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9 老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9 老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0 12:53:10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平时在家备受宠爱,因此多数学生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知如何去感谢“爱”,更别说是如何去回报“爱”了。本节课我通过各种环节设置,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老王的心灵,与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避免了学习时只知表层不能深层次理解的现象。
效果分析
插入作者杨绛其它作品中的两段话:一、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二、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丰厚了文章的底蕴,也为理解文章精髓作了铺垫。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一句最重要的话:“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由此引出“运”字,作为本文文眼。把“老王”与作者“杨绛”的身份、时运、健康、住房、亲人、婚姻、层次、寿命、族群、时代等逐一对比,引出对老王命运的追问,也引起同学们思索与共鸣。再趁热打铁进行片段作文练习《?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的信?》,以杨绛的口吻,写一封愧怍的信,遥寄给天堂中的老王。当堂练习,现场精彩展示,学生兴致高涨,潜力被激活挖掘出来,赢得了师生的阵阵掌声。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以北京市市长口吻,给老王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愧怍之情。学生与老师分串角色,进行互动,气氛活泼热烈,趣味盎然又令人深思回味。
本课教学目的和核心是 1,训练当堂写作——给老王写信 2,训练即兴说话——打老王电话 3,贯穿理解老王命运及原因 1和2为重点,是语文基本训练,突出“写作”、“说话”训练,3为辅助。
听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北京换了市长了,也听说老王在天堂里安装上电话了。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 《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
师:今天学《老王》。先学字词。 生:愧怍?翳 生:镶嵌 生:骷髅?攥 师:?伛,yú?。 师:杨绛有两段话。(幻灯展示) 生:(读)“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杨绛” 师:人有命运吗? 生:有。 师:老奶奶是清华、北大教授,连她都说人有命运。 师:杨绛又说了一段话。 生:(读)“?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杨绛?” 师:她是不是迷信啊?
生:不是。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话。 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 师:不幸的人是谁? 生:老王。 师:(故意说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老师说对了吗? 生:不对。 生:是幸“运”不是幸“福”。 师:哦!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呢?(幻灯片,一个大大的“运”字。) 生:“运”。 师:“运”字,是《老王》的核心字!运,强调时机、机遇、运气。“福”,强调跟物质生活和享受相连的状态,充足、充裕、美好、齐备、顺利等等,就是‘福’。杨绛在《老王》中强调运,时机、命运。 如果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 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具体看老王如何不幸运?先看他的“身份”。他是干什么的? 生:蹬三轮的。 师:他是个体户,还是属于国营、集体单位的呢? 生:个体户。 师:相对国营、集体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他为什么没有加入国营、集体呢? 生:“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师:脑袋慢,没抓住时机,运气差,这是“时运”! 他身体是否很棒、很健全? 生:不。老王有一只田螺眼。 生:“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师:?他住的房子很华美吗? 生:(读课文)“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败屋。他有亲人吗?
生:他有个哥哥,死了。侄儿,没出息。 师:无亲。他结婚了吗? 生:(读文中的话)“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无妻。 师:老王属于社会上层,中层、下层? 生:底层。 师: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 生:体力劳动者。 师:老王是长寿还是短寿? 生:短寿。 师:少数民族也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但少数民族,有时容易受到歧视。一个人,生为多数族群,还是少数民族更好些? 生:多数族群。 师:老王是哪个民族? 生:回族。
生:(读课文)“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师:他活在安定的年代还是动乱的年代? 生:动乱。 生:他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师: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动乱、动荡的年代,能侥幸活下来,也算运气。老王从文革活下来了吗? 生:丧命了。 师:综合看,老王是否幸运? 生:不幸运。 (伴随教学,幻灯依次展示出,“个体、运差、眼疾、败屋、无亲、无妻、短寿、少数、丧命”) 师:这十大“幸运”要素,老王没有一项具备,无一项拥有。老天哪!居然有如此背运的人、悲惨的人!让杨绛惊奇、惊悚、惊叹。 师:他“无保障、无运气、无健康、无华屋、无关系、无温暖、低层次、短寿命、少数族、丧动乱”,(悲情地吟唱)老王呀,好不凄惨哪!
再看杨绛,与老王比,她是一个幸运的人吗? 生:(读幻灯片)“杨绛生于1911年,至今103岁,身体健康。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作家,戏曲家,翻译家,著作等身,发行到国内外。丈夫是知名教授钱钟书,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等身,被称为“文化昆仑”,有一女儿钱媛。” 师:我们结合刚才杨绛的简介,读课文,用十大幸运要素,来衡量一下。 (学生在老师启发下,总结出,杨绛是教授,有好单位,时运好,身体健康,住楼房,有亲人,有丈夫,还长寿,是汉族,从文革中活过来了。幻灯打出:“教授、运好、健康、楼房、有亲、有夫、上层、长寿、多数、活过”。) 师:杨绛幸运。她的幸运只是与老王比,相对幸运。杨绛一生,其实也历尽苦难和沧桑。杨绛有没有不幸呢? 生:有。她的不幸是生活在了动荡的年代。 师:文革她也经历磨难。她说自己“幸运”,有自谦的意思,她自己其实也遇到了种种不幸。然而,与老王比,毕竟 是不幸中有万幸!她的的确确比老王幸运。 师:本文主题,就是“两种奇特、不寻常命运的全面对比”。 生:(读)“?一个极圆满、完美、和谐、幸福、辉煌。 一个特残缺、悲惨、不足、不幸、凄凉。 一个和和美美、圆圆满满, 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一个事事如意、事事顺遂, 一个事事不如意、事事不顺遂。” (幻灯打出大字“运”) 并展示本文主旨—— “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觉察和感悟) 对于命运不平的叹惋?(感叹和哀惋) 幸运者对不幸的愧怍?(惭愧和惭怍)” 师:杨绛对于“人各有运”,有觉察,有感悟;对于“命运不平”,有感叹,有哀惋;“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有惭愧,有惭怍。——杨绛睁大了一双惊奇、惊悚的眼!为“造物主”惊叹,为老王叹惋! 有没有命运?命运平等不平等呢?
生:有命运,命运不平等。 师:?全面地、准确地说,本文最核心的那句话,“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不幸者的愧怍”,应该如此表达,“一个‘不幸之中相对幸运’的人,对于…… 生:(接续)“……对于‘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 师:弥留之际,老王给杨绛送鸡蛋、香油,一方面,是来看望杨绛,与他最敬仰的杨绛教授作告别,同时老王也奢望从杨绛这里得到最后一丝的人间温情;另一方面,也必须强调,在计划经济年代,老王也靠从农村贩卖鸡蛋、香油、冰块等物资到城里,赚取少许合情合理的利润,(当然还包括蹬车赚钱),养活自己,维持生存。因此,老王此时送鸡蛋、香油,并非“免费赠与”,老王此时真的有一点“功利”目的。这种“功利”目的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与跟杨绛的情谊并不矛盾。 老王弥留之际来看望杨绛,一方面,是老王知道自己大概不久于人世,于是与杨绛夫妇作最后的诀别——因老王一直敬 仰杨绛夫妇,把他们当作知心人或亲人。另一方面,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埋葬)做准备,比如用鸡蛋、香油来换钱,买白布——老王是回民,死时,裹着白布。 可是,老王弥留之际的“病状”,实在太“恐怖”了,杨绛作为胆小的女子,的确被吓着了,只顾了“胆怯”、“慌张”,没有顾及其它——比如留老王坐下,问病,关怀,安慰,喝茶,啦呱,嘘寒问暖等等。还要说明一点,杨绛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并没有像老王敬仰杨绛那样,同等地把老王当作知音、知心人、亲人——这也是可理解的,毕竟,两人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相差过于悬殊,难有共同语言、共同话题、共同情感。杨绛只想与老王“平等交易”“不亏欠”(甚至我们合理推测,也许多给老王一点钱)。所以,的给老王钱并非“侮辱”。老王来卖出香油、鸡蛋拿钱,不是义务赠送,丝毫也不“低俗”。 当杨绛听说老王“早埋了”,感到震惊,一震惊于老王“命运”的悲惨、残缺、不平、无常,惭愧于招待弥留之际的老王不周,惭愧于对待老王有精神上的亏欠。?就是“惭怍”。 师:假如你们是杨绛,假如老王能读懂杨绛的信,杨绛怎样表达自己的愧怍?请以杨绛的名义给老王写一封信。 《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的信》 生:(埋头写信) 师:(选择学生,让其读信。) 生:“老王同志,你在天堂过得好吗?是不是能吃饱了,是不是不用在像现实生活中那么劳累了呢?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惭愧。明知道你送鸡蛋香油只是为了顺便和我唠嗑,求我 安慰,仅此而已。而我却慌张地没有留下你,给了你钱,送走了你……” 师:(点评)嘘寒问暖,站在对方角度,很体贴,很细心,真疼人啊。 生:“老王啊,你在天堂过得可好吧?文化大革命十年终于过去,仍记得那日听到你的死讯后,我是何等震惊、惭愧。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心底实在,我都看在眼里。那日你来我家送香油鸡蛋,就见你有些虚弱,你强撑着,我呢?竟然没有安慰弥留之际的你,拿钱送走了你……” 师:(评)好像是《老王》续篇。你的文字不简单。注意,给钱并非侮辱老王。 师:(展示“命运”两大字。)
老王的所有苦难,似乎都是“命运”造成。可我们为什么不去追问“什么造成了老王的命运”呢?!想想,谁造成了老王这种命运?难道只有杨绛应该表达愧怍吗?谁更应该先于杨绛,表达愧怍呢? 生:(让学生读课文)“北京解放后……”“三轮车都组织起来了……” 师:注意“咬文嚼字”三个词语,“北京”“解放”“组织”。老王的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 生:北京,解放后。 师:解放后,为何会有这种事呢? (老师展示北京人民庆解放的图片)。 师:(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老百姓如此欢欣鼓舞,为什么在北京还有老王这样的人呢? 我们来“咬文嚼字”“解放”:英语,liberate,set?free,“解放”几乎等于“自由”,就是给人幸福,给人保障,给人温暖,有吃,有穿,有住。 老王却无吃无穿无住,由此看,解放后我们的社会是否健全、完美呢?
生:不健全、不完美。 师:所以,才有之后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甚至北京同样不健全,还有灯下黑,才导致老王命运如此不幸。当时蹬三轮车都是“组织”起来的。我们“咬文嚼字”“组织”,就是组成了国营或者集体单位,不允许单干。“组织”里的人,发工资、分房子,有医疗、有养老。老王作为单干户,则什么都没有。全靠蹬三轮,一分钱都要去挣。 师:老王说自己脑子笨,没绕过来。请大家反思,假如你是当时“组织”里,国营或集体三轮车公司的领导,你应如何耐心、细心劝说老王?即使老王脑子再笨,也能让他“绕过来”。 生:(模仿)老王呵,我们单位发工资,分房子,有医疗,有养老。你是单干户,不加入组织和集体,那可什么都没有,没有工资,没有房子,没有医疗,没有养老。 师:很棒!你说得这么耐心、细致,还加上对比,那么,老王就爽快地跟你走了! 生:脑袋就转过来了。
师:?可是当时就没有人给他如此耐心细致地动员、解释,没有人真的把老王放在心上。谁该负责呢? 生:当时北京市政府。 师:当时的北京市工作做得是否细致、全面、完善? 生:不细致、不全面、不完善。 师:如果老王加入了集体或国营三轮车“组织”,有了工资、住房、医疗、养老,老王的后半生,还会如此悲惨吗? 生:就不会了。 师:谁应该首先感到愧怍? 生:应该是当时市政府。 师:他是个单干户和残疾人。一个健全、完美的社会,是否应该给他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 生:应该。 师:无论老王工作与否,政府都该给这个单干户、残疾人一份钱。他如果得了病…… 生:政府应该报销药费
师:能不能让政府养老? 生:应该。 师:健全、完美的社会应该是这样。这不仅仅是“命运”问题。我们还应该深思和追问,是什么造就了个人的命运!政府对残疾的单干户,照顾应更全面,给予更多阳光。 师:再对一个词“咬文嚼字”——“取缔”。 生:政府还取缔了老王“拉客”的工作。 师:“取缔”三轮车拉客,咀嚼“取缔”二字,有无商量的余地?政府什么作风? 生:不商量!不讲理! 师:政府考虑过老王这样的人的生活了吗?“取缔”后,就截断了老王生活的全部经济来源。如果你是市长,你应该怎么做? 生:给工作,给工资,给房子,有养老,有医疗。 师:我们再来“咬文嚼字”——“我不是要钱”这五个字。 老王与杨绛夫妇是朋友,“不是要钱”,一方面表明是一种友情,另一方面是老王“不敢”要钱。那是一个荒唐的时 代,单干户如果从事经营,发生金钱来往和经济交易,就是搞“资本主义”,就犯法。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单干户干活收钱,是自由的。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是北洋时期,鲁迅坐三轮车,拉车的可以大胆收钱。《骆驼祥子》是民国时期,祥子也可以自由收钱。为什么解放后就不能单干、不能收钱了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的确需要健全、完善。 生:不健全。 师:这就是造成命运不平的根本原因。以致最后走向了“文化大革命”。所以我们要改革、要开放。 听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北京换了市长了,也听说老王在天堂里安装上电话了。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 《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
课件17张PPT。花园中学 王亚楠字词伛 攥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翳 滞笨
愧怍yǔ

kūlóu
kuìzuòzuàn

yìhuáng

zhì
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天确是有命。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杨绛) 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杨绛)运
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个体运差眼疾败屋无亲无妻短寿少数丧命 杨绛生于1911年,至今104岁,身体健康。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作家,戏曲家,翻译家,著作发行到国内外。丈夫是知名教授钱钟书,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等被称为“文化昆仑”,有一女儿钱媛。教授运好健康楼房有亲有夫上层长寿多数活过一个极圆满、完美、和谐、幸福、辉煌。一个特残缺、悲惨、不足、不幸、凄凉。一个和和美美、圆圆满满。
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一个事事如意、事事顺遂。
一个事事不如意、事事不顺遂。运本文主旨
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觉察和感悟)
对于命运不平的叹惋(感叹和哀惋)
幸运者对不幸的愧怍(惭愧和惭怍)
《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信》 命运
《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电话》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叹老王,好苦命,只眼看世瞧不清。
败屋憩身睡可宁,绝了血缘亲人哪,无妻伴你走一生,谁给你温一碗饭哪,谁把你那破衣烂衫缝一缝!三轮单干养活命,垂垂年老又得病,为回民,少数族,孤独寿终!无人葬送自送自呀,一丈白布,把自个儿埋在了野沟中!
叹老王,遭乱世,茫茫天宇,孤雁伶仃,只叶飘零。
苍天呀,咋就这么不平等!
活着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教材分析
作者杨绛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遭遇、和作者一家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灵的愧怍,含蓄提出要关怀不幸者的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老王悲惨命运的深层原因。
霍丽斯老师的观课堂录:王老师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教艺精湛,富有悲天悯人情怀。这样的人格魅力也是这节课精彩的有力保障。衣着简朴,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与学生沟通都稍微俯下身去,拉近了师生距离。整节课妙语连珠,趣味横生,嬉笑怒骂,可圈可点。最令人叫绝的是两个设计:一、运用山东快书形式总结人物命运:无工资、无住房、无医疗、无养老等,并且能模拟快板发出响声,让人叹服。二:自作给老王悼词:叹老王,好命苦,只眼看世瞧不清……活着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又自己抑扬顿挫地吟唱,声音凄怆,百转千回,让人凄凉万分,感叹不已。下面师生沉浸其中,甚至眼里泛出泪光。这样高超的语言功力,让人望尘莫及。
王美玲老师的课堂记录:王老师讲课朴素严密,环环相扣,抽丝剥茧,曲径通幽,渐入佳境。没有任何花哨的铺垫。?当堂练习,现场精彩展示,学生兴致高涨,潜力被激活挖掘出来,老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
孙老师的课堂记录:王老师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归因于他的思想性和独创性。?没有停留在对老王这个人物的描写层面,而是抓住“运”这个核心,继而探讨造成这种命运的深层原因。?对文本的深度剖析使课堂有了很强的生命张力。而看似沉重的话题,又衬以写信和打电话这种活泼的活动形式,使课堂生动而不呆板,深刻而充满活力。激启学生表达欲望,挖掘潜能。学生们激情的展示把这节课推向高潮,展示了高效课堂的内涵。
课堂练习:假如你们是杨绛,假如老王能读懂杨绛的信,杨绛怎样表达自己的愧怍?请以杨绛的名义给老王写一封信。 《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的信》
课后反思
? 由于民粹主义思想影响,杨绛夫妇这一代知识分子,对老王这样的体力劳动者,从整体上是心怀尊重和敬仰的,这种尊重和敬仰是由衷的,但又是抽象的。他们抽象地认同,老王这样的体力劳动者,比杨绛和钱钟书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更伟大,杨绛他们受到“卑贱者更聪明,高贵者更愚蠢”思想的熏陶,他们真的觉得知识分子的衣食来自于工农等体力劳动者。然而,矛盾的是,他们,又很难具体地敬重老王,很难从言行上,落实和表达他们对下层体力劳动者的“尊重”“敬仰”。本节课如果能再加入些学生热烈讨论的环节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愧怍”的具体深意。
课标分析 第一,这是“读+写+说结合”的课, 本课教学目的和核心是: 1,训练当堂写作——给老王写信 2,训练即兴说话——打老王电话 3,贯穿理解老王命运及原因 1和2为重点,是语文基本训练,突出“写作”、“说话”训练,3为辅助。这个目标设计把本课当成纯粹阅读课。 第二,“当堂写信”和“即兴电话”的精彩内容是这节课的亮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三,从认读字词开始,本课没有预习,没有后续,“一课时完成”。即不允许讲成两个课时,更不能讲成三个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