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0分)
1.尧、舜、禹三人部落联盟首领位子的传承是通过( )
A.父死子继 B.兄终弟及 C.退位让贤 D.谋朝篡位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A:父死子继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兄终弟及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C项符合题意;
D:谋朝篡位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但考古发掘的东周时秦国宫寝、朝廷遗址却有五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商业发展 D.天子独尊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A:诸侯争霸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但考古发掘的东周时秦国宫寝、朝廷遗址却有五门。”和结合所学可知,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朝责,分封制逐步瓦解,B项符合题意;
C:商业发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天子独尊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王室衰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于是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百家争鸣 C.楚汉之争 D.光武中兴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A: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4.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
A.《齐民要术》 B.《论语》
C.《伤寒杂病论》 D.《道德经》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A:根据题干“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项符合题意;
B:《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行,宣扬“仁”“礼”“德政”等思想,是儒家经典,B项不符合题意;
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因此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C项不符合题意;
D:《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5.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②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隋朝建立 B.隋灭陈,完成统一
C.隋炀帝登基 D.开凿大运河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完成全国统一。故B符合题意;
隋朝建立是581年,A排除;
隋炀帝登基是604年,C排除;
开凿大运河是605年,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6.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上,主持人集中解读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文化名人。据此可知,这期节目的主题是( )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C项正确;
苏轼生活在北宋,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辛弃疾生活在南宋,“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汉赋无关,排除A项;
苏轼生活在北宋,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辛弃疾生活在南宋,“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唐诗无关,排除B项;
苏轼生活在北宋,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辛弃疾生活在南宋,“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元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词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7.明末,农民领袖率领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一领袖人物是( )
A.李自成 B.张献忠 C.皇太极 D.吴三桂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领袖人物是李自成,A项正确;
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排除B项;
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皇太极建立清朝,排除C项;
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自成的相关史实。
8.明成祖时,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其第一次出使的时间是( )
A.1351年 B.1368年 C.1405年 D.1433年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故C符合题意;
郑和七次下西洋,从1405-1433年,前后28年,ABD时间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
9. 19世纪60年代初,法国巴特勒上尉写信给雨果说:“这次远征(中国的)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的“行动”( )
A.展现了英法的大国风度 B.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打击了中国的农民运动 D.属于与中国平等贸易往来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和“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知,这次行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B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并没有展现英法那根本不存在的大国风度,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与中国的农民运动无关,排除C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为的是不平等的贸易,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
10. 1918年,汉语有了“她”字,“她”字诞生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戊戌变法的实施
C.新文化运动发展 D.农民运动的兴起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她”字首次出现在《新青年》杂志上,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C项正确;
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
戊戌变法的时间是1898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农民运动一般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的革命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才成立,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11.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百团大战的动机是促使游击队正规化,及确立军政统一指挥,在军事上跨 越其实力,并随扩军发展而走上正规战的里程,是以牵制日军、破坏交通、占领根据地近边据点
为目的的游击战的战略进攻。可见,百团大战的重要意义是( )
A.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D.推动了人民军队正规化的进程
【答案】A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促使游击队正规化,及确立军政统一指挥,在军事上跨 越其实力,并随扩军发展而走上正规战的里程 ”,可以看出,百团大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军队正规化的进程,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中,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解放军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截断敌军难逃和西窜的通路,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D项正确;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
淮海战役,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排除B项;
渡江战役是在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3.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军队名称是( )
A.中国人民远征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工农红军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下,抗击美国侵略军。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军队名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抗美援朝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识记抗美援朝的史实。
14.“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
15.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制度确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政治制度的创新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都是属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故D符合题意;
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未涉及经济领域,故B不符合题意;
“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6.一军迷正在网搜“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等关键词。由此推断他关注的军种是( )
A.陆军 B.海军 C.火箭军 D.空军
【答案】C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ABD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火箭军是他关注的军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国军队建设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国军队建设的相关知识。
17.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应是( )
A.《十二铜表法》 B.《罗马民法大全》
C.《查士丁尼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A项《十二铜表法》应是思维导图中空白处所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编订的,不符合题意;
C项《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编订的,不符合题意;
D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制定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罗马的古典文化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掌握古罗马的建筑、法律、历法成就的相关史实。
18.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三个国家是( )
A.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 B.美利坚、法兰西、德意志
C.意大利、法兰西、奥斯曼 D.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
【答案】D
【知识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76年(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也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843年,根据《凡尔赛和约》,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部分,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D项正确;
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对应错误,排除A项;
美利坚、法兰西、德意志对应错误,排除B项;
意大利、法兰西、奥斯曼对应错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查理曼帝国分裂的相关知识。
19.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说:“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怀揣着传播天主教和对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文中迈入大洋走在前列的国家是( )
A.英国、法国 B.荷兰、意大利
C.英国、荷兰 D.西班牙、葡萄牙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欧洲人迈入大洋指的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英国、法国,新航路开辟开始于西班牙、葡萄牙,不符合题意;
B.荷兰、意大利,新航路开辟开始于西班牙、葡萄牙,不符合题意;
C.英国、荷兰,新航路开辟开始于西班牙、葡萄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信息,判断出这是新航路开辟,再结合对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的识记回答。
20.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这位意大利爱国者意在表达( )
A.赞扬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
B.支持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
C.高歌拿破仑传播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D.拿破仑帝国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答案】C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意大利爱国者意在表达高歌拿破仑传播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赞扬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 ,题干中体现出的是拿破仑对意大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 支持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 ,题干中没有提及支持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不符合题意;
D. 拿破仑帝国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题干中没有提及拿破仑帝国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回答。
21.明治维新后,柳生家庭里的一郎卖了土地到工厂工作,二郎上了免费的学校。柳生家庭生活变化反映出的改革措施有( )
①废藩置县 ②推行地税改革 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④提倡“文明开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日本推翻幕府以后,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据“明治维新后,柳生家族的一郎卖了土地到工厂工作,二郎上了免费的学校。”可知,柳生家族生活变化反映出的改革措施有:推行地税改革,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
C项②③④是柳生家庭生活变化反映出的改革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即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22.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制造出了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请问这个德国人是( )
A.本茨 B.哈格里夫斯 C.法拉第 D.莱特兄弟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大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内燃机核心的交通工具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内燃机的发明。
23.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学生收集“珍珠港事件、《联合国家宣言》、柏林战役”等相关资料,开展活动课,其主题应是( )。
A.一战 B.二战 C.中东战争 D.科索沃战争
【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A.一战,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随后各国纷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1945年4月,柏林战役打响,最终德国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结束,因此这些显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中东战争,不符合题意;
D.科索沃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4.读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获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共和政体
B.②——召开制宪会议,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C.③——宣告内战结束,维护了国家统一
D.④——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
【答案】C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③内战宣告结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表述与史实相符, C 符合题意;
①赢得国家独立是在1783年,确立共和政体是在1787年,②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是大陆会议,不是制宪会议,④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是在1945年,所以 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性质和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探究。
材料—: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达10万以上的大城市……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瓦舍”这种体育场所和表演形式是宋代城市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开展的体育项目有:棋类、蹴鞠、马球、登高、相扑、龙舟等,还描写了部分体育项目的赛制、服饰、器材、比赛奖品和体育人物等情况。
——摘编自王俊奇《宋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下图铜镜的背面呈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有人为他们助兴的情景。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请从材料一中提取重要信息。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体育运动的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蹴鞠流行于什么阶层? (6分)
(4)综上所述,宋朝的许多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什么能在城市中流行发展? (7分)
【答案】(1)宋朝大城市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
(2)体育项目种类多;体育比赛较为规范;体育场所主要设在城市中的“瓦舍”等。
(3)市民阶层。
(4)宋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宋朝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这些活动便在城市中流行开来并不断发展。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1)根据材料“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达10万以上的大城市……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 ”可知宋朝大城市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
(2)根据材料一“‘瓦舍’这种体育场所和表演形式是宋代城市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市开展的体育项目有:棋类、蹴鞠、马球、登高、相扑、龙舟等。还描写了部分体育项目的赛制、服饰、器材、比赛奖品和体育人物等情况。”可知,北宋体育运动的特点有体育项目种类多;体育比赛较为规范;体育场所主要设在城市中的“瓦舍”等。
(3)根据材料三“ 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下图铜镜的背面呈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有人为他们助兴的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蹴鞠流行于市民阶层。
(4)综上所述,宋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宋朝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这些活动便在城市中流行开来并不断发展。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6.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落后中惊醒】
材料一
【于蒙昧中启蒙】
材料二 民国时期教材内容节选
教材 课文标题 课文或内容概要
《基本教科书常识》计志中(1931年) 《上海的信》 “外国军舰停在我国的河道里,是应该的吗?”
《设立图书馆意见书》 围绕教室图书馆的设置,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民主讨论。
《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叶绍钧、丰子恺(1932年) 《中华》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高大的山岭连延南北,广阔的江河滚滚东下……中华,中华,我们爱护它!谁来犯它,我们抵抗他!
《运动会》《种痘》《谁洗得干净》 关于体育健康、医疗卫生的内容。
【在颠沛中坚守】
材料三 卢沟变后始南迁,三校联肩共八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高校,为了保存知识火种,南下、西迁,辗转大半个中国,最后在云南昆明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培养出了3882名学生,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2位院士,以及上百位名师巨匠。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
——整理自纪录片《西南联大》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措施属于哪一场救亡图存运动的内容。列举这一运动中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措施。 (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儿童教育注重哪些方面的培养。分析这些理念能够传播得益于当时中国在政治方面的什么突破。(3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校辗转迁徙的原因。概括西南联大为中国所做的贡献。(3分)
(4) 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作用。(3分)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措施:选派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等。
(2)方面:国家主权意识;民族主义意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体育健康;医疗卫生。突破:推翻封建专制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为了保存知识火种;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兼容并包的精神影响深远。
(4)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国民素质和公民素养;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某救亡图存运动在教育邻域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中的措施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中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措施有:选派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等。
(2)根据材料二“民国时期教材内容节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儿童教育注重:国家主权意识;民族主义意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体育健康;医疗卫生。这些理念能够传播得益于当时中国在政治方面的突破:推翻封建专制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根据材料三“ 卢沟变后始南迁,三校联肩共八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高校,为了保存知识火种,南下、西迁,辗转大半个中国,最后在云南昆明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培养出了3882名学生,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2位院士,以及上百位名师巨匠。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校辗转迁徙的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为了保存知识火种。西南联大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兼容并包的精神影响深远。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 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国民素质和公民素养;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派创办的职业学堂的特征、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及其成立的积极作用、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成就、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启示等知识。
27.人类文明,薪火相传; 历经劫难,绵延不绝。某班进行“文明何以薪火相传”的主题活动。
【上下求索以从之】
材料一:
图11创作于公元前150-前125年,现存于卢浮宫,被发现时已经断失了双臂……全世界的美术都受到它的启发。他们为人类找到了“美”的起点——美是从个人的身体开始的;肉体的美,精神的美,并不分离对立。一个健康自信的身体,就应该是一个崇高的精神、 自信生命的开始。
图12创作于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它肯定世俗的繁华与感官享乐。以神话为主题,画面芳草鲜绿,落英缤纷,以极细腻的笔触勾绘花的盛放,画面洋溢着新时代的喜悦之情。
——摘编自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浴血奋战以卫之】
材料二 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 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想想斯大林格勒大战——80个昼夜的肉搏拼杀情景吧! 街道不是用公里来计算,而是用尸体作单位来丈量的。斯大林格勒不再像座城市,它淹没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浓烟烈火之中,简直像一座炉火映红的巨大熔炉。
—威廉·霍夫曼《威廉·霍夫曼日记》
【殚精极虑以救之】
材料三 1920年底, 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 ,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摘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四 1933年3月4日, 罗斯福就职,实施“新政”,摒弃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原则,在宏观层次上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较大地调整产权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运行体制。“新政”是一场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渡过了空前大灾难。
——摘编自孔根红《危机与变革、前途与命运——简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几次反“危机”》
(1)图11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神话具有什么特点 概括图12作品继承了图11作品怎样的内涵 (4分)
(2)材料二属于哪类史料(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它记载的事件有何作用 (3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政策在实施背景上有何相同处 分析它们各自的“新”特点。(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人类文明为什么能薪火相传:选择一个主题词并加以说明)。(4分)
【答案】(1)特点:神人同形同性;内涵:人文主义。
(2)一手史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相同;国家遭遇危机,社会矛盾尖锐。苏俄新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自由贸易;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交流借鉴:如丝绸之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传承创新:如文艺复兴运动对古希腊文明的继承发展;团结协作;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战胜法西斯国家,保护了人类文明。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内涵:根据材料“美是从个人的身体开始的;肉体的美,精神的美,并不分离对立”“它肯定世俗的繁华与感官享乐”可知,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2)第一手史料即原始资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因此又叫直接史料,根据材料二出处“威廉 霍夫曼《威廉 霍夫曼日记》”可知,这是一手史料;根据材料“想想斯大林格勒大战”及所学知识,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1943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根据材料三涉及苏俄新经济政策,材料四涉及美国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的背景都是国家遭遇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自由贸易;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确定主题1:交流借鉴;结合丝绸之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说明;传承创新:如文艺复兴运动对古希腊文明的继承发展;团结协作: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战胜法西斯国家,保护了人类文明。(从一个角度回答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运动、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0分)
1.尧、舜、禹三人部落联盟首领位子的传承是通过( )
A.父死子继 B.兄终弟及 C.退位让贤 D.谋朝篡位
2.《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但考古发掘的东周时秦国宫寝、朝廷遗址却有五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商业发展 D.天子独尊
3.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于是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百家争鸣 C.楚汉之争 D.光武中兴
4.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
A.《齐民要术》 B.《论语》
C.《伤寒杂病论》 D.《道德经》
5.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②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隋朝建立 B.隋灭陈,完成统一
C.隋炀帝登基 D.开凿大运河
6.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上,主持人集中解读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文化名人。据此可知,这期节目的主题是( )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7.明末,农民领袖率领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一领袖人物是( )
A.李自成 B.张献忠 C.皇太极 D.吴三桂
8.明成祖时,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其第一次出使的时间是( )
A.1351年 B.1368年 C.1405年 D.1433年
9. 19世纪60年代初,法国巴特勒上尉写信给雨果说:“这次远征(中国的)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的“行动”( )
A.展现了英法的大国风度 B.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打击了中国的农民运动 D.属于与中国平等贸易往来
10. 1918年,汉语有了“她”字,“她”字诞生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戊戌变法的实施
C.新文化运动发展 D.农民运动的兴起
11.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百团大战的动机是促使游击队正规化,及确立军政统一指挥,在军事上跨 越其实力,并随扩军发展而走上正规战的里程,是以牵制日军、破坏交通、占领根据地近边据点
为目的的游击战的战略进攻。可见,百团大战的重要意义是( )
A.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D.推动了人民军队正规化的进程
12.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13.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军队名称是( )
A.中国人民远征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工农红军
14.“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15.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制度确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政治制度的创新
16.一军迷正在网搜“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等关键词。由此推断他关注的军种是( )
A.陆军 B.海军 C.火箭军 D.空军
17.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应是( )
A.《十二铜表法》 B.《罗马民法大全》
C.《查士丁尼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18.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三个国家是( )
A.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 B.美利坚、法兰西、德意志
C.意大利、法兰西、奥斯曼 D.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
19.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说:“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怀揣着传播天主教和对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文中迈入大洋走在前列的国家是( )
A.英国、法国 B.荷兰、意大利
C.英国、荷兰 D.西班牙、葡萄牙
20.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这位意大利爱国者意在表达( )
A.赞扬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
B.支持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
C.高歌拿破仑传播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D.拿破仑帝国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21.明治维新后,柳生家庭里的一郎卖了土地到工厂工作,二郎上了免费的学校。柳生家庭生活变化反映出的改革措施有( )
①废藩置县 ②推行地税改革 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④提倡“文明开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制造出了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请问这个德国人是( )
A.本茨 B.哈格里夫斯 C.法拉第 D.莱特兄弟
23.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学生收集“珍珠港事件、《联合国家宣言》、柏林战役”等相关资料,开展活动课,其主题应是( )。
A.一战 B.二战 C.中东战争 D.科索沃战争
24.读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获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共和政体
B.②——召开制宪会议,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C.③——宣告内战结束,维护了国家统一
D.④——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探究。
材料—: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达10万以上的大城市……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瓦舍”这种体育场所和表演形式是宋代城市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开展的体育项目有:棋类、蹴鞠、马球、登高、相扑、龙舟等,还描写了部分体育项目的赛制、服饰、器材、比赛奖品和体育人物等情况。
——摘编自王俊奇《宋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下图铜镜的背面呈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有人为他们助兴的情景。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请从材料一中提取重要信息。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体育运动的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蹴鞠流行于什么阶层? (6分)
(4)综上所述,宋朝的许多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什么能在城市中流行发展? (7分)
26.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落后中惊醒】
材料一
【于蒙昧中启蒙】
材料二 民国时期教材内容节选
教材 课文标题 课文或内容概要
《基本教科书常识》计志中(1931年) 《上海的信》 “外国军舰停在我国的河道里,是应该的吗?”
《设立图书馆意见书》 围绕教室图书馆的设置,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民主讨论。
《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叶绍钧、丰子恺(1932年) 《中华》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高大的山岭连延南北,广阔的江河滚滚东下……中华,中华,我们爱护它!谁来犯它,我们抵抗他!
《运动会》《种痘》《谁洗得干净》 关于体育健康、医疗卫生的内容。
【在颠沛中坚守】
材料三 卢沟变后始南迁,三校联肩共八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高校,为了保存知识火种,南下、西迁,辗转大半个中国,最后在云南昆明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培养出了3882名学生,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2位院士,以及上百位名师巨匠。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
——整理自纪录片《西南联大》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措施属于哪一场救亡图存运动的内容。列举这一运动中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措施。 (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儿童教育注重哪些方面的培养。分析这些理念能够传播得益于当时中国在政治方面的什么突破。(3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校辗转迁徙的原因。概括西南联大为中国所做的贡献。(3分)
(4) 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作用。(3分)
27.人类文明,薪火相传; 历经劫难,绵延不绝。某班进行“文明何以薪火相传”的主题活动。
【上下求索以从之】
材料一:
图11创作于公元前150-前125年,现存于卢浮宫,被发现时已经断失了双臂……全世界的美术都受到它的启发。他们为人类找到了“美”的起点——美是从个人的身体开始的;肉体的美,精神的美,并不分离对立。一个健康自信的身体,就应该是一个崇高的精神、 自信生命的开始。
图12创作于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它肯定世俗的繁华与感官享乐。以神话为主题,画面芳草鲜绿,落英缤纷,以极细腻的笔触勾绘花的盛放,画面洋溢着新时代的喜悦之情。
——摘编自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浴血奋战以卫之】
材料二 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 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想想斯大林格勒大战——80个昼夜的肉搏拼杀情景吧! 街道不是用公里来计算,而是用尸体作单位来丈量的。斯大林格勒不再像座城市,它淹没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浓烟烈火之中,简直像一座炉火映红的巨大熔炉。
—威廉·霍夫曼《威廉·霍夫曼日记》
【殚精极虑以救之】
材料三 1920年底, 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 ,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摘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四 1933年3月4日, 罗斯福就职,实施“新政”,摒弃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原则,在宏观层次上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较大地调整产权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运行体制。“新政”是一场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渡过了空前大灾难。
——摘编自孔根红《危机与变革、前途与命运——简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几次反“危机”》
(1)图11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神话具有什么特点 概括图12作品继承了图11作品怎样的内涵 (4分)
(2)材料二属于哪类史料(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它记载的事件有何作用 (3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政策在实施背景上有何相同处 分析它们各自的“新”特点。(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人类文明为什么能薪火相传:选择一个主题词并加以说明)。(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