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升初语文核心知识点突破
考点31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相对于单篇文章阅读来说,对比阅读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它包含的范围广泛,可以将不同体裁的文段、文章进行比较;可以将同一文体的不同文段、文章进行比较;可以将同一文章的不同段落进行比较;可以将同一题材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中,多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形象特征、思想内容进行比较。
典型例题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手握阳光
曹文广
1878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经过的屠格涅夫。乞丐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作家乞讨。作家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说:“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呢,兄弟。”乞丐也紧紧地捏了捏作家的手指。“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慢慢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啊,兄弟。”
屠格涅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懂了,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的确,没有比这更好更慷慨的施舍了——施舍者在给予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同等的回报,双方共同分享着,他们已经使某些东西得到了新生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帮助别人。即使你两手空空,只要心是慷慨的、真诚的,你就不是一无所有,在你的掌心永远有一种叫作善良的阳光一把手伸出去,只需要简单的一握,你收获的绝不比你撒播的少。
【乙】善良使人美丽
晓铃叮当
有一年暑假,我坐火车到四川去玩。对面坐着一位大妈,她穿着朴素,面孔普通。
天气热极了,我坐着坐着,只觉得头晕目眩,“扑通”一声就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我感受到一阵清凉的气息,睁开眼睛,面前就是这位大妈的脸,她正轻轻托着我的头,一点一点给我喂水。她离我那么近,眉眼细致、五官生动,满脸的关怀令她恍如慈母。我这才知道,我中暑了,并且还吐得狼狈不堪,都是这位大妈给我擦干净的。我连连道谢,大妈笑了,那笑容仿佛绽开的一朵花……
生活就是这样奇妙,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原来并没有随风而逝,它悄悄溜进我们的内心,化为岁月。岁月像把刻刀,在日里,在夜里,给我们的面孔刻下印记,渐渐改变你的眉梢、眼角、鼻子、嘴巴,慢慢地,令你周身透出可亲、动人、美丽的光芒。据说,慈禧太后最讲究容颜护理,为了美而不惜代价,可是,从留下来的她的画像和照片看来,她满脸的凶气,非但不美,实在是可怕。
当我们看宋庆龄的照片时,看到的是高贵、优雅、可亲、可敬,即使到了八十岁高龄,她留给人的印象依然是光彩照人的,这是因为她的内心芬芳馥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孔是心灵的图画。一颗善良的心,比得过任何服饰、珠宝、装扮,它所带来的美丽,不仅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并且持久高贵。朋友,你若希望自己美丽俊秀,那就精心浇灌你的心灵花园吧。
1.体会甲、乙两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屠格涅夫“善良”和大妈的“善良”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议论的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第3、4自然段中列举人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妈笑了,那笑容仿佛绽开的一朵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中画线句子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方法:
首先,在对比阅读中要明确主题。其次,在对比阅读时要注意:(1)细读材料,分清异同;(2)结合文体,把握各自特点;(3)联系文段的出处、时代背景资料,将阅读内容放到大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对比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就本题而言,这是同一主题的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所不同的是文章的体裁。
第1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即可。第2题考查对人物品质性格进行比较分析,要注意综合概括。第3题考查对文体的了解,应该先弄明白文章的体裁。甲文为记叙文,乙文为议论文。一般记叙文以叙为主,兼有其他表达方式,而议论文以议为主,兼有其他表达方式。第4题考查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第5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应该放在相关的语境中加以分析。第6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和文章的中心主旨来答题。
【答案】1.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拥有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他人,照亮自己。有一颗善良的心能使人看起来更美。2.屠格涅夫的“善良”表现在他因不能施舍乞丐而真诚地向他道歉;大妈的“善良”表现在她在火车上悉心照顾中暑的陌生人。
3.以叙为主,先叙后议以议为主,以叙为辅。
4.要真诚地播撒善良,善良使人美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论点。
5.(1)表现了屠格涅夫的真诚和歉意。(2)说明大妈因为善良而美丽如花。
6.示例:善良,温暖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我们要不吝给予。
对比阅读。
【甲】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乙】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甲诗和乙文所选题材相同,写的都是___________,但体裁不同。
2.甲诗中描写雨到来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乙文中描写雨到来的特点的字是“___________”。
3.甲诗和乙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用“”在文中画出来。
4.用“______”画出乙文中写雨“多”的句子。
5.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下列问题。
【甲】几条饥饿的狗看见肉皮浸在一条河里,却不能得到它,便相互约定,先来喝干河水,这样就可以得到肉皮了。可它们喝呀喝呀,在还没够着那块肉皮之前,就胀裂了肚皮。
【乙】一条狗衔着肉在渡一条河。它看见水里的自己的影子,以为这是另一条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于是它把肉吐出来,冲了过去。结果扑了个空,自己的那块肉也被水冲走了。
6.寓言甲中狗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言乙中狗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则寓言中狗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则寓言的主角活动的环境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则寓言故事塑造的狗的性格特征,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甲中的狗为得到河里的肉皮,竟想先喝干河水,这表明这群狗__________________,乙中的狗看见自己衔肉的影子,便吐出衔在口里的肉,向一只衔着一块更大的肉的狗冲去,这表现出这条狗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甲、乙两篇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下面是对甲词与乙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词中“望长城内外”,一个“望”字总领后文,显示了词的意境气势磅礴。
B.甲词中“惜秦皇汉武……”一个“惜”字饱含惋惜之情,且意味丰富,既肯定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功绩,又委婉地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C.乙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卷”字写出了风之大;一个“即”字写出了雪来之快,季节之早。
D.乙诗中“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诗句寓情于景,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远离家人,不习惯边塞生活的愁情。
11.乙诗中写雪景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诗人将北方的___________比作南方的___________,诗人忘记地处___________,而感到内心的___________,确实造境奇绝。
12.甲词、乙诗题材相同,都写中国北方的雪景,但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
甲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首诗词都写雪景,但所表现的意境不同,
甲词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甲词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历史人物都已成为历史,称得上真正英雄还是现在的人民大众。
B.这些事情都已成为过去,称得上今天英雄的,还是当代人。
C.这些历史人物都已过去,历数这些人物,的确比不上今天的英雄。
D.过去的不说吧,数尽各类历史人物,当今的英雄才是最重要的。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节选)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竞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乙】作文上的红双圈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
我投了稿,作文题目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
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尔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竞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来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5.甲文“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句中,“这样”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文中有两处具体描写了叶老先生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读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乙文第5自然段中的“折腾”用了双引号,实际上指的是___________,蕴含着作者___________的心态。
18.读乙文中画横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说的“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为什么说“更是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了甲、乙两文,我们从中知道甲文作者走上文学之路是从__________________开始的;乙文作者走上文学之路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的。
20.细细品味甲、乙两文的结尾。
(1)在表达感情上的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之处:甲文的结尾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乙文的结尾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参考答案
1.春雨 2.①.潜入②.细、密
3.拟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4.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5.甲诗与乙文都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是对诗与文相同点的考查。
虽然甲篇是古诗,乙篇是散文,但是它们的描写对象都一样,都是写春雨。
【2题详解】
本题要填甲诗和乙文中分别描写雨到来时特点的字词。只要先找出直接描写雨的句子就能找出这样的字词。甲诗直接写雨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入”最能体现春雨到来时的特点。乙文中从第二句可以找出雨到来时的特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所用修锌手法的辨别。
甲诗将春雨拟人化,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文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的手法主要体现在最后一句。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把握。
乙文中表示雨“多”的句子为第一句,“一下就是三两天”表示雨下得多。
【5题详解】
本题比较的是甲诗和乙文在思想感情上的相同之处。
甲诗诗题《春夜喜雨》,“喜”字,点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诗的第一句中的“好”字点出作者对春雨的赞美之情。乙文作者对“春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可从描写的景物中看出,而且文段第二句对雨的态度指明了是“可别恼”,可见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6.①.想得到肉皮,约定喝干河水②.吐出肉,向河中自己的影子冲去
7.失败 8.一条河
9.①.贪婪②.愚蠢③.不自量力④.贪得无厌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这是寓言类文体的比较阅读。甲、乙两篇文章都是讲述狗的故事。甲文中的狗,为了得到河里的肉皮,竟然想喝干河水。乙文中的狗,看见河水中自己衔肉的影子,误以为是另外一只衔着更大一块肉的狗,于是吐出肉,向河中自己的影子冲去。
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甲文中的狗在还没够着那块肉皮之前,就胀裂了肚皮。乙文中的狗扑了个空,自己的那块肉也被水冲走了。两篇文章中狗的共同结局是“失败”。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甲文中“几条饥饿的狗看见肉皮浸在一条河里”,乙文中“一条狗衔着肉在渡一条河。”可知,甲、乙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都是“一条河”。
4.本题考查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甲文中的狗妄图喝干河水,取得肉皮,最后把自己撑死。乙文中的狗想要抢夺自己影子口中的肉,不仅没得到别的肉,还把自己的肉也弄没了。所以两则寓言中的狗都是贪婪和愚蠢的。但是第一则寓言中,这群狗妄图喝干河水来取肉皮,这是不现实的,是不自量力,第二则寓言中,狗自己嘴里原本有肉,可是它却贪心得想夺取自己影子口中的肉,最终导致原本的肉丢失,由此看出这只狗是贪得无厌的。
10. D 11.①.雪花②.梨花③.北方④.温暖和喜悦
12.①.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②.以雪景来衬托送别情,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3.①.雄奇壮丽②.慷慨悲壮 14. A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D项中,“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意思是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这两句诗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因此D项说法错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就像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到来,吹开了那千树万树的梨花。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诗人忘记了自己身处寒冷的北方,将雪花比喻成梨花,想象独特,展现了奇丽的北方之景,也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雪》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词和诗的意境。
在分析诗词的意境时,应该抓住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来分析。从《沁园春·雪》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描写,可以体会到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胡天八月”“愁云惨淡”等描写,可以体会到意境的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是对词句的理解。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因此本题答案选A。
15.①.叶老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认真质朴②.叶老先生写文章认真、一丝不苟
16.以美丽的景色来衬托叶老先生认真、亲切、质朴的品格,反映出“我”愉悦的心情。
17.①.努力写作②.积极乐观
18.文中“我”选择写作道路,看似偶然,但因为“我”具有写作的热情,敢于付出,而且老师又加以鼓励支持,可以说“我”走上写作道路也是一种必然。
19.①.得到叶老先生的指点,感受到叶老先生高尚的人格后②.老师给了九十八个红双圈的作文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20.①.都表达了对写作道路上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感激之情②.议论③.抒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中代词所指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文,从叶圣陶先生在接待“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平易、认真、质朴,可以联想到其为人为文的特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
文中画线句子主要是写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它在这里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落日余晖下的爬山虎,美丽而有生气,体现了“我”在与叶老先生交谈中愉悦、感动的心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
“折腾”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加双引号表示褒义,实际上指作者努力写作,蕴含着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理解。
联系全文,作者能走上写作之路,有个人主观的努力,也有外界因素的支持,所以说“更是必然”。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比较分析。
甲、乙两文的作者能走上文学之路,都是因为在路途伊始获得了长辈的鼓励。不同的是,甲文中,叶老先生除了技法上的指点,更多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感染、影响“我”,而乙文中的老师,则是通过“红双圈”这样直观的方式来肯定、鼓励“我”。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比较及表达方式的辨别。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很明显甲文结尾是议论,乙文结尾是抒情,两者都表现了对给予自己鼓励的人的感激之情。