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行文思路梳理题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行文思路梳理题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4: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夺分点---行文思路梳理题
立足整体局部,快速把握结构
【考点分析】
行文思路梳理题是高考语文阅读中的一项重要考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局部分析能力。通过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回答问题。因此,掌握行文思路梳理题的解题技巧对于提高阅读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解题技巧】
在解答行文思路梳理题时,考生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要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这有助于考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续的分析和梳理打下基础。
其次,要仔细阅读文章的每个段落,尤其是开头、结尾和转折部分。这些部分往往包含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和关键信息,对于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至关重要。
然后,考生需要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并列、转折等。这些逻辑关系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梳理出清晰的行文思路。
最后,考生需要将梳理出的行文思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既是对自己理解能力的检验,也是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思路的过程。
【练习示例】
以下是一篇信息类文本,请考生根据上述解题技巧梳理其行文思路: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推荐、个性化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学习体验。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因此,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确保其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
根据上述文本,考生可以梳理出以下行文思路:
1. 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2. 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势和效果;
3. 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强调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确保其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要全面理解和掌握这篇文本的行文思路,还可以进一步对每一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基于上述梳理的详细解析:
1. 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情况:文本首先概述了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指出这种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其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背景,为后续的详细讨论做好铺垫。
2. 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势和效果:文本接下来具体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势,如智能推荐、个性化教学等,这些都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提到了这种技术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积极影响和潜力。
3. 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然而,文本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乐观前景中,而是进一步指出了这种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这一部分的目的是提醒读者,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需要正视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4. 强调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确保其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文本强调了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确保其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的目的是提醒和教育读者,对于任何技术的使用,都需要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以便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有效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挑战。
这篇文本的行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既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指出了其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重点突破】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开尔文于19世纪末提出的黑体辐射,是物理学世界的两朵“乌云”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提出,光的能量可以分成不连续的最小基本能量元,从而拉开了量子世界的帷幕。爱因斯坦也因为提出光电效应的量子解释,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海森堡、薛定谔、玻尔等科学家基本完成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第一次量子革命催生了晶体管、激光、核磁共振、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也是在这一次信息革命中,美国在全世界奠定了霸主地位。
近些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对微观体系的量子态进行精确的检测与调控。量子调控技术的进步有望推动第二次量子革命,对未来社会产生本质的影响。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量子信息技术基于量子叠加与量子纠缠等原理,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有希望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大规模提升计算机运算速度,确保信息通信绝对安全、数量级提升测量精度。
对于经典计算机,参与逻辑计算的比特为“0”和“1”两个态,并通过经典算法来实现对信息的线性处理,这种经典的系统被称为二进制系统。而量子计算则采用量子比特,除了“0”“1”之外,二者叠加还可以构成更多的态,成为叠加态,是“1”和“0”两种状态不可分解的相干叠加。构建量子比特的基元可能是光子、原子、电子、微小的超导环,或者更神奇的“任意子”(如常见的马拉约那费米子)。
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使得量子计算机能够实现并行计算。随着量子比特数量增加,量子计算能力可呈指数级规模拓展,在理论上具有惊人的携带信息及并行处理的应用潜力。2019年9月,谷歌公司研制了一个包含53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执行一个特定的计算任务用了3分20秒,而对于同样的任务,采用目前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并且经过理论优化后,完成这项任务也需要2.5天。虽然量子计算机显示了其强大的潜力,但是距离我们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上量子计算机,还非常遥远。可以说,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的差异远大于经典计算机与算盘的差异。
关于量子通信,目前的应用方式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是原理上绝对安全的通信手段,是目前仅有的得到严格数学证明的通信方式。在量子密钥传输过程中,窃听者无法做到既偷看又不留下痕迹。而量子精密测量则能在时间、磁场、重力、遥感等诸多领域,获得远高于当前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在民生和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虽然错过了第一次量子革命,但我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技术各领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比如,薛其坤院士团队在实验中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潘建伟院士团队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伴随着国家的不断投入,我国未来有希望成为量子信息强国,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选自2020-10-21《光明日报》王永锋《第二次量子革命意味着什么?》)
材料二
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量子优越性是指当新生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在某个问题上的计算能力超过了最强的传统计算机,就证明其未来有多方超越的可能。”中科大教授陆朝阳介绍,多年来国际学界高度关注、期待这个里程碑式转折点到来。潘建伟团队这次突破历经20年,主要攻克高品质光子源、高精度锁相、规模化干涉三大技术难题。
与通用计算机相比,“九章”还只是“单项冠军”。但其超强算力,在图论、机器学习、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12月4日,《科学》杂志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选自《人民日报》2020-12-05游仪《我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
【题型一】梳理行文脉络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明确:
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提到物理学世界的两朵“乌云”之一的黑体辐射问题,并指出普朗克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量子论,从而拉开了量子世界的序幕。随后,介绍了第一次量子革命对现代技术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在全球信息时代的霸主地位的确立。
接着,文章进入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了量子信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量子比特与经典比特的差异,解释了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等原理,以及它们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应用。其中,量子通信部分重点介绍了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和优势,量子计算部分则通过谷歌公司的量子芯片实验展示了量子计算的强大潜力。
最后,文章总结了我国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包括薛其坤院士团队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和潘建伟院士团队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等,同时强调了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方法总结】
梳理行文脉络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致内容,确定文章的类型和结构。
2. 其次,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包括主要观点、论据、例子等,将这些信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3. 在排列的过程中,注意分析文章中的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
4. 最后,将排列好的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文章的行文脉络。在表达时,要注意保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题型二】把握段落思路
下列对材料二结构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先点明新闻发布主体,再概述新闻事件,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B. 接着引用中科大教授陆朝阳的介绍,解释“量子优越性”的概念,明确“九章”实现“量子优越性”的意义和价值。
C. 然后介绍“九章”与通用计算机相比的局限性和潜在应用价值,以及国际社会对“九章”的评价,彰显我国量子计算研究的领先地位。
D. 最后总结新闻事件的意义,强调我国在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号召国内科研机构加强量子科技研究,实现更多突破。
明确:
正确答案是:D. 最后总结新闻事件的意义,强调我国在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号召国内科研机构加强量子科技研究,实现更多突破。
“并号召国内科研机构加强量子科技研究,实现更多突破”错误,由原文“伴随着国家的不断投入,我国未来有希望成为量子信息强国,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可知,文章最后一段总结的是“我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这一新闻事件的意义,并未“号召国内科研机构加强量子科技研究,实现更多突破”。因此选择D。
【方法总结】
把握段落思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仔细阅读段落,理解段落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注意关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因为这些地方往往包含了段落的主题或总结。
2. 其次,分析段落中的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和支持主题的。注意识别段落中的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段落的内在逻辑。
3. 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段落的主要观点或中心思想。这可以通过将段落中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方式实现。
4. 最后,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与整个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和目的相符。如果有出入,需要重新审视段落内容,并调整自己的理解。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段落的思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读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摘自向学笙《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随着太空行走技术的发展,太空行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按出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验证类出舱活动;第二种是组装类出舱活动;第三种是维修类出舱活动;第四种是有效载荷类出舱活动,即回收、修理和释放卫星或在月面安装实验装置、采集月岩标本等。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
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处于真空状态的太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温度可低于-200℃,同时存在各种能伤害人体的辐射。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
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们不仅给14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绝美照片,同时也宣告了我国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
[注] ①:再生生保,是一种验证中国空间站的技术。
一、整体读文,梳理文脉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每一次的发射都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更是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文章强调了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但同时也充满了对航天员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坚定信心。
接下来,文章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出舱活动的实例,详细介绍了太空行走的重要性和难点。太空行走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完成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等任务的重要手段。文章还介绍了太空行走的四种类型,以及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要配备的各种装备,特别是舱外航天服的重要性。最后,文章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为例,宣告了我国已经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整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和航天员们的英勇精神。同时,文章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航天事业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模拟演练
根据文本和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核心舱,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圆满成功。
B.组合体飞行期间,我国航天员将通过3个月的在轨驻留、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攻克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C.太空行走的主要内容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等,目前这一技术为部分航天业发达的国家所掌握。
D.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的重要装备,它不仅能帮助航天员抵御恶劣的太空环境,更能向航天员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大气压力和氧气等保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不仅镌刻了国家发展前行的脚步,更振奋了国人昂扬的精神与气概,夯实了国人厚重的自信与底气。
B.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多个首次突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我国逐梦空间站的新征程。
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虽然比翟志刚的出舱活动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难度更大,但他们在出舱活动的类型上是一致的。
D.为了防止自己丢失在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航天员出舱行走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以解决太空行走中的安全问题。
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古人对神秘宇宙的浪漫幻想( )(3分)
A.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D.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假如你是一名科普宣传员,在神州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计划向中学生宣传我国的航天成就,你会如何构思自己的宣讲稿?请结合材料,列出自己的宣讲要点。(6分)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0月5日11时,正是条子泥涨大潮的时刻。大堤外,海浪涌来,正在滩涂觅食的鸟儿展翅腾起。一堤之隔,是它们避潮休憩的720亩“家园”。成千上万只鸟儿飞越海堤,它们落脚这里,等待两小时后潮水退去。
720亩专用地是盐城打造的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也是全球保护联盟团体携手盐城,把先进的国际观测方法、保护理念落在这片栖息地,最终形成可供全球学习借鉴的好方法。“在这720亩的‘家园’里,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去年我们在这里同一时间监测到5.8万只鸟,今年这个数字上升为6.5万只。这些与小青脚鹬连续两年种群数量增加的实例,都成为条子泥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重要地位的有力注脚。”北京林业大学贾亦飞博士说。
对黄海湿地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盐城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更大程度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构建融“自然-科普-生态”为一体的黄海湿地,为打造滨海湿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实践范例,也为江苏乃至整个黄(渤)海修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基于NbS理念修复的“720”高潮位栖息地建成后,来这里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摘编自《新华日报》2021年10月7日,有删改)
材料二:
与分布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其他鹤鹬类一样,勺嘴鹂的种群数量下降可能与黄渤海区域滩涂围垦所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有着密切联系。2006 年和2007年春季,在韩国的东津江和万顷江河口滩涂湿地分别记录有35只和37只勺嘴鹬。随着该区域实施了新万锦滩涂围垦项目,该区域春季迁徙期记录到的勺嘴鹬数量也下降到2008年的11只,且都分布于围垦区域之外的滩涂。近5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有超过一半的滩涂湿地被围垦而消失,这直接导致了勺嘴鹬主要栖息地丧失。勺嘴鹬对栖息地具有很高的专一性,如旗标编码为01的个体连续多年停歇于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滩涂。滩涂围垦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将使它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场所,从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滩涂湿地受到互花米草入侵的威胁。由于互花米草植株密度高,勺嘴鹬以及其他鹤鹬类难以在互花米草分布的滩涂湿地活动,这直接导致其栖息地丧失;另一方面,互花米草入侵也改变了滩涂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勺嘴鹂对食物有很高的专一性,这可能影响勺嘴鹬的食物来源。此外,野外观察表明,互花米草侵占勺嘴鹬在高潮滩的休息地,使得当觅食地被潮水淹没时勺嘴鹬需要在距离觅食地较远的区域休息,这增加了勺嘴鹬在觅食地和高潮休息地之间往返飞行的能量消耗。
勺嘴鹬活动的滩涂湿地也是沿海居民的生产区域。在如东和东台区域,渔民在沿海滩涂养殖双壳类等底栖动物或采取自然生长的经济底栖动物。一方面人类活动会干扰勺嘴鹂等鸟类的觅食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影响滩涂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从而影响鸟类的食物获取。
(摘编自2017年《动物学杂志》刊文《勺嘴鹬在中国的分布状况和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删节)
材料三:
中国自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建立起了一套类型、层次基本齐全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我们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等已经达到1.18万处,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比较有效地保护了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物种的生存地与栖息地,除了保护,还可以进行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修复。这一点,不仅被中国也被世界各国的长期实践所证明。随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推进,中国对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尤其是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得到大大强化,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大面积的、多种多样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是种质资源最有效、最丰富、最饱满的天然存储库。我们建设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好了各种各类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也就有了强大坚实的保障。在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种质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安全。应该这么说,在保护国家种质资源库方面,我们的自然保护地利在当代,更功在千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尽管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多数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亟待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如:哺乳动物栖息地受保护比例相对较高,而两栖和爬行动物栖息地的受保护比例较低;草原、海洋保护地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亟待加强,等等。很多科学家和国际科学组织都警告说,我们人类正面临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到来。自然保护地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根本的保障和最有力的支撑。保护好了我们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就是保护好了各种各类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了自然生态系统内的万千物种,保护好了无限丰富的生物基因!
(摘编自 2021年《森林与人类》刊文《自然保护地 典藏中国生物多样性》,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让勺嘴鹬等鸟类在涨潮时能有容身之所,条子泥被打造为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
B.21世纪初,韩国实施的滩涂围垦项目导致大面积的滩涂湿地消失,使得东亚—澳大和西亚迁徙路线名存实亡。
C.保护野生动植物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对物种的生存地与栖息地进行保护、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修复。
D.当今社会,种质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我们建设的自然保护地能为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属于勺嘴鹬种群数量下降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勺嘴鹬的主要栖息地丧失。
B.勺嘴鹬食物来源受到影响。
C.勺嘴鹬日常活动的能量消耗大。
D.勺嘴鹬觅食受到人类活动干扰。
3.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召开之际,学校推出了系列创意海报《国古诗中的生物多样性》,你认为下列诗句不适合放在海报中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分)
5.如果你是一位青年志愿者,在“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全球征集评选活动中,你会从哪些角度对"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进行推荐?(6分)
答案与解析
【读文训练】
1.B (“攻克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有误。原文为“验证技术”,并未强调这是一系列 “技术难题”。)
2.C (神州十二号的出舱活动类型为组装类出舱活动。)
3.B (“天街”是指京城的街道。)
4.①首先介绍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以及本次出舱活动的意义;②其次介绍了太空行走的作用和类型;③然后阐述了影响太空行走的因素和应对措施;④最后再次强调了本次太空行走的意义价值。(每点1分,答出4点得4分)
5.①回顾我国航天工程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各阶段成果;②着力介绍本次神州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以及太空行走的意义价值;③号召学生们向前辈学习,心怀梦想,勇攀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巩固练习】
1. D(3分)
2. C(3分)
3. B(3分)
4. 首先,点出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类型、层次基本齐全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接着,说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成效和作用;然后,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最后,强调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重要意义。(共4分。每点1分)
5. ①理念先进: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②方法科学:运用了先进的国际观测方法,可供全球学习借鉴;③成果显著:解决了勺嘴鹊等鸟类的栖息地问题,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④范例典型:为打造滨海湿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实践范例,是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⑤影响深远:保护好了黄海湿地生态系统内的万千物种,保护好了无限丰富的生物基因。(共6分。每点2分,角度1分,简要阐释1分,答对3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