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浙江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0 20:13: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西汉初期,国力较弱,百废俱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局势,统治者采取了(  )
A.约法三章政策 B.君主专制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尊王攘夷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接秦之敝,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大片荒芜,国力潺弱,百废待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重农业生产,故选C项。
秦末,刘邦攻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取得人民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汉初,汉承秦制,沿用专制集权政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春秋,周室衰落,诸侯“尊王攘夷”,争夺霸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2.学完清朝的历史以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文章触犯法律而被抓起来了!”他评论的是清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文化专制
【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所以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诗或文章触犯皇帝而被抓起来了。”清朝的文字狱造成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文字狱的有关内容。
3.下图中以“转”字串起了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北伐胜利进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工农红军长征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对图表的解读,掌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
4.“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占领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的“它”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祖国大陆的统一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3年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一起,经过艰苦奋战,打败了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B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A项;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排除C项;
祖国大陆的统一直到现在未真正实现,台湾问题未解决,未能实现真正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抗美援朝相关知识。
5.罗马的法律法规案例和相关的法律评论,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因而是古典时代留给现代世界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下列属于罗马法学系统的有(  )
①万民法②基督教法③经济法④众多的法律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6.诺贝尔凭借自己的发明,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在他逝世后,根据遗嘱,他的大部分财产用来奖励在某些方面“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其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的发明是(  )
A.飞机 B.炸药 C.汽车 D.电动机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A: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诺贝尔”“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结合所学可知,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B项符合题意;
C: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C项不符合题意;
D: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所谓近代化是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材料一中李鸿章、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指什么 该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建立了哪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他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并概括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2分)
(4)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了什么认识 (2分)
【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领导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任写两位即可)历史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中国近代化,经过从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自我反思和深化对西方的认识;近代化历程中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李鸿章、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洋务运动,该运动的作用是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可知, 孙中山建立了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意义:通过材料“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通过以上的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经过从学习西方技术、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说明中国人在不断自我反思和深化对西方的认识,近代化历程中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同盟会、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卡片摘录了俄国一次重要改革的部分措施。
【材料二】1853一-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材料三】苏俄在1921年春实行的政策同1918年春实行的政策有根本的区别,这就是1921年引进了市场概念。正是这一点,使这一政策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材料一卡片中的“他”是指哪一人物 “他”采取的这些举措使俄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1921年实行的是哪一政策,又有何意义。(2分)
【答案】(1)人物: 彼得一世。变化: 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历史背景: 在克里木半岛进行的战争,俄国战败; 俄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民主思想,创办《北极星》,唤醒民族意识; 农业经济衰退; 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特点: 通过高价赎买土地使农奴获得自由
(3)政策:新经济政策。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通过改革,加强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材料一卡片中的“他”是彼得一世。
(2)根据材料二“1853—1856年在克里木半岛进行战争,俄国战败,国家预算赤字超过国家税收的2倍”可知,在克里木半岛进行的战争,俄国战败;俄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根据材料“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先驱赫尔岑创办《北极星》,旨在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可知,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民主思想,创办《北极星》,唤醒民族意识。根据材料“1856年沙俄在欧洲的34省播种面积比1852年减少35%,谷物出口只及战前的1/3”可知,农业经济衰退。根据材料“1856—1861年农奴争自由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可知,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根据材料二“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特点是通过高价赎买土地使农奴获得自由。
(3)根据材料三“苏俄在1921年春实行的政策同1918年春实行的政策有根本的区别,这就是1921年引进了市场概念。”和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故答案为:
(1)人物:彼得一世。变化: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历史背景:在克里木半岛进行的战争,俄国战败;俄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民主思想,创办《北极星》,唤醒民族意识;农业经济衰退;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特点:通过高价赎买土地使农奴获得自由。
(3)政策:新经济政策。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西汉初期,国力较弱,百废俱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局势,统治者采取了(  )
A.约法三章政策 B.君主专制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尊王攘夷政策
2.学完清朝的历史以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文章触犯法律而被抓起来了!”他评论的是清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文化专制
3.下图中以“转”字串起了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北伐胜利进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工农红军长征
4.“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占领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的“它”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祖国大陆的统一
5.罗马的法律法规案例和相关的法律评论,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因而是古典时代留给现代世界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下列属于罗马法学系统的有(  )
①万民法②基督教法③经济法④众多的法律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诺贝尔凭借自己的发明,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在他逝世后,根据遗嘱,他的大部分财产用来奖励在某些方面“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其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的发明是(  )
A.飞机 B.炸药 C.汽车 D.电动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所谓近代化是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材料一中李鸿章、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指什么 该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建立了哪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他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并概括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2分)
(4)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了什么认识 (2分)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卡片摘录了俄国一次重要改革的部分措施。
【材料二】1853一-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材料三】苏俄在1921年春实行的政策同1918年春实行的政策有根本的区别,这就是1921年引进了市场概念。正是这一点,使这一政策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材料一卡片中的“他”是指哪一人物 “他”采取的这些举措使俄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1921年实行的是哪一政策,又有何意义。(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