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古文雅苑
漫步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漫步古文雅苑
寻桃源之梦
赏清幽小潭
展核舟妙技
品千古诗意
桃
花
记
源
陶渊明
核心素养
熟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桃花源之美。
结合背景,理解“桃花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桃花源情结”。
寻桃源之梦
毛泽东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刘禹锡
近期,学校拟开展以“寻桃源之梦”为主题的画册设计比赛,特邀请同学们为课文设计精美插图。今天,让我们跟随小导游“武陵渔人”,一起去游览这美丽的桃花源,设计《桃花源记》画册,参加桃花源画展。
活动情境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其中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
预习检查
读一读
邑人
yì
间隔
jiàn
俨然
yǎn
屋舍
shè
黄发垂髫
tiáo
缤纷
bīn
怡然自乐
yí
阡陌
qiān mò
豁然开朗
huò
朗读视频
梳理行踪,
绘制路线
梳理行踪,绘制路线
请同学们绘制一份“渔人寻觅桃花源”的路线图,可以画一些简图,在班内进行展示。展示时要介绍渔人的路线,对故事进行复述。
梳理行踪,绘制路线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游桃花源,
设计画册
发现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沿着
遇到
尽
落花
溪水的两岸
繁多的样子
新鲜美好
对见到的景象感到惊异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寻诗句,巧配图
“甚异”与“忽逢”照应,生动地写出了渔人意外遇到桃花林的惊异。同时,也烘托了桃花源绝美的景色,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忽逢桃花林
渔人甚异之
寻诗句,巧配图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了铺垫。
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进入桃花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隐隐约约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于是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仅仅
进入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可以互相听到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译: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整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
全,都
类
寻诗句,巧配图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找出相关语句,把文中的景和人都补充到画册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
环境
寻诗句,巧配图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找出相关语句,把文中的景和人都补充到画册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
情景
做客桃花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同“邀”邀请
妻子儿女
于是
详细
全,都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做客桃花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竟然
更不必说
不值得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邀请
感叹惋惜
寻诗句,巧配图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朗读下列语句,说说桃花源中的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热情好客
寻诗句,巧配图
不可删去,这句话表明了桃花源内的人们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设计“做客桃花源”的配图时,有同学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有点多余,可删去。你认为可否删去?为什么?
离开桃花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沿着、顺着
拜访
先前的
做记号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到了
再寻桃花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打算
不久
没有实现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高兴的样子
寻诗句,巧配图
“欣然规往”“未果”
再寻桃花源
“处处志之”
离开桃花源
《桃花源记》画册展
发现
桃花源
进入
桃花源
做客
桃花源
离开
桃花源
再寻
桃花源
典型考题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1)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视觉、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平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描绘的小农社会,体现老老少少生活安康、心情舒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桃
花
记
源
陶渊明
第二课时
任务情境
如今,我们有伟大的“中国梦”,而诗人陶渊明心怀美好,挥笔写下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桃源梦”。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梦”是怎样的?
本节课,我们一起化身文中的渔人,穿越到现代,回答一下记者提问。
赏桃源,寻画意
活动一:
赏桃源,寻画意
记者: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渔人:从“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桃花源。 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化身渔人,品读词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桃花源。 这里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环境十分优美。
示例1:
风景美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活有保障的桃源之境。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屋住,有田耕,生活就有了保障。
示例2:
生活美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活安闲快乐的桃源之境。这里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句写出了桃花源人精神的快乐。
示例3:
示例4:
人情美
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们热情淳朴,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由此可见,桃花源内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人们安居乐业,富足安宁;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关系和睦。桃源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美,是辛勤劳作创造的生活美,是和谐相处真诚待人的人情美。
小结:
话桃源,补空白
活动二:
话桃源,补空白
请大家根据背景材料,试着补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留白处,从渔人的角度大胆想象,渔人会对桃源人说些什么。(同桌轮流角色扮演,班级展示。)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留白1:
桃源人:“你们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渔人:“我们那里……”
东晋孝武帝期间,政治极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背景链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话桃源,补空白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留白1:
“我们那里有严苛的捐税,民不聊生。”
“我们那里有频繁的战争,灾难不断。”
“我们那里有困顿的生活,贫苦凄凉。”
“我们那里有离散的痛苦,孤苦无依”……
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留白2:
富庶美丽 宁静祥和
衣食无忧 民风淳朴
远离尘嚣
桃花源内
民不聊生 战乱频繁
食不果腹 虚伪黑暗
身处困局
桃花源外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悟桃源,寄理想
活动三:
你认为桃花源真实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神仙有无何渺茫,
桃源之说诚荒唐。”
韩愈
“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陈寅恪
是虚是实,你怎么看?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线索一: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线索二: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寓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虚于创作
理想之实
穿越之旅结束了,我们以渔人的视角领略了陶渊明的理想,那是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那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请说一说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
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社会
《桃花源记》虽然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故事,却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一千多年后,我们依然吟诵着这篇《桃花源记》,依然会被陶渊明的理想情怀所感染。因为这不仅是陶渊明一个人的桃花源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标识,一种精神的图腾。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 (4)处处志之( )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做记号
沿着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课后作业
3.(重庆中考)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链接材料
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形容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豁朗。
鸡犬相闻
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形容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无人问津
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怡然自乐
形容生活恬适,自得其乐。
世外桃源
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
形容美好的春天景色。也形容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的景象。
成语积累
版权声明
课件版权归属“松鼠课堂”,仅可自用,不可传播,不得用作商业性使用,不得上传至百度文库、等盈利网站。任何侵权行为将被视为版权侵害,侵权者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寻桃源之梦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幸福美好的人间生活图景,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核心素养】
1.熟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内容。
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桃花源之美。
4.结合背景,理解“桃花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桃花源之美。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理解“桃花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教学过程】
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桃花源情结”。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刘禹锡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
活动情境:
近期,学校拟开展以“寻桃源之梦”为主题的画册设计比赛,特邀请同学们为课文设计精美插图。今天,让我们跟随小导游“武陵渔人”,一起去游览这美丽的桃花源,设计《桃花源记》画册,参加桃花源画展。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其中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
预习检查字音,播放朗读视频
活动一:梳理行踪,绘制路线
请同学们绘制一份“渔人寻觅桃花源”的路线图,可以画一些简图,在班内进行展示。展示时要介绍渔人的路线,对故事进行复述。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活动二:游桃花源,设计画册
1.发现桃花源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甚异”与“忽逢”照应,生动地写出了渔人意外遇到桃花林的惊异。同时,也烘托了桃花源绝美的景色,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用: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了铺垫。
2.进入桃花源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找出相关语句,把文中的景和人都补充到画册里。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3.做客桃花源
朗读下列语句,说说桃花源中的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
师:设计“做客桃花源”的配图时,有同学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有点多余,可删去。你认为可否删去?为什么?
生:不可删去,这句话表明了桃花源内的人们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离开桃花源
5.再寻桃花源
师:离开桃花源与再寻桃花源这2个部分,我们可以抓住哪些词句来设计画面?
生: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还有再寻桃花源的“欣然规往”“未果”。
最后,进行《桃花源记》画册展,见PPT。
经典考题:(1)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视觉、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平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描绘的小农社会,体现老老少少生活安康、心情舒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任务情境:
如今,我们有伟大的“中国梦”,而诗人陶渊明心怀美好,挥笔写下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桃源梦”。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梦”是怎样的?
本节课,我们一起化身文中的渔人,穿越到现代,回答一下记者提问。
活动一:赏桃源,寻画意
请同学们化身渔人,品读词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记者: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渔人:从“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桃花源。 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桃花源。 这里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环境十分优美。(风景美)
示例2: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活有保障的桃源之境。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屋住,有田耕,生活就有了保障。(生活美)
示例3: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活安闲快乐的桃源之境。这里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句写出了桃花源人精神的快乐。(生活美)
示例4: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们热情淳朴,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人情美)
小结:由此可见,桃花源内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人们安居乐业,富足安宁;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关系和睦。桃源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美,是辛勤劳作创造的生活美,是和谐相处真诚待人的人情美。
活动二:话桃源,补空白
请大家根据背景材料,试着补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留白处,从渔人的角度大胆想象,渔人会对桃源人说些什么。(同桌轮流角色扮演,班级展示。)
留白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源人:“你们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渔人:“我们那里……”
背景链接:东晋孝武帝期间,政治极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学生回答预设:
“我们那里有严苛的捐税,民不聊生。”
“我们那里有频繁的战争,灾难不断。”
“我们那里有困顿的生活,贫苦凄凉。”
“我们那里有离散的痛苦,孤苦无依”……
留白2: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生:桃花源内富庶美丽、宁静祥和、衣食无忧、民风淳朴、远离尘嚣;桃花源外却民不聊生、战乱频繁、食不果腹、虚伪黑暗、身处困局。所以,桃花源人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活动三:悟桃源,寄理想
你认为桃花源真实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韩愈:“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陈寅恪:“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是虚是实,你怎么看?
线索1: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线索2: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虚于创作)
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寓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理想之实)
师:穿越之旅结束了,我们以渔人的视角领略了陶渊明的理想,那是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那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请说一说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
生: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社会
课堂小结:
《桃花源记》虽然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故事,却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一千多年后,我们依然吟诵着这篇《桃花源记》,依然会被陶渊明的理想情怀所感染。因为这不仅是陶渊明一个人的桃花源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标识,一种精神的图腾。
课后作业: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 (4)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重庆中考)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参考答案: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漫
步古文雅苑
漫步古文雅苑
寻桃源之梦 展核舟妙技
赏清幽小潭 品千古诗意
桃花源记陶渊明
核心素养
1.熟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内容。
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桃花源之美。
4.结合背景,理解“桃花源”所寄寓的作者
的社会理想,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寻桃源之梦
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桃花源情结”。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刘禹锡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
活动情境
近期,学校拟开展以“寻桃源之梦”为主
题的画册设计比赛,特邀请同学们为课文设计
精美插图。今天,让我们跟随小导游“武陵渔
人”,一起去游览这美丽的桃花源,设计《桃
花源记》画册,参加桃花源画展。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世称靖节
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
之宗”。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
其中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
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饮酒》
《归园田居》等。
预习检查
读一读
邑人 yì 间隔 jiàn 俨然 yǎn 屋舍 shè
黄发垂髫 tiáo 缤纷 bīn 怡然自乐 yí
阡陌 qiān mò 豁然开朗 huò
朗读视频
梳
绘 理
制 行
路 踪
线 ,
梳理行踪,绘制路线
请同学们绘制一份“渔人寻觅桃
花源”的路线图,可以画一些简图,
在班内进行展示。展示时要介绍渔人
的路线,对故事进行复述。
梳理行踪,绘制路线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再寻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游
设 桃
计 花
画 源
册 ,
发现桃花源
沿着 遇到 溪水的两岸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
新鲜美好 繁多的样子 尽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落花 对见到的景象感到惊异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
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寻诗句,巧配图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甚异”与“忽逢”照应,生动地
忽逢桃花林
写出了渔人意外遇到桃花林的惊异。同
渔人甚异之 时,也烘托了桃花源绝美的景色,设置
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寻诗句,巧配图
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夹岸数百步,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
中无杂树, 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
芳草鲜美, 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生活图景
落英缤纷。 作了铺垫。
进入桃花源
隐隐约约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仅仅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于是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
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进入桃花源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全,都 类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可以互相听到 老人和小孩
译: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
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
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寻诗句,巧配图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找出相关语句,把
文中的景和人都补充到画册里。
自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环境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
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
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寻诗句,巧配图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找出相
关语句,把文中的景和人都补充到画册里。
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情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做客桃花源
于是 详细 同“邀”邀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隔绝,不通音讯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
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
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做客桃花源
竟然 更不必说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邀请 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值得
道也。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
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
人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寻诗句,巧配图
朗读下列语句,说说桃花源中的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
寻诗句,巧配图
设计“做客桃花源”的配图时,有同学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
有点多余,可删去。你认为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可删去,这句话表明了桃花源内的人
们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
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离开桃花源
沿着、顺着 做记号 到了 拜访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先前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
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再寻桃花源
高兴的样子 打算 不久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没有实现
后遂无问津者。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
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
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寻诗句,巧配图
“处处志之” “欣然规往”“未果”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记》画册展
发现 进入 做客 离开 再寻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典型考题
(1)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
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_芳__草__鲜__美____,_落___英__缤__纷____。
(2)通过视觉、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平和的句子:
__阡__陌___交__通__ _,_鸡___犬__相__闻____。
(3)《桃花源记》描绘的小农社会,体现老老少少生活安康、
心情舒畅的语句是:黄___发__垂__髫__ ,_并__怡___然__自__乐___。
第
二
课
桃 源记 时花 陶渊明
任务情境
如今,我们有伟大的“中国梦”,而诗人陶渊明
心怀美好,挥笔写下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
“桃源梦”。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梦”是怎样的?
本节课,我们一起化身文中的渔人,穿越到现代,
回答一下记者提问。
活动一:
赏桃源,寻画意
赏桃源,寻画意
请同学们化身渔人,品读词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记者: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渔人:从“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
一个_________的桃花源。 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
风景美
示例1:
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
一个风景优美的桃花源。 这里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
桑树、竹林之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
翠,环境十分优美。
生活美
示例2: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活有保障
的桃源之境。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屋住,有田耕,生
活就有了保障。
示例3: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活安
闲快乐的桃源之境。这里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句
写出了桃花源人精神的快乐。
人情美
示例4:
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桃花源。这里
的人们热情淳朴,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
款待他。
小结:
由此可见,桃花源内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人们
安居乐业,富足安宁;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关系和
睦。桃源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美,是辛勤劳
作创造的生活美,是和谐相处真诚待人的人情美。
活动二:
话桃源,补空白
话桃源,补空白
请大家根据背景材料,试着补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的留白处,从渔人的角度大胆想象,渔人会对桃源人说些什么。
(同桌轮流角色扮演,班级展示。)
留白1: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源人:“你们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渔人:“我们那里……”
背景链接
东晋孝武帝期间,政治极 白骨露于野,千里 剧哉边海民,寄身
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 无鸡鸣。 于草野。妻子象禽
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 (曹操《蒿里行》) 兽,行止依林阻。
发大小战争60场。社会动 (曹植《梁甫行》)
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
苦不堪言。
话桃源,补空白
留白1: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我们那里有严苛的捐税,民不聊生。”
“我们那里有频繁的战争,灾难不断。”
“我们那里有困顿的生活,贫苦凄凉。”
“我们那里有离散的痛苦,孤苦无依”……
留白2: 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富庶美丽 宁静祥和 民不聊生 战乱频繁
衣食无忧 民风淳朴 食不果腹 虚伪黑暗
远离尘嚣 身处困局
桃花源内 桃花源外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
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活动三:
悟桃源,寄理想
你认为桃花源真实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陈 “陶渊明《桃花
韩 “神仙有无何渺茫, 寅
愈 源记》寓意之文,桃源之说诚荒唐。” 恪 亦纪实之文也”
是虚是实,你怎么看?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
线索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
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
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线索二: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
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
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虚构这样一
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
个世外桃源,是与作
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寓了
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
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对照的。虚构世外桃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
源,是作者不满社会
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理想之实
穿越之旅结束了,我们以渔人的视角领
略了陶渊明的理想,那是一种怡然自得的生
活,那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
花源”,请说一说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
怎样的社会?
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社会
课堂小结
《桃花源记》虽然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故事,
却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千多年后,我们依然吟诵着这篇《桃花源记》,
依然会被陶渊明的理想情怀所感染。因为这不仅是
陶渊明一个人的桃花源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
的标识,一种精神的图腾。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4分)
(1)阡陌交通( 交 错 相 通 ) (2)便要还家( 通 “ 邀 ” , 邀 请 )
(3)便扶向路( 沿 着 ) (4)处处志之( 做 记 号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课后作业
3.(重庆中考)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
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成语积累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形容心里突然悟出道
豁然开朗
理而感觉豁朗。
鸡犬相闻 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形容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世外桃源 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人问津 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怡然自乐 形容生活恬适,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落英缤纷 形容美好的春天景色。也形容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的景象。
版权声明
课件版权归属“松鼠课堂”,仅可自用,不可传播,不得用作商业性使用,
不得上传至百度文库、等盈利网站。任何侵权行为将被视为版权
侵害,侵权者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