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多省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15篇80题最新精选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多省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15篇80题最新精选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9:51:49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多省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15篇80题最新精选试题
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江苏徐州·三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①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③前!
【注释】①此首写春日画船载酒宴游之乐事,当作于公元1049——公元 1050年,词人贬官颍州任上。②六ㄠ: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③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乙】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②也!”崇宁、大观③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丙】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尊王为皇,王夫人为后。帝不敢当。于是御史吕诲等诋修主此议,争论不已,皆被逐。惟蒋之奇之说合修意,修荐为御史,众目为奸邪。之奇患之,则思所以自解。神宗初即位,欲深护修。访故宫臣孙思恭,思恭为辨释,修杜门请推治。帝使诘思永、之奇,问所从来,辞穷,皆坐黜。修亦力求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明年,迁兵部尚书、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辞不拜,徙蔡州。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⑤,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⑤止散青苗钱:前一期青苗钱的本息农民未能如期支付时,要停发下一次的青苗钱。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减少政府损失,缓和社会矛盾。
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访故宫臣孙思恭
(3)辞不拜
(4)修以风节自持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前后类如此 佛印绝类弥勒
B.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既数被污蔑 同舍生皆被绮绣
D.及守青州 及鲁肃过寻阳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惟蒋之奇之说合修意,修荐为御史,众目为奸邪。
5.下面对【甲】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景,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欢娱的景象;下片着重议论,阐述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感受。
B.下片“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C.本词亦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
D.本词语言清丽质朴,意境疏放清旷,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6.欧阳修谥号为“文忠”。请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和《醉翁亭记》分析原因。
【知识小卡片】
谥号: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比如汉武帝,在位时大,赞其“威强睿德”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常见名臣的谥号如文正(范仲淹)、忠武(诸葛亮)等。
(2024·江苏·三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亮①躬耕陇亩②,好为《梁父吟》③。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④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⑤。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⑥之,谓⑦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⑧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⑨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陈寿《隆中对》)
【丙】
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亮:诸葛亮。②陇亩:田野,草野。③好(hào)为《梁父吟》: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④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赞同,称许。⑤谓为信然:说是确实如此。谓,说。信然,确实如此。⑥器:认为有才能,器重。⑦谓:对……说。
7.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时先主屯新野 屯:
(4)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咨臣以当世之事 何陋之有(《陋室铭》)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凡三往,乃见 乃悟前狼假寐(《狼》)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1.对选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危难之间,委以重任,其目的是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B.甲文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C.甲乙两文皆写诸葛亮躬耕陇亩,可见他对幽居隐逸生活十分的向往。
D.乙文中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12.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体会“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所蕴含的情感。
(2023·江苏南京·三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游瓜步山记
梅曾亮
道光七年二月十六日,客六合官署,与同人游瓜步山。余与翰初①先登。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佛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方怅然欲归,而主人偕数客至,移肴核②于补山亭。两峰翼张,亭承其腋。盖去庙西不数十步,而冈隆谷洼,匿蠢献秀,远江近渚,回澜就目,杂花周阿,迎桃送杏。既醉饱,复登西岸之太平庵。山风冷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诸人皆错愕瞪视,既乃太息坐卧其下,日暮而后去。此一日中事耳,吾两人胸臆愉塞③,殆如隔人世事。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辽海出版社,有删改)
【注】①翰初:作者友人。②肴核:肉类和果类食品。③愉塞:愉悦阻塞,指心情变化大。
【乙】
东园观梅
陆游
出世仙姝①下草堂,高标肯②学汉宫装。
数苞冷蕊愁浑破,一寸残枝梦亦香。
问讯不嫌泥沾屐,端相③每到月侵廊。
高楼吹角成何事,只替诗人说断肠。
(选自《陆游全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注】①仙姝:仙女,这里指梅花。②肯:岂肯,怎么肯。③端相:仔细地观赏。
1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两峰翼张,亭承其腋。
15.诗文都体现了“胸臆愉塞”的情感变化,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与友同游瓜步山,眼前残旧破败的古庙让他怅然若失。
B.甲文中作者欣赏了补山亭的秀美景色,感到心旷神怡。
C.甲文中的太平庵老梅,让作者惊愕、叹息,驻足良久,心情阻塞。
D.乙诗前六句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赞美,尾联由吹角声引发了伤感之情。
16.诗文都写到梅花,请结合内容分析梅花的写法有何异同。
(2023·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日登云龙山憩放鹤亭
清·阎焜贞
百仞冈头碧可攀,凭栏放眼到尘寰。二分红杏三分柳,万里黄河九里山①。
乱石盘盘羊可叱,晴云冉冉鹤知还。风流仿佛今仍在,春水时鸣涧谷间。
【注】①黄河:黄河故道,由徐州城西北,经东北绕流东南。九里山:在云龙山西北十余里。
(乙)
游云龙山记
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①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此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时,时溥为节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败溥军于石佛山下,即其地也。
丙寅冬,自京师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过徐,欲登兹山,以览其胜。都司周君寅之与予联舟,实陪以行。午抵山麓,跻磴而上。入寺,观所谓石佛者,像仅半躯,崇可二丈,广倍之。左右侍卫之像,皆凿石所为。山之阴,度黄茅岗,忆苏文忠公诗“乱石如羊”之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张山人放鹤亭故址,苏公所与记者,后之人创三贤堂于上。三贤,为昌黎韩子、苏公暨陈师道。盖昌黎尝为州推官,苏公尝知州事,师道则州人而教授于学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诚有如苏公所云。而子房、楚王二山,至戏马之台,皆历历在目,予窃有感焉。
徐为古战争地,而楚汉其尤也。方高帝之起丰沛,子房佐之,百战蹙项,竟有天下。使当时而无子房,汉之为汉,殆未可知。然则项氏之灭,虽谓子房灭之可也。彼淮阴侯者,功非不伟,直搏兔迳鹿辈耳,乌足以望子房!而今皆云散鸟没,消歇不存。千载之下,遗迹断碑,荒林烟草,适足以资人之慨叹,而逸民高士,乃独笑傲其间而已。
予于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闲之肆志也。虽然,予欲逃名而未能者,安得雪月之夕,悲歌剧饮于斯,以续招鹤之辞?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姑②记之以侯。
(选自明·都穆《游云龙山记》)
【注】①州志:《徐州志》。②姑:姑且,暂且。
17.请赏析甲诗颈联。
18.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元 朱 泽 民 记 谓 宋 武 帝 微 时 尝 憩 宿 于 是 有 云 龙 旋 绕 之 异
1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观所谓石佛者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崇可二丈,广倍之 请广于君
C.山之阴 阴风怒号
D.诚有如苏公所云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
(2)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姑记之以俟。
2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作者春日憩于云龙山顶放鹤亭所见周围的美丽景色,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B.乙文首段写了云龙山的位置,历史渊源和得名的由来。
C.甲诗和乙文中都表现出作者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和对隐逸于山林自由生活的向往。
D.甲诗和乙文都表现出对古时风流雅士的羡慕和赞赏。其实身在哪里不是最重要的,要有一颗超脱的心,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023·江苏徐州·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登快哉亭① 【宋】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露已依山。
度鸟②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注】①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为苏轼所取。②度鸟:飞鸟。
【乙】
先生姓陈,讳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幼好学。年十六,谒南丰先生曾公巩,曾大器之,遂受业于门。元丰四年,神宗皇帝命曾典史事,曾荐为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枢密章公惇高其义,特荐于朝,而终不往。元祐初,翰林学士苏公轼与侍列荐,起为徐州教授。未几,除太学博士。言事者,谓先生尝诣南都①见苏公,遂罢移颖州教授。绍圣初,又以余党②罢换江州彭泽令,未行。
先生犹不言仕者凡四年。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初,先生学于曾公,誉望甚伟,及见豫章黄公庭坚诗,爱不舍手,卒从其学。衍从先生学者七年,所得为多。窃惟先生之文,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语精妙。先生之文早见称于曾苏二公,今贤士大夫竞收藏之。
(节选自《后山陈先生集记》<宋>魏衍 有删改)
【注】①南都:南京。时东坡外放杭州,经由南京,陈师道旷官离守,越境相送。②余党:苏轼因乌台诗案再次被贬,陈师道亦再受牵连,故称其为余党。
22.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 以 讨 论 为 务 盖 其 志 专 欲 以 文 学 名 后 世 也。
23.黄庭坚曾说:“闭门觅句陈无己”,是说陈师道作诗很讲求字句的锤炼,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说说《登快哉亭》一诗中颔联“隐”、“依”两词的妙处。
2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曾荐为其属 忠之属也 B.以白衣难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C.爱不舍手 太丘舍去 D.见称于曾苏二公 不以千里称也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谒南丰先生曾公巩,曾大器之,遂受业于门。
(2)先生之文早见称于曾苏二公,今贤士大夫竞收藏之。
26.“文化名城”小组的小彭,极力推荐同学们并不是很熟悉的陈师道作为徐州名片之一。他说陈师道“有情有义、博学多才而又恬淡自适”,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加以说明。
27.“文化名城”小组下列分析有一项不恰当,请你帮他们挑选出来( )
A.《登快哉亭》一诗开门见山,直写登临所见。首联描绘徐州城下,一条盘旋曲折的江水绕城而流,泉水冲激乱石。流动的江、泉,在静止的城、石中流淌,虚实相生,营造了一个幽寂静阒的环境。
B.《登快哉亭》一诗到结尾才点出“登临”,尾联以“兴不尽”概括前面三联,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兴犹未尽,依依不舍,反衬出景的可爱。
C.陈师道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十六岁时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曾巩的赏识。
D.陈师道曾获得许多有名望的人的推荐,但仕途并不如意。
(2023·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小新和小生一起参加“高山仰止,回望东坡”主题活动。通过阅读三则材料,一起探寻这位文化巨擘不朽的魅力。
【甲】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偃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②。长记平山堂③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④,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张怀氏,字僱俭。②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③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④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
【乙】
二红饭
(朱)苏轼
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A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丙】
某①启:仆居东坡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B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③也。言此,____________。
(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①某:指章惇,苏轼友人,当时在京为官。②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③黑牡丹:牛的戏称。
【批注1】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不识”与“识之”,形成对比,看似语气平常,却有一丝惊喜,他以患难与共的妻子为豪。
28.甲词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
29.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评价甲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阔心胸,推倒豪杰”。小新表示不解,请就“超旷”二字结合甲词下片内容替他解惑。
3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31.小生认真整理了一份文言资料,请参考表格提示的内容帮他补全字解答案。
重点字词 可借助的资料或知识 思考后的答案
乃课奴婢 查字典法:①〈动〉试验,考核。②〈动〉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③〈动〉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 (1)(填序号)
舂以为饭 汉字联系法: 图为“舂”的象形字示意图 (2)
身耕妻蚕 课内迁移法:介胄之士不拜 (3)
聊以卒岁 成语迁移法:聊以慰藉 (4)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
33.请仿照乙文批注,从AB两句话中任选一处做批注,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
选 ,批注:
34.小新发现丙文结尾处有漏缺,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帮他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阐明理由。
A发公千里一笑。 B.方知农舍生活苦至此也。 C.乃忆滴此久矣。
选 ,理由:
(2023·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夏初雨后寻愚溪①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②,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③,啸歌静炎燠④。
【注释】此诗作于永州时期。①“愚溪”,原作“渔溪”。②霁(jì):指雨后或雪后转晴。③营营:谋求。④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丙】
元和十年,(柳宗元)徙柳州刺史①。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②,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不忍见其若是,即草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禹锡终易连州③。宗元在柳,多惠政,柳人以男女质④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
(选自《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柳州:今广西柳州。②播州:今贵州遵义。③连州:今广东连县。④质:抵押。
35.【甲】诗首联写诗人久雨初晴,独自来到愚溪,绕溪、引杖、 、解带、 、啸歌,从容地迎接炎夏。尾联中“ ”一字可作诗眼,表现作者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达到了自然和人生合一的境界。
36.下列对【甲】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标题: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沿着曲折的溪岸而行。
B.颔联将“寻愚溪”途中所见的最物描写与诗人的动作描写结合起来,饶有情趣。
C.颈联是诗人的自我反省,表达了矛盾的心情:在追求功名与忍受寂寞之间挣扎。
D.诗歌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言志,展现了诗人被贬永州时期的内心世界。
37.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
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 解释加点字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潭西南而望 ①心乐之:
②下见小潭:
联系语境法 ③不忍见其若是:
课内迁移法: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悉赎归之:
38.用“/”为【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即草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39.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会大臣亦有为请者,禹锡终易连州。
40.【丙】文中柳宗元以柳州让禹锡的理由是“ ”,“ 。”(用原文回答)此文从“为友”、“为官”两个角度展现了柳宗元 、 的品质。(用四字短语概括)
(2023·江苏盐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③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乙】
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众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⑤;釜⑥之范⑦鲜经,而侈谈莒鼎⑧。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众”“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⑨大业⑩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有删减)
【丙】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擞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有删减)
[注释]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qú):他。③莳(shì):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④匝:满。⑤楚萍:典故楚王渡江得萍,指吉祥之物。⑥釜:指小锅。⑦范:指烧制用的模具。⑧莒(jǔ)鼎:即莒国人制作的鼎器。⑨丐:请求。⑩大业:代指儒家经典。
41.阅读[甲]诗,完成下面题目。
(1)诗中描绘了一家人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请简要分析诗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2)本诗是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画,诗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堪称“神来之笔”,请从修辞角度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这句话。
4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臆度楚萍
(2)釜之范鲜经
(3)俟其生芽
(4)其再栽秧
4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万 事 万 物 之 中 其 无 益 生 人 与 有 益 者 各 载 其 半
4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2)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4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儿”意思是儿童。古代代指儿童的词很多,如“垂髫”“始龀”。
B.“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清明”的到来意味着春季已结束,不再适宜种稻谷。
C.就表达方式而言,甲诗首联重在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描绘了农忙时节一家老小齐上阵为抢农时而忙碌的场景;丙文主要采用说明,将插秧的步骤介绍的很清楚:湿种、播种、分栽。
D.读书人为通过科举谋取功名,往往只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因此宋应星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46.《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要在节目中安排宋应星和一位嘉宾进行跨越世纪的“握手”,实现穿越、相知、共鸣。请结合【甲】诗和【乙】【丙】两文内容,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并简要阐述原因。
备选人物: 《插秧歌》中的农夫 袁隆平
(2023·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买花
[唐]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①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②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③。
上张幄幕④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⑤赋!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注释]①喧喧:众多车马出行时的喧闹声。②酬值:买花的钱。③戋戋(jiān)五束素:指花价昂贵。④幄幕:篷帐帘幕。⑤中人:即中等人家。
【乙】
风俗之变,迁染①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②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
(节选自《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版)
【丙】
幼时,见亲友家寻常宴会,多用五簋③四盘。遇大庆吊,始用大小十二盘碗,即称盛馔,海味山珍不过用鸡肉衬垫。前数年,乃均以八簋十簋易之,另具小吃不在此数。近今虽乡居筵席,亦多学习宦派④,数十味只觉寻常也。海味不用衬物,且动以至贵之燕菜居先,是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果何所取?
(节选自[清]张昀《琐事闲录》,新华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注释]①迁染:影响,改变。②僭(jiàn)渎拟伦:超越本分,模仿摆阔气的那类人。③(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④宦派:官宦的气派。
47.结合甲诗内容,揣摩“长叹”的丰富意蕴。
48.用“/”为【乙】文画横线的内容断句,限2处。
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
49.结合资料卡,将【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是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果何所取?
【资料卡】
果:①木本植物结的果实;②实现,完成;③结局,结果;④终究,终于。
(出自《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出版)
50.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叙述了当时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的现象。
B.乙文认为“奢而不制”,会产生竭尽财力追求时尚的弊端。
C.丙文中,乡村筵席数十味只觉平常,意在表明此地极富裕。
D.甲诗买花与丙文筵席都可以印证乙文“其弊为奢”的观点。
(2023·江苏扬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苏堤清明即事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乙】
扬州清明
【明】张岱
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①。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规妆藻野,袨服②缛③川。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④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⑤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⑥;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方美人⑦之思,而余目盱盱⑧,能无梦想!
(节选自《陶庵梦忆》,有删减)
【注】③展墓:扫墓。②袨(xuàn)服:华美的衣服。③缛(rù):繁密的彩饰,这里作动词用,解释为“像繁密的彩饰一样布满”。④高阜(fù):高山。⑤阮(ruǎn):一种弦乐器。⑥横披:长条形的横幅。⑦西方美人:出自《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表达出对圣明君主的企盼,对故国的思念。⑧盱(xū):瞪大眼睛直视。
51.从甲诗的“ ”字和乙文中的“ ”字看出清明这一天出城的人非常多。
52.借助以下方法和例句,完成表格。
方法 例句 解释加点字词
借助课内积累 是可谓善学者矣 (1)是日( )
借助常用成语 老少咸宜 (2)无不咸集( )
借助相邻字词 劈阮弹筝 (3)劈阮弹筝( )
借助课内积累 年且九十 (4)舒长且三十里焉( )
53.本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鲜活的“清明扬州图”,请展开想象,分别描述划横线句子的画面。
(1)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
(2)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
54.为了更好地传播“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扬扬和州州设计了“清明”宣传海报(见下图),其中还需增加对清明习俗的介绍,请你根据以上诗文内容简要概括。

55.对于扬州清明之景,作者如何评价?请结合下句加点字,进行分析。
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
56.甲诗和乙文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2023·江苏镇江·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①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②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乙】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丙】
陈涉
唐·周昙
秦法烦苛霸业隳,一夫攘臂万夫随。
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注释】①罢:通“疲”。②与:赞同,帮助。
5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上谒陈涉( )
②被坚执锐( )
③为秦益敌( )
④卒亡秦族( )
5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②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59.【乙】文说“秦失其政”,请从【甲】文或【丙】诗中找出依据,并简要回答。
60.【丙】诗中称陈涉为“英雄”,请从【甲】文中提取三个四字短语来印证。
61.张耳、陈馀谋划的“帝业”之策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江苏宿迁·二模)班级开展“古典中的和文化”主题研讨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且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光于物澹然④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
客中初夏⑤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⑥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①郭子仪、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澹然:恬静的样子。⑤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竭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创作此诗。客中,旅居他乡做客。⑥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62.小华在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时,有几个字词不理解,请你帮他解惑。
(1)但乞贷妻子 贷
(2)子仪趋堂下 趋
(3)旦年且八十 且
(4)语未尝妄 未尝
63.小夏对材料二中画线句的朗读存在困难,请你用“/”断句。(限三处)
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64.材料一、材料二中分别有个句子小文不太明白意思,请你帮她翻译。
(1)因涕泣勉以忠义。
(2)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6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材料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的画面。
66.小明觉得材料三中“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一句另有他意,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看法。
67.“和文化”包含了和平、和睦、和合(和睦同心)、和谐、和气、和善、和美(家庭幸福)等内涵,请你对以上三则材料中体现的“和文化”依次进行挖掘分析。
(2023·江苏常州·一模)阅读甲、乙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判论战》)
【乙】
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抚,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热,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大宗:唐太宗,李世民。(2)踊贵(yǒng guì):指价格上涨。③嗟怨:叹息怨恨。
6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又何间焉
(2)小信未孚
(3)饥馑尤甚
(4)咸自归乡
6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
70.阅读上面两则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和太宗有怎样相同的政治理念?
(2)乙文中唐太宗的哪些做法“得人心”?
71.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十分精炼。
B.甲文中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的鄙陋,又显示了曹刿的远谋。
C.乙文中唐太宗即位时,因为水灾霜灾而连年欠收,加上外族骚扰,百姓怨声载道。
D.从乙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是一个心忧天下,心系百姓的明君。
(2023·江苏淮安·三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⑤沣(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沣、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72.请用“/”给下面的文字划分朗读停顿。(划一处)
梁之上有丘焉
7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止四百
②以兹丘之胜
③今弃是州也
④陶后鲜有闻
74.翻译句子。
①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75.结合【甲】文具体内容,分析作者买下小丘的原因。
76.【甲】【乙】两文借小丘和莲花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趣?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江苏泰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①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诚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传:通“转”,辗转。鬻(yù):卖。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选自《马说》)
【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乃天下笑乎( )
②彼诚贤( )
③敌国且畏( )
④曾益其所不能(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使百里奚虽贤 故虽有名马
B.饭牛于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缪公遂用之 策之不以其道
D.亡虢而虏晋 信贤而任之
7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
79.翻译下列句子。
(1)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80.结合以上三段文字,说一说,从百里奚的经历中,你读到了哪些人才观。备战2024年多省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15篇80题最新精选试题解析版
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江苏徐州·三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①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③前!
【注释】①此首写春日画船载酒宴游之乐事,当作于公元1049——公元 1050年,词人贬官颍州任上。②六ㄠ: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③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乙】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②也!”崇宁、大观③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丙】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尊王为皇,王夫人为后。帝不敢当。于是御史吕诲等诋修主此议,争论不已,皆被逐。惟蒋之奇之说合修意,修荐为御史,众目为奸邪。之奇患之,则思所以自解。神宗初即位,欲深护修。访故宫臣孙思恭,思恭为辨释,修杜门请推治。帝使诘思永、之奇,问所从来,辞穷,皆坐黜。修亦力求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明年,迁兵部尚书、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辞不拜,徙蔡州。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⑤,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⑤止散青苗钱:前一期青苗钱的本息农民未能如期支付时,要停发下一次的青苗钱。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减少政府损失,缓和社会矛盾。
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访故宫臣孙思恭
(3)辞不拜
(4)修以风节自持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前后类如此 佛印绝类弥勒
B.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既数被污蔑 同舍生皆被绮绣
D.及守青州 及鲁肃过寻阳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惟蒋之奇之说合修意,修荐为御史,众目为奸邪。
5.下面对【甲】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景,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欢娱的景象;下片着重议论,阐述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感受。
B.下片“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C.本词亦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
D.本词语言清丽质朴,意境疏放清旷,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6.欧阳修谥号为“文忠”。请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和《醉翁亭记》分析原因。
【知识小卡片】
谥号: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比如汉武帝,在位时大,赞其“威强睿德”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常见名臣的谥号如文正(范仲淹)、忠武(诸葛亮)等。
【答案】1.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2.(1)就 (2) 原来 (3) 接受 (4) 用 3.C 4.只有蒋之奇的意见符合欧阳修的意思,欧阳修举荐他为御史,而大家都视他为奸邪之徒。 5.A 6.通过甲诗和《醉翁亭记》可知欧阳修文采斐然,所以给他加谥号“文”;通过乙文中通过他对苏东坡的文章的喜爱和预见,可见欧阳修欧阳不仅有文学才华,而且胸怀开阔,品德高尚;通过丙文中可以看出他高风亮节,淡泊名利。通过《醉翁亭记》可以看出他虽然被贬官,仍然心系百姓,能做到与民同乐,这些都表现他对国家、朝廷的忠心。因此给他加的谥号是“文忠”。
【解析】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虽台谏官论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虽”是连词,表示“即使”,“台谏官”是主语,“论事”是谓语,表示“台谏官”的行为;“亦必以是非诘之”与前面的“论事”构成并列关系,共同描述台谏官的行为。其中,“亦”表示“也”,“必”表示“一定”,“以是非诘之”表示“用是非来责问他”“以是怨诽益众”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其中“以是”表示“因此”,“怨诽”表示“怨恨和诽谤”,“益众”表示“越来越多”。
正确划分为: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辄:就;
(2)句意为:于是就此事询问曾任宫臣的孙思恭。故:原来;
(3)句意为:推辞而不接受。拜:接受;
(4)句意为: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以:用。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都是“像”;
B.两个都是“再”;
C.被/同“披”,穿着;
D.两个都是“等到”;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题句重点词语:惟:只有;说:意见。合:符合。荐:举荐;众目为奸邪:大家都视他为奸邪之徒。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下片着重抒情,阐述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感受;
故选A。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小卡片中知识可知,“文”应该是指他的诗文俱佳,“忠”是指他对国家对朝廷忠心耿耿。从甲诗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很有文学才华,符合“文”的特征;
乙文中通过他对苏东坡的文章的喜爱和预见,可见欧阳修欧阳修胸怀开阔,品德高尚,看人很准,对事情的发展有预见性,不仅会写文章,而且有很高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是一个对朝廷忠诚的臣子。
丙文中“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可见他高风亮节,淡泊名利。
根据“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可见他不畏权贵,不计私利,为民请命的品格,这些都表现他对国家、朝廷的忠心。通过《醉翁亭记》可以看出他虽然被贬官,仍然心系百姓,能做到与民同乐。所以给他的谥号叫“文忠”,可谓实至名归。
【点睛】参考译文:
【乙】
苏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一天与欧阳裴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更不会谈及我!”崇宁、大观年间,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人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丙】
欧阳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从来都是尽其所言,没有什么隐瞒。待到他治理政事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则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论事,他也必定问明是非,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英宗想要崇奉生父濮王,于是诏令有关官员讨论该当如何,都说应当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的爵位。进封大国爵位,则又于礼不合。所以中书的意见与大家不一样。太后发出手谕,允许英宗称亲,尊称濮王为皇,三个夫人为后。皇帝下诏谦让。于是御史吕诲等人就此事诋毁欧阳修,争论不已,都被贬逐。只有蒋之奇的意见符合欧阳修的意思,欧阳修举荐他为御史,而大家都视他为奸邪之徒。蒋之奇为此事很担忧,于是寻思怎样使自己解脱。宋神宗刚即位,想治欧阳修以重罪。于是就此事询问曾任宫臣的孙思恭,孙思恭为欧阳修作了辩解开脱,欧阳修闭门不出,请皇上查究此事。宋神宗派人去诘问彭思永、蒋之奇此事的来龙去脉,结果他们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都被贬斥。欧阳修也极力请求斥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亳州知州。次年,迁为兵部尚书、青州知州。改任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推辞而不接受,徙任蔡州。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辞官。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以乞求辞官更加迫切。熙宁五年(1072),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
(2024·江苏·三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亮①躬耕陇亩②,好为《梁父吟》③。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④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⑤。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⑥之,谓⑦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⑧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⑨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陈寿《隆中对》)
【丙】
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亮:诸葛亮。②陇亩:田野,草野。③好(hào)为《梁父吟》: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④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赞同,称许。⑤谓为信然:说是确实如此。谓,说。信然,确实如此。⑥器:认为有才能,器重。⑦谓:对……说。
7.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时先主屯新野 屯:
(4)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咨臣以当世之事 何陋之有(《陋室铭》)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凡三往,乃见 乃悟前狼假寐(《狼》)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1.对选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危难之间,委以重任,其目的是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B.甲文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C.甲乙两文皆写诸葛亮躬耕陇亩,可见他对幽居隐逸生活十分的向往。
D.乙文中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12.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体会“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7.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8. 亲自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驻扎,驻守 访问,拜访 9.D 10.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11.C 12.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虚写了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是一个完整句子,其后可断开,“凡三往”是“乃见”的前提,中间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在南阳亲身耕种。躬:亲自。
②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③句意为: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屯:驻扎,驻守。
④句意为: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诣:访问,拜访。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以:介词因为/介词,按照;
B.之: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C.也:用在句末,判断句的标志/语气词,放在疑问句尾加强疑问的语气;
D.乃:都是副词,才;
故选D。
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此:这。就见:去拜访。屈:委屈。宜:应该。顾:拜访。
1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章内容。
C.甲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意思是只希望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据此可知诸葛亮躬耕陇亩只为保全性命,淡泊名利,所以“可见他对幽居隐逸生活十分的向往”的理解赏析不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诗句的情感。
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时的时局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感奋激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乙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意思是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可知“辞后主”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犹闻”意思是:好似还能听。据此可知为虚写,虚写了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
“不复卧南阳”意思是: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据此可知“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只希望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时的时局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感奋激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危难的时候,我接受重任奉行使命,自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如此。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2023·江苏南京·三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游瓜步山记
梅曾亮
道光七年二月十六日,客六合官署,与同人游瓜步山。余与翰初①先登。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佛像皆剥落坐尘埃中,老农数人踞阶下议社事。方怅然欲归,而主人偕数客至,移肴核②于补山亭。两峰翼张,亭承其腋。盖去庙西不数十步,而冈隆谷洼,匿蠢献秀,远江近渚,回澜就目,杂花周阿,迎桃送杏。既醉饱,复登西岸之太平庵。山风冷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诸人皆错愕瞪视,既乃太息坐卧其下,日暮而后去。此一日中事耳,吾两人胸臆愉塞③,殆如隔人世事。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辽海出版社,有删改)
【注】①翰初:作者友人。②肴核:肉类和果类食品。③愉塞:愉悦阻塞,指心情变化大。
【乙】
东园观梅
陆游
出世仙姝①下草堂,高标肯②学汉宫装。
数苞冷蕊愁浑破,一寸残枝梦亦香。
问讯不嫌泥沾屐,端相③每到月侵廊。
高楼吹角成何事,只替诗人说断肠。
(选自《陆游全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注】①仙姝:仙女,这里指梅花。②肯:岂肯,怎么肯。③端相:仔细地观赏。
1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两峰翼张,亭承其腋。
15.诗文都体现了“胸臆愉塞”的情感变化,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与友同游瓜步山,眼前残旧破败的古庙让他怅然若失。
B.甲文中作者欣赏了补山亭的秀美景色,感到心旷神怡。
C.甲文中的太平庵老梅,让作者惊愕、叹息,驻足良久,心情阻塞。
D.乙诗前六句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赞美,尾联由吹角声引发了伤感之情。
16.诗文都写到梅花,请结合内容分析梅花的写法有何异同。
【答案】13.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 14.两座山峰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补山亭就座落在翅腋处。 15.C 16.手法之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不仅对梅花进行了正面描绘,还描写观赏者对梅花的赞叹、流连之态,侧面衬托梅花之芬芳和清雅。
手法之异:甲文未见其花,先嗅其香,循香寻梅,突出见到百年古梅的惊喜之情。乙诗把梅花比作下凡的仙女,极言梅花的清雅脱俗。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高过楼房,荫蔽一亩地,正在盛开。“高出楼”写高度,“大荫一亩”写范围,“方盛开”写状态;据此断句为: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重点字词:
翼张:像张开的翅膀一样;腋:腋窝。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依据“此一日中事耳,吾两人胸臆愉塞”可知,两人心情变化大是因为一天中的事情。登瓜步山,看到“古庙数楹,无棂槛可据,佛像皆剥落坐尘埃中”;去补山亭,“盖去庙西不数十步,而冈隆谷洼,匿蠢献秀,远江近渚,回澜就目,杂花周阿,迎桃送杏”,看到太平庵中老梅“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所以,心情阻塞不仅因为老梅,还有因为看到其他的景物。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相同之处:《游瓜步山记》中,“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正面写梅花长得高大,“诸人皆错愕瞪视,既乃太息坐卧其下,日暮而后去”写游人的赞叹流连,侧面写花的芬芳。《东园观梅》中,“数苞冷蕊愁浑破,一寸残枝梦亦香”正面写花的样子,“问讯不嫌泥沾屐,端相每到月侵廊”通过游人写出花的清雅。
不同之处:《游瓜步山记》中,“山风冷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意思是“山风清凉,异香从寺中飘出,原来是两株几百年树龄的梅树”,写还未见到花,先嗅到一股异香,循香寻梅,突出见到百年古梅的惊喜之情。
《东园观梅》中,“出世仙姝下草堂,高标肯学汉宫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梅花比作下凡的仙女,表现了梅花的清雅脱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道光七年二月十六日,我客居在六合官署处,与朋友游瓜步山。我和翰初先登山。有古庙数间,没有窗格门槛,佛像色彩剥落坐在尘埃中,几个老农蹲在台阶下,商量祭社的事。正要失望返程,主人领着几位客人一块回来了,于是将菜品移到补山亭,这里两座山峰像张开的翅膀一样,亭子正好位于两山的腋窝位置。大约离庙向西不过几十步,而山冈隆起,山谷低洼,轻轻蠕动,献出美景。远处的江水,近处的水中陆地,波涛回旋,映入眼帘,各种花开在四周,杏花落后桃花开。已经酒足饭饱,又去登西峰的大平庵。山风清凉,异香从寺中飘出,原来是两株几百年树龄的梅树。高过楼房,荫蔽一亩地,正在盛开。大家都吃惊地瞪着眼睛看,然后感叹着坐或躺在树下,太阳落山后才离开。这是一天中的事罢了。我两人内心又愉悦又堵塞,犹如隔绝世事。
(2023·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日登云龙山憩放鹤亭
清·阎焜贞
百仞冈头碧可攀,凭栏放眼到尘寰。二分红杏三分柳,万里黄河九里山①。
乱石盘盘羊可叱,晴云冉冉鹤知还。风流仿佛今仍在,春水时鸣涧谷间。
【注】①黄河:黄河故道,由徐州城西北,经东北绕流东南。九里山:在云龙山西北十余里。
(乙)
游云龙山记
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①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此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时,时溥为节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败溥军于石佛山下,即其地也。
丙寅冬,自京师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过徐,欲登兹山,以览其胜。都司周君寅之与予联舟,实陪以行。午抵山麓,跻磴而上。入寺,观所谓石佛者,像仅半躯,崇可二丈,广倍之。左右侍卫之像,皆凿石所为。山之阴,度黄茅岗,忆苏文忠公诗“乱石如羊”之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张山人放鹤亭故址,苏公所与记者,后之人创三贤堂于上。三贤,为昌黎韩子、苏公暨陈师道。盖昌黎尝为州推官,苏公尝知州事,师道则州人而教授于学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诚有如苏公所云。而子房、楚王二山,至戏马之台,皆历历在目,予窃有感焉。
徐为古战争地,而楚汉其尤也。方高帝之起丰沛,子房佐之,百战蹙项,竟有天下。使当时而无子房,汉之为汉,殆未可知。然则项氏之灭,虽谓子房灭之可也。彼淮阴侯者,功非不伟,直搏兔迳鹿辈耳,乌足以望子房!而今皆云散鸟没,消歇不存。千载之下,遗迹断碑,荒林烟草,适足以资人之慨叹,而逸民高士,乃独笑傲其间而已。
予于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闲之肆志也。虽然,予欲逃名而未能者,安得雪月之夕,悲歌剧饮于斯,以续招鹤之辞?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姑②记之以侯。
(选自明·都穆《游云龙山记》)
【注】①州志:《徐州志》。②姑:姑且,暂且。
17.请赏析甲诗颈联。
18.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元 朱 泽 民 记 谓 宋 武 帝 微 时 尝 憩 宿 于 是 有 云 龙 旋 绕 之 异
1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观所谓石佛者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崇可二丈,广倍之 请广于君
C.山之阴 阴风怒号
D.诚有如苏公所云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
(2)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姑记之以俟。
2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作者春日憩于云龙山顶放鹤亭所见周围的美丽景色,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B.乙文首段写了云龙山的位置,历史渊源和得名的由来。
C.甲诗和乙文中都表现出作者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和对隐逸于山林自由生活的向往。
D.甲诗和乙文都表现出对古时风流雅士的羡慕和赞赏。其实身在哪里不是最重要的,要有一颗超脱的心,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答案】17.颈联运用典故和对偶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登上云龙山在放鹤亭眺望美景,看到眼前犹如群羊的乱石,想到苏轼《登云龙山》的诗句和张山人驯鹤,仙鹤自己知道回宿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古人潇洒豁达的羡慕赞美和自己悠闲自得、喜悦舒畅的心情。 18.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 19.D 20.(1)云龙山位于徐州城南二里之处,州志记载它山有云气,弯弯曲曲像龙一样,因此得名。(2)张山人如果泉下有知,能不清冷地乘着风而来吗?姑且记下这事来等待吧。 21.C
【解析】17.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颈联“乱石盘盘羊可叱,晴云冉冉鹤知还”意思是:乱石曲折回绕,山石奇异,白云慢慢地升起白鹤返回。“羊可叱”源见“叱石为羊”。形容山石奇异。“乱石”对“晴云”,“盘盘”对“冉冉”,“羊可叱”对“鹤知还”,运用对偶,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登上云龙山在放鹤亭眺望美景,看到眼前犹如群羊的乱石的景象。宋杜绾《<云林石谱>序》中有:“叱羊射虎,挺质之尚存;翔燕鸣鱼,类形之可验”,苏轼《登云龙山》中有诗句“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所以颈联中“乱石盘盘羊可叱”是作者想到了这些诗句;“晴云冉冉鹤知还”运用张山人驯鹤,仙鹤自己知道回宿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古人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的羡慕赞美,自己悠闲自得、喜悦舒畅的心情。
18.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名词代词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语气词和连词往往该断句),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意思是:元代朱泽民记提到宋武帝外出巡视时,曾在此山留宿歇息,有一条云龙绕着他飞不肯离开。“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点明事件;“尝憩宿于是”是“有云龙旋绕之异”的前提。
此句限断两处,故断句为: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动词,看/名词,景象。
B.名词,宽/动词,扩大。
C.名词,北面/形容词,阴冷。
D.副词,确实/副词,确实。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许:左右,大约;谓:称;蜿蜒:弯弯曲曲;如:好像;故:因此;名:命名。
(2)知:知道;泠:清冷;御风:驾着风;姑:姑且;以:来;俟:等待。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 有误,甲诗抒发了作者对古人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的羡慕赞美,表现了自己悠闲自得、喜悦舒畅的心情。没有表达对隐逸于山林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云龙山位于徐州城南二里之处,州志记载它山有云气,弯弯曲曲像龙一样,因此得名。元代朱泽民记提到宋武帝外出巡视时,曾在此山留宿歇息,有一条云龙绕着他飞不肯离开。因此得名。山又名石佛山,唐昭宗时,当时溥是节度使,朱全忠派儿子朱友裕在石佛山下打败溥的军队,就是这里。
丙寅年冬天,我从京师去南都赴任。十一月乙酉经过徐州,想登这山,浏览胜景。都司周君寅之与我同舟,其实是为了陪我出行。午时抵达山麓,拾级而上。入寺,看到所谓石佛者,石像仅剩半躯,高约二丈,宽是高的一倍。左右侍卫之像,都是凿石所成。山之北,是黄茅岗,想起苏轼的诗“乱石如羊”之句,我瞻仰眺望良久。它的下面就是宋代张山人放鹤亭旧址,苏轼曾经记录过这人(张山人)的事情,后人在此建三贤堂。三贤,是昌黎先生韩愈、苏轼和陈师道。大概韩昌黎曾任徐州推官,苏轼尝任州知府,陈师道是本州人且在此教书。我登高望远,一州之山,冈岭四合,隐约如大环一样,确实如苏轼所说。而子房、楚王二山,直到戏马台,都历历在目,我暗生感慨。
徐州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尤以楚汉为甚。当时汉高祖起于丰沛二县,张良辅佐他,百战之后击败项羽,终于拥有天下。假使当时没有子房,(以后)是否有汉朝,还真不好说。项羽之亡,即使全部归功于张良也是可以的。淮阴侯韩信,功劳并非不高,但只不过搏兔逐鹿之辈罢了,哪里能够望张良项背!(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如云散如鸟飞,消失不见。千年之下,遗迹断碑,荒林烟草,只适合给后人增添感慨,而逸士高人,就独自笑傲于其间罢了。
我于是知道功名累人,不如在幽闲之地陶冶性情。即使这样,我想逃离名利却依然不能,哪里能够在雪月之夕狂歌畅饮于此,而续写(张山人)招鹤之辞?张山人如果泉下有知,能不清冷地乘着风而来吗?姑且记下这事来等待吧。
(2023·江苏徐州·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登快哉亭① 【宋】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露已依山。
度鸟②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注】①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为苏轼所取。②度鸟:飞鸟。
【乙】
先生姓陈,讳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幼好学。年十六,谒南丰先生曾公巩,曾大器之,遂受业于门。元丰四年,神宗皇帝命曾典史事,曾荐为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枢密章公惇高其义,特荐于朝,而终不往。元祐初,翰林学士苏公轼与侍列荐,起为徐州教授。未几,除太学博士。言事者,谓先生尝诣南都①见苏公,遂罢移颖州教授。绍圣初,又以余党②罢换江州彭泽令,未行。
先生犹不言仕者凡四年。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初,先生学于曾公,誉望甚伟,及见豫章黄公庭坚诗,爱不舍手,卒从其学。衍从先生学者七年,所得为多。窃惟先生之文,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语精妙。先生之文早见称于曾苏二公,今贤士大夫竞收藏之。
(节选自《后山陈先生集记》<宋>魏衍 有删改)
【注】①南都:南京。时东坡外放杭州,经由南京,陈师道旷官离守,越境相送。②余党:苏轼因乌台诗案再次被贬,陈师道亦再受牵连,故称其为余党。
22.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 以 讨 论 为 务 盖 其 志 专 欲 以 文 学 名 后 世 也。
23.黄庭坚曾说:“闭门觅句陈无己”,是说陈师道作诗很讲求字句的锤炼,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说说《登快哉亭》一诗中颔联“隐”、“依”两词的妙处。
2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曾荐为其属 忠之属也 B.以白衣难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C.爱不舍手 太丘舍去 D.见称于曾苏二公 不以千里称也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谒南丰先生曾公巩,曾大器之,遂受业于门。
(2)先生之文早见称于曾苏二公,今贤士大夫竞收藏之。
26.“文化名城”小组的小彭,极力推荐同学们并不是很熟悉的陈师道作为徐州名片之一。他说陈师道“有情有义、博学多才而又恬淡自适”,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加以说明。
27.“文化名城”小组下列分析有一项不恰当,请你帮他们挑选出来( )
A.《登快哉亭》一诗开门见山,直写登临所见。首联描绘徐州城下,一条盘旋曲折的江水绕城而流,泉水冲激乱石。流动的江、泉,在静止的城、石中流淌,虚实相生,营造了一个幽寂静阒的环境。
B.《登快哉亭》一诗到结尾才点出“登临”,尾联以“兴不尽”概括前面三联,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兴犹未尽,依依不舍,反衬出景的可爱。
C.陈师道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十六岁时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曾巩的赏识。
D.陈师道曾获得许多有名望的人的推荐,但仕途并不如意。
【答案】22.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 23.“隐”即“隐入”、“隐没”,“依”即“依傍”、“依偎”(解释恰当即可),“隐”“依”二字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这两个词赋予夕阳、暮霭以动态:或者赋予自然现象以人性),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的景象,富有情趣(或富有画面感。) 24.C 25.(1)拜见曾巩,曾巩非常器重他,于是收他为弟子。(2)先生的文章早年被曾巩苏轼称赞,现在很多贤士大夫也争相收藏。 26.有道理。为表对苏东坡的知遇之恩的感激,冒着被惩处的危险,专程到南京相送,说明他的有情有义。从小勤学苦读,16岁时就得到曾巩的赏识,还有苏轼的赞赏。诗文也被世人推崇,竞相收藏,说明他的博学多才。一生官场并不如意,但他却能专心于诗文创作,从《登快哉亭》的颈联“奔云亦自闲”,说云闲,也说自己闲,语意双关,表达诗人悠闲自乐、恬淡平静的胸襟与意趣。 27.A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每天以谈论诗文为要务,非常专心致志,想以文学闻名于后世。故可断为: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
23.)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解释词义,再结合诗句含义具体分析。
“隐”是“隐入、隐没”的意思,“依”是“依傍、依偎”的意思。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间落照图。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在山间升起了。这两句虽然意思略相重复,然而造语工巧,特别是隐地、依山,形象而具体,读来如身历其境,隐、依二字本来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这里用来形容太阳与暮霭,就赋予客观的自然现象以人性,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异常生动,与柳宗元笔下的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始得西山宴游记》),境界相近。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部属、下属/类、种类;
B.为难,难为/危难、困难;
C.都是“舍弃、丢下”的意思;
D.称赞/著称;
故选C。
2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①谒:拜访;器:器重;遂:于是,就。
②见称:被称赞;竞:争相。
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根据乙文“言事者,谓先生尝诣南都见苏公,遂罢移颍州教授”句可知:陈师道为表对苏东坡的知遇之恩的感激,冒着被惩处的危险,专程到南京相送,说明他的有情有义;
由乙文“年十六,谒南丰先生曾公巩,曾大器之,遂受业于门”句可知:陈师道从小勤学苦读,16岁时就得到曾巩的赏识,还有苏轼的赞赏;
由乙文“先生之文早见称于曾苏二公,今贤士大夫竞收藏之”句可知:陈师道诗文也被世人推崇,竞相收藏,说明他的博学多才。
由乙文“元祐初,翰林学士苏公轼与侍列荐,起为徐州教授。未几,除太学博士。言事者,谓先生尝诣南都见苏公,遂罢移颖州教授。绍圣初,又以余党②罢换江州彭泽令,未行”可知:陈师道一生官场并不如意,但他却能专心于诗文创作;
从诗歌《登快哉亭》的颈联“奔云亦自闲”,可知,陈师道说云闲,也说自己闲,语意双关,表达诗人悠闲自乐、恬淡平静的胸襟与意趣。
2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根据诗歌“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一句可知,前半句写静态的城墙与江水,后半句写动态的流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选项中“虚实相生”理解有误;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乙】先生姓陈,名讳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江苏彭城人。从小就勤奋好学,十六岁时,拜见曾巩,曾巩非常器重他,于是收他为弟子。元丰四年,宋神宗下令曾巩掌管五朝史事,就推荐陈师道做自己的僚属,朝廷以陈师道是一个普通平民感到为难(拒绝了)。枢密府章惇认为他德行不一般,特地向朝廷推荐了他,但是最终也没有去。元祐初年,翰林学士苏轼及身边的人极力推荐,他才被起用为徐州教授,不久,担任了太学博士。可是谏官却劾奏他在徐州做官时曾越州界去南京见苏轼,这样他又被改任教授颍州。绍圣初年,又因受东坡牵连调他为彭泽县令,他未去赴任。
先生陈师道不在仕途共四年。诗书相伴,每天以谈论诗文为要务,非常专心致志,想以文学闻名于后世。当初,先生拜曾巩为师,名气声望已经很大,等见到黄庭坚的诗,爱不释手,最终又向他学习写诗之道。魏衍我跟随先生学习了七年,收获很多。我认为先生写文章,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语精妙。先生的文章早年被曾巩苏轼称赞,现在很多贤士大夫也争相收藏。
(2023·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小新和小生一起参加“高山仰止,回望东坡”主题活动。通过阅读三则材料,一起探寻这位文化巨擘不朽的魅力。
【甲】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偃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②。长记平山堂③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④,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张怀氏,字僱俭。②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③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④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
【乙】
二红饭
(朱)苏轼
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A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丙】
某①启:仆居东坡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B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③也。言此,____________。
(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①某:指章惇,苏轼友人,当时在京为官。②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③黑牡丹:牛的戏称。
【批注1】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不识”与“识之”,形成对比,看似语气平常,却有一丝惊喜,他以患难与共的妻子为豪。
28.甲词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
29.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评价甲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阔心胸,推倒豪杰”。小新表示不解,请就“超旷”二字结合甲词下片内容替他解惑。
3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法 当 以 青 蒿 粥 啖 之
31.小生认真整理了一份文言资料,请参考表格提示的内容帮他补全字解答案。
重点字词 可借助的资料或知识 思考后的答案
乃课奴婢 查字典法:①〈动〉试验,考核。②〈动〉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③〈动〉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 (1)(填序号)
舂以为饭 汉字联系法: 图为“舂”的象形字示意图 (2)
身耕妻蚕 课内迁移法:介胄之士不拜 (3)
聊以卒岁 成语迁移法:聊以慰藉 (4)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
33.请仿照乙文批注,从AB两句话中任选一处做批注,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
选 ,批注:
34.小新发现丙文结尾处有漏缺,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帮他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阐明理由。
A发公千里一笑。 B.方知农舍生活苦至此也。 C.乃忆滴此久矣。
选 ,理由:
【答案】28.示例一: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
示例二: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29.超旷,高远旷达。下片的描写和议论,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30.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31.(1)② (2)捣米 (3)名作动 养蚕 (4)姑且 32.今天又让做饭的人煮饭时掺杂小红豆,味道特别好。 33. 示例一批注A: 粗劣的食物,苏轼却能从味道、感受等多种角度写出了大麦饭给一家人带来的轻松愉悦,欢快和谐,充满着生活情趣。
示例二批注B:苏轼被谪居乡野,非但没有一丝忧愁之态,言语中还颇有洋洋自得、眉飞色舞的夸耀之意,他真是可爱可敬。 34. 【示例】A 苏轼郑重写信告诉章惇如此等小事,只为了让千里之外的章惇一笑。信中苏轼以轻松洒脱的文字,饶有兴致地向友人讲述村舍琐事趣事,借以倾吐自己领略乡间生活情趣后的闲逸与欣喜。苏轼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在淳朴、宁静的田园劳作,获得了自由、恬静的心境,疗治着贬谪后心灵的创伤。
【解析】28.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相关知识。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象征、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解题关键要理解诗句意思,再加以分析。虚实结合:指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联想即以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连接唤起类似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两种表现手法均是为了表现……的特点,表达……的情感。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大意为:“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大意为:“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接着是回忆镜头,为虚写,以想象对眼前景象进行侧面描写。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意境。综上,表现手法由虚实结合、联想。
29.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大意为:“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这里写出了一种旷远的意境,显得尤为别致,突出一种浩然之气;“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大意为:“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此处议论豪放,气势宏伟,显出精神的磅礴之势;最后两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大意为:“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这里通过议论和抒情的手法,写出了具体的自然状态,显示出一种大义凛然的风貌和豁达的精神情怀。同时也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可据此分析。
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生病的牛)吃。
“法”表示按照方法,为状语;“当以青蒿粥”表述用青蒿熬粥,表明具体救治这头牛的方式;“啖之”表示结果,要将粥喂给牛吃。
故断句为: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资料提示。
(1)根据句意:所以督促奴婢。可知,课:督促,故选②;
(2)根据象形字图片是人在做米,又根据句意:舂米做成饭。故舂为动词:捣米;
(3)利用方法提示来解释加点字的释义。根据提示,是词类活用,即名词作动词,喂蚕;句意: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种桑养蚕。
(4)“聊以慰藉”的“聊”是“姑且”的意思,可知加点词也是这个意思。
3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
复:又;令:让;庖人:厨师,这里指做饭的人;尤:格外。
33.本题考查给句子作批注。A句意思是:但到中午肚子饿了,将这些大麦米饭用开水或米汤泡一泡,自然是甘酸浮滑,还是可以充饥的,有西北村落的气味。困苦的生活中,苏轼仍能苦中作乐:粗劣的食物,他却能从味道、感受等多种角度写出了大麦饭给一家人带来的轻松愉悦,欢快和谐,充满着生活情趣,表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
B句意思是:不要说我被贬官居住在这里之后是老农夫,我一向就是一个老农夫。苏轼被贬官到这个地方,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对现实痛苦的人生进行淡泊而又欢悦的自我调节,环境的磨难炼就了他通达的性情,信里还跟友人拉家常、说故事,一件不足挂齿的牛生病的小事,他都能洋洋洒洒写很多,被谪居乡野,非但没有一丝忧愁之态,言语中还颇有洋洋自得、眉飞色舞的夸耀之意,他真是可爱可敬。由此可见苏轼的轻松与洒脱。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掌握。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文言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行解答。本文苏轼轻松而又自豪地写信告知对方,他已亲自开垦梯田,播种稻谷。尽管耕作或许艰辛而单调,收获又是那样微薄,仅能赖以度日,然而,正是这种富有乡村情调的劳作,弥合了他的心灵创伤,唤起他无限自豪感:这是一块无所拘束的天地,他撒下了汗水,留下了脚印。苏轼饶有兴趣地告诉对方一件有趣的事。不难想象他命笔诉说时那种眉飞色舞的神情,那种轻松、洒脱的情怀。他在倾吐自己领略乡间生活情趣之后的轻逸、愉快,他是希望与对方共享这种乐趣。选项中“发公千里一笑”意为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您一笑,有与对方分享乐趣之意;选项“方知农舍生活苦至此也”意为现在才知道农村生活的贫苦大概就是这般,有向对方倾诉心中愁苦之意;选项“乃忆滴此久矣”意为于是就对这个地方怀念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分享喜悦之意。故“发公千里一笑”与其语境相符,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乙】
今年苏东坡播种的大麦收获二十余石。想卖这些大麦但价格非常低,正好家里的粳米吃光了,所以督促奴婢将大麦舂后把它做成饭。(大麦是粗粮)嚼它在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他的小儿女互相调笑,说是嚼虱子。但到中午肚子饿了,将这些大麦米饭用开水或米汤泡一泡,自然是甘酸浮滑,还是可以充饥的,有西北村落的气味。今天又让做饭的人把小红豆和大麦米掺和在一起做成饭,特别有味道,他的夫人大笑说:“这是新样式的二红饭啊。”
【丙】
章惇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种桑养蚕,姑且这样过了一年。昨日有一头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总是把自己当作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決牛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您一笑。
(2023·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夏初雨后寻愚溪①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②,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③,啸歌静炎燠④。
【注释】此诗作于永州时期。①“愚溪”,原作“渔溪”。②霁(jì):指雨后或雪后转晴。③营营:谋求。④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丙】
元和十年,(柳宗元)徙柳州刺史①。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②,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不忍见其若是,即草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禹锡终易连州③。宗元在柳,多惠政,柳人以男女质④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
(选自《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柳州:今广西柳州。②播州:今贵州遵义。③连州:今广东连县。④质:抵押。
35.【甲】诗首联写诗人久雨初晴,独自来到愚溪,绕溪、引杖、 、解带、 、啸歌,从容地迎接炎夏。尾联中“ ”一字可作诗眼,表现作者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达到了自然和人生合一的境界。
36.下列对【甲】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标题: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沿着曲折的溪岸而行。
B.颔联将“寻愚溪”途中所见的最物描写与诗人的动作描写结合起来,饶有情趣。
C.颈联是诗人的自我反省,表达了矛盾的心情:在追求功名与忍受寂寞之间挣扎。
D.诗歌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言志,展现了诗人被贬永州时期的内心世界。
37.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
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 解释加点字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潭西南而望 ①心乐之:
②下见小潭:
联系语境法 ③不忍见其若是:
课内迁移法: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悉赎归之:
38.用“/”为【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即草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39.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会大臣亦有为请者,禹锡终易连州。
40.【丙】文中柳宗元以柳州让禹锡的理由是“ ”,“ 。”(用原文回答)此文从“为友”、“为官”两个角度展现了柳宗元 、 的品质。(用四字短语概括)
【答案】35. 试泉 围竹 静 36.C 37. 对……感到快乐 向下 这样 全、都 38.即草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39.(1)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正好有大臣也为刘禹锡求情,于是刘禹锡的贬谪地改为连州。 40. 播非人所居 且禹锡母老 舍己为人 尽忠职守
【解析】3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引杖试荒泉”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仿照题干中的“绕溪”“引杖”,都是动宾短语,据此第①空可概括为:试泉;
“解带围新竹”写出诗人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仿照前边词语的格式,据此第②空可概括为:围竹;
尾联“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意思是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静下心来缓解炎热的气候。表现出诗人格外豁达、乐观的精神,作者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今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故第③空是:静。
36.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C.有误,“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意思是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表现柳宗元不为处境而烦恼,不为名利困扰的豁达乐观;
故选C。
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渔人甚异之”意思是:渔人对他看到的景象感到十分诧异。“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诧异,由词类活用法可知,“心乐之”意思是心里为之高兴,“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快乐;
“潭西南而望”意思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西南”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西南方,由词类活用法可知,“下见小潭”的意思是,向下看见小石潭,“下”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下。
“不忍见其若是”联系语境法可知,意思为:不忍心看刘禹锡和他母亲这样。是:这样。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男女的穿戴,都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悉”的意思是全,都;根据课内迁移法,“悉赎归之”的意思是以前变卖的东西全部都赎回来了,“悉”的意思是都。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为:于是立即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故断句为: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3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词有:
(1)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去:离开;
(2)会:正好;亦:也;易:改变。
4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不忍见其若是,即草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可知,那时期州司马刘禹锡得到播州刺史的任命后,柳宗元向朝廷奏报,让刘禹锡代替自己去柳州,而自己代替刘禹锡去播州,因为他知道播州环境恶劣,不适宜人居住,况且刘禹锡的母亲年老,两人分别后就要分隔两地,不得相见了。从中可以看出柳宗元为了朋友,甘愿自己受苦,这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据此第①和第②空用原文概括为“播非人所居”和“且禹锡母老”;第③空是:舍己为人;
结合“宗元在柳,多惠政,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可知,在柳州有这样的习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自己也都想办法将子女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可见柳宗元做官时为百姓着想,实行有利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可见他是一个尽忠职守的人。据此第④空可填:尽忠职守。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我,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文: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那时期州司马刘禹锡得到被贬到播州刺史的任命,柳宗元用播州不是人所能居住的地方,而且刘禹锡的母亲健在但年龄已大,不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投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大臣也上奏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柳宗元在柳州时,经常实行好的政策,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为借钱的人想办法,将子女都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2023·江苏盐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③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乙】
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众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⑤;釜⑥之范⑦鲜经,而侈谈莒鼎⑧。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众”“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⑨大业⑩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有删减)
【丙】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擞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有删减)
[注释]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qú):他。③莳(shì):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④匝:满。⑤楚萍:典故楚王渡江得萍,指吉祥之物。⑥釜:指小锅。⑦范:指烧制用的模具。⑧莒(jǔ)鼎:即莒国人制作的鼎器。⑨丐:请求。⑩大业:代指儒家经典。
41.阅读[甲]诗,完成下面题目。
(1)诗中描绘了一家人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请简要分析诗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2)本诗是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画,诗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堪称“神来之笔”,请从修辞角度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这句话。
4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臆度楚萍
(2)釜之范鲜经
(3)俟其生芽
(4)其再栽秧
4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万 事 万 物 之 中 其 无 益 生 人 与 有 益 者 各 载 其 半
4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2)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4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儿”意思是儿童。古代代指儿童的词很多,如“垂髫”“始龀”。
B.“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清明”的到来意味着春季已结束,不再适宜种稻谷。
C.就表达方式而言,甲诗首联重在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描绘了农忙时节一家老小齐上阵为抢农时而忙碌的场景;丙文主要采用说明,将插秧的步骤介绍的很清楚:湿种、播种、分栽。
D.读书人为通过科举谋取功名,往往只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因此宋应星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46.《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要在节目中安排宋应星和一位嘉宾进行跨越世纪的“握手”,实现穿越、相知、共鸣。请结合【甲】诗和【乙】【丙】两文内容,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并简要阐述原因。
备选人物: 《插秧歌》中的农夫 袁隆平
【答案】41.(1)诗歌流露出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佩之情,诗歌描写了农夫一家插秧紧张辛苦,也将他们的劳作场面描写的和谐而富有情趣。
(2)示例1: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人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战场激战般,在稻田里争分夺秒地冒雨插秧,体现了春种的紧张繁忙和农人的艰辛忙碌。
示例2:诗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农家人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战场激战一般,在稻田里争分夺秒地冒雨插秧,体现了春种的紧张繁忙和农人的艰辛忙碌。 42.(1)推测,估计。(2)少。(3)等待,等到。(4)第二次。 43.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 44.(1)本书分成前后两卷,是以五谷为贵而以金玉为贱的意思。
(2)常一亩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亩田。 45.B 46.示例1:我选择《插秧歌》中的农夫。因为诗中农夫是种田好手,他带领全家插秧,种植水稻很有经验,如“秧根未牢莳未匝”。材料丙中宋应星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他们对种植水稻很精通;其次,他们对农忙时农民的忙碌、辛苦以及最后的收成都深有体会,如材料丙中写到“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体现了宋应星关注民生,同情农民的情怀。
示例2:我选择袁隆平。首先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材料丙中宋应星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他们两人在研究领域上有相同之处;其次,材料乙中的“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体现了宋应星关注民生的悲天悯人情怀,这和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追求相通。
【解析】41.(1)本题考查分析情感。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的意思是:叫他吃早饭休息一会儿,低头弯腰也顾不上回答。秧苗未生根还没有插完,照管好鹅儿和那群小鸭。这里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人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家人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朝餐”。手脚不停地忙活着的农夫,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工夫也没有,答非所问地将家人支开:“秧苗刚插下去还没有扎下根来,况且秧还没有莳完。去照管好家里的鹅儿和小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来胡乱糟蹋。”诗人在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夫“低头折腰”的情态进行点染的同时,设计了一段农夫与家人精彩对话的画外音。口语白话、直意曲说的一问一答,加上农夫生性自然、即兴而为的肢体语言,把抢农时雨中插秧的紧张气氛渲染到了极点,也体现了农家劳作场面的和谐和有趣,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笠是兜鍪蓑是甲”的意思是:斗笠做头盔,蓑衣当铠甲。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戴上斗笠,披上蓑衣,雨水淋湿了他们的头发,一直湿到了肩胛。诗人将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叠用,把箬笠和蓑衣分别比作士兵的头盔和铁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即便浑身被雨淋透了,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仍要插秧不辍,由此进一步突出战天斗地、雨中抢插的紧张气氛。
4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却主观推测“楚萍”。度:推测,估计。
(2)句意:连铸锅的型范都很少接触。鲜:接触。
(3)句意:俟其生芽。等到它发芽。俟:等待,等到。
(4)句意:第二次插的秧。再:第二次。
4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万事万物之中”在句子里做状语成分,因此它的后面要断开;“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是做定语成分,其后应断开;句意:万事万物之中,无益于人和有益于人的,各占一半。故断句为: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
4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卷:指代本书。分:分成。前后:指前后两卷。乃:是。贵:以……为贵。贱:以……为贱。之:助词,的。义:意思。
(2)凡:通常。秧田一亩:一亩秧田,定语后置句。所生秧:所培育的秧苗。
45.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
B.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立春。因此“‘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表述错误;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因此“‘清明’的到来意味着春季已结束”表述错误;根据丙文“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可知,浸种期最早的是在春分以前,最晚的则在清明以后,因此“‘清明’的到来意味着春季已结束,不再适宜种稻谷”表述错误;
故选B。
46.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作答时任选一个人物来分析即可。
例如选择《插秧歌》中的农夫。宋应星在丙文里详细介绍了种植稻田一些常识,由此可知宋应星对于种植稻谷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全面,在丙文中他对种植水稻做了详细的介绍。甲这首诗中农夫是以种田为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两个人都对种植稻谷很了解,有共同的话题。其次《插秧歌》中的农夫为了插秧都顾不上吃饭,可见他非常的勤劳朴实,对生活充满热爱,而宋应星研究农民的劳作,关注农民的收成,体现了他对农民的关爱和同情。
例如选择袁隆平。丙中宋应星详细介绍了种植水稻的相关知识,而袁隆平也是专注水稻种植研究,他们关注内容都是水稻,袁隆平研究水稻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吃饱饭,不挨饿,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爱;在乙文中宋应星说本书各章前后顺序,是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安排的,由此也体现了他对关注民生,体恤农民的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乙】事物既以万计,要是都等口授、目见之后去认识,又能获得多少知识?幸而万事万物之中,无益于人和有益于人的,各占一半。只要掌握那些有益于人的,也就够了。世上有些聪明博学者,颇受众人推崇。不过,要是连枣、梨之花都分辨不清,却主观推测“楚萍”;连铸锅的型范都很少接触,却侈谈“莒鼎”.一年以来笔者著书一种,名叫《天工开物》。本书各章前后顺序,是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安排的。还有“观众”“乐律”二卷,其学理太深奥,自想不是自己所长,故临出版时将其删去。恳请那些以科举为大事业的文人,干脆将本书从书桌上扔到一边。因为这部书与考取功名、追求高官厚禄毫不相关。
【丙】浸种期,最早的是在春分以前,叫做社种,最晚的则在清明以后。播种时,先用稻草或麦秆包好种子,放在水里浸泡几天,等发芽后再撒播到秧田里。苗长到一寸多,就叫做秧。秧龄满三十天,即可拔起分插。如果稻田遇到干旱或者水涝,都不能插秧。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老而拔节,这时即使再插到田里,结谷也很少。通常一亩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亩田。插秧后,早熟的品种大约七十天就能收割。至于冬季播种,夏季五月就能收获的,那是广东南部的水稻,因为那里终年没有霜雪。南方平原的稻田,大多都是一年两栽两熟的。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稻。还有一种香稻,由于它有香气,通常专供富贵人家享用。然产量很低,也没有什么滋补的益处,不值得提倡。
(2023·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买花
[唐]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①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②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③。
上张幄幕④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⑤赋!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注释]①喧喧:众多车马出行时的喧闹声。②酬值:买花的钱。③戋戋(jiān)五束素:指花价昂贵。④幄幕:篷帐帘幕。⑤中人:即中等人家。
【乙】
风俗之变,迁染①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②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
(节选自《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版)
【丙】
幼时,见亲友家寻常宴会,多用五簋③四盘。遇大庆吊,始用大小十二盘碗,即称盛馔,海味山珍不过用鸡肉衬垫。前数年,乃均以八簋十簋易之,另具小吃不在此数。近今虽乡居筵席,亦多学习宦派④,数十味只觉寻常也。海味不用衬物,且动以至贵之燕菜居先,是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果何所取?
(节选自[清]张昀《琐事闲录》,新华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注释]①迁染:影响,改变。②僭(jiàn)渎拟伦:超越本分,模仿摆阔气的那类人。③(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④宦派:官宦的气派。
47.结合甲诗内容,揣摩“长叹”的丰富意蕴。
48.用“/”为【乙】文画横线的内容断句,限2处。
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
49.结合资料卡,将【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是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果何所取?
【资料卡】
果:①木本植物结的果实;②实现,完成;③结局,结果;④终究,终于。
(出自《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出版)
50.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叙述了当时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的现象。
B.乙文认为“奢而不制”,会产生竭尽财力追求时尚的弊端。
C.丙文中,乡村筵席数十味只觉平常,意在表明此地极富裕。
D.甲诗买花与丙文筵席都可以印证乙文“其弊为奢”的观点。
【答案】47.示例:从“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中,可以看出诗人一方面感叹此花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慨叹权贵们的豪奢的愤慨。“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是对众人狂热赏玩牡丹这一弊习的愤慨。 48.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 49.这一顿饭所花费的钱财,几乎要花费一户普通人家的财产,(这些人)终究得到什么呢? 50.C
【解析】47.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把握。本题可以从田舍翁、权贵、诗人、时人等角度来理解“叹”的意蕴。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意思是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48.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况且天地产生物资是有时令的,人的能力有限度,可是日日夜夜的花费没有尽头。“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总括出天地产生物资是有时令的,应断开;“人之为力也有限”说明人的能力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语义转折,指出日日夜夜的花费没有尽头,中间应断开;
故划分为: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
4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是,这;一筵,一顿饭;所需,指花费的钱财;几,几乎;中人,中等人家;产,资产;果何所取,终究得到什么呢。
50.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结合“近今虽乡居筵席,亦多学习宦派,数十味只觉寻常也”的内容可知,乡村筵席数十味只觉平常,意在表明此地奢靡浪费习气严重;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风俗的变化,会影响百姓的习气,跟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密切相关,不可以不慎重。
君子用节俭制约民风,风俗的弊端是趋向奢侈。奢侈之风不加以制止,害处会是怎样的呢?像这样,就会有人竭尽财力,超越本分,轻慢他人,模仿他人,追求时尚。况且天地产生物资是有时令的,人的能力有限度,可是日日夜夜的花费没有尽头,用有时令限制的物资和有限的人力,来供应无尽的消费,假如不做遏制,就会出现像涓涓细流般积累的财富如浩荡的江水一样流泻而出的情况,怎么能不让百姓贫苦而且没有节制地浪费呢?

小时候,见亲友家寻常的宴会,大多用9个盘子,遇到大的庆贺与吊慰(喜事、丧事)活动,才用12个盘子,这就很丰盛了,海味山珍不够的话,就用鸡肉衬垫。前几年,就改变为全部就8个或10个盘子了,另外准备的小吃不在其中。而如今,即使是乡里的宴席,也多学习官宦的气派,几十道菜也只是平常而已。海味也不用鸡肉衬垫,而且动辄用很名贵的燕菜为头菜,这一顿饭所花费的钱财,几乎要花费一户普通人家的财产,(这些人)终究得到什么呢?
(2023·江苏扬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苏堤清明即事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乙】
扬州清明
【明】张岱
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①。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规妆藻野,袨服②缛③川。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④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⑤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⑥;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方美人⑦之思,而余目盱盱⑧,能无梦想!
(节选自《陶庵梦忆》,有删减)
【注】③展墓:扫墓。②袨(xuàn)服:华美的衣服。③缛(rù):繁密的彩饰,这里作动词用,解释为“像繁密的彩饰一样布满”。④高阜(fù):高山。⑤阮(ruǎn):一种弦乐器。⑥横披:长条形的横幅。⑦西方美人:出自《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表达出对圣明君主的企盼,对故国的思念。⑧盱(xū):瞪大眼睛直视。
51.从甲诗的“ ”字和乙文中的“ ”字看出清明这一天出城的人非常多。
52.借助以下方法和例句,完成表格。
方法 例句 解释加点字词
借助课内积累 是可谓善学者矣 (1)是日( )
借助常用成语 老少咸宜 (2)无不咸集( )
借助相邻字词 劈阮弹筝 (3)劈阮弹筝( )
借助课内积累 年且九十 (4)舒长且三十里焉( )
53.本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鲜活的“清明扬州图”,请展开想象,分别描述划横线句子的画面。
(1)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
(2)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
54.为了更好地传播“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扬扬和州州设计了“清明”宣传海报(见下图),其中还需增加对清明习俗的介绍,请你根据以上诗文内容简要概括。

55.对于扬州清明之景,作者如何评价?请结合下句加点字,进行分析。
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
56.甲诗和乙文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51. 半 毕 52. 这 都 弹奏 将近 53.(1)长塘青草上,人们骑马奔跑,踏青打猎;高山和平地上,人们有的斗鸡,有的踢球,热闹非凡。
(2)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女眷们坐在马车上,被外面的热闹吸引,不禁卷起帘子;婢女们带着倦意归来,山花随意地插着。 54.清明有扫墓、踏青、放风筝、蹴鞠等习俗。(写出两点即可) 55.“惟”是“只有”的意思,“差”是“稍微”之意,作者强调只有西湖的春天、秦淮河的夏天、虎丘的中秋能和扬州清明略可比较,足以见得扬州清明之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突出了作者对扬州清明景象的赞美之情。 56.两篇诗文都表达了作者对清明的繁华、热闹景象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在于,乙文张岱在文末感叹自己眼睁睁地看着繁华转眼成空梦,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故国之思。
【解析】51.考查内容理解。
【甲】“游子寻春半出城”意为: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半出城”中的“半”可知清明这天出城的人很多;
【乙】首句“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意为:在扬州,清明时分,城中的人们都会外出。“毕”意为全、都,该字写出清明节外出人之多的情形。
5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是可谓善学者矣”意为: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是:这。因此“是日”的“是”意为“这”;
“老少咸宜”意为:老人小孩都适宜。咸:都。因此“无不咸集”的“咸”意为“都”;
“劈阮弹筝”意为:弹奏乐器。弹:弹奏;
“年且九十”意为:年龄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因此“舒长且三十里焉”的“且”意为“将近”。
53.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中描写的景表述出来,语言要优美。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意象连在一起。
(1)要抓住“长塘青草”“高山和平地”等景物;“人们骑马踏青打猎”“斗鸡、踢球”等场景,展开想象,进行描绘。
示例:长塘青草上,人们骑马奔跑,踏青打猎,尽情享受着春意;高山和平地上,好玩之徒们聚在一起,他们斗鸡、踢球,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2)要抓住女眷们坐在马车上卷起帘子眺望的情形;婢女们疲倦的状态;把山花随处一插的情形,展开想象,进行描绘。
示例: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女眷们坐在马车上,被外面的热闹吸引,不禁卷起帘子眺望;婢女们结束一天的忙碌归来,手里拿着不知从何处采得的山花,听到马车里主人的叫唤,把山花随处一插,赶忙跑去。
5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游子寻春半出城”可知,清明有踏青的习俗;
根据【乙】文“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高阜平冈,斗鸡蹴鞠”“童稚纸鸢”可知,清明有扫墓、斗鸡、蹴鞠、放风筝的习俗。
55.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意为:我所见到的,只有春天的西湖,夏天的秦淮,秋天的虎丘,尚能与此相比。“惟”是“只有”的意思,“差”是“稍微”之意,作者将夏天的西湖,秋天的虎丘与扬州的清明相比,突出扬州清明的美丽及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表达出作者对扬州清明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6.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两文都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甲】诗诗人描写清明时节游人外出游玩的场景,流露出对清明的繁华、热闹景象的喜爱之情,同时传达出诗人寄情山水美景的怡然自乐。
【乙】文作者着力描摹扬州清明的繁华景象,文末“追摹汴京景物,有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一句,作者又禁不住感叹自己眼睁睁地看着繁华转眼成空梦。作者出身仕宦家庭,本文又写于明亡后,故一句“余目盱盱,能无梦想”,令故国之思跃然纸上。
【点睛】参考译文:
【乙】在扬州,清明时分,城中的人们都会外出,家家户户都会去展拜先人的坟墓,即使有些人家有许多墓要拜,也一定要在当天展拜完。因此轻盈的马车,装饰华丽的游船来来往往,展转行驶。来来回回,不辞辛苦。从扬州城钞关至古渡桥、天宁寺、蜀冈平山堂一带,打扮靓丽,穿着华丽服装春游的人们,像水藻一样布满山野,像繁密的彩饰一样布满川野。这一天,四方客居的外乡人徽州与山西的商人,和有名的艺伎,所有好事之徒,没有不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在长塘青草上踏青游戏;在高山上斗鸡,在平地上踢球;在幽静的茂林里弹奏乐器。浪子们比武打架,孩子们放飞风筝,老和尚念叨经文,盲人说书讲故事,站立着的人众多,蹲着的人也数不胜数。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女眷们在车上卷帘眺望;婢女们劳累而归,将采得的山花随处一插。车马整齐地排列着,争先恐后地进城。我所见到的,只有春天的西湖,夏天的秦淮,秋天的虎丘,尚能与此相比。然而,那些景观团团簇拥在一起,就有如画家的横幅;唯有今天这景象是象鱼那样连贯,象雁那样排列飞行,舒展开有三十余里,正如画家狭长的横幅画卷。南宋张择端作了《清明上河图》,追摹了汴京的景色,充满了思念故国之情。而我睁大眼睛观赏,能不会有这种感情吗!
(2023·江苏镇江·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①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②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乙】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丙】
陈涉
唐·周昙
秦法烦苛霸业隳,一夫攘臂万夫随。
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注释】①罢:通“疲”。②与:赞同,帮助。
5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上谒陈涉( )
②被坚执锐( )
③为秦益敌( )
④卒亡秦族( )
5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②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59.【乙】文说“秦失其政”,请从【甲】文或【丙】诗中找出依据,并简要回答。
60.【丙】诗中称陈涉为“英雄”,请从【甲】文中提取三个四字短语来印证。
61.张耳、陈馀谋划的“帝业”之策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57. 拜见 同“披”,穿着 增加 最终(终于) 58.①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或“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各郡县”),都惩处当地的郡县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涉。(意思对即可)②如今您才到陈地就要称王,(这是)向天下人昭示您的私心 59.“秦为无道”或“秦法烦苛”。(意思对即可) 60.披坚执锐 瞋目张胆 万死不顾 万死一生 出生入死 存亡继绝 61.立六国后,扩大同盟,力能制敌;占领咸阳,号令诸侯
【解析】5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上谒陈涉“”的句意是:求见了陈涉。谒,拜见。
②“被坚执锐”的句意是:披着坚硬的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被”同“披”,穿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