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赏析小说中的形象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赏析小说中的形象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4: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赏析小说中的形象
【考点分析】
赏析小说中的形象是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因此,对于小说中的形象进行赏析,是理解作品内涵、领悟作者意图的关键所在。
赏析小说中的形象切入角度:
1. 人物形象的特点与塑造手法
在赏析小说中的形象时,首先要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这包括人物的性格、外貌、行为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这些特点,如描写、叙述、对话等。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手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意义。
2. 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是密不可分的。在赏析时,要关注人物形象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故事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分析这种关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往往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在赏析人物形象时,要关注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通过对这些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备考指导】
1. 积累相关文学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包括小说的基本特点、人物形象塑造的常见手法等。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赏析能力。
2. 多读多练
通过多读多练,可以加深对小说形象的理解和感知。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塑造手法以及与故事情节的关系等方面。同时,也要多做一些练习题,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 注重思维拓展
在赏析小说形象时,要注重思维拓展。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形象特点,还要通过联想、比较等方式,将这些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练习示例】
分析下面小说片段中冯三的人物形象。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明确:
冯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形象。他出生时被父亲寄予厚望,取了一个寓意财富的大名“冯得财”,然而这个名字在村里却无人愿意称呼,他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冯三”,这个称呼几乎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尽管冯三在内心深处珍视着自己的大名,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改变对他的称呼,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这种无法摆脱小名、无法被人认可大名的困境,使得冯三的形象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在塑造冯三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剖析,展现了冯三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他既渴望被人认可,又无法摆脱小名的束缚;他既珍视自己的大名,又无法改变人们对他的称呼。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冯三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冯三的形象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体价值的忽视和漠视。在村里人的眼中,一个人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实际地位和贡献。冯三尽管有一个寓意美好的大名,但因为他没有地位和财富,所以这个名字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们对于个体价值的忽视和漠视,使得冯三的形象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点拨】
冯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形象,他的困境和内心矛盾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体价值的关注和思考,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体价值的忽视和漠视。通过深入剖析冯三的形象特点、塑造手法以及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重点突破】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碗红烧肉
闫耀明
张选说,我爱吃红烧肉,是我爹遗传给我的。
高桥镇的人经常听张选说这句话,却没有人认识张选他爹。张选他爹很多年前就去世了。
家里几代人一直在高桥镇开饭店的李武说,我爹说,我爷爷认识张选他爹,他们是发小,是一起光着屁股在高桥镇街面上长大的。我爹说,张选他爹爱吃红烧肉,张选老爷子也爱吃红烧肉,这件事是真的。那时候,我家饭店的红烧肉是高桥镇一绝。
张选快八十岁了,李武他爹也已经七十五岁了。只是张选老爷子身子骨儿不够硬实,基本上不下楼了,高桥镇人看不到他。
而李武他爹闲了就会到李武的饭店来坐一会儿,帮助李武招呼客人。
为了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在高桥镇体验生活,每天去农贸市场帮助菜农们清理市场,听到了这个陈旧的故事。
故事已经陈旧,但李家饭店的红烧肉依然新鲜可口,仍是高桥镇一绝。李武做红烧肉有一手,说起来,能让人馋出口水。
馋出口水这话是张选老伴孟阿姨说的。孟阿姨来买菜,却没有买到上好的五花肉,有点遗憾地走开了。我家那个馋嘴的老东西,又该流口水了。孟阿姨边走边说。
我听到了。为了不让张选老爷子馋出口水,我决定买一份红烧肉给他家送去。李武做红烧肉好吃,手艺肯定比孟阿姨更好。
于是,我来到饭店,让李武做了一份红烧肉,请饭店的小伙计送到张选家,给张选老爷子解馋。
付钱时,李武却拒绝了。李武说,不用你破费。不瞒你说,我每隔十天八天,就做一份红烧肉送给张选老爷子,给他解馋。
我不解。我决定买一份红烧肉送给张选老爷子,是因为我在高桥镇采访时,孟阿姨为我提供了不少帮助。而开饭店的李武送红烧肉给张选老爷子,还经常送,就说不通了。
我觉得这里面有故事。
李武说,这里面有个故事。
你是作家,却不一定猜得到。
我说,李武你给我讲讲,我不就知道啦。
李武摇头,我爹不允许我说起这个故事。他指了指门外。门外,李武他爹坐在饭店门口晒太阳,头上顶着一团白花花的阳光。
后来我问起孟阿姨,可孟阿姨一副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模样,只是一脸难为情地告诉我,李武和他爹让我和我家那个馋嘴的老东西不知道说啥才好。
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让我产生了兴趣。我依稀地感觉到,了解这个李武不能说而孟阿姨又说不清的故事,会为我的小说提供素材。
一晃,我在高桥镇待了两个多月,收集了大量的小说素材。我的体验生活即将结束了。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高桥镇的历史,我到镇政府查阅资料,用手机拍下来,作为我的长篇小说的背景和重要补充。这时,我竟意外地在管理员那里找到了一个故事,一个与张选和李武两家有关的故事!
张选老爷子的爹与李武的爷爷确实是发小,两个人一起长大,是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可李武爷爷的心野,小小的饭店和小小的高桥镇太小了,拴不住他的心。于是,李武爷爷把饭店交给家里人打理,自己悄悄去参加了为老百姓谋幸福的解放军。李武爷爷去参军了,张选爹也待不住了,他领着张选到李家饭店吃了一顿红烧肉,就独自去县城寻找李武爷爷。半路上遇到了胡子抢劫百姓,张选爹出手制止,可惜他打不过胡子,丢了性命。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样的故事很多,按理说是不该记载到高桥镇史料里的。因为李武爷爷在部队上干得好,还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外围清剿战斗,立过功,于是李武爷爷的事迹被写进了高桥镇历史资料。
我拿着那份资料,看了两遍。我突然觉得,李武送给张选老爷子的红烧肉,格外新鲜可口。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24年第7期)
【题型一】 分析形象特点
小说中李武的爹虽然未正面出场,但形象立体,个性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李武的爹在小说中虽然未正面出场,但通过侧面描写和间接叙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形象立体,个性鲜明。首先,他是一个有追求、有野心的人,不满足于小小的饭店和高桥镇的生活,而是选择去参军,为老百姓谋幸福。这种追求和野心使得他在后来成为了一个有功于国家和社会的人,事迹被写进了高桥镇历史资料。其次,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发小张选爹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把饭店交给家里人打理,还让自己的儿子李武继续给张选老爷子送红烧肉,以解他的馋。这种有情有义使得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仅在战场上立功,而且在生活中也承担起了家族的责任,让李武继续传承饭店的事业,并教育儿子要知恩图报,不要忘记张选家的恩情。这种责任心使得他在家族和社会中都得到了尊重和认可。
综上,李武的爹是一个有追求、有野心、有情有义、有责任心的人,这些特点使得他的形象立体、个性鲜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型二】 解读形象作用
小说中张选这一人物对李武的爹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张选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对李武的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张选的存在使得李武的爹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李武的爹和张选是发小,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李武的爹对张选的关心和照顾,体现了他的有情有义。同时,李武的爹对张选的照顾也间接地影响了李武,使得李武也继承了这种有情有义的品质,继续给张选老爷子送红烧肉。这种情感传承使得李武的爹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其次,张选的形象也衬托了李武的爹的品质。张选是一个喜欢吃红烧肉的人,而李武的爹却能够隔三差五地送一份红烧肉给他,这种无私的行为展现了李武的爹的善良和慷慨。通过张选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李武的爹的品质和价值。
最后,张选的形象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李武的爹对张选的关心和照顾,不仅让李武继承了这种品质,也成为了李武和孟阿姨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张选的形象也间接地引导了李武的行为,使得他更加积极地为小说提供素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此,张选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对李武的爹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李武的爹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和鲜明。
【题型三】 赏析形象的手法
下列对小说形象塑造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我”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
B.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将李武送红烧肉的故事娓娓道来,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如“你是作家,却不一定猜得到”等,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中的“红烧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象征着两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感恩之心。
【答案】B
【解析】B项中“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表述错误。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插叙,不是顺叙。小说先写“我”在高桥镇采访时,孟阿姨为“我”提供了不少帮助,李武经常给张选老爷子送红烧肉,让“我”产生了兴趣,决定探究其中的原因;然后回忆“我”到镇政府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了与李武家和张选家有关的故事,了解了他们两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感恩之心;最后回到现实,写“我”拿着那份资料,看了两遍,对李武有了新的认识。因此,B项表述错误,本题选B项。
【方法总结】
形象概括分析“五入手”
1. 从人物描写入手: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在特征的描绘,它能揭示人物的身份、处境、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行动描写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它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它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经历及思想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它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这些人物描写入手,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等。
2. 从情节发展入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得以显现。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概括小说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如本文中,张选爹为了制止胡子抢劫百姓而丢了性命,这一情节表现了他的勇敢无畏和正义感;而李武爷爷参加解放军并立功,则表现了他的勇敢和爱国情怀。这些情节都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3. 从环境描写入手: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能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揭示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环境描写入手,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等。如本文中,高桥镇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种社会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展现了人物的勇敢和坚韧精神。
4. 从作者评价入手:作者往往会在小说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这些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如本文中,“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样的故事很多,按理说是不该记载到高桥镇史料里的。因为李武爷爷在部队上干得好,还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外围清剿战斗,立过功,于是李武爷爷的事迹被写进了高桥镇历史资料。”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李武爷爷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也突出了李武爷爷的形象特点。
5. 从其他人物入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人物来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如本文中,张选的存在使得李武的爹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同时张选的形象也衬托了李武的爹的品质;而孟阿姨则成为了连接李武和“我”的桥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视角。
形象作用答题“三步骤”
1. 概括形象特点:首先,需要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包括勇敢、善良、无私、坚韧等。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2. 分析作用:其次,需要分析这个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人物形象可能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等。例如,张选的形象可能推动了李武和孟阿姨之间的关系发展,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3. 结合文本分析:最后,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需要引用原文中的具体描写和情节,来支撑对人物形象特点和作用的分析。同时,也需要注意分析的角度和方法,可以从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作者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赏析小说形象题的解题方法:
1. 明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明确题目要求的是对小说形象塑造手法的赏析,而不是对人物形象本身的评价或分析。因此,答题时需要关注小说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人物形象本身的特点或作用。
2. 分析塑造手法:在赏析小说形象塑造手法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描写手法:分析小说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这些描写手法如何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情节设置:分析小说中情节的设置如何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是否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
环境描写: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环境描写如何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等。
作者评价:分析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直接或间接评价。这些评价如何影响我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3. 结合文本分析:在赏析小说形象塑造手法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需要引用原文中的具体描写和情节,来支撑对塑造手法的分析。同时,也需要注意分析的角度和方法,可以从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作者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读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黑骏马
张承志
我骑着马哗哗地趟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
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穿行在苇墙里的骑手有时简直无法前进;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睬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
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曾生活过的摇篮,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
侧山岗上有一群散开的羊在吃草,我远远看见,那牧羊人正歪在草地上晒太阳。我朝他驰去。
“呃,不认识的好朋友,你好。呃,好漂亮的黑马哟!”他斜着眼睛,瞟着我的黑马。
“您好。这马么,跑得还不坏——是公社借给我的。”我随口应酬着。
“呃,当然是公社借你的——我认识它。嗯,这是钢嘎·哈拉。错不了,去年它在赛马会上跑过第一。公社把最有名的马借给你啦。”
钢嘎·哈拉!像是一个炸雷在我眼前轰响,我双眼晕眩,险些栽下马来。但我还是沉住了气。我下了马,坐在他旁边,递给他一支烟。
哦,钢嘎·哈拉!
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键的黑马。阳光下,它的毛皮像黑缎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小黑马驹,我的黑骏马!我默默地呼唤着它。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是知道的,当你做为一个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许只有我曾对你怀有过那么热烈的希望。是我给你取了这个骄傲的名字:钢嘎·哈拉。你看,十四年过去了。时光像草原上的风,消失在比淡蓝的远山和伯勒根河源更远的大地尽头。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你呢,成了名扬远近的骏马之星。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
“大哥,你是伯勒根生产队的人么?”我问。
“不是。不过,我们住得很近。”
那时,父亲在伯勒根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
“额吉!”他嚷着,“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最近,居然偷武装部的枪玩,把天花板打了一个大洞!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
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
父亲喝足了奶酒,一把扳过我的肩头,“孩子,从你母亲死掉那天,我就一直想找这样一个人家……你该知道我有多忙。在这儿长大吧。好好干,小牛犊。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
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哄赶春季里的带羔羊;学会了套上健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自己粗制滥造的小马杆套住当年的马驹子。
当我神气活现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回头一望,一个骑铁青马的人正孤零零地从我们家离开。不知怎么,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尊严的自豪感。我已经用不着他来对我发号施令了。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
十四年前我和索米娅都十三岁了。过年的时候,奶奶给我和索米娅都穿上了新皮袍。在这样重要的节日,我居然和女人家一样,赶着牛车去串门;而其他有畜群人家的孩子,却神气地跨着剪齐鬃毛的高头大马,随着大人的马队,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匹马呢?
春天,清明前几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
第二天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
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
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
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在情在意地唱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也许是我以前听惯了学校教的那些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吧,这朴直古老的歌声,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迢迢路程,穿越茫茫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神妙的曲调在我心中唤起的阵阵感动,渐渐化成一匹浑身宛如黑缎的、昂首长嘶的骏马,举足,甩鬃,模样是那么逼真。
我大喊道:“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我要骑着它走遍乌珠穆沁,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
索米娅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
“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
“喂!喂!”牧羊人推了我一把,“你怎么,生病了吗?朋友,你的气色很不好!”
我猛然一惊,“噢,没什么,”我回答说,“天气真暖和。”随即,我站起来,拉过钢嘎·哈拉。
(有删改)
【注】《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开头部分。
一、整体读文,梳理文脉
本文以深情的回忆开头,通过描绘主人公和索米娅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草原上的生活,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纯真的童年时光。然后,通过叙述主人公和索米娅对马驹的喜爱和期待,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情感纽带。最后,以牧羊人的提问和主人公的回答结束,暗示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整个文章以草原为背景,通过描绘草原上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勤劳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故友索米娅的思念。
首先,文章以深情的回忆开头,通过描绘时光流逝和作者身份的转变,引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故友索米娅的思念。作者用“时光像草原上的风”的比喻,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同时也为后文回忆的内容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文章通过对话和描写,逐步揭示了主人公和索米娅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草原上的生活。这一部分通过描绘主人公和索米娅的互动,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纯真的童年时光。同时,通过描写草原上的生活场景,如拾粪、捉牛犊、套马等,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勤劳和坚韧。
然后,文章通过叙述主人公和索米娅对马驹的喜爱和期待,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情感纽带。这一部分通过描绘主人公和索米娅对马驹的照顾和期待,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通过引用奶奶唱的《黑骏马》这首歌,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最后,文章以牧羊人的提问和主人公的回答结束,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惊醒和站起来的动作,暗示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一部分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动作,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通过牧羊人的提问和主人公的回答,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留下了悬念。
二、模拟演练
根据文本和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的“芦荻大雁图”,视听结合,描写了大雁筑巢、芦苇飒飒等景象,以草原的生机欢腾反衬主人公返乡途中内心的忧郁沉重。
B. 奶奶歌唱古曲《钢嘎·哈拉》,使作品充满草原文化的气息;歌曲内容暗合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预示人物圆满的结局。
C. “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
D. “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既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地域风情,又表现出寄养在牧民家的白音宝力格内心的自卑。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叙事时回忆和现实交织,突破了时空限制,将相关联的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成长的背景。
B. 文中多处采用散文化的笔调来诗化场景,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如“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
C. 文中划横线处描写黑骏马的文字,画面感十足,类似电影中的慢镜头,表现出小马驹的悠闲自在以及主人公对它的喜爱之情。
D. 本文具有刚健雄浑、豪迈深沉的文化气质,这主要来源于主人公在成长中展现的积极豁达、自信昂扬以及他对草原故土的深情。
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黑骏马”这一物象在小说中作用。
4. 有评论认为,《黑骏马》与《边城》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的理解。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奥地利]茨威格
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
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
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注]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露西亚?”
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一个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
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
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
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周围的人都在高谈阔论,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无法用勺子舀汤。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
他一直这样坐着。
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向饭店走去。忙碌的老板来到他面前,用俄语向他打招呼。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
“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讷讷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
“当然可以,鲍里斯,你可以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
“明天行吗?”
笑容从老板的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
“什么时候战争结束?”
“天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不知道的。”
“我不能早点走?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的。”
“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
“国境?”他呆钝地望着。这个词他太陌生了。随后他固执地说:“我会游过去的。”
老板几乎要笑起来,但又感到有些难过。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
“那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总不能待在这里呵!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
“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
“不,先生,我学不会,”俄国人垂下了头,“先生,我要回家,我要回到我老婆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再不是个大兵了!”
“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
“是沙皇?”他由于敬畏而浑身颤抖。
“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
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您刚才怎么说的?”
“推翻了。”
“推翻了,”他似懂非懂地重复了这个词。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您,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
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饭店去。
事也凑巧,翌日清晨,还是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死者生前一丝不苟地把送给他的裤子、帽子和外套摆在岸边,然后走进水里。
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人们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无字碑。这是那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的一个,它象征着无名者的命运。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
[注]露西亚:俄语的音译,意为俄罗斯。
(高中甫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赤身裸体”“精疲力竭”等细节,都暗示了鲍里斯的回乡之旅十分艰辛。
B.鲍里斯的到来引发了村民的关注。女人带给他糖果,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C.鲍里斯反复念叨着“露西亚”,在与饭店老板对话时又反复提到回家,可见他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愿望非常迫切。
D.饭店老板耐心地倾听鲍里斯,在鲍里斯失望离开时,他“深深地叹一口气”,表明他对鲍里斯十分同情却又爱莫能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以多个被动句表现人物身不由己的状态,以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情绪。
B.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既呈现了鲍里斯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为鲍里斯的最后选择做了铺垫。
C.鲍里斯最后将村民送给他的衣服整齐摆放在岸边,选择赤裸地离开,这一情节与开头呼应,也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D.小说标题“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意味着鲍里斯的不幸遭遇对于日内瓦湖畔的村民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发人深省。
3.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鲍里斯的心理?请举例分析。(4分)
4.小说最后一段中的“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读文训练】
1. A
【解析】B.“预示人物圆满的结局”错误。C.“坚韧”于文无据。D.“又表现出寄养在牧民家的白音宝力格内心的自卑”错误。
2. D
【解析】“积极豁达、自信昂扬”错误。
3. ①文章线索上,黑骏马是小说主人公过去美好情感的载体,见证了昔日的美好时光;
②情节发展上,黑骏马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回到过去,引出过往的记忆;
③人物形象上,黑骏马体现了主人公美好的童年,丰富了人物形象。
4. ①不同地域文化所展现的人性美对比:沈从文写出湘西世界中美好纯良的人性。而张承志展示了游牧民族神秘而勇敢的民族文化底蕴。
②爱情的人性美对比:《边城》和《黑骏马》都是以爱情悲剧故事将整部小说串联起来,《边城》展现的是内在的、原始的、本质的“爱”,《黑骏马》所展示的是勇敢的、激情的、善良的“爱”。
③亲情的人性美对比:无论是《边城》中的爷爷,还是《黑骏马》中的老额吉,他们身上都散发着慈祥而尊重生命的人性美,作者也力求塑造出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亲情美,让人们在读后为之感动。
【巩固练习】
1.B.“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可见人们对鲍里斯的到来感到新奇、有趣,将他当作“令人开心的插曲”来逗乐、取笑。因此,并没有“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故选B。
2.A.“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说法错误。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的一段,多用短句,如“他叫鲍里斯”“随后又被装上船”“他又被塞进军车”等,节奏短促鲜明;又用了三个“随后”、两个“又”、一个“然后”联结鲍里斯被征从军路上不同的经历,这一段的叙事节奏鲜明快速,简略交代情节,淡化了被征从军路上的痛苦,因此也不显得沉重。故选A。
3.参考答案:①神态暗示。如“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写出了鲍里斯遇到渔夫后的喜悦;说得越来越热烈”表现出鲍里斯以为回到祖国的激动。②动作暗示,如“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他的双手哆嗦起来”表现了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的悲伤和孤独。③语言暗示,“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家的心理。
4.参考答案:①“无字碑”指的是鲍里斯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无字碑”是当时欧洲许多无名军人悲惨命运的象征。③“无字碑”是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与控诉,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背井离乡、悲苦死去的同情与悲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