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13:46: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一)
(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居”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这又是产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
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
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沉,而且又明显受到过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么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的人生景观。
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一位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水调歌头》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其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以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那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在面对“死生事大”的人生问题时,就必定会对“人寿几何”做出思考,也必然会得出“人生苦短”的结论。
B.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从而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杜甫《曲江二首》的诗句,并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古代人普遍短寿。
B.文中列举《水调歌头·中秋》,说明苏轼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而非天生的乐天派。
C.原文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使议论说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属于学术类文章,以议论和说明为主,有科学的说明顺序和严密的逻辑推导。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的一项是(3分)
A.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B.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C.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D.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对于唐宋词人“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材料作何解释?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课文《赤壁赋》或《赤壁怀古》,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6分)
1.A[解析]B项,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C项,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项,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却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为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所以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前后因果关系倒置。
2.D[解析]D项,材料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3.C[解析]C项,《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表达的是作者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
4.①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危机;③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④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然因“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但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②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③这表现在《赤壁赋》中,则是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等。在《赤壁怀古》中,则典型体现在“一尊还酹江月”上。(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2分,《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二选一,分析到位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
李敬泽
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B.“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内涵丰富,颇具启发意味。
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
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
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
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
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淬炼成诗的原因。
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
C 7.B
8.①“雨燕”一生在天空飞翔,抗拒、承担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比喻作家心怀天下,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远的创作理想与人生状态。
②“行者”,指在地上一步步行走跋涉,历经泥泞坎坷的人。比喻作家脚踏实地,心怀天下,体察人间疾苦,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诗。 9.①“行者”苏轼:苏轼像行者那样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人世的苦难。苏轼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写照。
②“雨燕”苏轼:苏轼在苦难中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如“雨燕”般抗拒着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慨叹。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错误。根据原文“《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可知作者认为《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是“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而写不下去。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否定作家走‘云路’”错误。文中说“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必须走“本路”,获得活着的意义,体现了作者只是了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获得活着的意义,并没有否定作家走“云路”。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雨燕:“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中用三个“在飞翔中”凸显了雨燕一生在天空飞翔的特点。“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赞扬雨燕能让人“目光拉得更远”,用“雨燕”比喻心目中的理想作家,他们心怀天下,抗拒、承担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追求自由高远的理想和人生态度,“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
行者:“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行者值得是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的人。他让“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作者用“行者”比喻作家;“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像行者那样的作家脚踏实地,负重前行,在艰难苦恨中“为生命唱出意义”。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作答时要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分析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
根据原文“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可知“行者”苏轼是指他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负重前行。苏轼后半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数次被贬到当时的荒蛮之地,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乌台诗案,贬黄州,贬惠州,六十二岁的时候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苏轼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
根据原文“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可知“雨燕”苏轼是指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被大地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诗,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始终都能以一颗坦然旷达的心境去面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表现出一种不被世俗所拘囿、不被得失所牵绊、超然于物外、坦然于内心的超脱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毋取拑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锐者。”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拑者大给利,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信,后恐不验也。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智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
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芜。’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A言揆B其行C虽有奸轨D之人E无以逃F其情矣G哀公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与“臣本布衣”(《出师表》)两句中的“布衣”含义相同。
B.“期”是一周的意思,“期年”就是一周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含义相同。
C.“足”指足以,值得。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使足民”的“足”意思相同。
D.“太山”即“泰山”。有成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鲁哀公询问选拔人才的标准时,孔子从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出发,认为任用人要听其言,察其行。
B.孔子用弓箭协调才能要求射中目标、马善良顺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马的道理,来解释选拔任用贤人的方法。
C.周公礼贤下士,善待人才,在他代理天子执政的七年间,有的寒士被他当作老师对待,有的贤士被任用。
D.齐桓公为了接见贤士而设置火把庭院,但贤士都不敢来见齐桓公,因为齐桓公觉得他们的见解不如自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2)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
14.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不能任用?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10.CEG 11.C 12.D 13.(1)因此先要看他确实是仁厚、诚实的人,这样之后才能亲近他,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又有智慧才能,这样之后才能任用他。
(2)如果有来到的人,那一定是一些贪婪而且空食俸禄却不尽职的人。 14.①孔子认为缄默不言的人、健谈逞强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都不能任用。②因为缄默不言的人过于聪明伶俐,不能完全任用;健谈逞强的人一定想要胜过别人,不可使人效法;夸夸其谈的人大多夸诞而缺少信用,事后恐怕难以应验。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要用他的言论来考察他的行为,即使是为非作歹的人,也不能隐藏他内心的实情。”鲁哀公说。
“以言揆其行”中“以言”是状语,“揆”是谓语,“其行”是宾语,后面C处断开;
“有奸轨之人”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G处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平民”。句意:他带着礼物以师礼相见的平民百姓有十二人。/我本是一介平民。
B.正确。句意:过了一整年却没有贤士前来。/一周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C.错误。足以,值得;富足。句意:我也并不认为仅凭“九九’之术就足以求见(您)。/可以让百姓富足。
D.正确。句意: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贤士都不敢来见齐桓公”文中无依据。“齐桓公觉得他们的见解不如自己”张冠李戴。原文意思是“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是贤士们都觉得他们的见解不如齐桓公。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后”,这样之后;“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知能”,“知”,通“智”,智慧才能。
(2)“苟”,如果;“至”,到;“尸禄”,空食俸禄。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毋取拑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锐者”可知,孔子认为缄默不言的人、健谈逞强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都不能任用。
由“拑者大给利,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信,后恐不验也”可知,因为缄默不言的人过于聪明伶俐,不能完全任用;健谈逞强的人一定想要胜过别人,不可使人效法;夸夸其谈的人大多夸诞而缺少信用,事后恐怕难以应验。
参考译文:
鲁哀公询问孔子说:“像什么样的人可以任用?”孔子回答说:“不要选取缄默不言的人,不要选取健谈逞强的人,不要;选取夸夸其谈的人。”鲁哀公问:“为什么?”孔子说:“缄默不言的人过于聪明伶俐,不能完全任用;健谈逞强的人一定想要胜过别人,不可使人效法;夸夸其谈的人大多夸诞而缺少信用,事后恐怕难以应验。弓与箭协调了,这样之后才能要求射中目标;马老实善良顺从,这样之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马;人一定要忠诚守信、持重敦厚,这样之后才能要求他具有智慧和才能。现在有的人不忠诚守信、持重敦厚却充满智慧和才能,这样的人,好像豺狼一样啊,不能让自己靠近他。因此先要看他确实是仁厚、诚实的人,这样之后才能亲近他,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又有智慧才能,这样之后才能任用他。所以说:选取人的方法是听他的言论再观察他的行为。言语是用来抒发他胸中的志向和感情的,能做事的人,一定能用言语表达出来,所以要先观察他的言论然后考察他的行为。只要用他的言论来考察他的行为,即使是为非作歹的人,也不能隐藏他内心的实情。”鲁哀公说:“说得好。”
周公代理天子执政有七年时间,他带着礼物以师礼相见的平民百姓有十二人,优先接见的住在陋巷茅屋中的有四十九人,随时进用的贤才有上百人,他教化的贤士有上千人,在馆驿中接待的前来拜见的有上万人。在那个时候,假使周公对人傲慢而羞于礼贤下士,那么前来投奔的天下的贤士就很少了。如果有来到的人,那一定是一些贪婪而且空食俸禄却不尽职的人。空食俸禄而不尽职的臣子,是不能保全国君的。
齐桓公设置了有火把的庭院,是为了接见那些想拜见他的贤士。过了一整年却没有贤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乡下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桓公说:“你仅凭‘九九’之术怎么有资格求见呢?”(那)乡下人回答说:“我也并不认为仅凭“九九’之术就足以求见(您),我听说国君设置有火把的庭院来礼待贤士,已满一整年却没有贤士来。贤士之所以不来,是因为国君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各方的贤士都自己认为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之术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待有这种本事的人,何况(那些)比懂得‘九九'之术更贤能的人?泰山不拒绝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细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变成大山大水。《诗经》上说:‘祖先有句名言,要向樵夫那样的人请教。’说的是广采多谋啊。”桓公说:“说得好。”于是便礼待他。过了一个月,各方的贤士就都相伴着一起来了。《诗经》上说:“从庙堂到墙根,从小羊到壮牛。”说的就是从内到外,从小到大的道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江楼夕望招客①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②,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③清凉。
【注释】①作者于823年(唐)夏天,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江楼,也称望海楼。②晴天雨:风吹古木,声音似雨,但天空是晴的,所以叫“晴天雨”。③“较”,一作“校”。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在一个夏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暮色茫茫,山川宏伟,气象壮阔。
B.“灯火万家”是俯视角度,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以此暗示杭州城的繁华。
C.“星河一道”句写天上星河倒映水中,给人以水天一色的印象,意境开阔。
D.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
16.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请结合诗文谈谈此诗“高妙”之处?(6分)
15.D(3分)
16.①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结构严谨。前三联写壮阔山川、万家灯火、月照平沙等,皆所望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且“望”又暗含希望之意——希望朋友来消暑。
②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晴天雨”比喻风吹古木发出的声音,以“夏夜霜”比喻月照平沙的色彩,设喻巧妙新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夜的清凉。
③颈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风吹古木”写声音,为动态;“月照平沙”写颜色,为静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夏夜的清幽、凉爽。
④意境幽美,充满人情味。作者以山川、灯火、星河、风声等寻常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疏朗悠远的山水画,尾联邀约友人消暑,使整幅画增加了人情之美。(1点3分,任答2点得6分)
【15题详解】
“诗人内心愁苦”有误,诗人此刻欣赏美景,并想邀请友人一起欣赏,说诗人“内心愁苦”没有依据。反衬的说法也不恰当。
【16题详解】诗人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一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颔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颈联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校清凉”亲切、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与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马象征着自由、忠诚、勇气等,在古代,马不仅是人们忠实的伙伴,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古人经常在诗词中写到马这个意象,借此表达某种情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
17.(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标点,古称句读,是读书时用来断句的工具。古书最早不加标点,同一段文字,断句不同,含义就 ① 。《韩非子》中记载,古代有一个精通音乐的人叫夔,尧任命他做乐官。哀公问孔子:“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答道:“夔有一,足,非一足也。”意思是有夔一人就足够了,并非夔只有一只脚。我国古籍中的这类例子 ② ,在经书中亦屡见不鲜。经书出现歧义,这在古人看来 ③ ,不容忽视。所以古人提出了读经必先审句读的观点。古书最早不加标点,但古代还是有标点的。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标点符号的萌芽——甲骨文和金文中用来划分层次的双短横号。到了汉代,因为读书和注书的需要,使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出土的汉简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书简使用的标点符号多达六种。至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代替刀刻手抄,书籍有许多复本,复本既多,读书人便可边读边点,给书从头到尾加上标点。《宋史·何基传》记载:“凡所读无不加标点,文显意明。”“标点”一词,始见于此。至明清,高邮王氏刻本《广雅疏证》《经传释词》等,都加有句读符号。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没有目标,人生就会变得迷茫——而我却没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B.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C. 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D. 王婆推着小车,一边走,一边高声吆喝着:“卖——西瓜啦!”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到了汉代,读书和注书的需要,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
B. 到了汉代,因为读书和注书的读书人,让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
C. 到了汉代,读书人因为需要读书和注书,所以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
D. 到了汉代,因为读书和注书的需要,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
【答案】
①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截然不同 ②不胜枚举/不可胜数 ③非同小可/事关重大
19. B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由前文的“同一段文字,断句不同”可得知,这一空是说相差很大的意思,可填“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截然不同”。大相径庭:彼此差距很远或矛盾很大。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②由后文的“在经书中亦屡见不鲜”可得知,这一空应填写表达这类例子很多的意思,可填“不胜枚举/不可胜数”。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胜数:数不过来。形容多。
③由后文的“不容忽视”“所以古人提出了读经必先审句读的观点”可得知,语境是指经书出现歧义,这在古人看来很严重,可填“非同小可/事关重大”。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能轻视。事关重大:指事情关系着大局,非常重要。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递进;
D.表示语音的延长。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主要语病是滥用介词“因为”和“使”,使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可以删去一个介词。
A.删掉了两个介词,句子前后主语不一致,导致中途易辙。
B.把“使”改成“让”,语病问题没有改变,还是成分残缺,缺主语。
C.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是同一个主语时,第一分句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两个分句不是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冰雪运动的热度持续升温。而推广冰雪运动就要有冰。最近,中国科研团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材料——凝胶冰雪。被称为凝胶冰雪,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滑溜溜的水凝胶材料,( )。你用手戳一戳,就能看到它表面陷下去一小块,又马上回弹。你能压它,能拽它,还能把它卷起来——就像卷毯子那样。
凝胶冰雪又被称为“永不融化的冰雪”,这是因为这种材质拥有亲水性的高聚物网络,这种网络通过多种材料聚合反应而成。在没有高聚物网络时,升温后,冰晶会融化成水。而在加入高聚物网络后,由于该网络的亲水性,即便冰晶融化成水,那水也会被困在网络里面插翅难逃。这意味着,即使温度升高,凝胶冰雪的形状依然非常完整,永不融化。将水凝胶和冰雪结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首创。这种不融化的冰雪,能将冰雪运动的魅力带给更多的人。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画横线句子里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本是个善忘的人,却对你的面孔念念不忘。
B. 老杜,重阳节这一天,你是否也独自登高,没有家人陪伴?
C. 与其等到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学着努力多爱自己一些。
D. 好累啊,想跟你请个假,暂时离开一下,可以吗?
22. 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质感和果冻相近,但力学性能却更好。
B. 质感和果冻相近,力学性能也很好
C. 力学性能更好,质感和果冻相近。
D. 力学性能很好,有和果冻相近的质感。
【答案】21. C 22. B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代词的意义的能力。
题干和选项 C 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的某人。
A.特指“念念不忘”的对方。
B.特指没有家人陪伴的“老杜”。
C.是泛指,没有指具体的某人。
D.特指交谈之人。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为比拟。
A.借代。“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红”字代指枝头的花朵。
B.拟人。体现在“送”这个字上,赋予“湖月”以人的情感行为。
C.比喻。把辞官归田比作脱出“樊笼”。
D.互文、借代。我和客人都下了马,一起上船;“管弦”代指音乐。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后面的内容是在验证冰雪凝胶的力学性能,括号前面的内容中“滑溜溜”一词形容触感,和“质感和果冻相近”衔接自然。所以本空要填的句子形容质感在前,强调力学性能在后,排除CD;
这一空的意思是虽然凝胶冰雪与果冻质感相近,但是力学性能优于果冻,这从后面的描述也能看出来,因此用表示转折的“但”,而不用“也”,排除B。
故选A。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常用来形容“想好了再干”,这种行事方式被认为更有计划性。而“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行为,往往也能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事应“想好了再干”,据此看出,生活需要加强计划,这样才能掌握确定性,行稳致远,实现目标;也有人说,“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据此看出,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机应变,能迎来更多机遇。综合看来,“想好了再干”与“边干边想”二者并不矛盾,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好再干”是一种计划意识,“边想边干”是指在过程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好细节。因此,做好一件事,既要统筹计划又要应对随时的变化。计划是整体的准备,应对具体情况的变化是局部的调整,做事应该在计划的基础上灵活地应对发生的变化,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行文思路上,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做事既要有计划意识又要有变通意识。可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论述“想好了再干”与“边干边想”的辩证关系。从制定计划和随机应变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如果没有计划,事情只会是一盘散沙,而良好的计划能使事情的发展行稳致远。另一方面在过程中随机应变,具体的问题用具体的方法去解决,避免固化思想,才能收获成功。最后强调计划意识和变通意识是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立意:
1.既要有计划意识又要有变通意识。
2.以万全之计划,应不测之变化。
3.全盘规划掌大局,随机应变找机遇。
例文:
计划尝试兼收并取,胆大心细不负年华
警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指引我们步步为营、扎实前进的同时,“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与勇敢,也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究竟是详尽的计划更胜一筹,还是胆大的尝试更有意义?其实二者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非黑即白。只有二者相互交融,才能迸发出强大的推进力。正所谓:计划与尝试兼收并取,胆大心细方不负年华。
发展之路,如在月光下秉烛夜行。月光虽广,却不如火光之亮;火光虽亮却不如月光博远。计划与尝试之于国家进步的关系亦如此,故兼取为上。
一个好的方针为后续的尝试与突围提供先决条件,为尝试的范围划定界线。君可见,在加强国防“两弹一星”的计划下,于敏突破技术封锁,创造性地提出了“于敏构型”;君可见,在“着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方针下,生物科学家们分头探索,大胆尝试,终杂交水稻脱颖而出,免华夏于挨饿之苦;君可见小至学校的教学计划,大至国家的五年计划,也见小至解题时新解法的尝试,大至政府新政策的提出,无不昭示:计划与尝试,规划与探索,是共生共荣的!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又有何理由分而谈之,评其一二呢?
提出计划也要探索,也要尝试,不摸清事情规律,计划只会是天马行空,而不能落地生根,回想前辈们探索尝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筚路蓝缕,哪一次远大的构想不是基于对制度的进一步尝试?不是植根于对社会规律的更深层认识?好的计划一定是屡经更正,屡经更正的前提又是大胆尝试,择其优者。正如徐悲鸿言:“道须常新,艺亦须常新,新者生机也,不新者死。”所以,不根据尝试而改正的计划又何来指导下一步探索,只会变成空文一纸。
揆诸当下,不少青年人制定计划后却不能依照自身而合理改进,不敢于去探索计划以外的事物。也有人不定计划,在生活中走一步是一步,毫无头绪。计划无尝试而少灵活,尝试而无计划则少扎实。“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把握当下,要我们大胆尝试,不错失机会;放眼未来,要我们细心计划,不误入歧途!
年华易逝,时光不返。计划与尝试如两翼托举起民族的希望。那便让我们以此为帆,行稳致远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语文模考试题(一)
(原卷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居”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这又是产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
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
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沉,而且又明显受到过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么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的人生景观。
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一位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水调歌头》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其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以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那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在面对“死生事大”的人生问题时,就必定会对“人寿几何”做出思考,也必然会得出“人生苦短”的结论。
B.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从而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杜甫《曲江二首》的诗句,并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古代人普遍短寿。
B.文中列举《水调歌头·中秋》,说明苏轼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而非天生的乐天派。
C.原文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使议论说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属于学术类文章,以议论和说明为主,有科学的说明顺序和严密的逻辑推导。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的一项是(3分)
A.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B.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C.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D.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对于唐宋词人“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材料作何解释?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课文《赤壁赋》或《赤壁怀古》,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
李敬泽
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B.“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内涵丰富,颇具启发意味。
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
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
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
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
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淬炼成诗的原因。
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毋取拑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锐者。”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拑者大给利,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信,后恐不验也。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智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
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芜。’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A言揆B其行C虽有奸轨D之人E无以逃F其情矣G哀公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与“臣本布衣”(《出师表》)两句中的“布衣”含义相同。
B.“期”是一周的意思,“期年”就是一周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含义相同。
C.“足”指足以,值得。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使足民”的“足”意思相同。
D.“太山”即“泰山”。有成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鲁哀公询问选拔人才的标准时,孔子从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出发,认为任用人要听其言,察其行。
B.孔子用弓箭协调才能要求射中目标、马善良顺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马的道理,来解释选拔任用贤人的方法。
C.周公礼贤下士,善待人才,在他代理天子执政的七年间,有的寒士被他当作老师对待,有的贤士被任用。
D.齐桓公为了接见贤士而设置火把庭院,但贤士都不敢来见齐桓公,因为齐桓公觉得他们的见解不如自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2)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
14.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不能任用?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江楼夕望招客①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②,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③清凉。
【注释】①作者于823年(唐)夏天,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江楼,也称望海楼。②晴天雨:风吹古木,声音似雨,但天空是晴的,所以叫“晴天雨”。③“较”,一作“校”。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在一个夏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暮色茫茫,山川宏伟,气象壮阔。
B.“灯火万家”是俯视角度,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以此暗示杭州城的繁华。
C.“星河一道”句写天上星河倒映水中,给人以水天一色的印象,意境开阔。
D.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
16.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请结合诗文谈谈此诗“高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与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马象征着自由、忠诚、勇气等,在古代,马不仅是人们忠实的伙伴,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古人经常在诗词中写到马这个意象,借此表达某种情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标点,古称句读,是读书时用来断句的工具。古书最早不加标点,同一段文字,断句不同,含义就 ① 。《韩非子》中记载,古代有一个精通音乐的人叫夔,尧任命他做乐官。哀公问孔子:“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答道:“夔有一,足,非一足也。”意思是有夔一人就足够了,并非夔只有一只脚。我国古籍中的这类例子 ② ,在经书中亦屡见不鲜。经书出现歧义,这在古人看来 ③ ,不容忽视。所以古人提出了读经必先审句读的观点。古书最早不加标点,但古代还是有标点的。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标点符号的萌芽——甲骨文和金文中用来划分层次的双短横号。到了汉代,因为读书和注书的需要,使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出土的汉简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书简使用的标点符号多达六种。至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代替刀刻手抄,书籍有许多复本,复本既多,读书人便可边读边点,给书从头到尾加上标点。《宋史·何基传》记载:“凡所读无不加标点,文显意明。”“标点”一词,始见于此。至明清,高邮王氏刻本《广雅疏证》《经传释词》等,都加有句读符号。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没有目标,人生就会变得迷茫——而我却没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B.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C. 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D. 王婆推着小车,一边走,一边高声吆喝着:“卖——西瓜啦!”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到了汉代,读书和注书的需要,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
B. 到了汉代,因为读书和注书的读书人,让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
C. 到了汉代,读书人因为需要读书和注书,所以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
D. 到了汉代,因为读书和注书的需要,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冰雪运动的热度持续升温。而推广冰雪运动就要有冰。最近,中国科研团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材料——凝胶冰雪。被称为凝胶冰雪,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滑溜溜的水凝胶材料,( )。你用手戳一戳,就能看到它表面陷下去一小块,又马上回弹。你能压它,能拽它,还能把它卷起来——就像卷毯子那样。
凝胶冰雪又被称为“永不融化的冰雪”,这是因为这种材质拥有亲水性的高聚物网络,这种网络通过多种材料聚合反应而成。在没有高聚物网络时,升温后,冰晶会融化成水。而在加入高聚物网络后,由于该网络的亲水性,即便冰晶融化成水,那水也会被困在网络里面插翅难逃。这意味着,即使温度升高,凝胶冰雪的形状依然非常完整,永不融化。将水凝胶和冰雪结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首创。这种不融化的冰雪,能将冰雪运动的魅力带给更多的人。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画横线句子里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本是个善忘的人,却对你的面孔念念不忘。
B. 老杜,重阳节这一天,你是否也独自登高,没有家人陪伴?
C. 与其等到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学着努力多爱自己一些。
D. 好累啊,想跟你请个假,暂时离开一下,可以吗?
22. 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质感和果冻相近,但力学性能却更好。
B. 质感和果冻相近,力学性能也很好
C. 力学性能更好,质感和果冻相近。
D. 力学性能很好,有和果冻相近的质感。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常用来形容“想好了再干”,这种行事方式被认为更有计划性。而“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行为,往往也能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