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并记忆生字新词,如“屠苏”、“旧符”、“曈曈”等,并能够正确书写一些关键字,如“欲”和“魂”。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元日》这首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学习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感悟和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帮助学生理解“爆竹、屠苏、桃符”等词语,并引导学生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让学生想象古诗描述的景象,细致地写下来,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3. 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适当的简化和引导。
教学流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营造文化氛围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自豪。今天,我们将开启第三单元的学习之旅(展示单元概览),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将一同步入“传统文化博览园”,跟随《古诗三首》的脚步,探索“习俗园”的传统,揭开“科技园”中纸张发明的奥秘,在“艺术园”中近距离感受赵州桥的古韵,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风采,最终,我们将举办一场“传统节日风俗展”,向更多人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点评:第三单元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的学习单元,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主题。《元日》作为单元的开篇之作,不仅引领着整个单元的学习方向,还具有定位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重要功能。在教学之初,通过构建“传统文化博览园”的情境,利用不同展区的展示,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单元内容,既明确了学习主题,又清晰了学习路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体验欲望。】
二、利用资料解读诗题,初步了解传统节日
教师:现在,让我们首先踏入“习俗园”。(展示三首古诗)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些古诗,让我们一起准确、响亮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的标题。(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观察这三首诗,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这三首诗都是关于节日的,分别描述了元旦、清明节和重阳节。
教师:有同学提到“元日”指的是元旦,你们怎么看?
学生:我认为不是,元日其实是春节。
教师:你是如何得知的?
学生:我查阅了注释,注释中提到“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所以我认为它应该是春节。
教师:利用注释来学习古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今年的日历,让我们一起来确认一下元日究竟是哪一天。(展示日历)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是公历,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而在古代,人们使用的是农历,即日历下方的一排小汉字。农历新年的首日是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日”,也称作“春节”;而元旦则是公历的第一天。农历春节的日期每年都会变化;而公历新年的日期则是固定的,每年的1月1日。
教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那么,就让我们从第一首古诗《元日》开始,跟随诗人王安石的笔触,一窥宋代春节的风貌。
【点评:理解“元日”的真实含义是本首古诗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经验误认为“元日”就是“元旦”,因为这两个词汇都象征着新年的开始。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公历的接触,而中国古代的节日则是依据农历来安排的。为了纠正这一误解,教师及时引入日历,通过公历与农历日期的对比,明确了元日的具体日期,纠正了学生对诗题的理解,同时也开启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利用资料辅助了解传统节日。】
三、学习字词,把握古诗大意,朗读古诗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每个字的发音,确保句子通顺(展示朗读要求)。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来朗读这首诗?(一名学生朗读)
教师:她的朗读声音洪亮,发音准确,尤其是“屠苏”中的“苏”字,平舌音发得非常好。那么,“屠苏”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屠苏”是一种酒,根据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元日这一天饮用。
教师:没错,通过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屠苏”的含义。
教师: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点名朗读)
教师:他的朗读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特别是“曈曈日”这个词,他读得非常响亮。那么,“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这个词描述的是太阳升起后天色逐渐变亮的景象。
教师:你也很好地利用了注释来理解新词。现在,让我们将这个词融入句子中,读出阳光明媚的感觉。
学生:(齐声朗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教师:理解了新词的含义,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更好地把握古诗的节奏。(学生齐声朗读古诗)
【点评:正确理解古诗的前提是能够准确、清晰地朗读古诗。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尤其是古诗中的难读字;二是帮助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新词。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引导紧贴学生的发言,通过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关注并运用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即借助注释。整个环节简洁明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习俗内涵
教师:《元日》描述的是过年的场景,你们从诗中发现了哪些过年的习俗?
学生:我找到了放爆竹、喝屠苏酒和更换桃符的习俗。(教师贴上相应的图片)
教师:这里的“新桃”和“旧符”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桃符,“新桃”指的是新的桃符,“旧符”则指的是——
学生:旧的桃符。
教师:除了诗中提到的三种习俗,你们还知道宋朝有哪些其他的过年习俗吗?
学生:我知道宋朝过年时会吃一种特别的食物,叫做“角子”。
学生:宋朝时期称饺子为“角子”,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饺子”。
学生:我还知道宋朝时期会有祭灶神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打扫神龛和炉灶,以此表达对灶王爷和祖先的尊敬,祈求他们保佑家庭来年衣食无忧。
教师:看来你们了解得还真不少。看,很多诗人也写到了过年的习俗。宋代诗人苏轼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展示诗句)这句诗中隐藏的习俗是——
学生:守岁。(教师板书)
教师:戴复古在《除夜》中这样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展示诗句,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这里提到的习俗是——
学生:扫尘、祭天。
教师:(板书:扫尘、祭天……)有这么多的过年习俗,为什么王安石偏偏选择了这三个来写呢?
教师: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元日》中提到的过年习俗(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老师进行了整理,并将它们分类放入不同的信封中。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资料进行讨论。(展示信封)
(小组长上台选择信封,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投入,哪一组愿意上台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邀请研究“放爆竹”的小组代表上台)
学生:我们研究的是“放爆竹”这一习俗。我们认为王安石之所以写这个习俗,是因为人们在春节时通过放鞭炮来驱邪避灾、祈求祝福。爆竹的声音是告别旧年、迎接新年的标志,也是人们喜悦心情的表达,更是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我还想补充一点。我了解到在宋代,放爆竹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风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放,因此这个习俗非常具有代表性。
教师:你们分析得条理清晰。研究这个习俗的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学生:我们还知道,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常常在除夕夜出来伤害百姓,人们放爆竹也是为了驱赶年兽。
教师:驱赶年兽,祈求平安,过年有了爆竹,就有了年味。让我们通过朗读将这份喜庆、热闹和年味表现出来。
(女生朗读、男生朗读、全班齐读)
教师:还有其他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习俗研究吗?(邀请小组代表上台)
教师: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个习俗?
学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喝屠苏酒”这一习俗。屠苏酒,也称为岁酒,古人饮用屠苏酒以强身健体、预防瘟疫。春节饮用屠苏酒,是过年的传统习俗,也是对家人的祈愿与祝福。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无论老幼,春节时都要饮用屠苏酒,因此这个习俗非常重要。
学生:我们还了解到,古人饮用屠苏酒是有特定顺序的,从最年轻的人开始饮用,年长者则后饮用,这既是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祝福,也是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祈愿。
教师:你们小组的汇报既合理又有根据。老师还找到了一个关于喝屠苏酒的视频,观看后,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播放视频)
教师:正如视频中介绍的那样,喝屠苏酒寓意着吉祥、安康和长寿,难怪王安石会将其写入诗中。谁能将这份对家人的祝福融入诗中朗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教师:让我们一起朗读,表达这份期待。(学生齐读)
教师:最后一个习俗,哪个小组来分享?
学生:我们认为王安石选择写这个习俗,首先是因为古人认为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能够消除灾难和驱赶不好的运气。其次,因为在宋代,人们过春节时会在家家户户门前贴上桃符,以此表达对新年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师:确实如此。你们看,这是古代的符节(展示图片),是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