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全解 (字字对译 精美校对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全解 (字字对译 精美校对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9:44: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 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全解
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 陵 人 捕 鱼 为业。 缘 溪 行, 忘路 之 远近。 忽 逢 桃 花 林,
顺着,沿着 的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人以捕鱼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夹 岸 数 百 步, 中 无 杂 树, 芳 草 鲜 美 落英 缤纷。渔人 甚 异 之, 新鲜美好 落花 繁多的样子 对……感到惊异
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复 前 行, 欲 穷 其 林。 林 尽 水 源, 便得一山,

再往前行船,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便出现一座山,
山 有 小 口, 仿 佛 若 有 光。 便 舍 船, 从 口 入。 初 极 狭,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似乎,好像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于是他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
才 通 人。 复行数十步, 豁 然 开 朗。 土 地 平 旷, 屋 舍 俨 然,
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整齐的样子
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之属。 阡 陌 交 通, 鸡 犬 相 闻。
类 田间小路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可以互相听到。
其 中 往 来 种 作, 男女衣着,悉 如 外 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桃花源以外的人 老人和小孩
人们在这之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 渔 人, 乃 大 惊, 问 所 从 来。 具 答 之。
于是,就 详细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便 要 还 家, 设 酒 杀 鸡 作 食。 村中 闻有此人, 咸 来 问 讯。
就 同“邀”,邀请 听说 全,都
村里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食来款待他。村里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遂 与 外 人 间 隔。 问 今 是 何 世 , 乃 不 知 有 汉,
语气词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无 论 魏 晋。 此人一一 为 具 言 所闻, 皆 叹 惋。
不要说,更不必说 对、向 详细地说 感叹惋惜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叹惋惜。
余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皆 出 酒 食。 停 数 日, 辞 去。
邀请 离开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此 中 人 语 云: “不 足 为外人道也。” 既 出, 得 其 船, 便 扶
告诉(渔人)说 不值得,不必 对,向 已经,...以后 沿着、顺着
村里的人告诉(渔人)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
补充音节
向 路 ,处处 志 之。 及 郡 下,诣 太 守, 说 如 此。 太守 即 遣人随其往,
先前的 做记号 到 拜访
旧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城,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
寻 向 所 志, 遂迷, 不 复 得 路。
寻找 以前 做记号 竟然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 高 尚 士 也, 闻 之, 欣 然 规 往。 未 果, 寻 病 终,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
后 遂 无 问 津 者。
就 访问、探求
此后就再也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中心思想】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安宁、幸福快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0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 篁 竹, 闻 水 声, 如 鸣 珮 环, 心 乐 之。
竹林 玉 饰 以……为乐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伐 竹 取 道, 下 见 小 潭, 水尤清冽。 全 石 以 为 底, 近 岸,
格外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
卷 石 底 以 出, 为 坻, 为屿,为嵁,为岩。 青 树 翠 蔓,
表修饰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蒙 络 摇 缀, 参 差 披 拂。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 百 许 头,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日光下澈, 影 布
大约 表示约数 穿透 映
潭中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
石 上。 佁 然 不 动, 俶 尔 远 逝, 往来 翕 忽, 似 与 游 者 相 乐。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水底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和游玩的人相互玩乐。
潭 西 南 而 望, 斗 折 蛇 行, 明灭可见。 其 岸 势
像北斗星一样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
犬 牙 差 互, 不 可 知 其 源。 坐潭上, 四 面 竹 树 环 合, 寂寥无人,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竹、树包围,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凄 神 寒 骨, 悄 怆 幽 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凄凉 深 因为 凄清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
乃 记之 而 去。
于是 表顺承
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 游 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 从者,崔 氏 二 小 生: 曰 恕 己,
表修饰 两个年轻人
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曰 奉 壹。
一个名叫奉壹。
【文学常识】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旨探究】
1.第四段作者在潭上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 幽深冷寂
2.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被排挤和迫害郁郁不得志的痛苦
11 核舟记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能 以 径 寸 之 木, 为 宫 室、器 皿、人 物,
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用 直径 做,这里指雕刻
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
以 至 鸟 兽 、木 石, 罔 不 因 势 象 形, 各 具 情 态。
树木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拟
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 贻 余 核 舟 一, 盖 大 苏 泛 赤 壁 云。 舟 首 尾 长 约 八分 有 奇,
赠 零数、余数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核舟, 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
高 可 二 黍 许。 中 轩 敞 者 为 舱, 箬 篷 覆 之。 旁开小窗,
大约 表示约数 是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
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
左 右 各 四,共八扇。 启 窗 而 观, 雕 栏 相 望 焉。 闭 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语气词
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 青 糁 之。
慢慢地 起 用石青
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 头 坐 三人,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坡,佛印 居 右, 鲁直居左。
高 表并列 胡子 是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黄 共 阅 一 手卷。东坡 右手 执 卷 端, 左 手 抚 鲁 直 背。
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手指卷, 如 有 所 语。 东坡 现 右 足, 鲁直现左足,
说话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
各 微 侧, 其 两 膝 相 比 者, 各 隐 卷 底 衣 褶 中。 佛印绝 类弥勒,袒胸露乳,
靠近 像
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神情 与 苏、黄 不 属。 卧 右 膝, 诎 右 臂 支 船, 而竖其左膝,
举 不相类似 弯曲
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
左 臂 挂 念 珠 倚之—— 珠 可 历 历 数 也。
分明的样子
左臂挂着念珠依靠着它——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 尾 横 卧 一 楫。 楫 左 右 舟 子 各 一 人。 居 右 者 椎 髻 仰 面,
撑船的人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在右边的梳着像椎的发髻,仰着脸,
左 手 倚 一 衡 木, 右手 攀 右 趾, 若 啸 呼 状。 居左者 右手 执 蒲葵扇,
同“横”
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
左 手 抚 炉, 炉 上 有 壶, 其 人 视 端 容 寂, 若 听 茶 声 然。
好像……的样子
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一个水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 稍 夷,则 题 名 其 上, 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 若 蚊 足,钩画 了 了, 其 色 墨。 又 用 篆 章 一, 文曰“初平山人”,
清楚明白 篆字图章
笔画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
其 色 丹。 通计一舟, 为人五; 为窗八; 为 箬 篷, 为楫, 为炉,
朱红
它的颜色是朱红的。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
为 壶, 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 计 其 长,
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计算它的长度,
曾 不 盈 寸。 盖 简 桃核 修 狭 者 为 之。 嘻, 技 亦 灵 怪 矣哉!
竟然 满 挑选 长而窄
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 艺 也真神奇啊!
【主要问题】
本文雕刻者的技艺高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在小中见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
②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
③于精细微小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
21《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称作,叫作
北冥 有 鱼,其 名 为 鲲。 鲲 之 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 而 为 鸟, 其名为鹏。
北海.冥同“溟”,海 主谓间,取独 表顺承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表修饰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 飞, 其 翼 若 垂 天 之 云。 是 鸟 也,
的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代词,这
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它用力鼓动翅膀飞,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
判 断 句 式 判断句式
海 运 则将 徙于南冥。 南 冥 者, 天 池 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海水运动 动词,到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
海水运动时就将飞到南海去。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旋风 向上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 击 三 千 里, 抟 扶摇 而 上 者
主谓 击水,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表修饰
《齐谐》记载说:鹏迁徙到南海时,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花,乘着旋风盘旋飞至
气息,这里指风
九万里, 去以 六月 息者也。”野 马 也, 尘 埃 也 , 生物 之 以 息
凭借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主谓 用
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
相 吹 也。 天之苍苍, 其 正 色 邪? 其 远 而 无 所 至 极 邪?
主谓 表示选择 尽头
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其 视 下 也,亦 若 是 则 已 矣。
代大鹏 向下 这样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课文启示】
①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报复,勇于搏击,敢于追求。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名词,快乐
庄子与惠子 游 于 濠梁 之 上。 庄子曰:“鲦鱼 出 游 从 容, 是 鱼 之 乐 也。”
在 濠水上的桥 这 的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惠子曰:“子非鱼, 安 知 鱼 之 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 知 我 不 知 鱼 之 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曰:“我 非子,固 不 知 子 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
固然 主谓 完全,完备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曰:“请 循 其 本。 子 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 既 已 知 吾 知
追溯话题本源 已经
庄子说:“让我们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 之 而 问 我。我 知 之 濠 上 也。”
代鱼之乐 代这件事
这件事,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虽 有 嘉 肴, 弗食, 不知 其 旨 也 ; 虽 有 至 道, 弗学, 不 知 其 善 也。
虽然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后 能 自 反也;
困惑 自我反思
所以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自我反思;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曰: 教 学 相 长 也。 《兑命》曰:
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
“ 学 学 半 ”, 其 此 之 谓 乎!
同“敩”,教导 表推测 宾语前置的标志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章主旨】
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大道 之 行 也 , 天 下 为 公。选 贤 与 能, 讲 信 修 睦。
主谓间,取独 品德高尚 同“举”,推举 才干出众 培养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不 独 子 其 子, 使 老 有 所 终, 壮 有
以……为亲 父母 以……为子 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 壮年人能够
所 用, 幼 有 所 长, 矜、 寡、 孤、 独、
同“鳏”,老而无妻
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年丧父、老而无子、
废 疾 者 皆有所养, 男有 分, 女有 归。 货 恶 其弃于地也,
……的人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
不 必 藏 于 己; 力 恶 其 不 出 于 身 也,
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
不 必 为 己。 是故 谋 闭 而 不 兴, 盗窃 乱 贼 而 不 作,
表顺承 兴起
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
故 外 户 而 不 闭。 是 谓 大 同。
表转折 用门闩插上 称作、叫做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
【文章主旨】
文章从“①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23马说
世 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 虽 有名马,
表转折 因此,所以 虽然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 于 槽枥 之 间, 不 以 千里 称也。
只是 奴仆 并列 在 马槽 凭借
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 食 或 尽 粟 一 石。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也。
定语后置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养 表顺承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是 马也, 虽有 千里 之 能, 食不饱,力不足, 才 美 不 外 见,
这 的 同“现”,表现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犹,尚且 代词 ,马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 之 不 以 其 道, 食之 不 能 尽 其 材, 鸣 之 而 不 能 通
用马鞭驱赶 按照 才能、才干 表转折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
其 意, 执 策 而 临 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 真 无 马 邪?
表修饰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 真 不 知 马 也!
表推测语气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学常识】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主旨探究】
要想成为“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主观:自强不息、抓住机遇。 客观:适合成长的环境、赏识的伯乐。
作者借千里马寄托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