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在《帝国终结》一书中,高度评价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 此消彼长 B.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
C.层层分封 君主专制 D.郡国并行 权力制衡
【答案】B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创建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大权,表明皇权至上,设置郡县,加强信权,所以秦朝“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皇权至上,故选B项。
秦朝在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并非各自为政,排除A项。
西周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等级森严,与秦朝郡县集权不同,排除C项。
西汉初年,地方政治实行郡县封国制并行,酿成王国威胁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A:根据题干“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为利也博(丰厚)哉!”和结合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开通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A项符合题意;
B:唐太宗时期形成了贞观之治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固了封建统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意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记忆。
3.此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一条分界线,之前的侵华方式是“贸易十特权”,之后变为“投资+特权”。关于这次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题干甲午中日战争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一个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可知,这次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马关条约》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B项正确;
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带来的危害。
4.有学者统计,1949——1952年我国农业生产总产值以每年递增15.4%的速度,三年共增长53.4%,195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已恢复并超过了抗日战争前的最高生产水平。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新中国的成立②西藏的和平解放
③土地改革的开展 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据材料“1949—1952年我国农业生产总产值以每年递增15.4%的速度,三年共增长53.4%”“195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已恢复并超过了抗日战争前的最高生产水平”可知,材料表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主要原因是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政治前提,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开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所以①③正确,故选B项。西藏的和平解放与农业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联,故②不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不正确。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经济恢复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5.“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将希腊文化灌注到亚洲",而“东方的影响也以席卷一切之势涌入西方”。历史学家布恩的观点反映出亚历山大的扩张( )
A.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B.中断了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
C.打通了亚欧商贸通道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题干观点反映出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
A.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 B.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
C.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A:题干未体现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可知,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无论科举制与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都是相同的 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摆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三 如下表。
去往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由其弟子记录成①
日本 ②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1)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说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示生产工具的名称。(2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2分)
(3) 把材料三表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说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2分)
(4)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隋唐时期的特点。(2分)
【答案】(1)图一:筒车;图二:曲辕犁。
(2)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 举和家庭出身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 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①:《大唐西域记》;②:鉴真。 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
(4)开放革新的时代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图一和图二的内容可知图一:筒车;图二:曲辕犁。
(2)根据材料“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摆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家庭出身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①:根据材料中的人物及事迹玄奘西行可知为《大唐西域记》;②:根据材料中“六次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可知为鉴真。
特点:结合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可知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
(4) 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曲辕犁、科举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可知为开放革新的时代。
故答案为:(1)图一:筒车;图二:曲辕犁。
(2)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家庭出身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①:《大唐西域记》;②:鉴真。
特点: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
(4) 特点:开放革新的时代。
【点评】(1) 本题考查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3)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交往的表现。
(4)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欧洲人对黄金和东方商品的追求,促成了地理大发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6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汹涌地向东方泛滥,而中国就成了它们的一个主要觊覦目标。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有改动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亚当●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什么原因促成了“地理大发现”,以及这一原因产生的根源。(1分)
(2)阅读材料二中的示意图,完成填空。(3分)
哥伦布航行的路线是 (填字母)。哥伦布最大的贡献是 。图中的远航路线 (填字母)验证了地圆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出现了怎样“决定性的转折点”。亚当●斯密认为欧洲人“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是指什么?(2分)
【答案】(1)原因:欧洲人对黄金等财富的追求。根源: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C;发现美洲大陆;D
(3)“决定性的转折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欧洲与亚洲,北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以此逐步确立起来。“ 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15世纪末,欧洲人对黄金和东方商品的追求,促成了地理大发现 ”,可以看出, 欧洲人对黄金等财富的追求促成了地理大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大发现即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即根本原因是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哥伦布航行的路线是图中的C,他直接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中的远航路线 D是麦哲伦航行路线,他实现了环球航行, 验证了地圆说 ;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欧洲与亚洲,北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以此逐步确立起来。“ 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故答案为:(1) 原因:欧洲人对黄金等财富的追求。根源: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2)
第1空、C
第2空、发现美洲大陆
第3空、D
(3)“决定性的转折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欧洲与亚洲,北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以此逐步确立起来。“ 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包括文字和地图路线,看懂路线的含义,把它们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在《帝国终结》一书中,高度评价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 此消彼长 B.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
C.层层分封 君主专制 D.郡国并行 权力制衡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3.此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一条分界线,之前的侵华方式是“贸易十特权”,之后变为“投资+特权”。关于这次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有学者统计,1949——1952年我国农业生产总产值以每年递增15.4%的速度,三年共增长53.4%,195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已恢复并超过了抗日战争前的最高生产水平。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新中国的成立②西藏的和平解放
③土地改革的开展 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将希腊文化灌注到亚洲",而“东方的影响也以席卷一切之势涌入西方”。历史学家布恩的观点反映出亚历山大的扩张( )
A.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B.中断了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
C.打通了亚欧商贸通道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6.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
A.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 B.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
C.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无论科举制与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都是相同的 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摆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三 如下表。
去往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由其弟子记录成①
日本 ②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1)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说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示生产工具的名称。(2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2分)
(3) 把材料三表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说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2分)
(4)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隋唐时期的特点。(2分)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欧洲人对黄金和东方商品的追求,促成了地理大发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6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汹涌地向东方泛滥,而中国就成了它们的一个主要觊覦目标。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有改动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亚当●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什么原因促成了“地理大发现”,以及这一原因产生的根源。(1分)
(2)阅读材料二中的示意图,完成填空。(3分)
哥伦布航行的路线是 (填字母)。哥伦布最大的贡献是 。图中的远航路线 (填字母)验证了地圆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出现了怎样“决定性的转折点”。亚当●斯密认为欧洲人“做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是指什么?(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