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刘满强。说:“这是我的名字,我叫刘满强,你们都熟悉,原先是种地的,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支书说了,让我先凑合几天,要不把你们课误了。”听爹说,臭蛋是老高中生,肚里墨水不少。
臭蛋说他凑合几天,结果却一直这么教着,黄河沿子苦,老师都不愿意上这地方来。铁锁总觉得臭蛋不像个老师,没脾气,管不住学生,和村里别的汉子没什么区别。星期天,或者放了暑假、寒假,一样去地里干活。臭蛋做庄稼活经常叫老婆骂得头也不敢抬。
铁锁想着师傅,不觉得和爹拉开了距离,一朵云彩掩住月亮,爹的光脊梁隐在了黑暗中,只听得空平车在土路上颠得砰砰响,下了坡,路旁是一条通到黄河的沟,另一旁是土崖,月光把崖上面那棵老柿树照出了阴影,像个人踮起了脚尖朝河那边望,听妈说,这叫官崖,下河的男人出去时间长了,女人都会攀到官崖顶朝河里望,男人一天不回来,女人就一天也不间断地上到崖顶望,有的女人流着眼泪,一站就是一天。昨天,铁锁还看见妈心急火燎地攀上去过,铁锁望着站在崖顶的妈,感觉妈也变成了那棵弯曲的老柿树,朝河里倾斜。现在,爹总算回来了,却没在家里待上一会儿,又心急火燎地下河,爹是被河里的炭催得,什么都不顾了
(有删改)
一、整体读文,梳理文脉
文章以铁锁的视角展开,通过他和父亲的对话,以及他对师傅(臭蛋)的尊重与疑惑,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黄河沿岸小村庄的生活场景。铁锁的父亲是一个艄公,经常在河里跑船,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当听说炭河涨水,父亲立刻决定下河捞炭,这是一个风险高但收益也高的工作。铁锁虽然对父亲的决定感到困惑,但他还是选择了跟随父亲,展现出了他的懂事和坚韧。
文章以“涨河了,捞炭”为线索,串联起了铁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与村庄其他人的关系。通过铁锁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人情味浓厚的乡村世界。同时,文章也通过对铁锁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父亲和师傅的敬爱,以及他对生活的期待和无奈。
二、局部细读,赏析文韵
文章的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例如,“月色像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夜晚的宁静和舒适,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微风轻拂的惬意。又如,“爹光着膀子,和铁锁一样只穿条齐膝短裤,拉辆平车,也出了门。”这句话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呈现出了父亲急切下河捞炭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勤劳和坚韧。
文章还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例如,“铁锁望了师傅一眼,跑过去跟上”这句话通过铁锁的行动和眼神,表现出了他对师傅的尊重和依赖。又如,“铁锁想着师傅,不觉得和爹拉开了距离”这句话通过铁锁的内心独白,展现出了他对师傅的思念和牵挂,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父亲的不满和无奈。
三、拓展延伸,体悟文意
文章通过对铁锁一家人的生活和情感描写,展现出了黄河沿岸乡村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在这个充满艰辛和不易的世界里,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同时,文章也让我们思考了乡村教育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乡村,去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四、模拟演练
根据文本和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一句,既表现了出身为船工的铁锁爹的壮实有力,也反映了铁锁爹对待儿子略为粗暴。
B.“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的描写,说明了师傅不注意个人卫生,也体现了生活条件的艰苦。
C.面对涨河,铁锁爹一再要求铁锁请假,说明他对铁锁的教育不够重视;师傅反对铁锁捞炭,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
D.最后一段通过插叙女人望夫流泪、站就是一天的场景,侧面衬托下河跑船的辛苦和危险,写出了铁锁娘对铁锁爹的关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标题“炭河”既是文章的特定环境,也是事件的起因,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展示出一幅质朴的乡村生活画面。
B.文章以铁锁被“爹”叫醒的情节来设置悬念,与后文“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相照应,使情节完整。
C.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表现出他对于涨河消息的惊讶与兴奋,体现出他对于铁锁父子的关心,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朴实与尽责。
D.文章语言朴实自然,适合表现乡村主题,“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等描写生活气息浓郁,使人物形象生动。
3.文中插入两段对臭蛋师傅由来的介绍,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4.有人评论本文“以美丽的自然、美好的人情,构成了大美的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补充题目】
5.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在人物塑造上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请从铁锁的角度简要概括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冬至的礼物
奚同发
今天是冬至,白天上街买馅自己包了饺子,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饥,于是中午晚饭都吃了饺子。
他独居多年。在自己尚不知疼痛的年龄便失去了父亲,母亲独自把他带到十岁多也撒手人寰。成年后从农村招工进厂,而后也有过短暂的家庭欢乐。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孩子时没有抢救过来,儿子四岁多也因病折。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知自己的生命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唯独让他还活着,而且一直活到快七十岁。
小区一帮老头儿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才打来一个电话。虽如此,他脸上仍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有些炫耀的意思。如果谁家孩子回来看他们一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他们一准会从儿子说要回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唠叨叨:都多大年纪了,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来给咱过,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样儿 比如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养了个好儿子。老胡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多少天后还会向大家复述他过生日的盛况:终于全家人都聚齐了,孩儿还亲自炒菜,你说男孩儿怎么喜欢下厨 都是女人的事儿嘛!大家知道他故意这么说,还是纷纷接话:不就是为让你老家伙高兴吗 搁平日,人家西装革履,家有保姆,哪会自个儿下厨呀
现在的商家无孔不入,就是冬至也弄得满大街的节日气氛。电视节目也都与冬至有关。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无聊地频繁换台,打瞌睡,干脆关了电视闭目养神。还不到七点,他这时不会上床睡觉,咋说也要挨到九点或十点,否则夜太长,要醒几次。
如果儿子活着,也该成家立业,也该有了孩子了……如果儿子一家今天回来,他肯定也会提早张罗一桌好菜好饭等着他们。
也下意识地望了一眼门,竟好像有钥匙转动。他揉一下双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老眼昏花,确实锁柄在转动。
接下来,他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
余左手捂着他左眼的男子,迅捷松手跳开,然后冲向门口,按压墙壁上的开关……的一声,全屋顿时黑下来。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讶。见过太多世面,走过太漫长的人生,已退休多年简直挨着日子等待大限的他,似乎对此不会有太多怎么样的反应。打劫或偷窃 如此熟练地开门、熄灯,像进了自家门,显然不是他们第一次“光临”同样的住宅。
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他身后用双手蒙住他的眼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吓或威胁,身后的男声只是说:快。再就是感到身前的茶几上一阵哗啦啦响动。身后男子又说:儿子,快点儿,你们快点儿。一个童声应答:爸爸,就好,马上就好。
突然手机铃声在他身后响起,捂他眼睛的一只手随即挪开。
他听到身后的手机里有人说:儿子,你们什么时候到呀 接着,手机里又传来一女声:让我说,让我说。儿子,你们到哪啦 我跟你爸在小区门口等你们哩
余左手捂着他左眼的男子,迅捷松手跳开,然后冲向门口,按压墙壁上的开关……“啪”的一响,大家都在暖黄色的灯光下了。
顿,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个大纸盒子的手停在半空,另一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
哈哈哈,他先笑了。
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一样一样的。不等人家三口回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楼上。
老张儿子一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儿弄得,瞧这事儿弄得……男也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
没事没事。他说着这些,人家已“咣”一声拉上门。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自笑了,正想自己的儿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吧。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人和孩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人正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有管”。
瞧瞧,这日子,哪的人过得都差不多,楼上楼下也就差个孩子回来。他之前上过老张家,也去过楼下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如果不开灯,摸错了屋,进错了门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单元,钥匙半天塞不进锁眼,屋里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瞧这事弄哩,错了……
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 老张家的钥匙咋能打开:家的门呢
文本二:
又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一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怀疑与学问》)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详写老胡头向众人说起儿子回来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情,意在与"他"处在失去亲人的孤独境况形成对比,同时为下文开错门的情节做铺垫。
B.一次错误的开门入户却让孤独老人感到这是冬至短暂的礼物,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精神慰藉。
C.老张儿媳反复说"瞧这事儿弄得",儿子反复说"真对不起",展现了老张儿子一家误入别人家的尴尬场面,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
D.作者刻意略去主人公的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也略去了外貌描写,重点突出老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样使老人的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孩子们回家祭祖的日子,在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这一天独居老人感到格外孤独。
B.《大学》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儒家经典,相传为曾子所著;《大学章句》是朱熹对《大学》的解析,被认为最有权威,影响最大。戴震敢于质疑朱熹,是需要勇气的。
C.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但是更有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积极意义。同理,我们对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赏析,也可以在质疑中获得新的发现。
D.戴震质疑的核心是宋代的朱熹怎么可能了解一千多年前周代人的真正想法呢 所以朱熹在《大学章句》里阐发的观点、所做的分析,也未必完全符合古人的本意。
3.从冬至夜里"他"的房门突然被打开起,独居老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变化 请结合文本一相关情节简要分析。(5 分)
4.顾颉刚主张学贵有疑。对于文本一中"老张的儿子小张误入老人家门"这一情节,在课堂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质疑。有人认为这不合情理,是作者情节设计上的败笔;但也有人认为作者已然认识到了钥匙的问题,还这样设计,应该是刻意而为,必有匠心。你要参与讨论并发言,请写出发言要点。(6 分)
答案与解析
【读文训练】
1.B(“说明了师傅不注意个人卫生”错误,这一描写也符合师傅的身份,也说明了天气的炎热)
2.A(“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错误,铁锁并非讲述者,小说记叙了铁锁和他爹及师傅的对话,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铁锁只是故事的亲历者,并非讲述者)
3.①补充介绍了师傅的出身、性格,师傅对学生及其父亲的关心,师傅良好的品格等等都在插叙中找到答案:2前后呼应,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①自然之美:描写了炭河地区河水静谧,水草丰茂,和谐美丽的自然风光;②人物之美:塑造了憨厚稚嫩的铁锁,勤劳淳朴的父亲,负责任有担当的师傅,关爱家人的母亲等一系列人物;③人情之美:质朴简单的乡村,贫穷却充实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炭河沿岸人们的喜爱与赞美。(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第一次师傅臭蛋“愣神”,是在铁锁请假时,他显然没有预料到铁锁会因为涨河而请假,这种愣神表达了他对这种情况的意外和困惑。这个细节揭示了师傅臭蛋对涨河捞炭这种农村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也凸显了他作为一个教师的身份,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陌生和不解。
第二次师傅臭蛋“愣神”,是在铁锁爹解释涨河捞炭的情况时,师傅显然被铁锁爹的描述所吸引,对涨河捞炭的生动描绘让他再次愣神。这个细节展示了师傅臭蛋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羡慕,也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于农村生活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次师傅臭蛋“愣神”,是在铁锁爹提出让铁锁下河捞炭时,师傅显然对这种让一个孩子参与如此危险劳动的做法感到震惊和不解,他的愣神表达了他对这种做法的反对和担忧。这个细节凸显了师傅臭蛋作为一个教师,对孩子们的安全和教育的重视,也展示了他对孩子们未来发展的关心和期待。
这三次“愣神”的描写,使得师傅臭蛋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农村教师,既有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又有着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和关心。这种描写方式也使得小说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6.铁锁因涨河而请假,想跟随父亲下河捞炭,遭到师傅臭蛋的反对。在铁锁爹的解释下,师傅臭蛋对捞炭的情景产生了向往。然而,当铁锁爹提出让铁锁下河捞炭时,师傅臭蛋坚决反对。此时,又有人赶来下河捞炭,铁锁望了师傅一眼,最终选择跟随父亲下河。在回家的路上,铁锁想着师傅,感到师傅不像个老师,和村里别的汉子没什么区别。
【巩固练习】
1.C
【解析】“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过于武断。应该说有这种可能性,但也可能就是偶尔的失误。(3分)
2.C
【解析】“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错。文本二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中的“消极方面”并非“消极影响”的意思。(3 分)
3.①紧张:房门被打开,灯被关掉,他怀疑有人入室偷窃。②释然:他听到几个人的对话没有什么恶意,心里便轻松了。③开心:灯被打开后认出老张儿子一家,他哈哈大笑起来。④稍得安慰:他正在想儿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他感到这算是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⑤怀疑:想到钥匙问题,他开始怀疑刚才的一切到底是不是真的。(每点1分)
4.观点一:我认为是败笔。
①小张回来给父亲过生日,表明他很孝顺;小张与邻居很熟悉,表明他成长在这里。可是竟然走错了自己家的楼层 不合情理。②老张夫妇一直在小区门口迎接儿子一家,竟然彼此错过了,不合情理。③就算楼里各家的格局、家具摆放差不多,但家里的气味、父亲的身材、手感对儿子来说也不可能一直分辨不出异样,要靠开灯查看。④陌生人进屋,一番操作,老人竟没有开口出声,明显不合常理。⑤如果楼层走错还存在一点可能,但钥匙竟能同时通用,这几率太小了。(每点2分,扣住“不合情理”,答出三点即可。有其它答案但能自圆其说亦可)
观点二:我认为是妙笔。
①小张误入不但可能而且有深意。小说借老胡的炫耀,已经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很忙,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小张如果也不常回家,于激动中走错楼层,是可能的。小说交代了楼房格局及家具摆放高度趋同的特点,这使小张进入别人家还动作熟练也具有了可能性。而且儿子不认家门的荒唐更突出了子女对老人缺少关爱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②小张这一误入,使原本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趣味性。③结尾有关钥匙的疑问更是神来之笔。老人一想儿子,就有儿子来到;老人一看门锁,门锁就转动;别人家的钥匙能开自家的门。所有这些都是在暗示读者可能根本不存在小张一家人误入的情节,这些不过是老人的幻觉,是深刻的孤独催生出的渴望。这一神来之笔,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每点2分,扣住“刻意而为”,答出三点即可。有其它答案但能自圆其说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