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论证特点分析题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论证特点分析题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4:5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论证特点分析题
厘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方法
【考点分析】
论证特点分析题是高考语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它要求考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逻辑,从而把握作者的论证意图和核心观点。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论证过程,并准确判断论证的特点和优劣。
【解题技巧】
1. 厘清论证思路
首先,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然后,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一般来说,论证思路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考生需要关注文章中的转折、因果、条件等关系,以及关键词汇和句子,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
2. 辨明论证方法
在理解论证思路的基础上,考生需要进一步分析文章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演绎论证等。考生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判断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例如,举例论证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但也可能存在案例不够典型、说服力不足等问题。
3. 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除了理解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外,考生还需要关注文章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一个好的论证应该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合理的推理过程和充分的证据支持。考生可以通过检查文章中的论据是否充分、论证过程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靠等方面来评估文章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练习示例】
以下是一篇信息类文本阅读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购物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虚假宣传、商品质量不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有人认为应该加强监管,限制网络购物的发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放宽限制,促进网络购物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本文认为加强监管是必要的。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这些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网络购物市场的秩序。
其次,本文认为放宽限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网络购物作为一种便捷的购物方式,已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如果过度限制网络购物的发展,可能会阻碍其创新和发展潜力,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因此,政府应该在保证市场秩序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对网络购物的限制,鼓励其创新和发展。
最后,本文认为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既要加强监管,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又要放宽限制,促进网络购物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购物素养和维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购物的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
根据上述内容,请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答案】
本文的论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晰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先提出了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和两种不同的观点,然后分别从加强监管和放宽限制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综合措施来解决问题。整个论证过程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2. 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例如,通过对比加强监管和放宽限制两种不同观点的优缺点,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两种观点的差异和优劣。
3. 严密的逻辑推理。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例如,在提出综合措施时,文章既考虑到了加强监管的必要性,又考虑到了放宽限制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了加强消费者教育的措施,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更加完整和严密。
本文的论证特点主要体现在清晰的论证思路、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加有力、说服性更强。
【重点突破】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叶怡萱《霍金:人工智能100年内取代人类》)
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 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 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東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
【题型一】分析论证题
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明确:
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严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从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质出发,逐步深入到人们对新技术的担忧和不安,再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长期影响,论证过程逻辑清晰,层层深入,使得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其次,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工具技术时代、机器技术时代和智能机器时代的不同,突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全面替代;又如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和应对方式,使得论证更加具体生动。
再次,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了论据的充分性和权威性。文章引用了马克思、恩斯特·卡普等著名哲学家和技术哲学家的观点,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使得论证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同时,文章还结合历史和现实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和挑战,使得论据更加充分。
最后,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还注重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文章使用了准确的技术术语和概念,避免了歧义和误解的产生。同时,文章的语句表达清晰明了,逻辑严密,没有出现漏洞和矛盾之处,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更加严密和有力。
【方法总结】
论证严密性的体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从一个基本观点出发,逐步深入,层层推进,使得论证过程逻辑清晰,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2. 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包括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使得论证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 论据的充分性和权威性:选取充分、有代表性的论据,同时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或研究结果,使得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4.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使用准确的技术术语和概念,避免歧义和误解的产生;语句表达清晰明了,逻辑严密,不出现漏洞和矛盾之处,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更加严密和有力。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以增强论证的严密性和说服力。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论证需求和文章内容,灵活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
【题型二】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
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
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
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明确:
答案:D
【解析】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这个选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得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这个选项正是对这一观点的表述,它指出人工智能不仅不会挑战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反而能够解放人类劳动,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因此,这个选项可以作为支撑材料二观点的论据。其他选项要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要么表述的内容与材料二相悖。
【方法总结】
在选择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的选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观点的核心内容: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二中的核心观点。观点通常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部分明确提出,也可能通过整篇文章的论述来隐含表达。在这个例子中,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解放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2. 筛选与观点相关的选项:从给定的选项中筛选出与观点直接相关或能够支持观点的内容。在这个例子中,选项D直接提到了人工智能解放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这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吻合。
3. 排除与观点无关或相悖的选项:有些选项可能与观点无关,或者它们的表述与观点相悖。这些选项应该被排除在选择之外。在这个例子中,选项A、B和C要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如A项关于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要么与观点相悖(如B项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威胁人类,而材料二并未涉及这一点;C项关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与材料二的论点不直接相关)。
4. 评估选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如果有多个选项与观点相关,需要进一步评估它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可能涉及检查选项中的事实和数据是否准确,以及引用的来源是否可靠。在这个例子中,D项是一个直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陈述,没有明显的错误或误导性内容。
通过遵循这些步骤,可以选择出能够最有效支撑材料二观点的论据选项。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这种题型,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场景。
【读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的关键应该是“批评”,也就是一种判断力。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直觉和建筑其上的审美判断力,那批评工作就无从开始。因为文学批评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现在,文学批评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最大的就是缺乏判断力,或者不愿或不敢进行有价值的判断。
文学批评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按照北京大学教授叶朗的说法,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曾说,精神科学的对象是“价值”,而非“事实”,是一种“意义性”。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就需要文艺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判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作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
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之所以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敢于裁断,敢于批评。作为真正的批评家,他们走在公众前面,对公众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苏联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敢于维护高标准。果戈理是他高度评价的作家,但当果戈理写出《与友人书简选》,他公开批评,毫不留情。当然,他也善于肯定伟大作家的伟大,如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的显赫声名,就来自于他的精准批评。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捏克拉索夫等新人的大力提携和天才的预见,也显示了他个人的才识、超人的艺术敏感和价值判断力。
当代文学批评为什么缺乏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学养有限,趣味不高,视野狭隘,很少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所以,一看当下作品,满眼都是经典,处处都是大师。更有甚者,价值错位,思想混乱,没有基本的审美趣味,无法承担起引领健康阅读的职责。二是批评家陷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理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他们明明知道作品很差,但由于人情的因素,或者有了金钱介入,就违心地唱赞歌。这类批评家,确实是需要反省的。一个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对作品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总之,没有评价和批评,就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文学艺术研究。作为一位文学艺术批评家,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应该说,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
(摘编自杨光祖《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文学批评》)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一点亦可被提倡为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对评论者而言,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初心,如与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结合,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文学批评认知视域的“再文化化”。认知视域的“再文化化”是指一种将大小文化传统兼容并蓄的“视域融合”,持有民间立场的文学批评要求评论者能够将文化小传统的体系、视角与视野引入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之中,着力探讨文艺创作在反映民间文化方面的成效。
其次,文学批评审美意识的“在地化”。这里的“在地化”不仅指文学批评要贴近而非简单美化作品所反映的民间生活,熟悉土风、亲情和乡俗,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更是指一种"实事求是"的批评态度,一种真的秉持学者治学的实证主义精神,不立姿态、不掉书袋、不玩术语、不过度修饰,而是深入广阔丰富的民间生活之中,从切身的体验和批评实践出发,判断文艺作品的民众基础。
第三,文学批评价值观判断的集体主义向度。评论者所持有的民间立场使得评论者能够更敏锐地分辨出文艺作品创作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并能赋予具有群体活动模式、集体主义情感的作品人物更高的道德肯定,这无疑是社会主义文艺批评最可贵的伦理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理解、认同、尊崇新冠疫情席卷之下,那些秉持集体主义精神,辛苦服务社区的志愿者、跨省驰援者、驻村工作者和无数因公忘私、转身回护病人的普通医护人员的言行,以及反映他们言行的抗疫、驻村、支教的文艺作品,而不会简单将其抽象为一种单纯的人道主义精神。
最后,文学批评实践中的“烟火气息”。顾名思义,就是说文学批评一方面要能够品鉴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普通民众的俚俗之趣、世俗之乐来,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语言自身也需要简白素朴,雅俗融汇,善于用老百姓感兴趣的言语形式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品读,会打比方,会举例子。
总之,就像李梦阳说的“真诗乃在民间”一样,评论家只有持有民间立场,才能发现文艺作品中真正符合时代潮流、更值得被大力宏扬的人文精神,才能提醒自己时刻不忘“为人民而歌”的批评初心。
(摘编自王敏《把握好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
一、整体读文,梳理文脉
首先,从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其面临的挑战。材料一主要强调了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判断的重要性,指出缺乏价值判断的文学批评是缺乏公信力的。而材料二则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坚持民间立场,才能发现真正符合时代潮流、更值得被大力弘扬的人文精神。
其次,两则材料在观点上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材料一注重批评家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强调他们需要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以及敢于进行价值判断的勇气。而材料二则更强调批评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立场,认为批评家应该深入广阔的民间生活,从切身的体验和批评实践出发,判断文艺作品的民众基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最后,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文学批评的引导作用。材料一指出,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材料二则指出,文学批评应该能够品鉴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普通民众的俚俗之趣、世俗之乐来,同时也要注意批评语言的简白素朴,雅俗融汇,以更好地吸引和引导读者。
综上所述,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作为文学批评家,不仅需要具备个人素质和能力,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民立场,更好地发挥文学批评的引导作用,为人民的精神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模拟演练
根据文本和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文学批评的关键应是“批评”;进行文学批评,需具备一定的艺术直觉和审美判断力。
B.敢于批评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作品,要求美学素质和人文修养较高,并且审美能力优秀。
C.批评家欠缺价值判断能力,或困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理之中无法自拔,导致当代文学批评缺乏公信力。
D.深入民间生活,从切身体验和批评实践出发,判断文艺作品的民众基础,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批评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批评家如果都能够维护高标准,毫不留情对文学作品进行公开批评,就能造就出果戈理那样声名显赫的作家。
B.敢于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并能严谨细致地分析作品,是一位批评家对作品做出精准批评的前提条件。
C.文学创作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的需要,弘扬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文精神,文学批评也应以此为初心,“为民而歌”。
D.文学批评倘若缺乏民间立场,则极有可能将文艺作品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简单地抽象为单纯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为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的反映,社会要受到文学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
B。真正的艺术品包含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歌德)
C。批评没有能力达到艺术的高度,除了艺术自己,其他表现形式都无法企及。(查普曼)
D.批评家的任务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精选和评估伟大作品,从而确立准则。(韦勒克)
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结构?请简要说明。(4分)
5.两则材料的论述重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華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尊、弈造型为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婴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唯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半类,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吸收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眼球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茗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第纹等。
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动物图案具有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的特色。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具有结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征。
C.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的边饰和佛教艺术。
D.卷草纹源于西方,落足中国后,形成一种本土化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趣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物纹样能够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而时代特征也影响着动物纹样的特点。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因此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隋书·何稠传》记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织纹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
B.波斯的萨珊王朝风格联珠纹,传入中国后中间的动物纹逐渐消失,纹样外围的花卉团窠环越来越大,形成了花卉团窠纹样,即宝相花。
C.唐代窦师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的图案题材和表现技法,洋为中用,创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丽的各式新颖绫锦,被称为“陵阳公样”。
D.原产中亚的玻璃八棱杯,流入唐朝之后,工匠仿制出了陶瓷质八棱杯,并开创了带把手的八棱杯。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 )(3分)
5.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说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自主要从哪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与解析
【读文训练】
1.(3分)B(曲解文意)
2.(3分)A(条件不一定产生结果)
3.(3分)D(A项强调的是创作而非评论;B项强调“真正的艺术品包含自己的美学理论”;C项强调“批评没有能力达到艺术的高度”;D项强调艺术批评的准则。故选D)
4.①总体是总分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观点。②主体采用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同:都讨论“文学批评”的话题。异:①材料一侧重讨论价值判断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②材料二强调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及其意义。(6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巩固练习】
1.B(结体肥壮,形象丰美,是盛唐之后的特征。)
2.A(B项,强加因果;C项,“明清时期动物图案”错误,主要指的是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D项,主语应该是“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而不是“花鸟画”。)
3.D(该项是器型的再创造,而不属于图案。)
4.B(该项是以植物花卉为纹样的卷草纹。)
5.对象分别是动物纹样、卷草纹。(2分)第一则侧重论述不同时代社会、审美情趣被赋予哲理观念,对纹样图案的影响;(2分)第二则侧重中外交流融合,以及本土化带来的影响。(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